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者通过对江苏省近十所具有代表性的职业院校及企业进行调研,发现“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确实给职业教育带来了生机活力,取得了卓越的成果,工学交替已成为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教学环节,也成为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教育的良好途经,从根本上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以工代学”苗头的出现,将学生当做低廉的劳动力。职业院校加强对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认识与制度管理,用行动来切实贯彻“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职业教育就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成效。
关键词: 职业院校 “工学交替”教学模式 成果 问题 对策与建议
2005年11月7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学生可以一面在学校学习,一面在企业工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这既可减轻学生和家长的经济负担,毕业后也容易找到工作。”随后,各职业院校逐步对“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进行了尝试。
工学交替,就是把学校学习和生产岗位做工交替进行的培养模式,即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学校学习和企业工作两个过程并交替进行。工学交替是在校企双方联合办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其实质是产学合作、联合育人,利用学校与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工学交替,能够使学生尽快将所学专业知识和能力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实现在学习期间与企业、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触,使学生快速树立起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练就过硬的职业技能,使得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高,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一、“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所取得的成果
我对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秦川机床工具集团江苏风电分公司、上海川邻精密配件有限公司、盐城东风悦达起亚汽车公司、苏州强胜精密机械公司等具有代表性的职业院校及企业进行了调研。在“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下,学校既是教学实体,又是生产实体。校企共同培养,义务共同分担,利益共同分享。它有利于学校教学计划与企业生产需要的有机协调,有利于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的融合,有利于按照“应知、应会、应用”的原则进行考核,实现作品和产品的结合;有利于生成诚信敬业等职业道德,实现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的融合,有利于解决企业人才储备问题,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使得学校、企业、学生、社会达到“互利多赢”。
1.对学校而言,促进了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
进行工学交替是让学校了解企业、认识企业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例如在工学交替的过程中,学生就会知道古文学得再好也不能在企业里拿到高工资。教师就会明白语文教学就应该让学生能够写调研文章,能够把企业的情况记录下来,还有就是表达能力,能够找到企业老总,告诉他这个车间还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办法可以减少浪费。学生有了这种语文的能力,就能够得到提拔与重用,就会得到高工资。
工学交替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许多教师从师范院校一毕业就来到职业学校,他们不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普教观念甚浓,动手能力不强,致使职业学校的师资队伍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如何培养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师?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教师在企业的实际岗位上锻炼一段时间,让他们了解企业、懂得企业。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工学交替时,自己也在实行“工教交替”,更加了解企业、认识企业,同时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工学交替促进了学校的教学改革。职业院校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学内容不符合当地企业的情况,教学方法不适合学生的特点,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工学交替让教师了解企业,认识企业,找到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把企业中的知识融入校本教材中去,并用于教学,学生能够很快掌握相关原理,提高动手能力,并能够很快到企业顶岗生产。
工学交替也使学校可以“借鸡生蛋”,利用企业提供的实训设备、实习基地、专业师资等,能够最大限度地减轻学校在实习、实训设备上的投入和专业师资培训的压力。
总之,工学交替促进了学校的教学改革,促进了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了校本教材开发的质量,使得学校能够培育出高技能型人才,提高了学校的办学质量。
2.对企业而言,解决了用人的后顾之忧。
工学交替能够让企业了解职业院校、认识职业教育。当职业院校的教师解决了企业的技术革新问题,学生按高要求顺利地完成生产任务时,企业能够提前锁定人才,随时招募到可用的高技能型人才,提高现有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减少人力资源成本,解除用人的后顾之忧,增强市场竞争力,促使企业主动与学校合作。
3.对学生而言,实现学生角色向职业人角色的转变,并在职业训练中快速成长。
在工学交替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强,实践技能熟练,综合素质高,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的渠道就更加畅通。同时,学生在企业中还可以得到一定的报酬,解决了贫穷学生的经济负担。
4.对社会而言,提高了就业率。
这一教学模式改善了就业环境,提高了就业率,实现了人才供需的可持续发展。
二、在推进“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1.企业认识不够,积极性不高。
目前,由于对积极参与顶岗实习的企业税收等优惠政策跟进不及时,校企合作关系仅仅停留在以人情关系为纽带的基础上,一些企业认为双方的合作是在为学校提供帮忙,解决学校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在为自己的企业培训职工,很少从培养学生成才的角度合理安排学生的岗位实践与分工,也不会因为他们是学生而给予特别的关照,往往以合格劳动力的标准来要求学生。
最常见的现象就是部分企业把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让学生去从事一些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简单劳动,要求企业给予学生合理报酬更是难上加难。我通过调研了解到,这主要是因为多数学生不具备顶岗实习的能力,只能进行一些低层次的跟岗实习,学生的不规范操作还会影响正常的生产活动,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此外,一些企业出于知识产权和自我保护的需要,不愿意让实习学生知道企业的核心技术和核心机密。
2.学校对“工学交替”教学理念认识不足。
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必然会带来学校管理模式、教学体系的全面变革,对学校职能部门及专业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作量更大,教学成本更高。管理部门和教师或多或少存在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调研发现有的教师由于习惯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对下企业、进车间指导实训有抵触情绪,因此工学交替在具体落实时往往会遇到一些阻力,而且下企业指导老师的业绩考核、工作量难以计算等,这对教师业绩考核、津贴分配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是“工学交替”的直接参与者和执行者,由于每个人的认识不同,实践能力不同,对教学的理解把握也不同,推进有一定难度,往往就会简单地把学生推到社会上实习,让学生单纯地务工,却学不到真正的知识与技能,导致“以工代学”现象的出现。
3.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改革滞后,所学专业与实习企业对口率不高。
大多数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沿用过去的,没有体现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没有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更没有体现职业教育以发展技能为主的本质。有的陈旧落后,难以适应科技发展与职业提升的要求,有的太过高深,不适应学生的实际能力,而多数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重理论轻技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表现为学校专业设置不适应企业用工变化,学校招生规模不适应企业用工规模,热门专业需求与招生规模不能与市场有效对接,企业与毕业生在专业“对口”问题上认识错位。
4.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计划不适应工学交替教学模式。
(1)专业教学计划学科化与企业岗位需求灵活性存在矛盾。一些职业院校的教学计划不能做到以企业需求和岗位标准为指导,不断调整优化。现行的教学计划学科化色彩明显,致使学与用不能完全接轨。
(2)“工学交替”时间与企业用工需求时间不吻合。一些职业院校未能根据企业需求,随时调整教学计划。传统的教学计划往往灵活性较差,而工学交替活动是围绕企业需求和学生能力需求展开的,学生到企业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必须服从企业的生产或经营管理。企业用工存在着季节性和不稳定性,用工规模往往随生产订单的数量而变化,造成了实习安排的困难,出现“工”与“学”在时间上冲突的问题。
5.“工学交替”工作的全面管理制度和机构不完备,综合评价机制有待建立。
(1)学生的教育管理制度不健全。实行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学籍管理、实习管理等问题将会增多,难度将会加大,如何适应新的形势要求,改革和创新学生管理办法,也是学校面临的新难题。
(2)学生的安全管理缺失。部分企业缺少岗前培训环节,学生对岗位安全知识不了解,安全问题时有发生。部分企业不按规定与学生签订顶岗实习协议,存在拖签和不签现象。部分企业不按规定为学生办理保险,增加了突发事件的处理难度。工学交替期间学生的工作和业余时间(尤其是晚上)如何管理?出现安全问题谁来负责?现状是不分责任一味让学校负责,导致不少学校畏首畏尾,止步不前。
(3)学生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一些企业存在重用工、轻培养的现象,不遵守8小时工作制,加班加点,工作强度大,待遇不高;缺乏人性化管理,认为管理学生是学校的责任,与企业无关,学生只要一犯错,就退回学校。此外,不少企业实习岗位简单化,只安排学生从事简单工序的劳动,很少安排轮岗,只有很少的企业会安排有经验的技术工人担任指导师傅。
6.综合评价机制缺乏科学性。
多数学校的工学交替还处于粗放型管理状态,评价什么、怎么评价、谁来评价都尚未形成科学的办法。
三、推进“工学交替”的对策及建议
1.让企业从“工学交替”中得到实惠。
使企业热心建立工学交替的职业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目前我国还缺乏相关的具体法律法规约束企业,企业对工学交替普遍不热心,这也很容易理解,因为从短期来看,企业承担人员培训的任务势必影响其效益。所以,在没有相关国家政策和法律要求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情况下,学校必须强化服务意识,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鼓励教师通过与企业合作,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改项目,在替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提高教师动手能力,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学校可以直接从企业中选聘工程师、技师、管理人员,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讲授相关课程,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水平,培养职业道德,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从而使企业从工学交替活动中得到益处,扩大校企互利互惠的接合点。
2.加强学习,牢固树立“工学交替”的教学理念。
(1)加强学习,突破原有的思想禁锢和思维定势,将“工学交替”放到一个新的高度去加以认识和理解。学校要组织教师学习,深刻认识“工学交替”的意义,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自身生存发展的高度出发,深刻认识“工学交替”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工学交替”是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职业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企业深层次参与教学过程是保证职业教育特色和质量的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要善于找准校企双方的利益共同点,大力拓展“工学交替”的工作思路。“工学交替”的内容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拓展的,要在明确自身办学定位的基础上拓展思路,以就业为导向,以生产、教学、研发为依托,强化服务意识,扩大校企互利互惠的接合点。学校可建立以“工学交替”为主,辅以“订单”培养等多种模式的办学体制。
(2)与时俱进、解放思想,科学处理好“工”与“学”的关系。学校要适应市场,适应企业,不断解放思想,转变办学理念,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要根据企业的要求不断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把理论课安排在企业生产淡季,把实践课安排在企业的生产旺季,学校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需要和“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需要,这样才能保证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更好地开展。
(3)加强对学生劳动态度的教育,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劳动观念。要让学生明白,技能再熟练,但缺乏务实的劳动就业态度,一定不能适应工作,适应不了社会,不仅如此,教师还要深入细致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在工学交替的时候,教育学生要克服专业与工作内容不对口的问题,教育学生适应企业,适应工学交替的学徒式生活,避免学生半路转学的问题。
3.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调整课程设置和改变教学方法,以适应工学交替。
(1)进一步加大教学模式改革的力度,以更好地适应工学结合的需要。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职业教育即就业教育,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为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在专业技能、务实精神和就业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高,学校必须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调整,让学生学得进,用得上。
(2)根据企业需求,改变原来固有的课程设置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学校要合理安排工学比例,使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适中,杜绝重工轻学或重学轻工的错误倾向。要根据企业要求,做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在课程开设和教材编排上要从认真分析专业岗位技能入手,以“一技之长”为本,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
在实施工学交替过程中,可把原本在校内实施的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放在工厂的真实环境中进行,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结合生产实际,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工作安排选择白天或晚上参加集中授课,解决学生“工有余”而“学不足”的问题。同时,学校可通过工学交替,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校企联合培养学生,既缩短学校与企业的距离,又实现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逐步成长为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的目标。
(3)根据企业的需要,改革教学方法。新时期的教师要与时俱进,加强课堂教学的改革,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法,适应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改变“填鸭式”、“满堂灌”等传统的教学方式,广泛运用实例(情境、模拟)教学法、多向互动教学法、研究性学习等先进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学习向发现学习转变。
对于文化课,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语文老师要注重学生说话、写作等应职能力的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自信心,还要教会学生写作求职信、通知、合同书等应用文,增强学生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
4.改革教学内容,开发校本教材。
教学内容必须符合相关企业的需要,教材改革是实施工学交替的一个重要条件。实践课程的内容要与企业的生产作业接轨。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把专业课程细化,按照分类,实行单一模块强化学习。在每个模块学习结束后,学校与劳动技能鉴定部门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学生取得该模块相应等级的岗位资格证书,为学生工学交替做好上岗资格上的准备。
学校要在保证专业需要的基础上,以实践教学为中心,改革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加强校本教材的开发,根据当地先进企业的情况,对原有的教材或其他学校已编写的教材进行改编。在保留课程门类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删改,删除原有教材中过深、过难、过繁或不适用的内容,删难就易,删繁就简,面对实际,讲求实效。不拘泥于现行的规定教材,可确定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中级工应知应会为专业课的基本教学内容,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转变成为职业能力。学校应针对专业课程内容重复的弊端,对教材进行整合,减少课程门类,形成综合化的教材;对教材进行拓展补充,补充反映当地实际的具体案例,进一步增强教材的地方性和教育性。
同时,根据需要可重新编写校本教材,教师要结合工学交替时期学生的实践知识大胆处理教材,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感受和时代知识的更替,有条件的可以让企业专家直接参与,对该专业的就业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类,找出典型的工作任务,分析提炼出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要与实际工作情境相结合,通过工作训练,使课程体系中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融为一体。把企业中的知识、产品、文化等引进课堂,使学生学习后就能顶岗生产。
5.建立基于工学交替的教学管理体系,提高技能教学水平。
(1)系部成立校企合作办公室,全面协调和指导各专业开展工学交替的实施工作。对工学交替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建立适合工学交替需要的教学管理运行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同时,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监控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的教学质量,及时吸纳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企业专家、指导教师等的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与管理。对工学交替期间学生的管理应以企业为主,学生的日常管理由校企共同负责,学校派教师进驻企业,与企业管理人员一起解决学生在实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充分进行调研,慎重选择合作企业,保障学生权益。选择的合作企业必须在“校企合作的结合点”上有高度的共识,必须与学校专业设置关联度高,必须生产技术含量高、安全度高、劳动强度适中。并且根据已有的法规、文件要求,签订由企业、学校、学生及家长四方确认的严格、详细、规范的联合培养协议,以合同的方式对各方的职责进行法律约定,充分保障学生的各项权益。
(3)严格管理,明确责任。学校和企业共同做好顶岗学生的跟踪管理,防止在工学交替中发生事故。学校要与学生、企业签订工学交替协议,规范和约束学校、企业、学生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这样责任明确了,学校和企业才能解放思想,轻装上阵,确保工学交替的进行。
(4)“工学交替”教学计划要合理。要坚持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原则,确定培养目标、教学要求、教学方法、教学进度、教学场所和仪器设备等。在实施教学计划的过程中,校企双方都要设专人负责,认真实施,及时反馈信息,解决出现的问题,完善教学计划。
(5)系部委派一至两个专职老师(最好是专业老师兼班主任)负责长驻企业,具体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尤其是晚间的管理。因为是班主任,他对所有的学生品性有所了解,善于做学生思想工作;因为是专业老师,他对这一专业又有较深的认识,知道学生每个时段需要注意什么,需要学些什么。
6.改革评价机制,建立全新的评价体系。
在课程改革的同时评价机制也必须改革,贯彻职业学校的特征,张扬学生个性,以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双重的评价体系,与企业一起共同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考察,并给出阶段性考核意见。
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还应加强校企深度融合,加大实践考核力度,制定科学的考核目标、考核标准、考核科目及考核方式,以激励学生参加工学交替的积极性。为每个实习生建立实习档案,档案内收录学生的实习表现、单位鉴定、实习学分成绩、德育学分成绩。学生实习结束前,写好实习总结,并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对学生实习成绩进行综合评定。
通过此次调研,我深深感受到“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给职业教育带来的生机和活力,虽然在推进“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我们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改革,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推进“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开展,就一定会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苏联院.关于加强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工作的意见.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2011〕6号.
[2]刘紫婷.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7,(8).
[3]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5-11-7.
关键词: 职业院校 “工学交替”教学模式 成果 问题 对策与建议
2005年11月7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学生可以一面在学校学习,一面在企业工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这既可减轻学生和家长的经济负担,毕业后也容易找到工作。”随后,各职业院校逐步对“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进行了尝试。
工学交替,就是把学校学习和生产岗位做工交替进行的培养模式,即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学校学习和企业工作两个过程并交替进行。工学交替是在校企双方联合办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其实质是产学合作、联合育人,利用学校与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工学交替,能够使学生尽快将所学专业知识和能力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实现在学习期间与企业、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触,使学生快速树立起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练就过硬的职业技能,使得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高,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一、“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所取得的成果
我对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秦川机床工具集团江苏风电分公司、上海川邻精密配件有限公司、盐城东风悦达起亚汽车公司、苏州强胜精密机械公司等具有代表性的职业院校及企业进行了调研。在“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下,学校既是教学实体,又是生产实体。校企共同培养,义务共同分担,利益共同分享。它有利于学校教学计划与企业生产需要的有机协调,有利于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的融合,有利于按照“应知、应会、应用”的原则进行考核,实现作品和产品的结合;有利于生成诚信敬业等职业道德,实现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的融合,有利于解决企业人才储备问题,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使得学校、企业、学生、社会达到“互利多赢”。
1.对学校而言,促进了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
进行工学交替是让学校了解企业、认识企业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例如在工学交替的过程中,学生就会知道古文学得再好也不能在企业里拿到高工资。教师就会明白语文教学就应该让学生能够写调研文章,能够把企业的情况记录下来,还有就是表达能力,能够找到企业老总,告诉他这个车间还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办法可以减少浪费。学生有了这种语文的能力,就能够得到提拔与重用,就会得到高工资。
工学交替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许多教师从师范院校一毕业就来到职业学校,他们不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普教观念甚浓,动手能力不强,致使职业学校的师资队伍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如何培养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师?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教师在企业的实际岗位上锻炼一段时间,让他们了解企业、懂得企业。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工学交替时,自己也在实行“工教交替”,更加了解企业、认识企业,同时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工学交替促进了学校的教学改革。职业院校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学内容不符合当地企业的情况,教学方法不适合学生的特点,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工学交替让教师了解企业,认识企业,找到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把企业中的知识融入校本教材中去,并用于教学,学生能够很快掌握相关原理,提高动手能力,并能够很快到企业顶岗生产。
工学交替也使学校可以“借鸡生蛋”,利用企业提供的实训设备、实习基地、专业师资等,能够最大限度地减轻学校在实习、实训设备上的投入和专业师资培训的压力。
总之,工学交替促进了学校的教学改革,促进了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了校本教材开发的质量,使得学校能够培育出高技能型人才,提高了学校的办学质量。
2.对企业而言,解决了用人的后顾之忧。
工学交替能够让企业了解职业院校、认识职业教育。当职业院校的教师解决了企业的技术革新问题,学生按高要求顺利地完成生产任务时,企业能够提前锁定人才,随时招募到可用的高技能型人才,提高现有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减少人力资源成本,解除用人的后顾之忧,增强市场竞争力,促使企业主动与学校合作。
3.对学生而言,实现学生角色向职业人角色的转变,并在职业训练中快速成长。
在工学交替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强,实践技能熟练,综合素质高,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的渠道就更加畅通。同时,学生在企业中还可以得到一定的报酬,解决了贫穷学生的经济负担。
4.对社会而言,提高了就业率。
这一教学模式改善了就业环境,提高了就业率,实现了人才供需的可持续发展。
二、在推进“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1.企业认识不够,积极性不高。
目前,由于对积极参与顶岗实习的企业税收等优惠政策跟进不及时,校企合作关系仅仅停留在以人情关系为纽带的基础上,一些企业认为双方的合作是在为学校提供帮忙,解决学校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在为自己的企业培训职工,很少从培养学生成才的角度合理安排学生的岗位实践与分工,也不会因为他们是学生而给予特别的关照,往往以合格劳动力的标准来要求学生。
最常见的现象就是部分企业把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让学生去从事一些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简单劳动,要求企业给予学生合理报酬更是难上加难。我通过调研了解到,这主要是因为多数学生不具备顶岗实习的能力,只能进行一些低层次的跟岗实习,学生的不规范操作还会影响正常的生产活动,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此外,一些企业出于知识产权和自我保护的需要,不愿意让实习学生知道企业的核心技术和核心机密。
2.学校对“工学交替”教学理念认识不足。
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必然会带来学校管理模式、教学体系的全面变革,对学校职能部门及专业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作量更大,教学成本更高。管理部门和教师或多或少存在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调研发现有的教师由于习惯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对下企业、进车间指导实训有抵触情绪,因此工学交替在具体落实时往往会遇到一些阻力,而且下企业指导老师的业绩考核、工作量难以计算等,这对教师业绩考核、津贴分配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是“工学交替”的直接参与者和执行者,由于每个人的认识不同,实践能力不同,对教学的理解把握也不同,推进有一定难度,往往就会简单地把学生推到社会上实习,让学生单纯地务工,却学不到真正的知识与技能,导致“以工代学”现象的出现。
3.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改革滞后,所学专业与实习企业对口率不高。
大多数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沿用过去的,没有体现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没有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更没有体现职业教育以发展技能为主的本质。有的陈旧落后,难以适应科技发展与职业提升的要求,有的太过高深,不适应学生的实际能力,而多数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重理论轻技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表现为学校专业设置不适应企业用工变化,学校招生规模不适应企业用工规模,热门专业需求与招生规模不能与市场有效对接,企业与毕业生在专业“对口”问题上认识错位。
4.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计划不适应工学交替教学模式。
(1)专业教学计划学科化与企业岗位需求灵活性存在矛盾。一些职业院校的教学计划不能做到以企业需求和岗位标准为指导,不断调整优化。现行的教学计划学科化色彩明显,致使学与用不能完全接轨。
(2)“工学交替”时间与企业用工需求时间不吻合。一些职业院校未能根据企业需求,随时调整教学计划。传统的教学计划往往灵活性较差,而工学交替活动是围绕企业需求和学生能力需求展开的,学生到企业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必须服从企业的生产或经营管理。企业用工存在着季节性和不稳定性,用工规模往往随生产订单的数量而变化,造成了实习安排的困难,出现“工”与“学”在时间上冲突的问题。
5.“工学交替”工作的全面管理制度和机构不完备,综合评价机制有待建立。
(1)学生的教育管理制度不健全。实行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学籍管理、实习管理等问题将会增多,难度将会加大,如何适应新的形势要求,改革和创新学生管理办法,也是学校面临的新难题。
(2)学生的安全管理缺失。部分企业缺少岗前培训环节,学生对岗位安全知识不了解,安全问题时有发生。部分企业不按规定与学生签订顶岗实习协议,存在拖签和不签现象。部分企业不按规定为学生办理保险,增加了突发事件的处理难度。工学交替期间学生的工作和业余时间(尤其是晚上)如何管理?出现安全问题谁来负责?现状是不分责任一味让学校负责,导致不少学校畏首畏尾,止步不前。
(3)学生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一些企业存在重用工、轻培养的现象,不遵守8小时工作制,加班加点,工作强度大,待遇不高;缺乏人性化管理,认为管理学生是学校的责任,与企业无关,学生只要一犯错,就退回学校。此外,不少企业实习岗位简单化,只安排学生从事简单工序的劳动,很少安排轮岗,只有很少的企业会安排有经验的技术工人担任指导师傅。
6.综合评价机制缺乏科学性。
多数学校的工学交替还处于粗放型管理状态,评价什么、怎么评价、谁来评价都尚未形成科学的办法。
三、推进“工学交替”的对策及建议
1.让企业从“工学交替”中得到实惠。
使企业热心建立工学交替的职业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目前我国还缺乏相关的具体法律法规约束企业,企业对工学交替普遍不热心,这也很容易理解,因为从短期来看,企业承担人员培训的任务势必影响其效益。所以,在没有相关国家政策和法律要求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情况下,学校必须强化服务意识,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鼓励教师通过与企业合作,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改项目,在替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提高教师动手能力,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学校可以直接从企业中选聘工程师、技师、管理人员,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讲授相关课程,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水平,培养职业道德,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从而使企业从工学交替活动中得到益处,扩大校企互利互惠的接合点。
2.加强学习,牢固树立“工学交替”的教学理念。
(1)加强学习,突破原有的思想禁锢和思维定势,将“工学交替”放到一个新的高度去加以认识和理解。学校要组织教师学习,深刻认识“工学交替”的意义,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自身生存发展的高度出发,深刻认识“工学交替”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工学交替”是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职业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企业深层次参与教学过程是保证职业教育特色和质量的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要善于找准校企双方的利益共同点,大力拓展“工学交替”的工作思路。“工学交替”的内容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拓展的,要在明确自身办学定位的基础上拓展思路,以就业为导向,以生产、教学、研发为依托,强化服务意识,扩大校企互利互惠的接合点。学校可建立以“工学交替”为主,辅以“订单”培养等多种模式的办学体制。
(2)与时俱进、解放思想,科学处理好“工”与“学”的关系。学校要适应市场,适应企业,不断解放思想,转变办学理念,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要根据企业的要求不断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把理论课安排在企业生产淡季,把实践课安排在企业的生产旺季,学校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需要和“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需要,这样才能保证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更好地开展。
(3)加强对学生劳动态度的教育,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劳动观念。要让学生明白,技能再熟练,但缺乏务实的劳动就业态度,一定不能适应工作,适应不了社会,不仅如此,教师还要深入细致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在工学交替的时候,教育学生要克服专业与工作内容不对口的问题,教育学生适应企业,适应工学交替的学徒式生活,避免学生半路转学的问题。
3.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调整课程设置和改变教学方法,以适应工学交替。
(1)进一步加大教学模式改革的力度,以更好地适应工学结合的需要。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职业教育即就业教育,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为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在专业技能、务实精神和就业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高,学校必须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调整,让学生学得进,用得上。
(2)根据企业需求,改变原来固有的课程设置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学校要合理安排工学比例,使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适中,杜绝重工轻学或重学轻工的错误倾向。要根据企业要求,做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在课程开设和教材编排上要从认真分析专业岗位技能入手,以“一技之长”为本,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
在实施工学交替过程中,可把原本在校内实施的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放在工厂的真实环境中进行,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结合生产实际,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工作安排选择白天或晚上参加集中授课,解决学生“工有余”而“学不足”的问题。同时,学校可通过工学交替,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校企联合培养学生,既缩短学校与企业的距离,又实现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逐步成长为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的目标。
(3)根据企业的需要,改革教学方法。新时期的教师要与时俱进,加强课堂教学的改革,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法,适应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改变“填鸭式”、“满堂灌”等传统的教学方式,广泛运用实例(情境、模拟)教学法、多向互动教学法、研究性学习等先进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学习向发现学习转变。
对于文化课,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语文老师要注重学生说话、写作等应职能力的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自信心,还要教会学生写作求职信、通知、合同书等应用文,增强学生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
4.改革教学内容,开发校本教材。
教学内容必须符合相关企业的需要,教材改革是实施工学交替的一个重要条件。实践课程的内容要与企业的生产作业接轨。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把专业课程细化,按照分类,实行单一模块强化学习。在每个模块学习结束后,学校与劳动技能鉴定部门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学生取得该模块相应等级的岗位资格证书,为学生工学交替做好上岗资格上的准备。
学校要在保证专业需要的基础上,以实践教学为中心,改革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加强校本教材的开发,根据当地先进企业的情况,对原有的教材或其他学校已编写的教材进行改编。在保留课程门类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删改,删除原有教材中过深、过难、过繁或不适用的内容,删难就易,删繁就简,面对实际,讲求实效。不拘泥于现行的规定教材,可确定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中级工应知应会为专业课的基本教学内容,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转变成为职业能力。学校应针对专业课程内容重复的弊端,对教材进行整合,减少课程门类,形成综合化的教材;对教材进行拓展补充,补充反映当地实际的具体案例,进一步增强教材的地方性和教育性。
同时,根据需要可重新编写校本教材,教师要结合工学交替时期学生的实践知识大胆处理教材,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感受和时代知识的更替,有条件的可以让企业专家直接参与,对该专业的就业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类,找出典型的工作任务,分析提炼出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要与实际工作情境相结合,通过工作训练,使课程体系中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融为一体。把企业中的知识、产品、文化等引进课堂,使学生学习后就能顶岗生产。
5.建立基于工学交替的教学管理体系,提高技能教学水平。
(1)系部成立校企合作办公室,全面协调和指导各专业开展工学交替的实施工作。对工学交替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建立适合工学交替需要的教学管理运行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同时,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监控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的教学质量,及时吸纳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企业专家、指导教师等的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与管理。对工学交替期间学生的管理应以企业为主,学生的日常管理由校企共同负责,学校派教师进驻企业,与企业管理人员一起解决学生在实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充分进行调研,慎重选择合作企业,保障学生权益。选择的合作企业必须在“校企合作的结合点”上有高度的共识,必须与学校专业设置关联度高,必须生产技术含量高、安全度高、劳动强度适中。并且根据已有的法规、文件要求,签订由企业、学校、学生及家长四方确认的严格、详细、规范的联合培养协议,以合同的方式对各方的职责进行法律约定,充分保障学生的各项权益。
(3)严格管理,明确责任。学校和企业共同做好顶岗学生的跟踪管理,防止在工学交替中发生事故。学校要与学生、企业签订工学交替协议,规范和约束学校、企业、学生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这样责任明确了,学校和企业才能解放思想,轻装上阵,确保工学交替的进行。
(4)“工学交替”教学计划要合理。要坚持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原则,确定培养目标、教学要求、教学方法、教学进度、教学场所和仪器设备等。在实施教学计划的过程中,校企双方都要设专人负责,认真实施,及时反馈信息,解决出现的问题,完善教学计划。
(5)系部委派一至两个专职老师(最好是专业老师兼班主任)负责长驻企业,具体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尤其是晚间的管理。因为是班主任,他对所有的学生品性有所了解,善于做学生思想工作;因为是专业老师,他对这一专业又有较深的认识,知道学生每个时段需要注意什么,需要学些什么。
6.改革评价机制,建立全新的评价体系。
在课程改革的同时评价机制也必须改革,贯彻职业学校的特征,张扬学生个性,以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双重的评价体系,与企业一起共同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考察,并给出阶段性考核意见。
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还应加强校企深度融合,加大实践考核力度,制定科学的考核目标、考核标准、考核科目及考核方式,以激励学生参加工学交替的积极性。为每个实习生建立实习档案,档案内收录学生的实习表现、单位鉴定、实习学分成绩、德育学分成绩。学生实习结束前,写好实习总结,并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对学生实习成绩进行综合评定。
通过此次调研,我深深感受到“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给职业教育带来的生机和活力,虽然在推进“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我们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改革,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推进“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开展,就一定会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苏联院.关于加强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工作的意见.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2011〕6号.
[2]刘紫婷.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7,(8).
[3]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