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消费是作为一个社会问题而存在,与当前社会现象、社会风气密切相关,大学生消费,在人生规划方面的费用应该多一些,学生互相攀比只会拉高消费,要学会理财。重要的是应该在学习上提高消费意识。
那些已经在大学里生活了一年以上的老生们,已经不像新生那样没有一个清晰的消费观了,但是一些老生还没有养成合理的消费观,这给他们自身以及家庭都带来了负担。
老生疯狂
张强(化名)新疆某高职院校大二年级学生。过完暑假,父母给了他近万元,交罢学费后,他还余3000元做生活费。“我怕过早地花掉生活费。”他告诉记者,平时消费因为没有一个合理的计划,有多少钱就能花多少钱。有一次,他和朋友带了1500元钱到乌鲁木齐大小西门逛街,晚上回校后,两人口袋里仅剩50元钱和一些毛票了。他说,在市里也没有玩什么项目,他们各买了一件几百块钱的衣服加上一些零碎的东西,1500元钱就基本上花完了。
人际交往费用在他的消费结构里占很大比重。他常常和朋友聚会,往往是今日你请客明日他请客,他说,别人请你了,你就要回请,朋友花几百块钱请你,你不能少花钱吧,不然,这多没面子。所以每次聚会,张强身上都会带上几百块钱。一来二去,生活费很快就花完了。
王阿姨的女儿即将升为大四学生,可是还没有学会如何合理规划生活费。王阿姨的女儿在内地一所艺术院校读书,可能由于周围环境的影响,花钱从来没有计划。最初生活费定为1000元,大一时的前两个月七八百元就够花,可慢慢地随着周围朋友关系的确立,对当地环境的了解,生活费逐渐多了起来,有时不到月中钱就花完了。现在每月生活费还不确定具体数额,花完就给她打了,最多的时候一个月3000多元,平时每月也要2000元左右。“花销实在有点大。”王阿姨感慨道。
不做消费狂人
在消费上,更多的大学生还是比较理性。
新疆大学大四学生王小宁(化名),来自兵团职工家庭,家庭经济一般。除了大一那年她从家里拿了学费,以后的上学费用就来自平时的勤工俭学。她说,大学生消费情况还得看个人,平时一个月500元生活费就够了。
上大学之后,她迅速总结出一套消费理念。简单地说就是开源节流。
从上大一起,她勤工俭学,尽量做到消费收支平衡。
她告诉记者,她的资金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家里的供给和学校发放的助学金、奖学金。每年她都能拿上2000多元的助学金,还有不等的奖学金。助学金都是打到饭卡里,她说在学校里吃饭基本上就省出了一笔开支。除了固定收入外,勤工俭学才是她的主要收入来源。她的勤工俭学路子与其他大学生基本一样,逢周末、假期做一些发传单、促销等活动,每天能挣个六七十元。这只是她的零星收入,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家教。家教的收入较为稳定,除寒暑假外,她的每个月收入基本上都能达2000元以上。带家教经验多了,她对市场发越来越自信了,今年开学,她准备开一个辅导班,最近正在学校附近寻找价钱较为合适的房屋租下来做辅导班用。她说她有信心把这个班带好,如果忙不过,她也会找同学帮忙。
王小宁在3年的大学生活中,销售能力显著提高,她喜欢与不同的人员打交道,这是她办辅导班的信心来源。她说,虽然学的不是营销专业,但是她毕业后一定会在销售上闯出一片天地。
为什么不考研呢,她告诉记者,一是自己所学没有专业优势,二是从大学支出来看,考研,再上三年研究生,花费不少,性价比不高,所以她打算本科毕业后就去做销售方面的工作,等有了一定物质基础后,再去考研究生。
从大二起,她的学费、通讯费用、上网费用、人际交往等费用都来自勤工俭学,她告诫自己要把每一笔钱用到刀刃上,所以她的消费理念首先要耐用,且兼顾美观,比如购买衣服,一年中她买不了几件衣服,但是衣服一定能留下来(也就是能够长时间穿出来)。她一般去专卖店购买品牌服饰,小物件才去大小西门购买。她的朋友小娟也是如此,两人有着较为相似的家庭背景,所以两人的消费观念也基本一样。
来自山东的新疆财经大学大二学生小刘,从放暑假那天起,就在乌鲁木齐做起了家教,一个半月下来,收入达到6000多元。他说,这些钱将做为第二学年的学费及以后考研的前期准备上。
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
新疆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党委副书记司长胜说,一些大学新生进校之前,道听途说大学里消费如何高昂,于是就向家长提出购买电子产品等物品的要求,其实上了大学,他们就会发现并不是这样。孩子考上大学了,家长感到很风光,孩子要钱给钱,要物买物,而不去教育孩子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这容易使孩子养成大手大脚花钱、怕吃苦的坏习气。
他认为,大学生应根据自己家庭状况和勤工俭学状况消费,如果勤工俭学就是为了买一个名牌,纯粹为面子,这应该克服。我们提倡通过自食其力挣来的薪酬合理消费,不要仅仅用家里的钱去超前消费。大学生要懂得自食其力,在自己能力之内学会理财,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学校要教会他们合理消费,在大一的时候就要教会他们建立独立的人格,建立合理的消费观,学会做社会人。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教师邓飞认为,当前大学生消费结构不是太合理,现在大学生消费来源主要还是来自父母给的生活费,大学生的生活费在消费结构中还是占据主要地位。然而现在大学生用于人际消费、恋爱消费等消费偏高,而用于学习的费用偏低。虽然有些学生的学习消费主要用在参加培训班、考证等学习消费上,但是这个比例并不太大;二是消费观念方式有些超前,追求时尚消费,高档消费。
对此,邓飞认为,大学生消费是作为一个社会问题而存在,与当前社会现象、社会风气密切相关,大学生消费,在人生规划方面的费用应该多一些,学生互相攀比只会拉高消费,要学会理财。重要的是应该在学习上提高消费意识。
相关链接:
大学期间如何理财
大学阶段的财商培养只是训练和演练,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习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学会理财,也是大学生为踏入社会做好的一项准备工作,也是尽快适应社会生存法则的捷径。
如果是大学新生,入校前就要学着理财。一般来说,电脑等大件开学前备齐,不从生活费中支出;如果家境尚可,家长可提前为子女申办信用卡附卡,视花销情况设定每月消费上限并开通短信提醒功能,家长可随时掌握子女在外刷卡消费的场所、时间等;若按月或分期支付生活费,家长可开通网上银行汇款,通常网银渠道汇款转账的手续费会比柜台更便宜;建议新生从入学起就养成记录习惯,手机软件、记账网站等都可随时记账并分析消费构成,以利于有节制、有计划地花钱。
开源节流也很重要,对于大学生来说,做好自己的理财规划,开源和节流同样重要。如今很多大学生都觉得“钱不够花”,最积极的解决办法是设法增加收入以弥补资金不足的尴尬。勤工俭学是目前最常见的大学生“开源”方式,协助老师做研究、做家教、到一些公司或企业兼职打工……这些都是能够帮助大学生增加收入的办法。
光是开源还不够,关键是要学会如何打理和规划自己的钱财,要学会节流才行。银行理财师建议大学生节流不妨从记账开始。不少大学生兼职后,觉得自己有了收入,花钱开始大手大脚,请客吃饭、娱乐消费等支出直线上升,到了月末或期末,手头依然很紧甚至需借钱“过渡”。理财师表示,不少大学生不是没钱花,而是不会花钱,要每天记下自己的支出,过一段时间后看看哪些是不必要的支出,可以尝试节省那些可花可不花的支出。如果把这些钱存进银行,还能得到一笔不小的利息。
部分大学生将拥有信用卡视为迈入社会的“第一步”,有的甚至把拥有一张高透支额度的信用卡看作富裕的标志、成功的象征。盲目办卡、高额透支消费的不理性不仅让自己成为“负翁”,受卡所累,而且造成“子债父还”的情况,所以大学生透支消费应理性。
那些已经在大学里生活了一年以上的老生们,已经不像新生那样没有一个清晰的消费观了,但是一些老生还没有养成合理的消费观,这给他们自身以及家庭都带来了负担。
老生疯狂
张强(化名)新疆某高职院校大二年级学生。过完暑假,父母给了他近万元,交罢学费后,他还余3000元做生活费。“我怕过早地花掉生活费。”他告诉记者,平时消费因为没有一个合理的计划,有多少钱就能花多少钱。有一次,他和朋友带了1500元钱到乌鲁木齐大小西门逛街,晚上回校后,两人口袋里仅剩50元钱和一些毛票了。他说,在市里也没有玩什么项目,他们各买了一件几百块钱的衣服加上一些零碎的东西,1500元钱就基本上花完了。
人际交往费用在他的消费结构里占很大比重。他常常和朋友聚会,往往是今日你请客明日他请客,他说,别人请你了,你就要回请,朋友花几百块钱请你,你不能少花钱吧,不然,这多没面子。所以每次聚会,张强身上都会带上几百块钱。一来二去,生活费很快就花完了。
王阿姨的女儿即将升为大四学生,可是还没有学会如何合理规划生活费。王阿姨的女儿在内地一所艺术院校读书,可能由于周围环境的影响,花钱从来没有计划。最初生活费定为1000元,大一时的前两个月七八百元就够花,可慢慢地随着周围朋友关系的确立,对当地环境的了解,生活费逐渐多了起来,有时不到月中钱就花完了。现在每月生活费还不确定具体数额,花完就给她打了,最多的时候一个月3000多元,平时每月也要2000元左右。“花销实在有点大。”王阿姨感慨道。
不做消费狂人
在消费上,更多的大学生还是比较理性。
新疆大学大四学生王小宁(化名),来自兵团职工家庭,家庭经济一般。除了大一那年她从家里拿了学费,以后的上学费用就来自平时的勤工俭学。她说,大学生消费情况还得看个人,平时一个月500元生活费就够了。
上大学之后,她迅速总结出一套消费理念。简单地说就是开源节流。
从上大一起,她勤工俭学,尽量做到消费收支平衡。
她告诉记者,她的资金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家里的供给和学校发放的助学金、奖学金。每年她都能拿上2000多元的助学金,还有不等的奖学金。助学金都是打到饭卡里,她说在学校里吃饭基本上就省出了一笔开支。除了固定收入外,勤工俭学才是她的主要收入来源。她的勤工俭学路子与其他大学生基本一样,逢周末、假期做一些发传单、促销等活动,每天能挣个六七十元。这只是她的零星收入,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家教。家教的收入较为稳定,除寒暑假外,她的每个月收入基本上都能达2000元以上。带家教经验多了,她对市场发越来越自信了,今年开学,她准备开一个辅导班,最近正在学校附近寻找价钱较为合适的房屋租下来做辅导班用。她说她有信心把这个班带好,如果忙不过,她也会找同学帮忙。
王小宁在3年的大学生活中,销售能力显著提高,她喜欢与不同的人员打交道,这是她办辅导班的信心来源。她说,虽然学的不是营销专业,但是她毕业后一定会在销售上闯出一片天地。
为什么不考研呢,她告诉记者,一是自己所学没有专业优势,二是从大学支出来看,考研,再上三年研究生,花费不少,性价比不高,所以她打算本科毕业后就去做销售方面的工作,等有了一定物质基础后,再去考研究生。
从大二起,她的学费、通讯费用、上网费用、人际交往等费用都来自勤工俭学,她告诫自己要把每一笔钱用到刀刃上,所以她的消费理念首先要耐用,且兼顾美观,比如购买衣服,一年中她买不了几件衣服,但是衣服一定能留下来(也就是能够长时间穿出来)。她一般去专卖店购买品牌服饰,小物件才去大小西门购买。她的朋友小娟也是如此,两人有着较为相似的家庭背景,所以两人的消费观念也基本一样。
来自山东的新疆财经大学大二学生小刘,从放暑假那天起,就在乌鲁木齐做起了家教,一个半月下来,收入达到6000多元。他说,这些钱将做为第二学年的学费及以后考研的前期准备上。
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
新疆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党委副书记司长胜说,一些大学新生进校之前,道听途说大学里消费如何高昂,于是就向家长提出购买电子产品等物品的要求,其实上了大学,他们就会发现并不是这样。孩子考上大学了,家长感到很风光,孩子要钱给钱,要物买物,而不去教育孩子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这容易使孩子养成大手大脚花钱、怕吃苦的坏习气。
他认为,大学生应根据自己家庭状况和勤工俭学状况消费,如果勤工俭学就是为了买一个名牌,纯粹为面子,这应该克服。我们提倡通过自食其力挣来的薪酬合理消费,不要仅仅用家里的钱去超前消费。大学生要懂得自食其力,在自己能力之内学会理财,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学校要教会他们合理消费,在大一的时候就要教会他们建立独立的人格,建立合理的消费观,学会做社会人。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教师邓飞认为,当前大学生消费结构不是太合理,现在大学生消费来源主要还是来自父母给的生活费,大学生的生活费在消费结构中还是占据主要地位。然而现在大学生用于人际消费、恋爱消费等消费偏高,而用于学习的费用偏低。虽然有些学生的学习消费主要用在参加培训班、考证等学习消费上,但是这个比例并不太大;二是消费观念方式有些超前,追求时尚消费,高档消费。
对此,邓飞认为,大学生消费是作为一个社会问题而存在,与当前社会现象、社会风气密切相关,大学生消费,在人生规划方面的费用应该多一些,学生互相攀比只会拉高消费,要学会理财。重要的是应该在学习上提高消费意识。
相关链接:
大学期间如何理财
大学阶段的财商培养只是训练和演练,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习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学会理财,也是大学生为踏入社会做好的一项准备工作,也是尽快适应社会生存法则的捷径。
如果是大学新生,入校前就要学着理财。一般来说,电脑等大件开学前备齐,不从生活费中支出;如果家境尚可,家长可提前为子女申办信用卡附卡,视花销情况设定每月消费上限并开通短信提醒功能,家长可随时掌握子女在外刷卡消费的场所、时间等;若按月或分期支付生活费,家长可开通网上银行汇款,通常网银渠道汇款转账的手续费会比柜台更便宜;建议新生从入学起就养成记录习惯,手机软件、记账网站等都可随时记账并分析消费构成,以利于有节制、有计划地花钱。
开源节流也很重要,对于大学生来说,做好自己的理财规划,开源和节流同样重要。如今很多大学生都觉得“钱不够花”,最积极的解决办法是设法增加收入以弥补资金不足的尴尬。勤工俭学是目前最常见的大学生“开源”方式,协助老师做研究、做家教、到一些公司或企业兼职打工……这些都是能够帮助大学生增加收入的办法。
光是开源还不够,关键是要学会如何打理和规划自己的钱财,要学会节流才行。银行理财师建议大学生节流不妨从记账开始。不少大学生兼职后,觉得自己有了收入,花钱开始大手大脚,请客吃饭、娱乐消费等支出直线上升,到了月末或期末,手头依然很紧甚至需借钱“过渡”。理财师表示,不少大学生不是没钱花,而是不会花钱,要每天记下自己的支出,过一段时间后看看哪些是不必要的支出,可以尝试节省那些可花可不花的支出。如果把这些钱存进银行,还能得到一笔不小的利息。
部分大学生将拥有信用卡视为迈入社会的“第一步”,有的甚至把拥有一张高透支额度的信用卡看作富裕的标志、成功的象征。盲目办卡、高额透支消费的不理性不仅让自己成为“负翁”,受卡所累,而且造成“子债父还”的情况,所以大学生透支消费应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