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五环节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12(A)-0067-01
细读初中语文新教材,就会发现文言文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新教材中所选的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文言文教成了古汉语,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一段一段地读,一句一句地讲,一字一字地解,学生始终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在新教改活动中,有的教师又大讲特讲文言文的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学生虽听得津津有味,课后却是一片茫然。针对这些情况,笔者尝试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了五环节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读”——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中字、词、句的意义、组合与现代汉语存在很大差别,学生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增强语感,获得初步的感性知识。“读”可以分为几个阶段:1.学生自读(初步感知课文);2.教师范读(读音、句读的指导);3.学生齐读(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诵读的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学生的文言文诵读若能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程度,对下一步的教学会有很大帮助。
二、“译”——疏通文意
“译”是学习文言文最关键的一个环节,这一教学环节可分为两步:第一步,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主理解,将有疑问的地方勾画出来;第二步,教师针对学生自主理解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需注意的是,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先让学生之间互相答疑解难,学生们都不能理解的地方,教师再进行点拨,力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三、“点”——教师适当的点拨
在学生熟读并初步理解了文意之后,教师就要对文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特别是古今差异较大的词或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如《愚公移山》中的“虽有之死,有子存焉”,其中“虽”不是现代汉语中“虽然”的意思,而是“即使”,表示假设关系;“钾叟亡以应”中的“亡”是通假字,通“无”,是“没有”的意思。另外,同一个字在不同的文章中,甚至在同一篇文章中,它的意义和用法也不尽相同。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拂”在“行拂乱其所为”中是“颠倒,错乱”的意思,在“入则无法家拂士”一句中则是通假字,通“弼”,是“辅佐”的意思。
四、“议”——师生共同讨论
议一议文章所叙之事、所绘之景、所抒之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笔者就从标题人手,告诉学生“记”表明本文是记叙文,“承天寺”表明地点,“夜”表明时间,“游”就是“游玩”。解读了文章的题目,学生就产生了很多疑问:作者为什么夜晚去承天寺游玩,他看到了什么景物,他的心情怎样……此时,教师只要结合背景稍加点拨,学生就能理解课文的主旨:“本文写于苏轼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期间,被贬官意味着政治生活上遭受了很大挫折,但作者并不悲观,看到窗外美丽的月色,便起身去寻张怀民一同赏月。文中有被贬谪的悲凉落寞,也有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淡然,表现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和达观处世的态度。”当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点拔时要把握住文章的记叙线索和全文的主旨,不能扯得太远,既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讨,又要有原则、有重点地指导,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五、“引”——注重课外延伸
有了前面四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对课文就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但文言文学习仅了解字词的含义和文章的大意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着手对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拓展,将文言文教学看作一个“读懂一提升一拓展”的过程,让学生由粗知文章内容,到了解文章结构,到懂得语言运用的技巧,到能复述文章大意,再到能够感悟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文章做出独到的评价,进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编辑:沈丽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12(A)-0067-01
细读初中语文新教材,就会发现文言文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新教材中所选的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文言文教成了古汉语,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一段一段地读,一句一句地讲,一字一字地解,学生始终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在新教改活动中,有的教师又大讲特讲文言文的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学生虽听得津津有味,课后却是一片茫然。针对这些情况,笔者尝试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了五环节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读”——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中字、词、句的意义、组合与现代汉语存在很大差别,学生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增强语感,获得初步的感性知识。“读”可以分为几个阶段:1.学生自读(初步感知课文);2.教师范读(读音、句读的指导);3.学生齐读(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诵读的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学生的文言文诵读若能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程度,对下一步的教学会有很大帮助。
二、“译”——疏通文意
“译”是学习文言文最关键的一个环节,这一教学环节可分为两步:第一步,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主理解,将有疑问的地方勾画出来;第二步,教师针对学生自主理解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需注意的是,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先让学生之间互相答疑解难,学生们都不能理解的地方,教师再进行点拨,力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三、“点”——教师适当的点拨
在学生熟读并初步理解了文意之后,教师就要对文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特别是古今差异较大的词或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如《愚公移山》中的“虽有之死,有子存焉”,其中“虽”不是现代汉语中“虽然”的意思,而是“即使”,表示假设关系;“钾叟亡以应”中的“亡”是通假字,通“无”,是“没有”的意思。另外,同一个字在不同的文章中,甚至在同一篇文章中,它的意义和用法也不尽相同。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拂”在“行拂乱其所为”中是“颠倒,错乱”的意思,在“入则无法家拂士”一句中则是通假字,通“弼”,是“辅佐”的意思。
四、“议”——师生共同讨论
议一议文章所叙之事、所绘之景、所抒之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笔者就从标题人手,告诉学生“记”表明本文是记叙文,“承天寺”表明地点,“夜”表明时间,“游”就是“游玩”。解读了文章的题目,学生就产生了很多疑问:作者为什么夜晚去承天寺游玩,他看到了什么景物,他的心情怎样……此时,教师只要结合背景稍加点拨,学生就能理解课文的主旨:“本文写于苏轼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期间,被贬官意味着政治生活上遭受了很大挫折,但作者并不悲观,看到窗外美丽的月色,便起身去寻张怀民一同赏月。文中有被贬谪的悲凉落寞,也有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淡然,表现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和达观处世的态度。”当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点拔时要把握住文章的记叙线索和全文的主旨,不能扯得太远,既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讨,又要有原则、有重点地指导,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五、“引”——注重课外延伸
有了前面四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对课文就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但文言文学习仅了解字词的含义和文章的大意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着手对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拓展,将文言文教学看作一个“读懂一提升一拓展”的过程,让学生由粗知文章内容,到了解文章结构,到懂得语言运用的技巧,到能复述文章大意,再到能够感悟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文章做出独到的评价,进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编辑:沈丽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