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阑尾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基层医院尤其多见,其多见以“腹痛、发热、恶心、呕吐”为主要病症。腹痛多为转移性右下腹痛,查体多为右下腹麦氏点压痛明显,结肠充气试验阳性,闭孔内肌试验阳性,腰大肌试验阳性,加之有辅助检查(B超)在基层医院的普及,诊断多较容易。阑尾切除术也是多数医师都能熟练掌握的小手术,但其手术切口感染却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中不乏因此引发医疗纠纷甚至恶性事件,所以预防阑尾切除术后手术切口感染成为医疗工作的重点。我院于2011年一年中共行96例阑尾切除术,无一例发生切口感染。现将我院在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中采取措施的体会与大家共同交流。
力争做到围手术期(术前30分—2小时)内静点抗生素,最好术前30分钟给药。研究显示过去因抗生素在围手术期使用均在术后使用。很少有人术前使用,因此没有达到满意的效果,从而得出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与不使用没有区别,有的甚至有害无益。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抗生素在围手术期的先期使用能够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可有效防止术后感染,但要注意其正确的使用方法。借应用抗生素以增强临床“安全感“是不可取的。反将导致医院感染的中耐药菌的滋生和患者体内菌群失调(二重感染)。有研究表明,术后3小时内使用抗生素几乎没有预防感染的效果,必须在细菌污染之前让组织建立起有效的抗生素浓度,使随后而至的细菌难以生存和繁衍,起到预防感染的效果。相反,在细菌污染之后,细菌浓度很快繁衍(细菌倍增时间为8分钟)加上创伤影响正常的预防机制。抗生素进入创面困难,达不到控制和杀灭细菌的目的,因而预防感染难以奏效,所以在围手术期抗生素的预防性使用上强调提前使用。
做到手术前的备皮及清洁术野皮肤。96例患者中均做到了术前半小时备皮,并予以彻底清洁术野皮肤,包括肚脐及会阴部,最后用温水擦拭术野皮肤。
仔细消毒术区。麻醉平稳后患者取仰卧位,以3%聚维酮碘溶液消毒术区皮肤3遍,待消毒液晾干后铺单。
手术操作时做到逐层切开,勿用电刀过度烧灼脂肪,以防止液化,做到术野层次分明,进腹后将切开的腹膜边缘提出切口向外翻转钳夹于保护巾上,使无菌的腹腔外侧面包裹切口的各层组织,但应注意保护中的固定边缘要紧贴皮下,避免过深造成有菌渗液沿保护巾渗透至皮下组织造成污染,充分利用腹膜的无透过作用遮挡切口,以减少切口各层的的污染机会。此种腹膜边缘外翻保护切口边缘各层的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减少损伤,减少切口各层污染效果显著,并且有利于手术术野显露的特点,特别是对皮下脂肪较为松弛的患者尤为适用,其次术中尽量不用手接触阑尾,用器械操作,减少阑尾与周围的接触,防止污染扩散。
术中如发现阑尾化脓,腹腔内有脓液,可即刻采取标本送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及早确定病原学诊断,确定抗菌药物的敏感度。近代外科感染的病原菌日趋复杂,抗菌药物品种繁多,理想的方法是及时收集有关的体液、分泌物进行微生物学检查和药敏试验以帮助选择或调整药物的品种。另外抗菌素要足量使用,避免频繁更换,并应遵循阶梯性用药原则,避免盲目使用新型高效的抗生素。
术中若发现腹腔感染严重。在行阑尾切除后,可使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腹腔,并分别于右侧结肠旁沟及直肠膀胱凹陷(女性于直肠子宫凹陷)留置1根潘氏引流管。术后根据引流情况于术后36—48小时酌情拔管。对于极个别阑尾坏疽,腹腔感染特别严重的患者,可采取间断缝合腹膜的办法来预防切口感染,腹膜由覆于表面的单层扁平间皮和其深面的薄层疏松结缔组织构成,间皮细胞胞质内有吞饮小泡,说明腹膜有吸收功能。利用腹膜强大的吸收功能,将由皮下及肌层的渗出液流入腹腔,由腹膜来吸收。
切口感染主要发生在皮下及肌层,在缝合时要做到逐层缝合、逐层冲洗,冲洗液可为生理盐水及0.25%聚维酮碘溶液。缝合时确认肌层无细小出血点,缝合不留死腔,确保术后切口内不因发生渗血、积液而感染。
重视缝皮前后创缘周围的消毒:手术操作至缝皮时,虽经消毒的术野难免有隐藏于皮脂腺,表皮的细菌显露于皮肤表面,缝合针、线可将其带入皮下组织内造成感染,因此缝皮前的切口周围皮肤消毒不可忽视。缝皮后用无菌酒精敷料外敷,则可使切口在术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消毒状态下,使局部潜在的细菌及外界通过敷料透入的细菌得以消除,减少了切口感染机会。
总之,外科同仁们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阑尾切除术,有高度的责任心,反对抢时间,贪小切口和不重视手术操作,不能因手术小而忽视无菌操作,最大限度地降低阑尾切除术后的感染率。
力争做到围手术期(术前30分—2小时)内静点抗生素,最好术前30分钟给药。研究显示过去因抗生素在围手术期使用均在术后使用。很少有人术前使用,因此没有达到满意的效果,从而得出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与不使用没有区别,有的甚至有害无益。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抗生素在围手术期的先期使用能够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可有效防止术后感染,但要注意其正确的使用方法。借应用抗生素以增强临床“安全感“是不可取的。反将导致医院感染的中耐药菌的滋生和患者体内菌群失调(二重感染)。有研究表明,术后3小时内使用抗生素几乎没有预防感染的效果,必须在细菌污染之前让组织建立起有效的抗生素浓度,使随后而至的细菌难以生存和繁衍,起到预防感染的效果。相反,在细菌污染之后,细菌浓度很快繁衍(细菌倍增时间为8分钟)加上创伤影响正常的预防机制。抗生素进入创面困难,达不到控制和杀灭细菌的目的,因而预防感染难以奏效,所以在围手术期抗生素的预防性使用上强调提前使用。
做到手术前的备皮及清洁术野皮肤。96例患者中均做到了术前半小时备皮,并予以彻底清洁术野皮肤,包括肚脐及会阴部,最后用温水擦拭术野皮肤。
仔细消毒术区。麻醉平稳后患者取仰卧位,以3%聚维酮碘溶液消毒术区皮肤3遍,待消毒液晾干后铺单。
手术操作时做到逐层切开,勿用电刀过度烧灼脂肪,以防止液化,做到术野层次分明,进腹后将切开的腹膜边缘提出切口向外翻转钳夹于保护巾上,使无菌的腹腔外侧面包裹切口的各层组织,但应注意保护中的固定边缘要紧贴皮下,避免过深造成有菌渗液沿保护巾渗透至皮下组织造成污染,充分利用腹膜的无透过作用遮挡切口,以减少切口各层的的污染机会。此种腹膜边缘外翻保护切口边缘各层的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减少损伤,减少切口各层污染效果显著,并且有利于手术术野显露的特点,特别是对皮下脂肪较为松弛的患者尤为适用,其次术中尽量不用手接触阑尾,用器械操作,减少阑尾与周围的接触,防止污染扩散。
术中如发现阑尾化脓,腹腔内有脓液,可即刻采取标本送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及早确定病原学诊断,确定抗菌药物的敏感度。近代外科感染的病原菌日趋复杂,抗菌药物品种繁多,理想的方法是及时收集有关的体液、分泌物进行微生物学检查和药敏试验以帮助选择或调整药物的品种。另外抗菌素要足量使用,避免频繁更换,并应遵循阶梯性用药原则,避免盲目使用新型高效的抗生素。
术中若发现腹腔感染严重。在行阑尾切除后,可使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腹腔,并分别于右侧结肠旁沟及直肠膀胱凹陷(女性于直肠子宫凹陷)留置1根潘氏引流管。术后根据引流情况于术后36—48小时酌情拔管。对于极个别阑尾坏疽,腹腔感染特别严重的患者,可采取间断缝合腹膜的办法来预防切口感染,腹膜由覆于表面的单层扁平间皮和其深面的薄层疏松结缔组织构成,间皮细胞胞质内有吞饮小泡,说明腹膜有吸收功能。利用腹膜强大的吸收功能,将由皮下及肌层的渗出液流入腹腔,由腹膜来吸收。
切口感染主要发生在皮下及肌层,在缝合时要做到逐层缝合、逐层冲洗,冲洗液可为生理盐水及0.25%聚维酮碘溶液。缝合时确认肌层无细小出血点,缝合不留死腔,确保术后切口内不因发生渗血、积液而感染。
重视缝皮前后创缘周围的消毒:手术操作至缝皮时,虽经消毒的术野难免有隐藏于皮脂腺,表皮的细菌显露于皮肤表面,缝合针、线可将其带入皮下组织内造成感染,因此缝皮前的切口周围皮肤消毒不可忽视。缝皮后用无菌酒精敷料外敷,则可使切口在术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消毒状态下,使局部潜在的细菌及外界通过敷料透入的细菌得以消除,减少了切口感染机会。
总之,外科同仁们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阑尾切除术,有高度的责任心,反对抢时间,贪小切口和不重视手术操作,不能因手术小而忽视无菌操作,最大限度地降低阑尾切除术后的感染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