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经济已经明显下了一个台阶,回落到中速发展的阶段。以经济增长速度为主,包括财政收入、外贸等指标,确实已从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长期维持在10%、20%的速度,回落到一个比较符合当前我国国情和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合理区间。
更重要的是,我国经济还面临着进一步下行的压力:产能过剩比较严重、企业效益下降、内生动力不足,还有一些比较严重的金融和债务风险。下半年走势如何?由于去年四季度曾出台刺激措施,导致基数较高,加上今年下半年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较大,如经济增速回落到7.5%以下,“这也是可能发生的大概率事件”。不过,今年以来,中央采取了大量“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政策措施。比如新一届政府强化职能转变,进一步取消和下放了一批行政许可;出台政策促进新型消费,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出台金融“国十条”,有针对性地加强金融资本市场监管等等。这些政策的实施,将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经济高速增长转为中速发展的换挡期,处于发展模式从过去高投资、高消耗、高污染的增长方式转向科学发展的转型期,还处于改革的攻坚期。在此背景之下,推进“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目标的实现,确实存在着“两难”的选择,必须有所取、有所予、有所失、有所得,这就涉及我国经济能不能实现无痛转型。
尽管中央已明确提出不再以GDP增速来论英雄,但是从地方来讲,对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冲动,对“无痛”转型存在幻想。即幻想在不牺牲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能够实现经济平稳转型和结构调整。一些地方依然存在“大上项目、上大项目”的冲动。虽然目前全社会投资增速已经开始呈现回落态势,但还在高位运行,在20%以上,其中增速高的还是房地产和政府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真正要下决心调结构、转方式,就要明确下决心摒弃高投资、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增长方式,真正从中央到地方对这个问题统一认识,长痛不如短痛,经济增速降一点对我国经济转型和长期发展是有好处的。
当前的问题在于,“调结构、转方式”靠什么?是不是靠政府主导或政府的力量就能够实现目标?我认为,不应否定政府在转型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但是过度迷信政府的力量很危险。回顾历史经验和教训,很多时候靠的是产业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企业进行扶持;一旦出现经济过热或者产能过剩的时候,又靠简单上收审批权力,却一直忽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可以说,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大量矛盾和问题,表面上是应对金融危机期间大规模扩张政策带来的后果,实质上是过度依赖和迷信政府力量的体制性问题的集中暴露。
因此,在“调结构、转方式”当中,既要政府发挥积极引导作用,同时更要通过改革创新发挥市场的作用。今年年初中央提出“稳中求进”的要求,“进”主要体现在结构调整方面,这是有进展的。现在提出还要“稳中有为”,这个“为”靠的是什么?主要靠的是市场,靠的是改革。如果不搞改革,不从体制、机制上解决问题,光靠政策和号召,恐怕难以有为。
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全社会各个层面都有了紧迫感和危机意识,这是推进改革的好时机。我们应抓住时机,进一步凝聚共识,推出一些重大改革,团结动员全社会关注改革,参与改革,通过改革释放正能量。
当前改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重点在拉动内需、稳定增长方面发挥作用,虽是短期效应,但也是有意义的。另一类是着眼于长期的体制机制性问题,主要是有利于增强市场的内在活力和动力,真正通过“调结构、转方式”的改革来增强社会的整体效益。
对于拉动内需、稳定增长方面的改革举措,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加快落实收入分配改革指导意见;二是进一步加快城镇化改革;三是加快资源型产品价格的改革。对于涉及增强经济内生动力、有利于结构调整的改革任务,因此建议:一是结合职能转变,进一步下放实质性的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权限;二是加快推动金融领域的改革创新;三是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分税制度。另外,还要完善国有资本预算制度,增加国有企业上缴利润的比重。
更重要的是,我国经济还面临着进一步下行的压力:产能过剩比较严重、企业效益下降、内生动力不足,还有一些比较严重的金融和债务风险。下半年走势如何?由于去年四季度曾出台刺激措施,导致基数较高,加上今年下半年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较大,如经济增速回落到7.5%以下,“这也是可能发生的大概率事件”。不过,今年以来,中央采取了大量“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政策措施。比如新一届政府强化职能转变,进一步取消和下放了一批行政许可;出台政策促进新型消费,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出台金融“国十条”,有针对性地加强金融资本市场监管等等。这些政策的实施,将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经济高速增长转为中速发展的换挡期,处于发展模式从过去高投资、高消耗、高污染的增长方式转向科学发展的转型期,还处于改革的攻坚期。在此背景之下,推进“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目标的实现,确实存在着“两难”的选择,必须有所取、有所予、有所失、有所得,这就涉及我国经济能不能实现无痛转型。
尽管中央已明确提出不再以GDP增速来论英雄,但是从地方来讲,对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冲动,对“无痛”转型存在幻想。即幻想在不牺牲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能够实现经济平稳转型和结构调整。一些地方依然存在“大上项目、上大项目”的冲动。虽然目前全社会投资增速已经开始呈现回落态势,但还在高位运行,在20%以上,其中增速高的还是房地产和政府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真正要下决心调结构、转方式,就要明确下决心摒弃高投资、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增长方式,真正从中央到地方对这个问题统一认识,长痛不如短痛,经济增速降一点对我国经济转型和长期发展是有好处的。
当前的问题在于,“调结构、转方式”靠什么?是不是靠政府主导或政府的力量就能够实现目标?我认为,不应否定政府在转型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但是过度迷信政府的力量很危险。回顾历史经验和教训,很多时候靠的是产业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企业进行扶持;一旦出现经济过热或者产能过剩的时候,又靠简单上收审批权力,却一直忽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可以说,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大量矛盾和问题,表面上是应对金融危机期间大规模扩张政策带来的后果,实质上是过度依赖和迷信政府力量的体制性问题的集中暴露。
因此,在“调结构、转方式”当中,既要政府发挥积极引导作用,同时更要通过改革创新发挥市场的作用。今年年初中央提出“稳中求进”的要求,“进”主要体现在结构调整方面,这是有进展的。现在提出还要“稳中有为”,这个“为”靠的是什么?主要靠的是市场,靠的是改革。如果不搞改革,不从体制、机制上解决问题,光靠政策和号召,恐怕难以有为。
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全社会各个层面都有了紧迫感和危机意识,这是推进改革的好时机。我们应抓住时机,进一步凝聚共识,推出一些重大改革,团结动员全社会关注改革,参与改革,通过改革释放正能量。
当前改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重点在拉动内需、稳定增长方面发挥作用,虽是短期效应,但也是有意义的。另一类是着眼于长期的体制机制性问题,主要是有利于增强市场的内在活力和动力,真正通过“调结构、转方式”的改革来增强社会的整体效益。
对于拉动内需、稳定增长方面的改革举措,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加快落实收入分配改革指导意见;二是进一步加快城镇化改革;三是加快资源型产品价格的改革。对于涉及增强经济内生动力、有利于结构调整的改革任务,因此建议:一是结合职能转变,进一步下放实质性的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权限;二是加快推动金融领域的改革创新;三是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分税制度。另外,还要完善国有资本预算制度,增加国有企业上缴利润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