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呼唤有效教学,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有利于学生自身发展的知识、技能。获得今后发展的价值观念和学习方法,还要充分关注学生发展的需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效益。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教学更加有效呢?笔者以为:要倡导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
一、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马斯洛指出:“人是知识创新与发展的生命之源。”知识的人本性决定了知识的本质是创造的、开放的、不完全和不固定的,为人的创造性学习留下了广阔的空间。知识的人本性同时也决定了知识的学习不是接受和认同式的,而是构建式的,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的主体。
如王树华老师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时,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法布尔指这些小昆虫当作心爱的小宝贝?生:老师,我从句子中的“放”字能看出他很喜欢昆虫。师:一个“放”也能看出来?生:因为他爸爸说“快给我扔了!”他却是“放进了垃圾堆”,“放”字说明他很心疼,怕昆虫受到伤害。生,(抢着说):放进垃圾堆,有可能过一会儿,他还会再捡回来。师:对,他很迷恋昆虫。(板书:迷恋)冒着——生:被父母责骂的危险。生:“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她……”三天前的事他还惦记着,说明他很喜欢昆虫。师:你真会读书!生:“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这一句可以看出,他很珍惜昆虫。生:“回家后再好好欣赏”说明他看不够,把它们当作了宝贝。生:“夕阳西下,法布尔赶着鸭子,满载而归,心里甜滋滋的。”中的“满载而归”说明他捉了很多昆虫,“甜滋滋”是说他特别开心……在这个教学片段中,王树华老师通过开展师生间、小组间的交流、讨论,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自然而巧妙地进行了有效的教学,课堂教学流畅而自然。
二、倡导学生乐于探究
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老师则教人发现真理。”那么,面对学生我们到底是“奉送”真理,还是教他们“发现”真理呢?毫无疑问,我们应当在教育教学中教学生“发现”真理。当学生在“发现”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探究的快乐与价值时,才能焕发学生求知的主体意识,使他们真正获得智慧的成长。
一位教师教学《家》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不说大海是鱼儿的家,而说小河是鱼儿的家?”这位学生认为大海更宽广,鱼儿更多。对于这个问题,教师让大家畅所欲言。有学生认为:大海波涛汹涌,不适合鱼儿生存。没有家的宁静感。另一个学生则反驳道:课外书中说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时候,海底依然是宁静的。就在大家争论不休的时候,一位学生若有所思地说:“我认为小河是淡水鱼的家,大海是咸水鱼的家。爸爸告诉我带鱼是海鱼,海水是咸的;鲫鱼生活在河里,是淡水鱼。不过。我不明白,为什么妈妈用盐水泡鱼的时候,鱼肉会变咸,难道海里的鱼肉却是淡的?”……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又生成了新齣思考。在不断深入的探究中,学生们学习得更加兴趣盎然!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学生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反思,加深了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了充分的拓展。这样的教学很明显是有效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的主体位置,学生对所学知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三、倡导学生勤于动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手和脑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确;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作,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小学生有喜欢动手、善于动手的特点。动手,可使大脑灵活,可使学生把想像变成事实。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得到创新成果时,就会感到无比喜悦和自豪。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当给学生多提供一些动手的机会。通过“画画”、“做实验”等教学环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规律、获取真知。
如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暮江吟》后两句诗时,就很好的为学生提供了动手画的教学环节,帮助学生获取真知。师:升到天空的是月亮。(教师在版画“江面”上画了个圆月)我画得对不对?生:不对。师:说我错了,怎么错了?生:书上说的是“月似弓”,您画的是圆的月亮。师:那么“月似弓”,你来画。(此生画了弯月)对不对啊?生:对。……不对。师:你来画画。(对另一生)你保证能画对吗?生:能。师:你先画吧!我们看他画得对画不对。(此生作画:月落江面,半截弯月在水面上)哦,他半个月亮已落到江里了!虽然作者没有说是刚刚升起的,还是已经在空中的,但他说“似弓”了。即使不说这些,他仍然没有画对。不要画了,这点你们可能不知道。听我讲,看我画,注意看,我画在这里,(教师画弯月当空)只有我这个是对的。你们知道为什么吗?……接着教给学生有关“新月”“残月”的天文知识。学生们在动手画月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在积极投入的学习中获得了真知。 因此,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及勤于动手。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学生是主体”,是“有生机的种子,本身具有萌发生长的机能,只要给以适宜的培育和护理,就能自然而然地长成佳谷、美蔬、好树、好花”。语文教学,我们要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有效的教学,让课堂成为培养学生终生发展的肥沃土壤和广阔天地。
一、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马斯洛指出:“人是知识创新与发展的生命之源。”知识的人本性决定了知识的本质是创造的、开放的、不完全和不固定的,为人的创造性学习留下了广阔的空间。知识的人本性同时也决定了知识的学习不是接受和认同式的,而是构建式的,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的主体。
如王树华老师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时,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法布尔指这些小昆虫当作心爱的小宝贝?生:老师,我从句子中的“放”字能看出他很喜欢昆虫。师:一个“放”也能看出来?生:因为他爸爸说“快给我扔了!”他却是“放进了垃圾堆”,“放”字说明他很心疼,怕昆虫受到伤害。生,(抢着说):放进垃圾堆,有可能过一会儿,他还会再捡回来。师:对,他很迷恋昆虫。(板书:迷恋)冒着——生:被父母责骂的危险。生:“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她……”三天前的事他还惦记着,说明他很喜欢昆虫。师:你真会读书!生:“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这一句可以看出,他很珍惜昆虫。生:“回家后再好好欣赏”说明他看不够,把它们当作了宝贝。生:“夕阳西下,法布尔赶着鸭子,满载而归,心里甜滋滋的。”中的“满载而归”说明他捉了很多昆虫,“甜滋滋”是说他特别开心……在这个教学片段中,王树华老师通过开展师生间、小组间的交流、讨论,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自然而巧妙地进行了有效的教学,课堂教学流畅而自然。
二、倡导学生乐于探究
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老师则教人发现真理。”那么,面对学生我们到底是“奉送”真理,还是教他们“发现”真理呢?毫无疑问,我们应当在教育教学中教学生“发现”真理。当学生在“发现”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探究的快乐与价值时,才能焕发学生求知的主体意识,使他们真正获得智慧的成长。
一位教师教学《家》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不说大海是鱼儿的家,而说小河是鱼儿的家?”这位学生认为大海更宽广,鱼儿更多。对于这个问题,教师让大家畅所欲言。有学生认为:大海波涛汹涌,不适合鱼儿生存。没有家的宁静感。另一个学生则反驳道:课外书中说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时候,海底依然是宁静的。就在大家争论不休的时候,一位学生若有所思地说:“我认为小河是淡水鱼的家,大海是咸水鱼的家。爸爸告诉我带鱼是海鱼,海水是咸的;鲫鱼生活在河里,是淡水鱼。不过。我不明白,为什么妈妈用盐水泡鱼的时候,鱼肉会变咸,难道海里的鱼肉却是淡的?”……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又生成了新齣思考。在不断深入的探究中,学生们学习得更加兴趣盎然!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学生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反思,加深了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了充分的拓展。这样的教学很明显是有效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的主体位置,学生对所学知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三、倡导学生勤于动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手和脑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确;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作,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小学生有喜欢动手、善于动手的特点。动手,可使大脑灵活,可使学生把想像变成事实。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得到创新成果时,就会感到无比喜悦和自豪。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当给学生多提供一些动手的机会。通过“画画”、“做实验”等教学环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规律、获取真知。
如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暮江吟》后两句诗时,就很好的为学生提供了动手画的教学环节,帮助学生获取真知。师:升到天空的是月亮。(教师在版画“江面”上画了个圆月)我画得对不对?生:不对。师:说我错了,怎么错了?生:书上说的是“月似弓”,您画的是圆的月亮。师:那么“月似弓”,你来画。(此生画了弯月)对不对啊?生:对。……不对。师:你来画画。(对另一生)你保证能画对吗?生:能。师:你先画吧!我们看他画得对画不对。(此生作画:月落江面,半截弯月在水面上)哦,他半个月亮已落到江里了!虽然作者没有说是刚刚升起的,还是已经在空中的,但他说“似弓”了。即使不说这些,他仍然没有画对。不要画了,这点你们可能不知道。听我讲,看我画,注意看,我画在这里,(教师画弯月当空)只有我这个是对的。你们知道为什么吗?……接着教给学生有关“新月”“残月”的天文知识。学生们在动手画月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在积极投入的学习中获得了真知。 因此,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及勤于动手。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学生是主体”,是“有生机的种子,本身具有萌发生长的机能,只要给以适宜的培育和护理,就能自然而然地长成佳谷、美蔬、好树、好花”。语文教学,我们要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有效的教学,让课堂成为培养学生终生发展的肥沃土壤和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