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最美的景色

来源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al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题导入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是陶渊明想象中的桃花林的美丽景色。这段景物描写,不仅引起渔人的兴趣,激发了他的好奇心,使他产生“欲穷其林”的动机,也引起我们对桃花源深深地向往。
   生活中,有哪些美丽的景色令你喜欢和向往?请你发挥联想和想象,以“心中最美的景色”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写作点拨
   在描写景物时,我们常常将联想与想象结合在一起,联想可以丰富想象的内容,促进想象的发展;想象可以加深对作文的理解,辨别真假、善恶、美丑,可以把抽象的哲理或情感具体化,可以让贫乏的语言飞扬起来。
   景物描写中的联想有以下几种形式:
   1.对比联想,即由此景联想到彼景,由眼前之景联想到其他地方的景。通过联想进行比较,说明此景与彼景的不同,从而突出此景的独特之处。
   2.相似联想,即由此景联想到彼景或彼物,说明此景与彼景或彼物的相似处,从而使此景的特点更鲜明突出,更具体形象,在读者心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3.相关联想,即由眼前之景联想到与之有关的诗句、典故等,从而丰富作文的内容,增加作文的内涵。
   运用对比联想,主要是为了突出景物的特点,所以对比之处要明显。运用相似联想,关键在“似”,所以喻体一定要与本体在某一点上特别相似;此外,和一般比喻一样,喻体与本体还不能属于同一类。
   而写景中的想象是借助已有生活经验将眼前之景想象成人或是另外的物,想象一般要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佳作剪影
  聆听春雨
  ◎史纯丹
   初春的雨是温柔的,听起来像是母亲轻轻的呼唤;又像是母亲低吟的小曲,轻轻的,柔柔的。雨丝儿飞飞扬扬,飘飘洒洒,织成一片朦胧的雨幕,仿佛一个古老悠远的传说和一个遥远缥缈的梦境。听到春妈妈的呼唤,动物们苏醒了,第一个跳出来探春的是小虫。它环顾四周,发现自己是最早起来的,于是快乐地哼起小曲儿。婀娜的杨柳听见了春妈妈的呼唤,羞涩地伸了伸腰。在室内憋了一冬的人们,也赶着去聆听春的小曲,于是,公园里、小道上,便多了些红红绿绿的小伞。
   仲春的雨是快乐鲜活的,听起来像花季少女的笑声,活泼中不乏含蓄。活泼的时候它大声地唱着,仿佛要把自己的快乐传染给整个世界;文静的时候,便悄无声息地飘洒,仿佛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在听母亲讲述一个优美的故事。桃花在枝头窃窃私语,柳枝在风里轻轻舞动,小草在雨中欢呼……大地就像在上演着一幕热闹的音乐剧。听着雨点落地的声音,一曲优雅的《春江花月夜》便在你的心头响起了。桃红了,柳绿了,春的颜色在春雨中鲜亮起来。春姑娘催促着树木,树木长出嫩黄的新叶;春姑娘吵醒了小河,小河洗去冬妈妈留在脸上的唇印。池塘听见了春雨的歌声,鱼儿吃惊地探出了头;杜鹃听见了春雨的歌声,跟着唱了起来……
   季春的雨是热烈的,像一个快乐的青年。这时候,它已没有了冬的牵制,一路喊着,唱着,吵闹着下来了。它和着电闪雷鸣,噼里啪啦地在一切能敲响的东西上敲起来,然后咚咚地落在窗玻璃上,好像在告诉人们:我们在表演精彩高亢的摇滚。这时候,你如果用心去听,就会听到一串串美妙的旋律。雷声的高亢、雨滴声的清脆、树枝声的低沉、花声的缠绵,就像成千上万的演奏家有条不紊地演奏着。有时候,整个夜晚,你都可以陶醉在这惊心动魄的音符里。一场大雨过后,大地的肌肤被冲刷得柔滑光亮,所有生命的面庞都变得清新可人了。
   春雨送走了一个漫长的冬季,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春天。聆听春雨,就像聆听母亲温柔的呼唤,聆听少女迷人的笑声,聆听青年高亢的歌声。
  (湖南常德市淮阳中学)
  点评
   作文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描写了初春、仲春、季春的雨。小作者通过联想与想象,对初春、仲春、季春的雨进行描写,写出不同时间雨的不同特点。不同时间的雨来临时,小动物以及植物也有不同的表现。这些描写赋予它们人的情态,从而使画面生动有趣,描写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以及人们聆听春雨的欣喜之情。
  老家的菜花田
  ◎皮嚞毓
   我小时候在老家长大,没有什么玩伴,那片菜花田便是我的世外桃源。只记得那一望无际的田野里,金灿灿的油菜花就像一片花海,令人眼花缭乱。
   田边,几只鸟儿穿过老树枝叶间的缝隙,落在杂草之中,又忽地一下散去了。
   垄间的蚂蚁窝真不少。大都是弓背蚁,芝麻大小,通体黑色。有时我看得入神,一头钻入田垄里,被菜花簇拥着,一朵“大花”便绽开了。
   夜晚是菜花田最妙的时候。月光满地,油菜花显得更加娇嫩欲滴,花瓣上面挂了一粒粒露珠,晶莹得犹如千万颗宝钻,但又具“濯清涟而不妖”之气质。这恐怕是无法形容的一种美,只有亲身体验,才可获得这份大自然的馈赠。
   夜色中的美还有极多:月色之下,几只雄鹰的影子掠过沉睡的大山;菜花田旁明如银带的溪流缓缓流向远方;田垄间的野花随着南风的吹拂轻轻抖动;田里那棵果树的树洞中,几只雀儿紧紧地依偎在一起叽叽喳喳地嬉闹。
   我常常躺在床上,心里想:在这样的月色下捉蝉会很有趣吧?朦胧间,蝉儿们不停地振动着透明的羽翼,完全没有意识到危险的到来。我拿根头上沾满胶的木棍,轻轻地走近,把蝉往棍上一粘,蝉便无处可逃了。就算没有蝉可捕也不要紧,单是垄边的一个角落,就有无限趣味——蝈蝈在这里哼着小曲儿;蜘蛛在这儿编织着它的艺术品;肥大的蚯蚓在松软的土壤中耕耘;天牛在杂草的根边垒窝;甚至还有小蛇蜕去的皮在闪闪发光,轻轻摸一下,十分滑腻……
   不知怎的,黄蝶消失了,随着童年的逝去,菜花田也成为了我飘散的记忆,想再寻回童趣,已“不复得路”。
   (广东广州市白云区华师附中新世界学校,指导老师:王传平)
  我来点评
  
  
  片段收藏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老舍《济南的冬天》
  点读
   这段文字中,作者借助联想与想象描写了下雪后的情景。由矮松顶着雪的情景联想到“日本看护妇”,贴切形象地表现了雪后矮松清新可爱的形态;由雪后山坡上雪分布不均而形成的黄白相间的美景,联想到“带水纹的花衣”,富有层次美;把山顶的雪想象成“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把风吹动野草想象成“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把阳光斜射在山腰上的雪景想象成薄雪害了羞。巧妙的想象,赋予雪景以动态美,松、山、雪都灵动起来了,表达了作者对雪的喜爱之情。
其他文献
我是森林里的一片绿叶,生长在最高的枝头。清晨,我从睡梦中醒来,露水给我洗澡,微风为我按摩。我站在树枝上,看那冉冉升起的红日,在绽放无比绚丽的光芒。动物们也忙活起来了,各种声音交融在一起,汇成一曲磅礴大气的交响乐,为这片林子增添了无穷的活力。   每天享受着惬意的时光,这,是最好的我吗?   不知何时,我的身边出现了几朵小花,它们躲在我的身子下面,好像是怕中午灼热的阳光伤到自己似的。不过,我倒觉得这
期刊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缄默(jiān) B.曲線(qǔ)   C.香蒲(pú) D.沼泽(zhǎo)   2.请改正下列句中的错别字。   (1)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3月暖流的雾蔼时,春天就来到了。   错字: 改正:    (2)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守猎点和小洲,向每
期刊
寫作最要紧的是先抓住“人地事时物”。你别以为这没什么稀奇,要知道:检验这五项,好比操作复杂机械的人,就算老资格,也得把操作的重点检查一遍。譬如“母亲”这个题目,你总不好用“母亲就是我爸爸的太太”来开场吧!即使以“母亲是生我的人”来破题,恐怕也嫌俗。碰到这情况,你就得从“人地事时物”这五大项里找灵感了。    从“人”和“地”去想,你可以说:“在外地读书,最令我思念,也最思念我的,就是我的母亲了。
期刊
词典说   【释义】也作“手到拿来”。指不费力就把要捕捉的对象捉到。比喻极容易地拿到。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二回:“八戒忍不住高声叫道:‘那里用什么人马!又那里管什么时辰!趁如今酒饭饱,我共师兄去,手到擒来!’”  奇葩说  手到“禽”来  ◎李怡潼   某日,初二·9班的成语大赛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其中两位同学伶牙俐齿、妙语连珠,博得观众阵阵掌声。他们旗鼓相当,难分仲伯。无奈,
期刊
一、基础达标   1.理解文言文词义,常常借助工具书。下框中的文字出自《古代汉语词典》。“屋舍俨然”中的“俨”字应选择的正确义项是( )(填序号)   俨yǎn①庄重。《诗经·陈风·泽陂》:“有美一人,硕大且~。”②整齐的样子。王勃《滕王阁序》:“~骖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2.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就是浓缩《桃花源记》的故事
期刊
《小石潭记》中,柳宗元运用了多角度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描摹的小石潭的景物各具特色,特点鲜明,让读者如临其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绘声之悦耳   如“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作者以身上佩戴的珮环相碰发出的声音来比喻听到的潭水声,写出了水声的清脆悦耳、清亮诱人。   2.绘色之迷人   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中的“青”与“翠”都有“绿”意,交错使用,既避免了重复,又
期刊
陶淵明以其对社会深刻的洞察力及高明的语言艺术,铸就了不朽的传世经典《桃花源记》。全文没有艰涩难懂的词句,语言浅近而含意深远。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讲述后“皆叹惋”,浅显易懂的三个字却有着丰富的内涵:渔人讲述的哪些事情令桃源人叹惋?他们为什么叹惋?通过桃源人的感叹惋惜,你是否已经揣测出桃源人的生活境况优于桃源外的人?桃源人“乃不
期刊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这里没有战争、没有压迫,人们丰衣足食、和谐相处。这样的描写,寄托着作者的社会理想,表达着当时人民的愿望;但这样的一个社会理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一点,作者也表达得十分明白,做了充分的暗示。   1.用“奇景”暗示这个理想不靠谱   首先,作者笔下的“桃花林”奇异得几乎没有存在的可能,“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如果
期刊
盛夏,正是游览英国的好时节。迎着微风,我独自在鹅卵石铺就的小道上漫步。   花,无处不在。邮筒旁、路灯上,甚至两块相邻的鹅卵石之间也偶尔冒出小花来。那路灯上瀑布般的花流,似乎下一秒便会向下冲刷。藤萝垂及地面,又借着地面一蹬,紧紧地缠绕在冰冷的柱子上,一圈圈向上攀爬,玩得不亦乐乎。再看邮筒两旁,竹编的小篮中花儿们就文静多了,只是羞怯地从竹篮中微微探出头来,悄悄地展示自己的风采。在它们之中,最大胆的要
期刊
1.填空。   (1)《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既可记叙描写,也可 ,属于 的范畴。   (2)《小石潭记》的作者是 , 朝人,他擅长写 ,本文是他《 》中的第四篇。他的 與韩愈齐名,他们与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并称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