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探讨了基于课程学习网站和微信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首先构建并阐述了它的五个步骤及其内容,然后进行了教学实践的检验。通过纯数字化教学和传统教学两种教学效果的对比,发现混合学习模式能够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学生应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同时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教学设计与组织协调能力,还要掌握IT新技术支撑下的资源构建技能以及新媒体应用技能等。
关键词:课程学习网站;微信平台;混合学习模式;移动学习;数字资源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7-0100-03
收稿日期:2016-04-20
作者简介:易兴东(1981-),男,广东省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校讲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及其信息化研究。(广东 广州/510655)
林帼秀(1973-),女,广东省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校高级讲师,环评工程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和环境保护。(广东 广州/510655)
朱江洁(1981-),女,广东省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和美术设计。(广东 广州/510655)
基金项目: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第三批立项项目之《环境保护概论》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项目,项目负责人:林帼秀。
一、概述
随着IT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技术已从传统技术、普通媒体技术发展到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教学。课程学习网站作为数字化教学的典型代表,具有丰富的优质资源,人机交互性强,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等特点,成为传统课堂的延伸和有益补充。近几年来,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和网络带宽的升级,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移动学习迅速兴起。移动学习是一种在移动设备帮助下、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具有学习动机的自发性、学习内容的片段性和学习地点的跨越性等特点。将当前最流行的微信APP应用到移动学习中,对促进学生合理利用碎片时间和移动工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所谓混合学习模式,又称混成学习(blended learning),融合了课堂教学和网络学习的最佳优势,将重心放在利用在校时间进行同伴合作和师生互动,利用网络环境开展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由于协同使用物理和虚拟学习环境这两种线上线下环境,可以体现学习优势互补。如何将基于线上课程网站和微信平台的数字化移动化学习与课堂线下传统学习方式进行有效融合,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是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也是本文主旨所在。
二、混合学习模式五阶段
根据黄荣怀教授提出的关于混合式学习课程设计三阶段以及袁振国教授关于教学反思策略的论述,本文构建了面向学生的混合式学习模式五阶段:教学分析设计、数字资源构建、课堂教学活动、教学评价、教学反思,如图1所示。
1.教学分析设计
首先须对课程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包括几方面的工作:(1)学习者分析。通过评定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风格和学习偏好等掌握学生的相关特征。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通过实施混合学习模式弥补学生之间的差异。(2)教学目标与内容分析。通过对课程目标、内容重难点的分析,确定哪些内容适合传统课堂学习,哪些内容适合在线学习平台支持下的混合学习,以促进该课程与在线学习平台的深度融合。(3)混合学习环境分析。通过对信息传递媒介、网络环境的选择与分析,挖掘其可用于混合学习的功能特征与条件支持。(4)教学活动设计。对教学内容如何呈现、活动如何组织、师生和数字资源如何交互等做出安排。
2.数字资源构建
该阶段主要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开发和整合丰富多样的多元媒体数字资源为后续课堂教学活动做好准备。我们构建的微信课程订阅号和《环保概论》课程学习网站(两者统称为网络学习平台)将课程所涉及的多元媒体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前者功能有:“各章节概览”“群发预告”“投票”“在线测试”“交流互动”“环保术语自动回复”等,主要用于课前引导式教学和课后巩固。后者功能模块有:“课程教学”“数字教材”“虚拟仿真”“微课视频”“在线测试”“学习指导”“交流互动”等,主要用于课中教学和课后巩固。数字资源构建的基本原则为:(1)共建;(2)共享;(3)标准化。
探讨基于课程学习网站与微信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
3.课堂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活动分为三个阶段:(1)课前阶段:教师通过微信课程订阅号发布课前学习资料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学生借助移动终端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初步建构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感性经验。(2)课中阶段:该阶段是混合学习模式的核心。教师借助黑板、电子白板和电脑等教学工具综合运用上阶段所制作的富含多元媒体的数字资源对学生进行引导式教学,以电子白板互动式教学为主,以传统黑板书写讲授法为辅,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3)课后阶段:主要是对课堂所学的知识内容进行疑难点解答、复习巩固和拓展以及课后作业发布等。学生可借助PC电脑和智能终端完成上述任务或者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
4.教学评价
在上述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1)形成性评价主要是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进行的评价,这里指课堂表现、课程网站和课程微信订阅号的访问情况以及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等。课堂表现体现在课堂发言次数、与他人互动情况等方面。课程网站和课程微信订阅号的访问情况主要指学生的登录次数、学习时间、留言互动、微信投票等方面的统计数据。合作学习评价从小组面对面讨论、活动贡献、任务完成效果等方面进行考核。(2)终结性评价指在教学和学习后进行的评价,这里指个人学习成果、合作学习成果和课程考试三部分。个人学习成果指个人完成的作业或作品。合作学习成果是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主题活动所取得的作品,如实验报告等。课程考试主要是通过纸质试卷或在线测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试。 5.教学反思
教师的成长是基于日常教学经验的反思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我们需要教学反思,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这里我们将教学评价结果、网络学习平台的使用情况等进行分析,从而了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修改,比如教学目标和内容是否合理、所构建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是否有利于理解、教学活动设计是否科学等,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改进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教学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混合学习模式教学实践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有效标准。为此作者选择了本校15级环境监测专业中职3个班作为研究对象。为了比较混合学习模式的教学效果,选择两个班采用其他教学法作为比较的参照对象,分别是:监测1班采用纯数字化教学法,监测3班采用传统教学法,监测2班采用混合学习教学。纯数字化教学法指学生自主利用移动终端和机房电脑访问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在线学习,教师监督并作适时的引导。传统教学法指教师以黑板、投影仪为辅助工具的讲授法。
1.教学分析设计
上述三个班学生人数均为50人左右,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都相差不大。《环境保护概论》作为我校环保专业基础课程,开设时间悠久、理论与实践知识兼有、任课教师的教学经验丰富。选择第五章“土壤污染及其修复”作为教学内容,共4个课时。教学目标是理解土壤污染的概念、特点和类型,掌握土壤污染修复的原理和方法。学校机房具备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且每位学生均持有智能手机,微信玩得很多、熟悉电脑基本操作技能,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
2.数字资源构建
根据本章教学目标和内容,我们制作了以诗歌朗诵的音频作为引子的“第五章土壤污染及其修复”课前预告(如图2所示),以及准备好课中和课后阶段所需的数字资源。
3.课堂教学活动
(1)课前阶段,教师通过微信群发功能发布“第五章土壤污染及其修复”课前预告,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学习。(2)课中阶段,在上阶段所建构的感性经验基础之上,教师访问课程网站关于“第五章土壤污染及其修复”的相关数字资源进行引导式讲解,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堂任务进行讨论或者会话。最后,教师汇集并分析讨论或会话结果、采用传统教学法对重难点知识进行详细讲解并修正学生的错误观念,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正确的有意义的构建。(3)课后阶段,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些资料便于课后复习和知识巩固,比如案例视频、新闻报道等。同时,要求他们按时完成本章的在线测试。对于疑难问题,学生可以随时通过电话联系或网络留言,教师将尽快答疑。
4.教学评价
依据教学经验,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活跃程度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依据。为了更加精确地衡量学习过程,我们将课堂活跃度进行量化。访问网络学习平台至少1次且累积至少学习半小时或者在课堂上互动至少1次被认为活跃。互动指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或者与小组成员讨论;课堂活跃度指整个课程(包括课堂前中后)学习中班级活跃人数所占班级总人数的百分比。学习效果考核我们选择容易操作且有代表性的章节测试平均成绩来度量。经统计得出的教学评价数据如表1所示。
说明:由于教师监督纯数字化教学班必须在机房完成在线学习,所以每位学生访问网络学习平台的累积学习远超半小时,全班学生均为活跃的状态。
5.教学反思
根据上节的教学评价统计表,我们绘制了更直观的对比图,如图3所示。
从图3可知:(1)纯数字化教学中虽然学生参与度最高,但是成绩最低;(2)传统教学中,虽然学生的积极参与度最低,但是成绩不错;(3)混合式教学中,学生参与度较高,成绩最高。成绩可认为是教学效果的最佳衡量指标,是正相关关系。因为在相同的教学时间内,成绩越高说明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好。那么从上图可推论:从教学效果来说,混合学习式教学法效果最佳、传统教学法效果其次,纯数字化教学法效果较差。
这个结论也可从微信和网站留言或者课堂表现的情况来佐证。混合学习教学班中学生们的留言反应不错,大部分学生是满意的,说明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设计和取舍是合理的,教学方式调动了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而纯数字化教学班中不少学生的留言抱怨内容不理解、看得头晕等,说明没有教师的引导与讲解,单纯依靠学生自己学习则难以正确理解知识内容。传统教学班中,尽管有教师的细心讲解,知识能够理解到位,但是活跃的学生基本上是同一批人,还有部分不积极的学生没有调动起来。虽然混合学习式教学法能够带来最佳的教学效果,但是学生应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教学设计与组织协调能力还要掌握IT新技术支撑下的资源构建技能以及新媒体应用技能等。
四、总结
在黄荣怀关于混合式学习课程设计三阶段基础之上并结合袁振国关于教学反思策略的论述,本文尝试构建和阐述了五阶段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并将其应用于基于课程网站和微信平台的教学活动中,通过与纯数字化教学和传统教学两种教学效果的对比,发现混合学习模式能够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学生应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同时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教学设计与组织协调能力还要掌握IT新技术支撑下的资源构建技能以及新媒体应用技能等。
参考文献:
[1]秦立春.利用课程学习网站辅助高职数学教学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52):133-134.
[2]朱学伟,朱昱,徐小丽.微信支持下的移动学习平台研究与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14(4):77-83.
[3]桂莲,王小红.混合学习模式:依据、优势和挑战[J].现代教育科学,2015(4):35-37.
[4]黄荣怀,马丁,郑兰琴等.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9(1):9-14.
[5]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第3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318-320.
[6]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88-193.
责任编辑何丽华
关键词:课程学习网站;微信平台;混合学习模式;移动学习;数字资源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7-0100-03
收稿日期:2016-04-20
作者简介:易兴东(1981-),男,广东省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校讲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及其信息化研究。(广东 广州/510655)
林帼秀(1973-),女,广东省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校高级讲师,环评工程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和环境保护。(广东 广州/510655)
朱江洁(1981-),女,广东省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和美术设计。(广东 广州/510655)
基金项目: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第三批立项项目之《环境保护概论》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项目,项目负责人:林帼秀。
一、概述
随着IT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技术已从传统技术、普通媒体技术发展到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教学。课程学习网站作为数字化教学的典型代表,具有丰富的优质资源,人机交互性强,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等特点,成为传统课堂的延伸和有益补充。近几年来,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和网络带宽的升级,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移动学习迅速兴起。移动学习是一种在移动设备帮助下、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具有学习动机的自发性、学习内容的片段性和学习地点的跨越性等特点。将当前最流行的微信APP应用到移动学习中,对促进学生合理利用碎片时间和移动工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所谓混合学习模式,又称混成学习(blended learning),融合了课堂教学和网络学习的最佳优势,将重心放在利用在校时间进行同伴合作和师生互动,利用网络环境开展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由于协同使用物理和虚拟学习环境这两种线上线下环境,可以体现学习优势互补。如何将基于线上课程网站和微信平台的数字化移动化学习与课堂线下传统学习方式进行有效融合,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是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也是本文主旨所在。
二、混合学习模式五阶段
根据黄荣怀教授提出的关于混合式学习课程设计三阶段以及袁振国教授关于教学反思策略的论述,本文构建了面向学生的混合式学习模式五阶段:教学分析设计、数字资源构建、课堂教学活动、教学评价、教学反思,如图1所示。
1.教学分析设计
首先须对课程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包括几方面的工作:(1)学习者分析。通过评定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风格和学习偏好等掌握学生的相关特征。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通过实施混合学习模式弥补学生之间的差异。(2)教学目标与内容分析。通过对课程目标、内容重难点的分析,确定哪些内容适合传统课堂学习,哪些内容适合在线学习平台支持下的混合学习,以促进该课程与在线学习平台的深度融合。(3)混合学习环境分析。通过对信息传递媒介、网络环境的选择与分析,挖掘其可用于混合学习的功能特征与条件支持。(4)教学活动设计。对教学内容如何呈现、活动如何组织、师生和数字资源如何交互等做出安排。
2.数字资源构建
该阶段主要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开发和整合丰富多样的多元媒体数字资源为后续课堂教学活动做好准备。我们构建的微信课程订阅号和《环保概论》课程学习网站(两者统称为网络学习平台)将课程所涉及的多元媒体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前者功能有:“各章节概览”“群发预告”“投票”“在线测试”“交流互动”“环保术语自动回复”等,主要用于课前引导式教学和课后巩固。后者功能模块有:“课程教学”“数字教材”“虚拟仿真”“微课视频”“在线测试”“学习指导”“交流互动”等,主要用于课中教学和课后巩固。数字资源构建的基本原则为:(1)共建;(2)共享;(3)标准化。
探讨基于课程学习网站与微信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
3.课堂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活动分为三个阶段:(1)课前阶段:教师通过微信课程订阅号发布课前学习资料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学生借助移动终端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初步建构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感性经验。(2)课中阶段:该阶段是混合学习模式的核心。教师借助黑板、电子白板和电脑等教学工具综合运用上阶段所制作的富含多元媒体的数字资源对学生进行引导式教学,以电子白板互动式教学为主,以传统黑板书写讲授法为辅,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3)课后阶段:主要是对课堂所学的知识内容进行疑难点解答、复习巩固和拓展以及课后作业发布等。学生可借助PC电脑和智能终端完成上述任务或者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
4.教学评价
在上述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1)形成性评价主要是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进行的评价,这里指课堂表现、课程网站和课程微信订阅号的访问情况以及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等。课堂表现体现在课堂发言次数、与他人互动情况等方面。课程网站和课程微信订阅号的访问情况主要指学生的登录次数、学习时间、留言互动、微信投票等方面的统计数据。合作学习评价从小组面对面讨论、活动贡献、任务完成效果等方面进行考核。(2)终结性评价指在教学和学习后进行的评价,这里指个人学习成果、合作学习成果和课程考试三部分。个人学习成果指个人完成的作业或作品。合作学习成果是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主题活动所取得的作品,如实验报告等。课程考试主要是通过纸质试卷或在线测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试。 5.教学反思
教师的成长是基于日常教学经验的反思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我们需要教学反思,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这里我们将教学评价结果、网络学习平台的使用情况等进行分析,从而了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修改,比如教学目标和内容是否合理、所构建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是否有利于理解、教学活动设计是否科学等,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改进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教学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混合学习模式教学实践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有效标准。为此作者选择了本校15级环境监测专业中职3个班作为研究对象。为了比较混合学习模式的教学效果,选择两个班采用其他教学法作为比较的参照对象,分别是:监测1班采用纯数字化教学法,监测3班采用传统教学法,监测2班采用混合学习教学。纯数字化教学法指学生自主利用移动终端和机房电脑访问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在线学习,教师监督并作适时的引导。传统教学法指教师以黑板、投影仪为辅助工具的讲授法。
1.教学分析设计
上述三个班学生人数均为50人左右,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都相差不大。《环境保护概论》作为我校环保专业基础课程,开设时间悠久、理论与实践知识兼有、任课教师的教学经验丰富。选择第五章“土壤污染及其修复”作为教学内容,共4个课时。教学目标是理解土壤污染的概念、特点和类型,掌握土壤污染修复的原理和方法。学校机房具备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且每位学生均持有智能手机,微信玩得很多、熟悉电脑基本操作技能,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
2.数字资源构建
根据本章教学目标和内容,我们制作了以诗歌朗诵的音频作为引子的“第五章土壤污染及其修复”课前预告(如图2所示),以及准备好课中和课后阶段所需的数字资源。
3.课堂教学活动
(1)课前阶段,教师通过微信群发功能发布“第五章土壤污染及其修复”课前预告,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学习。(2)课中阶段,在上阶段所建构的感性经验基础之上,教师访问课程网站关于“第五章土壤污染及其修复”的相关数字资源进行引导式讲解,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堂任务进行讨论或者会话。最后,教师汇集并分析讨论或会话结果、采用传统教学法对重难点知识进行详细讲解并修正学生的错误观念,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正确的有意义的构建。(3)课后阶段,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些资料便于课后复习和知识巩固,比如案例视频、新闻报道等。同时,要求他们按时完成本章的在线测试。对于疑难问题,学生可以随时通过电话联系或网络留言,教师将尽快答疑。
4.教学评价
依据教学经验,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活跃程度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依据。为了更加精确地衡量学习过程,我们将课堂活跃度进行量化。访问网络学习平台至少1次且累积至少学习半小时或者在课堂上互动至少1次被认为活跃。互动指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或者与小组成员讨论;课堂活跃度指整个课程(包括课堂前中后)学习中班级活跃人数所占班级总人数的百分比。学习效果考核我们选择容易操作且有代表性的章节测试平均成绩来度量。经统计得出的教学评价数据如表1所示。
说明:由于教师监督纯数字化教学班必须在机房完成在线学习,所以每位学生访问网络学习平台的累积学习远超半小时,全班学生均为活跃的状态。
5.教学反思
根据上节的教学评价统计表,我们绘制了更直观的对比图,如图3所示。
从图3可知:(1)纯数字化教学中虽然学生参与度最高,但是成绩最低;(2)传统教学中,虽然学生的积极参与度最低,但是成绩不错;(3)混合式教学中,学生参与度较高,成绩最高。成绩可认为是教学效果的最佳衡量指标,是正相关关系。因为在相同的教学时间内,成绩越高说明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好。那么从上图可推论:从教学效果来说,混合学习式教学法效果最佳、传统教学法效果其次,纯数字化教学法效果较差。
这个结论也可从微信和网站留言或者课堂表现的情况来佐证。混合学习教学班中学生们的留言反应不错,大部分学生是满意的,说明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设计和取舍是合理的,教学方式调动了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而纯数字化教学班中不少学生的留言抱怨内容不理解、看得头晕等,说明没有教师的引导与讲解,单纯依靠学生自己学习则难以正确理解知识内容。传统教学班中,尽管有教师的细心讲解,知识能够理解到位,但是活跃的学生基本上是同一批人,还有部分不积极的学生没有调动起来。虽然混合学习式教学法能够带来最佳的教学效果,但是学生应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教学设计与组织协调能力还要掌握IT新技术支撑下的资源构建技能以及新媒体应用技能等。
四、总结
在黄荣怀关于混合式学习课程设计三阶段基础之上并结合袁振国关于教学反思策略的论述,本文尝试构建和阐述了五阶段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并将其应用于基于课程网站和微信平台的教学活动中,通过与纯数字化教学和传统教学两种教学效果的对比,发现混合学习模式能够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学生应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同时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教学设计与组织协调能力还要掌握IT新技术支撑下的资源构建技能以及新媒体应用技能等。
参考文献:
[1]秦立春.利用课程学习网站辅助高职数学教学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52):133-134.
[2]朱学伟,朱昱,徐小丽.微信支持下的移动学习平台研究与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14(4):77-83.
[3]桂莲,王小红.混合学习模式:依据、优势和挑战[J].现代教育科学,2015(4):35-37.
[4]黄荣怀,马丁,郑兰琴等.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9(1):9-14.
[5]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第3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318-320.
[6]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88-193.
责任编辑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