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纪念国医大师、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裘沛然逝世两周年的日子里,我与其家人一起缅怀这位悬壶济世一代名医的光辉业绩。裘老一生在中医理论和诊疗实践上卓有成就,同时也是一位中医养生的实践者,他的长寿人生同样是启迪后人的精神遗产。
一、无欲无求,养生重在养心
裘老深入研究了历经北周、隋、唐三个朝代,寿至一百多岁的历史名医孙思邈的养生理论和方法,认为他高寿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所说“安神定志,无欲无求”的思想境界,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孙氏广涉群书,精通医经方术,年纪不大已名闻朝野,隋文帝曾征召他当国子监博士,唐高宗又请他做谏议大夫,都遭到他的拒绝,真正具有视富贵如浮云的恬淡胸怀和高尚志趣。裘老据此阐明孙氏养生的一个重要思想:养生重在养心。而养心莫善于寡欲,寡欲则要求摒弃邪念贪欲之心,不慕求浮荣,不损人利己,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的精神。这虽然不仅仅是为个人保健长寿,但从却病延年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关键。因为只有在“意志和,精神定”的情况下,才能气血和畅,五脏安宁,使人体的自控调节功能排除一切人为的干扰,以保持人原来应享的年寿。
无欲无求不等于没有志向追求。裘老以历代名医为楷模,从青少年时代起就认真读书,善于思考,勤于写作,希望以真才实学立足社会、有益大众。人至中年,他所在单位领导曾征询他入党(中共)的意向,他说自己做得还不够,等学好了再加入,就这样他始终没有提出申请。
裘沛然志向高尚,那就是做一名精通医术的好医生。由于他出生于资产阶级家庭,本人又是学术权威,“文化大革命”开始阶段免不了被抄家、批判。他正确对待“运动”,加上平常待人好,处事谨慎,因此受冲击还不算大,每月工资照发。于是一些人便向他“借”钱,20元、30元,他慷慨解囊,反过来请求“给留点饭钱和车钱”。即使在“文革”动乱时,他也没有放弃学习和下乡为贫下中农服务的机会。“文革”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裘老更是心情舒畅,全身心投入工作。他深情地说:“人生短暂,能为社会做些有益的事,使之心安理得,亦已足矣。”
生命不息,学习工作不止。孜孜以求,老而弥笃,使他成为杏林长青树。他年轻时就“不爱风月爱风云”,年届耄耋依然“浪迹书海一老翁’, “一心只读书,有志济苍生”(以上均引裘老诗句)。出入孔孟,崇尚老庄,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他一生著述四十余部,其中不少内容超越医务专业,在《儒家文化与中医药养生》一文中,他结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实践,将如何养心具体化为“豁达、潇洒、宽容、厚道、淡泊、热忱”六个方面,可谓“六味养心汤”。晚年有感于社会风气和思想道德丕变,他将“济苍生”的思考重点转移到人生大义上,殚精竭虑写出《人学散墨》这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作。“世犹多病愧称医”。从医治百姓疾病,到匡正世道人心,良医良相胸襟,志在高山流水。
二、不饥不饱,
养生贵在适度
秉承中国传统养生之道,裘老认为人的精神气血是有限的,必须注意摄养爱护,尽量减少它的消耗。关键是适度。如孙思邈认为饮食不宜多,应在“不饥不饱之间”,提倡“饱中饥,饥中饱”的饮食法,就是饮食之度。华佗主张运动、劳动养生,但“不当使极”,是劳逸之度;《内经》载“起居有常,不竭不妄”,是房事之度;《论语》曰“惟酒无量不及乱”,是饮酒之度;“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悲欢之度;“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是做人之度,等等。只有识度、守度,并根据各人体质、生活习惯、地区差异和时代变化等条件而作适当调整,才可葆身体康强、精神安乐,化戾气为祥云。
裘老年轻时身体羸弱,曾对夫人说,今生大概只能活四五十岁。夫人安慰他说:“你是医生,懂得养生,需要什么你说,我尽量给你弄。”几十年来,裘夫人对他的饮食精心安排,持之以恒。饭菜定量,荤素搭配。裘老爱吃红烧肉,中、晚餐时,夫人便将两块比麻将牌稍大的夹花猪肉红烧后端上。鱼虾吃得不多,但要鲜活,味道要好。菜肴以蒸、煮为主,烧得烂烂的,便于老年人咀嚼消化。裘老晚上看书写作常到十一二点钟,其间加三块饼干,有时再加半块,晚年减为两块。为防“失控”多吃,他让夫人管着饼干筒。他在《论养生》诗中写道“饥餐渴饮七分宜”。尤其晚上不宜吃过多,以免加重胃肠负担,而“胃不和则睡不安”。由于注意饮食“撙节”,虽然睡得较晚,但上床便能入眠。有一段时间裘老神色疲倦,发出“食少事烦,其能久乎”的感叹,夫人便着意在饮食起居上调节。中午安排裘老在安静环境中午睡片刻,晚上会叫他过来一起看一段电视剧,借以促他休息一下。因为年轻时一次喝酒过量伤了身体,以后他便滴酒不沾。裘老爱喝茶,终身为伴,清心怡神。烟也是抽的,主要在接待客人时为尊重对方抽烟习惯或调节气氛,但并不真正吸进去,吸几口便掐灭了。老夫人告诉我,裘老也用一些营养品,总的不多,主要是人参(粉),根据节令和身体状况而定。因为裘老不主张吃营养品,所以往往混加在牛奶等饮食中。裘老夫妇是按父母之命结合的,几十年来琴瑟和谐,夫人不仅照料裘老生活,给予他精神慰藉,还要照顾四个孩子的成长,而裘老对家务事包括孩子们的事是不具体管的。他能在事业上取得卓越成就,与这位贤内助分不开。
养生保健不外乎动、静两方面的锻炼,裘老说自己不打球、游泳、跑步,目前流行的太极拳、健身操等都懒于练习。至于静功,如气功静坐,老僧禅定,以及道家的守祖窍、练丹田、大小周天等,也没有雅兴。什么食品营养、药物调补等,亦无意尝试。庄生所说“熊颈鸟伸”的呼吸延寿法,也从未搞过。虽然没在这些方面花功夫,但他“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与师生们切磋学问,与同道们诗词唱和,与文友们谈天说地,又写得一手好字,下得一手好棋……对于“瘦似梅花”的他来说,这足以成为长寿的大智慧。张元济先生曾书写过一副对联:“无求便是安心法,不饱真为却病方”。“无求”以养心,“不饱”而祛病。裘老用养生实践验证了这一平凡而朴素的人生哲理和养生方法。
三、整体观,辨证论,
中医养生要旨
2007年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举办“中医药与传统文化”论坛时,笔者曾访问裘老听取意见。裘老是主张中西医结合的。他说中西医各有长处。中医的整体观点和辨证论治是中医区别于西医的特色,中西医结合,尤其要坚持中医特色,同时吸取西医和其他现代科技知识,在继承中求发展,在吸收中求创新。裘老认为,中医将人看作一个有机统一体,只要阴阳平衡气血通畅就不易生病。小毛病可通过自身调节,不必过度治疗。在对疾病的发生和治疗方法上,中医主张调动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主张治未病,以“扶正”为主,通过内服药物、针灸推拿等方法,使正气充沛,达到驱除病邪的目的。而西医则以彻底消灭病原体或切除病理组织为主,虽然也有其优点,但往往邪正两败俱伤。我向他请教关于复方的知识,他说中医药的复方杂治,将许多种中药放在一起煎,使它们起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作用,有助于对复杂病证综合治疗。而病人有大小、强弱之分,药物有产地、优劣之别,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所以中医强调辨证论治。这些理论观点在他的著作中都有具体表述。
裘老很少生病吃药,偶感风寒,主要靠休息静养。进入老年后,有时咳嗽厉害,便自己开方,用一两帖中药煎服,即可痊愈。有时写作到夜里十二点、一点,引起失眠,也服一点安眠药,并力求避免连续熬夜。他对儿子说:晚上工作,实出无奈。几年前夫人牙痛,医院检查疑为肿瘤,准备手术。裘老得知后,让她全面检查后再出院,并告诉她其实并非恶疾。于是在家中用22帖中药将肿块化解。裘老曾与友人言,对于癌细胞,不能逆攻而应顺伏之。若天假其数年,相信他会研究出中医药攻克癌病的办法来。
2010年初,97岁的裘老在《人学散墨》出版后对家人表示,裘家算我最长命了,大概还可再活两年。他期待“冲百”。当年他因瘦弱估计自己寿命不长,以后又担心食少事烦难以持久,结果都挺过来了。然而这次却未能如愿。也许他用8年时间写的这本书耗费了太多的精气神,随着年事增高,机体老化,营养无法吸收,不到半年时间竟多次肺部感染,终致一病不起。裘老的小儿子、裘氏学术家传者端常先生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比喻父亲对自已生命的估计或预期,也是符合整体观辩证论的分析。
(作者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原馆长)
责任编辑 张 鑫
一、无欲无求,养生重在养心
裘老深入研究了历经北周、隋、唐三个朝代,寿至一百多岁的历史名医孙思邈的养生理论和方法,认为他高寿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所说“安神定志,无欲无求”的思想境界,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孙氏广涉群书,精通医经方术,年纪不大已名闻朝野,隋文帝曾征召他当国子监博士,唐高宗又请他做谏议大夫,都遭到他的拒绝,真正具有视富贵如浮云的恬淡胸怀和高尚志趣。裘老据此阐明孙氏养生的一个重要思想:养生重在养心。而养心莫善于寡欲,寡欲则要求摒弃邪念贪欲之心,不慕求浮荣,不损人利己,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的精神。这虽然不仅仅是为个人保健长寿,但从却病延年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关键。因为只有在“意志和,精神定”的情况下,才能气血和畅,五脏安宁,使人体的自控调节功能排除一切人为的干扰,以保持人原来应享的年寿。
无欲无求不等于没有志向追求。裘老以历代名医为楷模,从青少年时代起就认真读书,善于思考,勤于写作,希望以真才实学立足社会、有益大众。人至中年,他所在单位领导曾征询他入党(中共)的意向,他说自己做得还不够,等学好了再加入,就这样他始终没有提出申请。
裘沛然志向高尚,那就是做一名精通医术的好医生。由于他出生于资产阶级家庭,本人又是学术权威,“文化大革命”开始阶段免不了被抄家、批判。他正确对待“运动”,加上平常待人好,处事谨慎,因此受冲击还不算大,每月工资照发。于是一些人便向他“借”钱,20元、30元,他慷慨解囊,反过来请求“给留点饭钱和车钱”。即使在“文革”动乱时,他也没有放弃学习和下乡为贫下中农服务的机会。“文革”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裘老更是心情舒畅,全身心投入工作。他深情地说:“人生短暂,能为社会做些有益的事,使之心安理得,亦已足矣。”
生命不息,学习工作不止。孜孜以求,老而弥笃,使他成为杏林长青树。他年轻时就“不爱风月爱风云”,年届耄耋依然“浪迹书海一老翁’, “一心只读书,有志济苍生”(以上均引裘老诗句)。出入孔孟,崇尚老庄,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他一生著述四十余部,其中不少内容超越医务专业,在《儒家文化与中医药养生》一文中,他结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实践,将如何养心具体化为“豁达、潇洒、宽容、厚道、淡泊、热忱”六个方面,可谓“六味养心汤”。晚年有感于社会风气和思想道德丕变,他将“济苍生”的思考重点转移到人生大义上,殚精竭虑写出《人学散墨》这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作。“世犹多病愧称医”。从医治百姓疾病,到匡正世道人心,良医良相胸襟,志在高山流水。
二、不饥不饱,
养生贵在适度
秉承中国传统养生之道,裘老认为人的精神气血是有限的,必须注意摄养爱护,尽量减少它的消耗。关键是适度。如孙思邈认为饮食不宜多,应在“不饥不饱之间”,提倡“饱中饥,饥中饱”的饮食法,就是饮食之度。华佗主张运动、劳动养生,但“不当使极”,是劳逸之度;《内经》载“起居有常,不竭不妄”,是房事之度;《论语》曰“惟酒无量不及乱”,是饮酒之度;“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悲欢之度;“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是做人之度,等等。只有识度、守度,并根据各人体质、生活习惯、地区差异和时代变化等条件而作适当调整,才可葆身体康强、精神安乐,化戾气为祥云。
裘老年轻时身体羸弱,曾对夫人说,今生大概只能活四五十岁。夫人安慰他说:“你是医生,懂得养生,需要什么你说,我尽量给你弄。”几十年来,裘夫人对他的饮食精心安排,持之以恒。饭菜定量,荤素搭配。裘老爱吃红烧肉,中、晚餐时,夫人便将两块比麻将牌稍大的夹花猪肉红烧后端上。鱼虾吃得不多,但要鲜活,味道要好。菜肴以蒸、煮为主,烧得烂烂的,便于老年人咀嚼消化。裘老晚上看书写作常到十一二点钟,其间加三块饼干,有时再加半块,晚年减为两块。为防“失控”多吃,他让夫人管着饼干筒。他在《论养生》诗中写道“饥餐渴饮七分宜”。尤其晚上不宜吃过多,以免加重胃肠负担,而“胃不和则睡不安”。由于注意饮食“撙节”,虽然睡得较晚,但上床便能入眠。有一段时间裘老神色疲倦,发出“食少事烦,其能久乎”的感叹,夫人便着意在饮食起居上调节。中午安排裘老在安静环境中午睡片刻,晚上会叫他过来一起看一段电视剧,借以促他休息一下。因为年轻时一次喝酒过量伤了身体,以后他便滴酒不沾。裘老爱喝茶,终身为伴,清心怡神。烟也是抽的,主要在接待客人时为尊重对方抽烟习惯或调节气氛,但并不真正吸进去,吸几口便掐灭了。老夫人告诉我,裘老也用一些营养品,总的不多,主要是人参(粉),根据节令和身体状况而定。因为裘老不主张吃营养品,所以往往混加在牛奶等饮食中。裘老夫妇是按父母之命结合的,几十年来琴瑟和谐,夫人不仅照料裘老生活,给予他精神慰藉,还要照顾四个孩子的成长,而裘老对家务事包括孩子们的事是不具体管的。他能在事业上取得卓越成就,与这位贤内助分不开。
养生保健不外乎动、静两方面的锻炼,裘老说自己不打球、游泳、跑步,目前流行的太极拳、健身操等都懒于练习。至于静功,如气功静坐,老僧禅定,以及道家的守祖窍、练丹田、大小周天等,也没有雅兴。什么食品营养、药物调补等,亦无意尝试。庄生所说“熊颈鸟伸”的呼吸延寿法,也从未搞过。虽然没在这些方面花功夫,但他“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与师生们切磋学问,与同道们诗词唱和,与文友们谈天说地,又写得一手好字,下得一手好棋……对于“瘦似梅花”的他来说,这足以成为长寿的大智慧。张元济先生曾书写过一副对联:“无求便是安心法,不饱真为却病方”。“无求”以养心,“不饱”而祛病。裘老用养生实践验证了这一平凡而朴素的人生哲理和养生方法。
三、整体观,辨证论,
中医养生要旨
2007年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举办“中医药与传统文化”论坛时,笔者曾访问裘老听取意见。裘老是主张中西医结合的。他说中西医各有长处。中医的整体观点和辨证论治是中医区别于西医的特色,中西医结合,尤其要坚持中医特色,同时吸取西医和其他现代科技知识,在继承中求发展,在吸收中求创新。裘老认为,中医将人看作一个有机统一体,只要阴阳平衡气血通畅就不易生病。小毛病可通过自身调节,不必过度治疗。在对疾病的发生和治疗方法上,中医主张调动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主张治未病,以“扶正”为主,通过内服药物、针灸推拿等方法,使正气充沛,达到驱除病邪的目的。而西医则以彻底消灭病原体或切除病理组织为主,虽然也有其优点,但往往邪正两败俱伤。我向他请教关于复方的知识,他说中医药的复方杂治,将许多种中药放在一起煎,使它们起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作用,有助于对复杂病证综合治疗。而病人有大小、强弱之分,药物有产地、优劣之别,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所以中医强调辨证论治。这些理论观点在他的著作中都有具体表述。
裘老很少生病吃药,偶感风寒,主要靠休息静养。进入老年后,有时咳嗽厉害,便自己开方,用一两帖中药煎服,即可痊愈。有时写作到夜里十二点、一点,引起失眠,也服一点安眠药,并力求避免连续熬夜。他对儿子说:晚上工作,实出无奈。几年前夫人牙痛,医院检查疑为肿瘤,准备手术。裘老得知后,让她全面检查后再出院,并告诉她其实并非恶疾。于是在家中用22帖中药将肿块化解。裘老曾与友人言,对于癌细胞,不能逆攻而应顺伏之。若天假其数年,相信他会研究出中医药攻克癌病的办法来。
2010年初,97岁的裘老在《人学散墨》出版后对家人表示,裘家算我最长命了,大概还可再活两年。他期待“冲百”。当年他因瘦弱估计自己寿命不长,以后又担心食少事烦难以持久,结果都挺过来了。然而这次却未能如愿。也许他用8年时间写的这本书耗费了太多的精气神,随着年事增高,机体老化,营养无法吸收,不到半年时间竟多次肺部感染,终致一病不起。裘老的小儿子、裘氏学术家传者端常先生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比喻父亲对自已生命的估计或预期,也是符合整体观辩证论的分析。
(作者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原馆长)
责任编辑 张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