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教育规律;健全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03—0042—01
社会越发展,人类越进步,就愈加需要人格健全的人才。而教育作为一种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就必须要求教师遵循教育规律,做好该做的事,做好可以做的事。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应从避免三个“不当”来把握。
不当之一:对全班学生一个标准要求,搞“一刀切”,对达不到要求者“恨铁不成钢”
这是引发教师烦恼、学生厌学的根本原因,由此造成的师生关系紧张而导致的危害,正如一把双刃利剑无情地戳蚀着学生和教师的心灵,它时时向学生的自尊自爱发出挑衅,使一小部分学生连连败退,直至辍学。有幸没有辍学的,可能有着某种“免疫”能力,也应了那句“无尊严的生命最‘安全’”,但这很可能已为日后的心理障碍埋下了伏笔。
学生由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等错综复杂的影响,在情感、意志、性格、能力、知识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倾向,是很正常的事情。教师的错误恰恰在于要把学生某方面的“铁”当作“钢”使用,这种错位是忘了落实“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这一再质朴不过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教师向一个班级传授统一的内容,而几十个学生则是以各自的方式来接受,这是一个矛盾。如果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个矛盾,就会使统一的要求得到保证,并且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必须根据个性和共性辩证联系的观点,深入了解每个学生,在学生共性的基础上,即相近的智力水平、相近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制订或采取教学措施。在教学中,可以把教材和作业分为基本部分和非基本部分,以适合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在一节课里,主要进行集体教学,而对教材的非基本部分进行分组和分散教学,对于作业的要求和评价上也不能搞“一刀切”,即已经会做的作业可不做,根本不会做的作业也可不做,而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追求哪怕一丁点的突破和创新,如果教师不承认学生的差别,甚至以“罚”代“教”,其结果都是弊大于利。因为这种痛苦的罚写体验如果频繁出现,学生就会觉得学习是件苦差事,进而引发学生的厌学情绪。其实,他们未能完成作业,是因为认知策略欠缺、或原有知识水平较低、甚至是问题儿童造成的,并不是单纯主观上不努力,他们更需要老师热心的鼓励、有效的点拨甚至耐心的辅导。教师“恨铁不成钢”而进行的补写罚抄对他们简直是“雪上加霜”,它不但会伤害学生的自尊,还会妨碍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要避免这种负面效应,需要我们教师群体有一个包容的心态,以及评价标准多样化和制度灵活化的宽松环境。给学生以期待、保护和扶持,是我们留给未来的最宝贵财富。
不当之二:教师讲得多,学生想得少
这也许是教师研究教材教法多,研究了解学生少的一种表现。最新观点认为,教师讲了些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想了些什么。一堂好課应该是师生关系平等,师生提问的思维含量较高,以学生的素质发展为本,并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空间的交互过程。但具体到上课,教师还是不知不觉包办太多。多年来我们所提倡的“精讲多练”,也是很需要精工细作绞尽脑汁的,防止把“多练”等同于多做作业,课堂上要大容量的“练”,家庭作业又重复练,练习充斥了学生们的整个空间,大有堵塞思维的可能,单一的作业形式——“写”代替了“思”和“想”。学生已“写”累了,哪来“思如泉涌”。可见,“学而时习之”是很有讲究的,一般规律是分散练习比过度集中练习好;练习间隔时间是“先密后疏”。过度练习不但徒增学生的负担,还会削弱思维的含量,很不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教学生会“学”、会“思”是教学的“魂”,教师要“少讲”或“不讲”这不是一句时髦的话,而需要我们设计更科学的铺垫和问题跟进。
不当之三:学生的健康趣味难以养成
古人云:“人无癖不可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癖不可以交,以其无真气也”,也就是说趣味是一种能使人满足和快乐的特征,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它还是人所具有的一种能力。健康的趣味给人灌注生气,使人从迟钝、麻木的状态中摆脱出来,从柴米油盐酱醋茶等日常琐事中超脱出来。它不仅可以拓展人的视野,净化人的心灵,还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对人的精神起到感发、激励、升华的作用,使人成为一个有志气、有作为的朝气蓬勃的人。所以,培养人积极向上的情趣是健康人格的需要,而趣味的养成,越早越容易。正如梁启超所说:“人生在幼年和青年期,趣味是最浓的,成天价乱碰乱迸,若不引他到高等趣味的路上,他们便非流入下等趣味不可”。而现在,趣味审美教育仍不尽如人意,需要我们做的还很多。
总之,教育是复杂的,但教育规律并不复杂,越是常识的东西,越容易被人们所忽视。我们只有正本清源遵循教育规律,培养健全人才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编辑:郭裕嘉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03—0042—01
社会越发展,人类越进步,就愈加需要人格健全的人才。而教育作为一种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就必须要求教师遵循教育规律,做好该做的事,做好可以做的事。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应从避免三个“不当”来把握。
不当之一:对全班学生一个标准要求,搞“一刀切”,对达不到要求者“恨铁不成钢”
这是引发教师烦恼、学生厌学的根本原因,由此造成的师生关系紧张而导致的危害,正如一把双刃利剑无情地戳蚀着学生和教师的心灵,它时时向学生的自尊自爱发出挑衅,使一小部分学生连连败退,直至辍学。有幸没有辍学的,可能有着某种“免疫”能力,也应了那句“无尊严的生命最‘安全’”,但这很可能已为日后的心理障碍埋下了伏笔。
学生由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等错综复杂的影响,在情感、意志、性格、能力、知识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倾向,是很正常的事情。教师的错误恰恰在于要把学生某方面的“铁”当作“钢”使用,这种错位是忘了落实“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这一再质朴不过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教师向一个班级传授统一的内容,而几十个学生则是以各自的方式来接受,这是一个矛盾。如果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个矛盾,就会使统一的要求得到保证,并且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必须根据个性和共性辩证联系的观点,深入了解每个学生,在学生共性的基础上,即相近的智力水平、相近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制订或采取教学措施。在教学中,可以把教材和作业分为基本部分和非基本部分,以适合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在一节课里,主要进行集体教学,而对教材的非基本部分进行分组和分散教学,对于作业的要求和评价上也不能搞“一刀切”,即已经会做的作业可不做,根本不会做的作业也可不做,而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追求哪怕一丁点的突破和创新,如果教师不承认学生的差别,甚至以“罚”代“教”,其结果都是弊大于利。因为这种痛苦的罚写体验如果频繁出现,学生就会觉得学习是件苦差事,进而引发学生的厌学情绪。其实,他们未能完成作业,是因为认知策略欠缺、或原有知识水平较低、甚至是问题儿童造成的,并不是单纯主观上不努力,他们更需要老师热心的鼓励、有效的点拨甚至耐心的辅导。教师“恨铁不成钢”而进行的补写罚抄对他们简直是“雪上加霜”,它不但会伤害学生的自尊,还会妨碍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要避免这种负面效应,需要我们教师群体有一个包容的心态,以及评价标准多样化和制度灵活化的宽松环境。给学生以期待、保护和扶持,是我们留给未来的最宝贵财富。
不当之二:教师讲得多,学生想得少
这也许是教师研究教材教法多,研究了解学生少的一种表现。最新观点认为,教师讲了些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想了些什么。一堂好課应该是师生关系平等,师生提问的思维含量较高,以学生的素质发展为本,并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空间的交互过程。但具体到上课,教师还是不知不觉包办太多。多年来我们所提倡的“精讲多练”,也是很需要精工细作绞尽脑汁的,防止把“多练”等同于多做作业,课堂上要大容量的“练”,家庭作业又重复练,练习充斥了学生们的整个空间,大有堵塞思维的可能,单一的作业形式——“写”代替了“思”和“想”。学生已“写”累了,哪来“思如泉涌”。可见,“学而时习之”是很有讲究的,一般规律是分散练习比过度集中练习好;练习间隔时间是“先密后疏”。过度练习不但徒增学生的负担,还会削弱思维的含量,很不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教学生会“学”、会“思”是教学的“魂”,教师要“少讲”或“不讲”这不是一句时髦的话,而需要我们设计更科学的铺垫和问题跟进。
不当之三:学生的健康趣味难以养成
古人云:“人无癖不可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癖不可以交,以其无真气也”,也就是说趣味是一种能使人满足和快乐的特征,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它还是人所具有的一种能力。健康的趣味给人灌注生气,使人从迟钝、麻木的状态中摆脱出来,从柴米油盐酱醋茶等日常琐事中超脱出来。它不仅可以拓展人的视野,净化人的心灵,还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对人的精神起到感发、激励、升华的作用,使人成为一个有志气、有作为的朝气蓬勃的人。所以,培养人积极向上的情趣是健康人格的需要,而趣味的养成,越早越容易。正如梁启超所说:“人生在幼年和青年期,趣味是最浓的,成天价乱碰乱迸,若不引他到高等趣味的路上,他们便非流入下等趣味不可”。而现在,趣味审美教育仍不尽如人意,需要我们做的还很多。
总之,教育是复杂的,但教育规律并不复杂,越是常识的东西,越容易被人们所忽视。我们只有正本清源遵循教育规律,培养健全人才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