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中书写的红色篇章.当前,革命文化的传承遭遇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冲蚀、教育与日常生活二分的影响、代际践行弱化倾向的挑战等多维困境.新时代,传承革命文化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建设人民的精神家园有着独特的价值意蕴.立足于新时代,推进革命文化传承,要以消解现实困境为导向,遵循理论话语强化思想认知、生活教育构筑情感认同、实践参与培育行为自觉的规律和路向展开.
【机 构】
: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基金项目】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YJC710073);吉林省教育厅思政专项(JJKH20201156SZ);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中书写的红色篇章.当前,革命文化的传承遭遇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冲蚀、教育与日常生活二分的影响、代际践行弱化倾向的挑战等多维困境.新时代,传承革命文化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建设人民的精神家园有着独特的价值意蕴.立足于新时代,推进革命文化传承,要以消解现实困境为导向,遵循理论话语强化思想认知、生活教育构筑情感认同、实践参与培育行为自觉的规律和路向展开.
其他文献
21世纪,人口数量和质量日益剧烈的变化已成为决定社会经济发展方向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生育率和死亡率下降的全球趋势为人口系统向新状态转化创造了条件.人类社会正处于历史上两种前所未有现象之间的过渡状态:人口红利和人口老龄化.对该系统性转变的原因和影响的研究变得越来越迫切,因为对人口系统的现状解读与趋势预测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任务之一.文章参考学者的研究成果、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分析世界各国从人口红利向人口老龄化过渡的规律、特点和原因,发现赶超型国家实现人口红利的广度和深度明显高于已经完成人口红利的
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流动人口规模逐年扩大.流动老年人健康状况、社会融入程度等,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文章利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中筛选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人口特征及社会融入情况.整体上,老年流动人口群体低龄化特征明显,健康水平较高,性别的数量差异不大,但流动原因的性别差异明显.老年流动人口群体居住稳定性较高,有着较强的融入流入地的内在需求,而社会融入的能力较弱,融入当地社会的主观能动性也较弱.在老年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程度上,存在着一定的主
本文有两个目的:一是阐释死亡医学化与慈怀护理运动的关联,说明社会学与人类学从死亡问题转向濒死生命研究的历史背景和学理意义;二是使用制度与观念交叉的分析视角,解析我国六种临终关怀模式的组织形态和思想内涵.本文的主要观点是:大渐弥留之痛是躯体、心理、精神以及社会性的苦痛之合,也是临终关怀之本.这个道理古已有之,然而伴随现代社会的高科技和老龄化,关怀临终生命的手段、制度、责任归属以及思维方式发生了锐变.我国社会学和人类学学界针对这种锐变的研究可能成为这两个学科发展的一个增长点.因为濒死的生命状态和濒死的生命质量
当前,中国的社会保险体系基本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全覆盖,形成了以典型劳动关系为基础、职工-居民二元分化的类法团主义模式。但为数众多的新业态劳动者仍游离于职工社会保险和居民社会保险之外,难以有效参与到现行社会保险制度当中,新业态背景下的社会保险困境成为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劳动关系学界率先对新业态社会保险问题做出回应。
以提高行动质量为目标,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的行动研究契合了国家对学术研究者的要求.目前我国学术领域对于行动研究的讨论较为零散,理论与经验研究均有待补充.本文以中国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社会学干预研究(2011年—2018年)为实证材料,初步探讨行动研究中行动与研究的互构、互嵌关系,为未来的行动研究提供经验与借鉴.中国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干预研究是一项社会干预的行动研究,旨在提升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系统效能、改善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研究者对当地行动者进行培训,并对干预行动进行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