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制茶学》是茶学专业一门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核心主干课程,在茶学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从应用型人才培养角度出发,结合茶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技能培养目标,阐述了《制茶学》课程建设中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及其注意事项,以期为培养具备茶叶生产能力和研发能力的专业技能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制茶学;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24-0122-3
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人才,能够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活动的技术或专业人才。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茶叶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茶学学科”作为一门二级学科,也首先出现在中国。目前,我国设有茶学专业的本科院校有22所,茶学高等教育已为我国茶产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对国家和社会有高度责任感,具备良好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农业生物科学、茶学、食品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茶树栽培育种、茶树病虫害防治、茶叶加工与品质检验、市场营销、茶艺表演、食品及饮料加工基本能力和素养,能在农业、工业、商贸等领域或部门从事茶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
《制茶学》是茶学专业一门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核心主干课程,是发展茶叶生产的一门应用科学。该课程主要讲授鲜叶性状的内在根据和制茶技术的外在条件与产品质量的转化规律,讲授茶叶加工原理、加工工艺、加工方法及相关技术等。通过本课程各教学环节,要求学生掌握从事茶叶生产与加工、茶叶营销及茶文化传播等职业岗位群工作所必须具备或掌握制茶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能合理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制茶品质,降低茶叶加工成本;使学生在茶叶加工实践中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主要茶类制造,能独立指导和组织茶叶加工生产,能总结和推广先进制茶技术,指导茶叶的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无公害生产,为实现茶业高产、优质、高效服务;了解國内外制茶科学技术动向。因此,本课程承担着培养茶学专业高级实用型专门人才和提高茶叶生产技术的双重任务。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制茶学》课程建设的核心是六大茶类加工工艺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具备较高的制茶技术和社会服务能力,针对这个核心,应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设计与强化,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
1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特点
1.1 知识结构要围绕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 应用型人才培养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茶学专业本身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掌握茶树育种、栽培和病虫害防护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茶叶加工与深加工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茶叶审评与检验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茶艺表演、茶文化传播和茶叶经济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国内外茶产业发展现状及相关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课程设计以实践性为主,教材也在不断完善,新版《制茶学》(夏涛主编,2016)教材对六大茶类的传统加工工艺及现代加工工艺都进行了完善,其工艺参数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为一线生产的理论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 能力体系的培养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 应用型人才在能力培养中特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了更高的要求。茶学专业本科生要具备从事茶树育种、栽培、加工、审评检验、茶艺、茶叶营销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具备茶叶生产和解决茶叶生产中常见问题的能力;具备较强的调查研究、新产品研发、组织管理、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这些能力要求都是结合茶产业一线生产的实际需求。
1.3 培养过程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相结合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特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一般不会有过高的要求。同时在一线生产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组织管理与决策能力、语言沟通交流和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等。
2 《制茶学》课程建设中实践技能培养途径
2.1 课堂教学材料
2.1.1 PPT尽量展示茶叶加工过程中的实景照片 中国茶区广阔,因受地域、实验条件等限制,学生无法实地制茶,因此教学素材至关重要,网络上的照片大多经过修饰,教师在选择教学素材的时候,应以实景照为主,以使学生比较容易感知茶叶的加工场景及加工工艺。
2.1.2 播放六大茶类加工的典型短视频 观看教学视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尤其是一些教学实习也不能接触到的茶类加工工艺,这些视频教师要精中选精。以位于江北茶区的青岛农业大学为例,本茶区无黑茶生产,茶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黑茶加工时难度变大,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对这块知识清晰化,初步掌握黑茶的制作工艺,课后通过实验或实习,利用北方的原料,可试制黑茶,其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制茶技能。
2.2 实验课内容 通过实验课程的开设,培养学生的制茶能力,丰富理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可以印证、巩固和丰富课堂理论教学,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掌握有关茶叶加工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自主思考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使之成为认真踏实、应用创新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实验课制茶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首次制茶,学生充满好奇心,因此教师在准备这部分教学内容时一定要细致,要充分考虑鲜叶的适制性,制作工艺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实习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比如名优绿茶与大宗绿茶的制作,要学生充分认识到鲜叶的采摘标准要求、加工工艺的不同之处、加工适度的判断标准以及清洁化加工的要求等。
2.3 教学实习 教学实习的目的是学习各类茶叶的加工工艺及其使用的加工设备,建立感性认识,增强实际操作技能,掌握茶叶生产过程的技术要求;进行茶叶的制作学习,掌握制茶技术对茶叶品质特征的影响,能够对茶叶产品进行评价。
教学实习要先于理论课或者是同步进行,其主要内容是参观茶叶企业,了解茶叶加工厂的设备及制茶工艺,同时进行茶叶初制的实训,为理论课的学习奠定基础。以青岛农业大学茶学专业为例,《制茶学》的课程学习安排在第5学期,《制茶学教学实习》安排在第5学期的第3周,有2天的参观考察学习,同时进行绿茶、红茶、乌龙茶的初制,通过此次实习,学生初步掌握了制茶技能,理论课学习时会相对容易很多。在教学实习过程中,教师要系统讲解,参观企业的技术人员进行重点讲解,学生要做好笔记,
2.4 生产学习 生产实习是理论知识在生产实践中验证提升,掌握主要茶类生产技术,熟练使用主要制茶机械。要求学生踏实学习,全身心投入到茶叶生产过程,认真记录实习过程并撰写实习报告,积极参与交流讨论。
生产实习是提高茶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阶段,高校一般情况下设置5~6周的实习时间,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对制茶工艺的每个环节进行训练和掌握,同时要根据茶产业发展需求,结合企业生产状况,进行茶产品的开发及生产技术规程的制定,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此次实习的管理和考核需要指导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互相配合,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对学生形成一定的约束作用,同时还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全面提高学生的制茶技能。
2.5 毕业实习 在课程实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最后1次综合性实习,进一步加强专业技能训练,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为走向生产第一线,解决茶叶科研、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奠定坚实基础。青岛农业大学茶学专业毕业实习安排在第8学期,主要分为2种形式:一种是去企业实习,提前感受工作状态,除了提高专业技能外,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另外一种形式是在学校进行实习,这部分同学以考研的为主,实行导师负责制,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实习计划的制定和安排,多数情况下是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提升。
2.6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创新项目以提高学生的研发能力为主,学生自行组织团队,专业教师进行相应指导,提升学生作为项目主持人的能力。在创业能力培养方面,高校要紧抓以人为本的理念,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平台建设3个角度聚焦学生就业创业意识、就业创业能力和就业创业人才培养,不断提升茶学专业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质量,具体有以下途径。
2.6.1 导师制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青岛农业大学茶学专业从大一开始实施导师制,使学生提前进入研究性实践,并以项目研究为载体,对科研兴趣浓厚、创新意识强的本科二年级以上学生设立科技创新项目,由指导教师全程监控,具有创新性的研究结果,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了较高研究水平的论文。
2.6.2 试验、实习改革 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主动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努力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为进一步浓厚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氛围,学生到相关企业、基地、园区、科研院所等单位,参加茶叶生产管理、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专业相关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
2.6.3 参加竞赛促进创新创业能力 通过大学生创业技能竞赛,以及参加各地市的茶艺比赛等,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科学思考问题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6.4 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鼓励、引导、协助茶学本科生参加中级茶艺师、中级评茶员等国家职业资格考试,锻炼学生的能力,为就业奠定基础。
2.6.5 聘请校外导师 聘请优秀茶叶企业管理人员为校外指导教师,高校与企业联合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让企业人员参与管理,传授经验,让学生提前在大学期间得到实战经验,为创业成功增加砝码。
2.7 教师科研课题 教师的科研成果及时补充到实践教学中,体现“以科研促进教学”的理念,坚持科研为教学服务的思想,使教学内容得到提升,实现科研成果反哺实践教学的效果。运用科研成果让茶学本科生掌握茶产业最新技术动态,对拓宽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提升自身实践操作能力具有积极作用。科研成果作为实践教学内容,为学生适应产业发展提供更坚实的实践技能基础。
导师负责制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课题的重要举措,青岛农业大学茶学专业在第2学期末进行双向选择,老师把自己的课题及研究方向发布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选择。一旦分配之后,学生和老师组成1个小组,在大学学习期间,有充足的时间参加指导老师的课题,拓展茶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同时,教师在社会服务过程中,尽可能带领学生参与其中,从时间和空间上扩大覆盖面,让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社会接轨,使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更好地适应产业发展。
2.8 茶学专业校外综合实践基地的建设 校外综合实践基地是茶学专业大学生进行茶学实践技能综合培养的重要场所,通过学校与企业共建校外综合实践基地,学生可以比较容易地融入企业一线岗位,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到实践过程,进行实战训练。在此平臺上,不仅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提升,其适应社会的能力也能得到锻炼。校外综合实践基地的运行,要有专业教师和企业人员对接,对实践内容与方式要进行合理规划,比如对茶树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控、制茶技能、茶艺、茶叶营销等进行合理分配,有条不紊,以促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全面提升。制茶技术是企业产品质量稳定和提升的重要支撑,是学生在综合实践基地进行实训时做的比较多的一项工作,因此不仅要提高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而且导师要及时指导,企业技术人员同时要积极引导,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将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9 社会实践活动 制茶技能大赛,在全国各地举办较多,是倡导“茶为国饮”,传承非遗传统手工制茶的重要举措。学生参加制茶技能大赛等社会实践活动,是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的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是培养一线茶叶加工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多多鼓励学生进行参与,以点带面,提高学生学习制茶技能的积极性。参与制茶技能大赛,还能提高学生知名度和学科的影响力,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也起到促进作用。
3 结语
应用型人才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为主线,社会对这种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茶学专业实践性很强,《制茶学》的教学在茶学专业人才培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通过以上培养方式的运用,从时间和空间上扩大学生的覆盖面,提高《制茶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全面提升学生的制茶技能和社会服务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为茶产业发展的新形势下培养优秀专业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邓威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茶学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5):136-138.
[2]李适,傅冬和,肖文军,等.茶学本科教学中关于创业教育的探讨与思考[J].茶叶通讯,2017,44(3):3-6.
[3]宁井铭,毛晓文,陈娟.茶学教育实践新平台的构建及意义[J].现代农业科技,2016,(23):281-283.
[4]郝志龙,林宏政,李磊磊,等.基于新技术成果的茶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提升探讨[J].福建茶叶,2017,(9):176-177.
[5]叶一江,王彬彬.新常态下茶学专业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及创新发展思路[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1):34-36.
[6]林宏政,郝志龙,金心怡,等.茶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创新发展思路[J].福建茶叶,2016,(01):170-172
[7]鲁静,林金科.茶学专业本科生校外综合实践基地建设探讨[J].茶叶学报,2017,58(2):71-74.
(责编:王慧晴)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制茶学;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24-0122-3
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人才,能够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活动的技术或专业人才。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茶叶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茶学学科”作为一门二级学科,也首先出现在中国。目前,我国设有茶学专业的本科院校有22所,茶学高等教育已为我国茶产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对国家和社会有高度责任感,具备良好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农业生物科学、茶学、食品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茶树栽培育种、茶树病虫害防治、茶叶加工与品质检验、市场营销、茶艺表演、食品及饮料加工基本能力和素养,能在农业、工业、商贸等领域或部门从事茶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
《制茶学》是茶学专业一门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核心主干课程,是发展茶叶生产的一门应用科学。该课程主要讲授鲜叶性状的内在根据和制茶技术的外在条件与产品质量的转化规律,讲授茶叶加工原理、加工工艺、加工方法及相关技术等。通过本课程各教学环节,要求学生掌握从事茶叶生产与加工、茶叶营销及茶文化传播等职业岗位群工作所必须具备或掌握制茶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能合理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制茶品质,降低茶叶加工成本;使学生在茶叶加工实践中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主要茶类制造,能独立指导和组织茶叶加工生产,能总结和推广先进制茶技术,指导茶叶的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无公害生产,为实现茶业高产、优质、高效服务;了解國内外制茶科学技术动向。因此,本课程承担着培养茶学专业高级实用型专门人才和提高茶叶生产技术的双重任务。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制茶学》课程建设的核心是六大茶类加工工艺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具备较高的制茶技术和社会服务能力,针对这个核心,应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设计与强化,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
1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特点
1.1 知识结构要围绕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 应用型人才培养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茶学专业本身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掌握茶树育种、栽培和病虫害防护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茶叶加工与深加工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茶叶审评与检验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茶艺表演、茶文化传播和茶叶经济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国内外茶产业发展现状及相关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课程设计以实践性为主,教材也在不断完善,新版《制茶学》(夏涛主编,2016)教材对六大茶类的传统加工工艺及现代加工工艺都进行了完善,其工艺参数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为一线生产的理论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 能力体系的培养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 应用型人才在能力培养中特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了更高的要求。茶学专业本科生要具备从事茶树育种、栽培、加工、审评检验、茶艺、茶叶营销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具备茶叶生产和解决茶叶生产中常见问题的能力;具备较强的调查研究、新产品研发、组织管理、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这些能力要求都是结合茶产业一线生产的实际需求。
1.3 培养过程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相结合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特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一般不会有过高的要求。同时在一线生产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组织管理与决策能力、语言沟通交流和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等。
2 《制茶学》课程建设中实践技能培养途径
2.1 课堂教学材料
2.1.1 PPT尽量展示茶叶加工过程中的实景照片 中国茶区广阔,因受地域、实验条件等限制,学生无法实地制茶,因此教学素材至关重要,网络上的照片大多经过修饰,教师在选择教学素材的时候,应以实景照为主,以使学生比较容易感知茶叶的加工场景及加工工艺。
2.1.2 播放六大茶类加工的典型短视频 观看教学视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尤其是一些教学实习也不能接触到的茶类加工工艺,这些视频教师要精中选精。以位于江北茶区的青岛农业大学为例,本茶区无黑茶生产,茶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黑茶加工时难度变大,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对这块知识清晰化,初步掌握黑茶的制作工艺,课后通过实验或实习,利用北方的原料,可试制黑茶,其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制茶技能。
2.2 实验课内容 通过实验课程的开设,培养学生的制茶能力,丰富理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可以印证、巩固和丰富课堂理论教学,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掌握有关茶叶加工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自主思考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使之成为认真踏实、应用创新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实验课制茶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首次制茶,学生充满好奇心,因此教师在准备这部分教学内容时一定要细致,要充分考虑鲜叶的适制性,制作工艺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实习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比如名优绿茶与大宗绿茶的制作,要学生充分认识到鲜叶的采摘标准要求、加工工艺的不同之处、加工适度的判断标准以及清洁化加工的要求等。
2.3 教学实习 教学实习的目的是学习各类茶叶的加工工艺及其使用的加工设备,建立感性认识,增强实际操作技能,掌握茶叶生产过程的技术要求;进行茶叶的制作学习,掌握制茶技术对茶叶品质特征的影响,能够对茶叶产品进行评价。
教学实习要先于理论课或者是同步进行,其主要内容是参观茶叶企业,了解茶叶加工厂的设备及制茶工艺,同时进行茶叶初制的实训,为理论课的学习奠定基础。以青岛农业大学茶学专业为例,《制茶学》的课程学习安排在第5学期,《制茶学教学实习》安排在第5学期的第3周,有2天的参观考察学习,同时进行绿茶、红茶、乌龙茶的初制,通过此次实习,学生初步掌握了制茶技能,理论课学习时会相对容易很多。在教学实习过程中,教师要系统讲解,参观企业的技术人员进行重点讲解,学生要做好笔记,
2.4 生产学习 生产实习是理论知识在生产实践中验证提升,掌握主要茶类生产技术,熟练使用主要制茶机械。要求学生踏实学习,全身心投入到茶叶生产过程,认真记录实习过程并撰写实习报告,积极参与交流讨论。
生产实习是提高茶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阶段,高校一般情况下设置5~6周的实习时间,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对制茶工艺的每个环节进行训练和掌握,同时要根据茶产业发展需求,结合企业生产状况,进行茶产品的开发及生产技术规程的制定,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此次实习的管理和考核需要指导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互相配合,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对学生形成一定的约束作用,同时还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全面提高学生的制茶技能。
2.5 毕业实习 在课程实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最后1次综合性实习,进一步加强专业技能训练,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为走向生产第一线,解决茶叶科研、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奠定坚实基础。青岛农业大学茶学专业毕业实习安排在第8学期,主要分为2种形式:一种是去企业实习,提前感受工作状态,除了提高专业技能外,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另外一种形式是在学校进行实习,这部分同学以考研的为主,实行导师负责制,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实习计划的制定和安排,多数情况下是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提升。
2.6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创新项目以提高学生的研发能力为主,学生自行组织团队,专业教师进行相应指导,提升学生作为项目主持人的能力。在创业能力培养方面,高校要紧抓以人为本的理念,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平台建设3个角度聚焦学生就业创业意识、就业创业能力和就业创业人才培养,不断提升茶学专业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质量,具体有以下途径。
2.6.1 导师制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青岛农业大学茶学专业从大一开始实施导师制,使学生提前进入研究性实践,并以项目研究为载体,对科研兴趣浓厚、创新意识强的本科二年级以上学生设立科技创新项目,由指导教师全程监控,具有创新性的研究结果,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了较高研究水平的论文。
2.6.2 试验、实习改革 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主动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努力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为进一步浓厚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氛围,学生到相关企业、基地、园区、科研院所等单位,参加茶叶生产管理、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专业相关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
2.6.3 参加竞赛促进创新创业能力 通过大学生创业技能竞赛,以及参加各地市的茶艺比赛等,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科学思考问题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6.4 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鼓励、引导、协助茶学本科生参加中级茶艺师、中级评茶员等国家职业资格考试,锻炼学生的能力,为就业奠定基础。
2.6.5 聘请校外导师 聘请优秀茶叶企业管理人员为校外指导教师,高校与企业联合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让企业人员参与管理,传授经验,让学生提前在大学期间得到实战经验,为创业成功增加砝码。
2.7 教师科研课题 教师的科研成果及时补充到实践教学中,体现“以科研促进教学”的理念,坚持科研为教学服务的思想,使教学内容得到提升,实现科研成果反哺实践教学的效果。运用科研成果让茶学本科生掌握茶产业最新技术动态,对拓宽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提升自身实践操作能力具有积极作用。科研成果作为实践教学内容,为学生适应产业发展提供更坚实的实践技能基础。
导师负责制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课题的重要举措,青岛农业大学茶学专业在第2学期末进行双向选择,老师把自己的课题及研究方向发布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选择。一旦分配之后,学生和老师组成1个小组,在大学学习期间,有充足的时间参加指导老师的课题,拓展茶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同时,教师在社会服务过程中,尽可能带领学生参与其中,从时间和空间上扩大覆盖面,让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社会接轨,使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更好地适应产业发展。
2.8 茶学专业校外综合实践基地的建设 校外综合实践基地是茶学专业大学生进行茶学实践技能综合培养的重要场所,通过学校与企业共建校外综合实践基地,学生可以比较容易地融入企业一线岗位,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到实践过程,进行实战训练。在此平臺上,不仅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提升,其适应社会的能力也能得到锻炼。校外综合实践基地的运行,要有专业教师和企业人员对接,对实践内容与方式要进行合理规划,比如对茶树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控、制茶技能、茶艺、茶叶营销等进行合理分配,有条不紊,以促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全面提升。制茶技术是企业产品质量稳定和提升的重要支撑,是学生在综合实践基地进行实训时做的比较多的一项工作,因此不仅要提高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而且导师要及时指导,企业技术人员同时要积极引导,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将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9 社会实践活动 制茶技能大赛,在全国各地举办较多,是倡导“茶为国饮”,传承非遗传统手工制茶的重要举措。学生参加制茶技能大赛等社会实践活动,是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的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是培养一线茶叶加工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多多鼓励学生进行参与,以点带面,提高学生学习制茶技能的积极性。参与制茶技能大赛,还能提高学生知名度和学科的影响力,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也起到促进作用。
3 结语
应用型人才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为主线,社会对这种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茶学专业实践性很强,《制茶学》的教学在茶学专业人才培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通过以上培养方式的运用,从时间和空间上扩大学生的覆盖面,提高《制茶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全面提升学生的制茶技能和社会服务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为茶产业发展的新形势下培养优秀专业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邓威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茶学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5):136-138.
[2]李适,傅冬和,肖文军,等.茶学本科教学中关于创业教育的探讨与思考[J].茶叶通讯,2017,44(3):3-6.
[3]宁井铭,毛晓文,陈娟.茶学教育实践新平台的构建及意义[J].现代农业科技,2016,(23):281-283.
[4]郝志龙,林宏政,李磊磊,等.基于新技术成果的茶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提升探讨[J].福建茶叶,2017,(9):176-177.
[5]叶一江,王彬彬.新常态下茶学专业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及创新发展思路[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1):34-36.
[6]林宏政,郝志龙,金心怡,等.茶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创新发展思路[J].福建茶叶,2016,(01):170-172
[7]鲁静,林金科.茶学专业本科生校外综合实践基地建设探讨[J].茶叶学报,2017,58(2):71-74.
(责编:王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