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案导学为教师的化学教学提供了平台,发挥了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更给学生以挥洒自如的空间,学习有引领,拓展了视野,能较为及时地了解化学发展的前沿,对学习化学知识起到重要作用。
一、“学案导学”的必要性
所谓学案导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教学内容为中心,编写出适合学生学习发展为目标,以“试卷”的形式,交于学生于课前、课中、课后使用“学案”为载体,努力实现“三个统一”:优化师生关系,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统一;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实现掌握知识(学会)与发展能力、培养能力(会学)的统一;重视个性差异,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1、 学案导学是时代发展的呼唤。
在科技发达、信息和媒体传播途径多、速度快的今天,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而我们教科书的知识内容相对滞后,教师若照本宣科、就事论事,学生就会感到学得不够、知识乏味。这就要求教师在吃透《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适当地在教学中穿插一些源于生活、又源于书本知识的内容,以增加学习容量和学习兴趣。而学案导学可以比较圆满地解决这个问题。
2、 素质教育呼唤学案导学。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国内、国际竞争的激烈。既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也需要劳动者的终身学习。那么,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会学习、会思考、会判断、会负责的公民,则是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教师若满足于课堂上的“满堂灌”,则培养的学生将是贮藏型的“百科全书”,而不具备创造性,这样的人只能是步人后尘。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这对学生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就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应该说是很难完成任务的。若以“学案”的形式先交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新的一节课的知识内容的学习方案,从中找出学习方法,天长日久、潜移默化地滋润,就能培养出会学习、会创造、会独立完成各项事业的高素质人才。
3、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需要学案导学。
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烙印,形成了一种传统教学的模式,即“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知识单向传递。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影响学生的“主体”作用,甚至严重地阻碍了学生智力的正常开发和心理健康发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现在,中学生的主动性强,参与性强,不满足于被动安排与灌输,乐于参与学习和教学。教师就应该利用这一积极性,让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得到满足。学案导学由于内容源于书本、又高于书本,正好适应了学生口味,让学生感到“学有奔头”、“学有劲头”,使其在一次次的“跳一跳,摘个桃”中感受到学习乐趣,得到能力培养。
二、学案导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1、编写学案时应注重知识的循序渐进和系统性。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一切功课都应该仔细分成阶段,务使先学习的能成为后学习的扫清道路,给予解释。如果急于达到,结果反而不如慎重前进的快。”如在“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中,应先搞清楚所学物质的性质,然后据其性质研究制法,再深入到它的用途,最后深入到解题能力的培养。象这样循循善诱、步步为营,学生就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另外,也得注重知识的系统结构,如学习完了O2、H2、CO2的性质和制法后,应将它们的反应原理、制取装置、注意事项等归类总结。这样就不至于使学生感到化学知识零碎、散乱,难以把握,进而使学生形成了知识“网络”体系。
2、 注重知识的启发性。
学案的编写不应平铺直叙,而应该具有启发性。启发性原则主要应体现在能力训练上。学习过程应由“结果教育”向“过程教育”转变。这种过程就是要培养学生悟性的过程。初中生正处于化学学习的启蒙阶段,通过学习过程的启发诱导,可以培养他们积极思维、乐于接受新知识的基本能力。例如,在练习使用量筒量取液体的实验中,学案中设置如下问题:⑴如果视线高于液体的凹液面,读出的数据是偏高还是偏低?⑵如果低于,情况又如何?让学生思考后,亲自动手实验并观察,一步步地诱导他们统一到正确读数的方法上来。在学案中安排这样的问题,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注重知识的应用性。
学案中应安排一些应用性强的问题。“为学不限于读书……学问的要诀,在于适用,不能适用的学问,便等于无学”。当学生看书、听课时能够理解的知识,而解题时,就会发现自己对知识理解粗浅不足。古人已深有体会:“学问从致知得者较浅,从力行得者较深,所谓躬行心得也。”教师的任务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就应在学案中安排一些应用型的问题。如:当前农村庭院经济发展迅速,农民大量栽种桃树、葡萄等经济作物,而农药波尔多液是一种防病除虫的常用药剂。学习了Ca (OH)2、CuSO4的知识后,学案中设置了波尔多液的配制过程:按比例将生石灰溶于水后,再与硫酸铜溶液混合,此溶液能否盛装在铁制容器中?通过讨论后,学生便可回家向家里及社会宣传,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
4、 学生使用学案时应注重主动地自学。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在学习活动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案中明确提出了学习目标、重点与难点、实验应用等,督促学生主动地阅读教材,拓展阅读有关资料,深入理解和钻研化学概念,关键字下画圆点,字里行间寻学问。这样就使学生明了学习意义,产生兴趣,主动愉悦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读书自学,才能积极探索知识,以足够的精力主动地支配时空,进行创造性学习。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最终达到学习的最佳层次——乐学。
教学改革是全方位的,学案导学法只是其中的一种尝试。学案的编写大有文章可做,好的学案决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之功,必须潜心研究,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改进,使它更加完善。
一、“学案导学”的必要性
所谓学案导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教学内容为中心,编写出适合学生学习发展为目标,以“试卷”的形式,交于学生于课前、课中、课后使用“学案”为载体,努力实现“三个统一”:优化师生关系,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统一;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实现掌握知识(学会)与发展能力、培养能力(会学)的统一;重视个性差异,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1、 学案导学是时代发展的呼唤。
在科技发达、信息和媒体传播途径多、速度快的今天,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而我们教科书的知识内容相对滞后,教师若照本宣科、就事论事,学生就会感到学得不够、知识乏味。这就要求教师在吃透《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适当地在教学中穿插一些源于生活、又源于书本知识的内容,以增加学习容量和学习兴趣。而学案导学可以比较圆满地解决这个问题。
2、 素质教育呼唤学案导学。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国内、国际竞争的激烈。既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也需要劳动者的终身学习。那么,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会学习、会思考、会判断、会负责的公民,则是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教师若满足于课堂上的“满堂灌”,则培养的学生将是贮藏型的“百科全书”,而不具备创造性,这样的人只能是步人后尘。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这对学生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就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应该说是很难完成任务的。若以“学案”的形式先交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新的一节课的知识内容的学习方案,从中找出学习方法,天长日久、潜移默化地滋润,就能培养出会学习、会创造、会独立完成各项事业的高素质人才。
3、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需要学案导学。
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烙印,形成了一种传统教学的模式,即“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知识单向传递。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影响学生的“主体”作用,甚至严重地阻碍了学生智力的正常开发和心理健康发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现在,中学生的主动性强,参与性强,不满足于被动安排与灌输,乐于参与学习和教学。教师就应该利用这一积极性,让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得到满足。学案导学由于内容源于书本、又高于书本,正好适应了学生口味,让学生感到“学有奔头”、“学有劲头”,使其在一次次的“跳一跳,摘个桃”中感受到学习乐趣,得到能力培养。
二、学案导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1、编写学案时应注重知识的循序渐进和系统性。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一切功课都应该仔细分成阶段,务使先学习的能成为后学习的扫清道路,给予解释。如果急于达到,结果反而不如慎重前进的快。”如在“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中,应先搞清楚所学物质的性质,然后据其性质研究制法,再深入到它的用途,最后深入到解题能力的培养。象这样循循善诱、步步为营,学生就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另外,也得注重知识的系统结构,如学习完了O2、H2、CO2的性质和制法后,应将它们的反应原理、制取装置、注意事项等归类总结。这样就不至于使学生感到化学知识零碎、散乱,难以把握,进而使学生形成了知识“网络”体系。
2、 注重知识的启发性。
学案的编写不应平铺直叙,而应该具有启发性。启发性原则主要应体现在能力训练上。学习过程应由“结果教育”向“过程教育”转变。这种过程就是要培养学生悟性的过程。初中生正处于化学学习的启蒙阶段,通过学习过程的启发诱导,可以培养他们积极思维、乐于接受新知识的基本能力。例如,在练习使用量筒量取液体的实验中,学案中设置如下问题:⑴如果视线高于液体的凹液面,读出的数据是偏高还是偏低?⑵如果低于,情况又如何?让学生思考后,亲自动手实验并观察,一步步地诱导他们统一到正确读数的方法上来。在学案中安排这样的问题,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注重知识的应用性。
学案中应安排一些应用性强的问题。“为学不限于读书……学问的要诀,在于适用,不能适用的学问,便等于无学”。当学生看书、听课时能够理解的知识,而解题时,就会发现自己对知识理解粗浅不足。古人已深有体会:“学问从致知得者较浅,从力行得者较深,所谓躬行心得也。”教师的任务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就应在学案中安排一些应用型的问题。如:当前农村庭院经济发展迅速,农民大量栽种桃树、葡萄等经济作物,而农药波尔多液是一种防病除虫的常用药剂。学习了Ca (OH)2、CuSO4的知识后,学案中设置了波尔多液的配制过程:按比例将生石灰溶于水后,再与硫酸铜溶液混合,此溶液能否盛装在铁制容器中?通过讨论后,学生便可回家向家里及社会宣传,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
4、 学生使用学案时应注重主动地自学。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在学习活动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案中明确提出了学习目标、重点与难点、实验应用等,督促学生主动地阅读教材,拓展阅读有关资料,深入理解和钻研化学概念,关键字下画圆点,字里行间寻学问。这样就使学生明了学习意义,产生兴趣,主动愉悦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读书自学,才能积极探索知识,以足够的精力主动地支配时空,进行创造性学习。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最终达到学习的最佳层次——乐学。
教学改革是全方位的,学案导学法只是其中的一种尝试。学案的编写大有文章可做,好的学案决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之功,必须潜心研究,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改进,使它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