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失孤》是一部由彭三源导演、刘德华主演的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位失去孩子的父亲15年如一日踏遍整个中国寻找被拐孩子的故事。与其他同类题材的电影追求“先苦后甜、大团圆结尾”的路线不同,《失孤》对整个寻子过程的表现都比较平淡,而且,结局也比较开放,并没有像以前类似题材电影一样圆满。
总体来说,《失孤》是一部很好的影片。无论在艺术价值方面,还是在社会现实意义方面,它都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具有相当水平的影片。在艺术价值上,首先,它充分巧妙地运用了电影的蒙太奇手法,使得影片情节设置的精妙之处凸显出来。其次,影片中外景的精心选择以及镜头技巧的巧妙应用使得电影镜头充满美感,令人赏心悦目。另外,它也具有很大的社会现实意义。众多周知,拐卖儿童问题一直是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社会大众和政府部门。最近几年,拐卖儿童问题再次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之相关的反映被拐儿童父母生活状态的影片也相继出现,例如2014年年末上映的电影《亲爱的》就是这类型影片的典型代表。所以,《失孤》再次以拐卖儿童问题为主题,引发社会的关注,不得不说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
但是,本文所着重探讨的并不是这部影片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而是这部影片所带给我们的“佛”学上的思考。
“他来了,缘聚;他走了,缘散;你找他,缘起;你不找他,缘灭。找到是缘起,找不到是缘尽。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各有其因,各有其缘。多行善业,缘聚自会相见。”这是电影《失孤》结尾一位大师对主人公雷泽宽的疑惑——“为什么是我丢了我的孩子”的回答。主人公前面15年历尽艰难曲折,但到这里仿佛一切都显得不那么重要,这也是对电影主题的升华。其实,在这部影片中导演好像一直在尽力用佛学思想来讲述故事,佛学理念在影片中体现得可谓是淋漓尽致。
首先,电影名称就含有佛学的内涵。“失孤”中“失”是指失去孩子的父母,或者说父母所失去的。“孤”是指失去父母的孩子,孩子是父母的信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孤”又可以指代我们所失去的本心和信仰。寻找的过程就是我们再次获得我们信仰的过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破迷为悟,找到本真的自我。
其次,电影中的三个人——主角雷泽宽、曾帅和年轻的妈妈代表了凡夫修行的三种不同层次的境界。其中,最低一层的境界就是年轻妈妈的境界。她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失去了最爱的东西就会伤心痛苦,苦不堪言,甚至从那种痛苦中走不出来,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来结束痛苦。第二层境界是曾帅的境界,他自知自己是被拐的儿童,但是一直都在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从未放弃,最终如愿以偿。最高一层的境界就是主角雷泽宽的境界,他的孩子被拐卖至今寻找未果,但是他却一直坚持寻找,不管中间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他都能够持之以恒。虽然中间有过绝望迷茫,但是经过大师的点拨之后,他更加坦然地踏上了寻找孩子的道路。
再次,佛学上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观念也在影片中得到体现。雷泽宽在寻子过程中历尽曲折,但是他却不畏艰难,不放弃任何希望,他是一个善良的人,所以得到了志愿者和普通百姓的好心帮助。这就是“善有善报”。另外,从雷泽宽记在账本上的幫助过他的人可以得知,这个社会还是好人多,相信他们都能够得到“善报”。
最后,佛学中讲求“一切随缘”,这在影片中更是的到了比较明显的阐释。就像电影结尾主人公雷泽宽问大师“为什么是他丢了自己的孩子”时,大师给出的答案更是体现了一切随缘的观念。导演似乎在借大师的话来给生活中那些丢失孩子的父母一些安慰,也是对电影主题的升华。但是,影片中的一切随缘并不是完全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去追寻自己心中美好的东西。影片中主角雷泽宽、曾帅正是凭借着自己的不懈努力去找寻自己心中的那份缺失。
电影《失孤》是一部值得去看而且看了之后能够充分引发我们用心思考的影片。当然,影片中也反映了人性上的一些东西,那些丢失孩子的父母、那些被拐卖的孩子、那些买孩子的人以及那些给寻子的父母帮助的人们,他们都在某些方面体现着人性。而本部影片的成功,除了得益于其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主题、较高的艺术价值以及对佛学中一些好的观念的传达以外,还在于其对人性的塑造,对人性光辉的一面的赞颂。就像那句话——“没有买卖,就没有拐卖”,社会中只有少了一些买卖,才能少了一些伤害,社会中只有多一些善良,才能少一些邪恶。从更高层次来说,《失孤》这部影片具有很深刻的哲学内涵和社会内涵,它蕴藏着一种强大的正能量,让我们的心向善。
作者简介:
王翼伟(1984—),女,河南信阳人,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传播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新闻媒体、摄影、影视等。
陈佳(1985-),女,汉族,河南鹤壁人,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方向为新闻学。
总体来说,《失孤》是一部很好的影片。无论在艺术价值方面,还是在社会现实意义方面,它都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具有相当水平的影片。在艺术价值上,首先,它充分巧妙地运用了电影的蒙太奇手法,使得影片情节设置的精妙之处凸显出来。其次,影片中外景的精心选择以及镜头技巧的巧妙应用使得电影镜头充满美感,令人赏心悦目。另外,它也具有很大的社会现实意义。众多周知,拐卖儿童问题一直是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社会大众和政府部门。最近几年,拐卖儿童问题再次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之相关的反映被拐儿童父母生活状态的影片也相继出现,例如2014年年末上映的电影《亲爱的》就是这类型影片的典型代表。所以,《失孤》再次以拐卖儿童问题为主题,引发社会的关注,不得不说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
但是,本文所着重探讨的并不是这部影片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而是这部影片所带给我们的“佛”学上的思考。
“他来了,缘聚;他走了,缘散;你找他,缘起;你不找他,缘灭。找到是缘起,找不到是缘尽。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各有其因,各有其缘。多行善业,缘聚自会相见。”这是电影《失孤》结尾一位大师对主人公雷泽宽的疑惑——“为什么是我丢了我的孩子”的回答。主人公前面15年历尽艰难曲折,但到这里仿佛一切都显得不那么重要,这也是对电影主题的升华。其实,在这部影片中导演好像一直在尽力用佛学思想来讲述故事,佛学理念在影片中体现得可谓是淋漓尽致。
首先,电影名称就含有佛学的内涵。“失孤”中“失”是指失去孩子的父母,或者说父母所失去的。“孤”是指失去父母的孩子,孩子是父母的信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孤”又可以指代我们所失去的本心和信仰。寻找的过程就是我们再次获得我们信仰的过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破迷为悟,找到本真的自我。
其次,电影中的三个人——主角雷泽宽、曾帅和年轻的妈妈代表了凡夫修行的三种不同层次的境界。其中,最低一层的境界就是年轻妈妈的境界。她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失去了最爱的东西就会伤心痛苦,苦不堪言,甚至从那种痛苦中走不出来,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来结束痛苦。第二层境界是曾帅的境界,他自知自己是被拐的儿童,但是一直都在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从未放弃,最终如愿以偿。最高一层的境界就是主角雷泽宽的境界,他的孩子被拐卖至今寻找未果,但是他却一直坚持寻找,不管中间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他都能够持之以恒。虽然中间有过绝望迷茫,但是经过大师的点拨之后,他更加坦然地踏上了寻找孩子的道路。
再次,佛学上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观念也在影片中得到体现。雷泽宽在寻子过程中历尽曲折,但是他却不畏艰难,不放弃任何希望,他是一个善良的人,所以得到了志愿者和普通百姓的好心帮助。这就是“善有善报”。另外,从雷泽宽记在账本上的幫助过他的人可以得知,这个社会还是好人多,相信他们都能够得到“善报”。
最后,佛学中讲求“一切随缘”,这在影片中更是的到了比较明显的阐释。就像电影结尾主人公雷泽宽问大师“为什么是他丢了自己的孩子”时,大师给出的答案更是体现了一切随缘的观念。导演似乎在借大师的话来给生活中那些丢失孩子的父母一些安慰,也是对电影主题的升华。但是,影片中的一切随缘并不是完全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去追寻自己心中美好的东西。影片中主角雷泽宽、曾帅正是凭借着自己的不懈努力去找寻自己心中的那份缺失。
电影《失孤》是一部值得去看而且看了之后能够充分引发我们用心思考的影片。当然,影片中也反映了人性上的一些东西,那些丢失孩子的父母、那些被拐卖的孩子、那些买孩子的人以及那些给寻子的父母帮助的人们,他们都在某些方面体现着人性。而本部影片的成功,除了得益于其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主题、较高的艺术价值以及对佛学中一些好的观念的传达以外,还在于其对人性的塑造,对人性光辉的一面的赞颂。就像那句话——“没有买卖,就没有拐卖”,社会中只有少了一些买卖,才能少了一些伤害,社会中只有多一些善良,才能少一些邪恶。从更高层次来说,《失孤》这部影片具有很深刻的哲学内涵和社会内涵,它蕴藏着一种强大的正能量,让我们的心向善。
作者简介:
王翼伟(1984—),女,河南信阳人,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传播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新闻媒体、摄影、影视等。
陈佳(1985-),女,汉族,河南鹤壁人,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方向为新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