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就业是民生之本,落实“六稳”要求,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积极拓展就业空间,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确保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保障和改善民生,多措并举促进就业。
关键词:六稳;就业;措施
促进就业是一个永恒主题,做好就业工作永无止境。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 2019年12月10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分析研究2020年经济工作,强调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一、“六稳”工作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我国有9.1亿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力供给处于高位,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必须做好“六稳”工作,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做好就业工作,维护好就业这个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涵盖了我国目前经济生活的主要方面。稳金融的底线要求是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而在此之上的要求仍然是稳步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侧重于实体经济层面。稳预期是一个兜底性的要求。对千家万户的普通上班族而言,就业状况是自身感受国民经济的最贴身的“尺度”。就业既是经济账,也是社会账、政治账。保障就业状况的良好,既能带来社会的稳定,也能令在职者安心工作,促进经济发展。稳就业就是要稳定就业总量,改善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要“稳”字当先,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稳就业是 “六稳”工作的首要目标
在“六稳”工作中,居首位的是稳就业,这是因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也关系到整个经济社会稳定的大局。要高度重视解决人民群众就业问题,要出台更多鼓励就业创业的措施,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返乡人员等重点人群的就业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稳”字成为关键词,“稳就业”被列为重点工作,会议还明确提出,把稳定就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近几年来,各地把解决人民群众就业问题放在突出位置,积极开展“稳就业”行动,多渠道创造就业岗位,积极拓展就业空间,切实兜牢民生“底线”。
从民生角度来看,在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的关键时期,就业的“稳定器”作用尤为重要。经济增长源于有效需求增加进而推动扩大再生产,有效需求特别是内需的持续增加,则依赖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稳定增长,就业正是确保居民拥有工资性收入、拥有足够购买力的源泉。因此,稳就业既是一个社会问题、稳定问题,又是一个经济问题、发展问题,必须成为各级政府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受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国际国内各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的影响,稳定和扩大就业面临较大压力。因此,稳就业需要各个领域的社会政策全面系统推动,需要同步推进经济与社会体制改革,实现就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加快建设实体经济与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着力稳定和促进就业。
三、稳定和促进就业的对策措施
必须把稳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深度聚焦就业扶贫和稳就业工作,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和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积极完善就业创业政策体系,进一步增强政策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尽早尽快落地见效。
1、“大创客”带动“小创客”,新动能带来新就业。创业带动就业成为新经济下的新探索,近年来灵活就业成为稳就业的“压舱石”。国家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为共享经济提供服务的人数为7500万人,占全国就业人数77586万人的9.7%,比上年增加约500万人,同比增长7.1%。科大讯飞通过将底层技术开放给创业者,形成了“大创客”带“小创客”的新模式。科大讯飞消费者事业群副总裁于继栋说,讯飞开放平台开发者团队总量从2017年的47万、2018年的86万,到截至2019年10月31日超过108万,总应用数超过70万,累计终端数超过26亿。
2、继续加大援企稳岗力度。企业稳则就业稳,企业能拉长就业产业链条。制造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是吸纳就业的“稳定器”。因此要加大援企稳岗力度,做好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工作,延长阶段性降低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实施期限,进一步降低企业用工成本。
对符合产业升级方向、产品技术较为先进,但受国际国内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影响遇到暂时性困难的企业,采取有效措施不裁员或少裁员的,继续实施援企稳岗护航行动,鼓励企业尽力稳定现有就业岗位。引导企业按照“保岗位、保生活、保稳定”的原则,保障职工生活。加大失业保险费返还力度、发放援企稳岗补贴,还有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增值税税率下调、社保费率降低等一系列“减负”措施纷纷落地,助力企业轻装上阵、全力闯关。
3、民营经济是吸纳城镇就业的主力部队。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和90%以上的企业数量。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1至10月,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增速保持在7%左右,并且前三季度累计增速均超过7%,持续高于全部工业平均增长水平,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增速高2.6个百分点。2019年1至10月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增长5.3%。我国城镇就业中民营经济的贡献率超过80%,而根据全国工商联的统计,在城镇新增就业中,民营经济的贡献率更是超过了90%。这充分体现出民营经济在稳定宏观经济和工业景气中的重要作用。
4、要提高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各地政府部门要积极加强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提高职业技能培训基础能力,提升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加大援企稳岗力度,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形成促进扩大就业的综合效应和持续动力。建立技能培训与产业需求变化联动预警机制、培训课程动态调整机制、资金投入与培训效果评估挂钩机制,加快培养适应市场用工变化的技能型劳动者队伍;整合职业院校和企业实训资源,加大实际操作比重,培养更多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实用人才;深入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充分发挥大国工匠等高技能人才传帮带作用,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以此提高就业率。
5、进一步健全完善失业监测体系。完善就业失业监测预警体系,制定风险应对预案,建立分级预警、分层响应、分类实施应对机制。紧盯关键指标和重点地区、企业、人群苗头隐患,深入细致做好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充分利用就业补助资金,按规定及时将因产业结构调整、国际贸易摩擦等受影响的人员纳入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和公共就业服务范围。规范公益性就业岗位开发和管理,托底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就业。甘肃省失业监测城市及企业已经扩大到覆盖14个市州、18个行业、1152户企业,涉及67.5万余人。对面临暂时性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进行摸排,精准锁定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相关从业群体,建立工作台账,随时跟踪掌握情况,做到了精准全面监测。
“六稳”是一个整體概念,稳就业就是守底线。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是稳增长的重要手段。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力落实“六稳”要求,扎实做好就业工作,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多措并举促进就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六稳;就业;措施
促进就业是一个永恒主题,做好就业工作永无止境。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 2019年12月10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分析研究2020年经济工作,强调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一、“六稳”工作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我国有9.1亿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力供给处于高位,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必须做好“六稳”工作,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做好就业工作,维护好就业这个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涵盖了我国目前经济生活的主要方面。稳金融的底线要求是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而在此之上的要求仍然是稳步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侧重于实体经济层面。稳预期是一个兜底性的要求。对千家万户的普通上班族而言,就业状况是自身感受国民经济的最贴身的“尺度”。就业既是经济账,也是社会账、政治账。保障就业状况的良好,既能带来社会的稳定,也能令在职者安心工作,促进经济发展。稳就业就是要稳定就业总量,改善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要“稳”字当先,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稳就业是 “六稳”工作的首要目标
在“六稳”工作中,居首位的是稳就业,这是因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也关系到整个经济社会稳定的大局。要高度重视解决人民群众就业问题,要出台更多鼓励就业创业的措施,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返乡人员等重点人群的就业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稳”字成为关键词,“稳就业”被列为重点工作,会议还明确提出,把稳定就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近几年来,各地把解决人民群众就业问题放在突出位置,积极开展“稳就业”行动,多渠道创造就业岗位,积极拓展就业空间,切实兜牢民生“底线”。
从民生角度来看,在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的关键时期,就业的“稳定器”作用尤为重要。经济增长源于有效需求增加进而推动扩大再生产,有效需求特别是内需的持续增加,则依赖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稳定增长,就业正是确保居民拥有工资性收入、拥有足够购买力的源泉。因此,稳就业既是一个社会问题、稳定问题,又是一个经济问题、发展问题,必须成为各级政府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受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国际国内各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的影响,稳定和扩大就业面临较大压力。因此,稳就业需要各个领域的社会政策全面系统推动,需要同步推进经济与社会体制改革,实现就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加快建设实体经济与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着力稳定和促进就业。
三、稳定和促进就业的对策措施
必须把稳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深度聚焦就业扶贫和稳就业工作,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和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积极完善就业创业政策体系,进一步增强政策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尽早尽快落地见效。
1、“大创客”带动“小创客”,新动能带来新就业。创业带动就业成为新经济下的新探索,近年来灵活就业成为稳就业的“压舱石”。国家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为共享经济提供服务的人数为7500万人,占全国就业人数77586万人的9.7%,比上年增加约500万人,同比增长7.1%。科大讯飞通过将底层技术开放给创业者,形成了“大创客”带“小创客”的新模式。科大讯飞消费者事业群副总裁于继栋说,讯飞开放平台开发者团队总量从2017年的47万、2018年的86万,到截至2019年10月31日超过108万,总应用数超过70万,累计终端数超过26亿。
2、继续加大援企稳岗力度。企业稳则就业稳,企业能拉长就业产业链条。制造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是吸纳就业的“稳定器”。因此要加大援企稳岗力度,做好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工作,延长阶段性降低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实施期限,进一步降低企业用工成本。
对符合产业升级方向、产品技术较为先进,但受国际国内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影响遇到暂时性困难的企业,采取有效措施不裁员或少裁员的,继续实施援企稳岗护航行动,鼓励企业尽力稳定现有就业岗位。引导企业按照“保岗位、保生活、保稳定”的原则,保障职工生活。加大失业保险费返还力度、发放援企稳岗补贴,还有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增值税税率下调、社保费率降低等一系列“减负”措施纷纷落地,助力企业轻装上阵、全力闯关。
3、民营经济是吸纳城镇就业的主力部队。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和90%以上的企业数量。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1至10月,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增速保持在7%左右,并且前三季度累计增速均超过7%,持续高于全部工业平均增长水平,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增速高2.6个百分点。2019年1至10月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增长5.3%。我国城镇就业中民营经济的贡献率超过80%,而根据全国工商联的统计,在城镇新增就业中,民营经济的贡献率更是超过了90%。这充分体现出民营经济在稳定宏观经济和工业景气中的重要作用。
4、要提高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各地政府部门要积极加强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提高职业技能培训基础能力,提升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加大援企稳岗力度,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形成促进扩大就业的综合效应和持续动力。建立技能培训与产业需求变化联动预警机制、培训课程动态调整机制、资金投入与培训效果评估挂钩机制,加快培养适应市场用工变化的技能型劳动者队伍;整合职业院校和企业实训资源,加大实际操作比重,培养更多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实用人才;深入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充分发挥大国工匠等高技能人才传帮带作用,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以此提高就业率。
5、进一步健全完善失业监测体系。完善就业失业监测预警体系,制定风险应对预案,建立分级预警、分层响应、分类实施应对机制。紧盯关键指标和重点地区、企业、人群苗头隐患,深入细致做好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充分利用就业补助资金,按规定及时将因产业结构调整、国际贸易摩擦等受影响的人员纳入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和公共就业服务范围。规范公益性就业岗位开发和管理,托底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就业。甘肃省失业监测城市及企业已经扩大到覆盖14个市州、18个行业、1152户企业,涉及67.5万余人。对面临暂时性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进行摸排,精准锁定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相关从业群体,建立工作台账,随时跟踪掌握情况,做到了精准全面监测。
“六稳”是一个整體概念,稳就业就是守底线。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是稳增长的重要手段。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力落实“六稳”要求,扎实做好就业工作,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多措并举促进就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