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上,教师怎样引导才能调动起学生主动进行深入地思考呢?让学生主动思考,就必须让学生有问题思考,因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只有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才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实现高效课堂的良好途径。作为课堂上起引导作用的思考问题,问题的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设计什么样的问题,怎样设计问题,就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笔者就生物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要点作了如下几点思考。
1.设计问题注意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设计出具有主导作用的启发性问题
一堂课所涉及的问题很多,要提出的问题委实不少,又由于学生知识面的限制,他们对教学内容往往产生片面性的理解。因此,教师必须紧紧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有的放矢精心设计,增强问题的导向性、启发性,实现课堂教学卓有成效。例如,在“减数分裂”一课中,精子的形成过程展示了整个减数分裂的过程,是该节课的重点;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是该节课的难点;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基因、染色体之间的行为关系是该节课的疑点,也是学习后面“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基础。只有把主导性问题的设计锁定到这三点,紧紧抓住“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运动的规律”以及“自由组合现象中基因的传递规律”这两个关键,引导学生从寻找隐性问题入手,理解本质、内涵,才会增强学生思维活动的指向性。
其他辅助性的知识可以用辅助性问题引出,让它为主导性问题的解决服务。这样,课堂教学的结构才清晰,目的才明确,效果才显著。相反,教学中如果问无重点,必然是面面俱到,模糊一片;问无难点,必然形同虚设,难以培养能力;问无疑点,必然兴趣索然,激不起学生探究的动机。那样,思维能力的培养就会因此而成为空谈。
2.设计问题做到问题带有趣味性和启发性,以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往往运用问题串的形式能把学生带入问题情景,设计问题的角度或方式新颖而不落俗套,设计的问题内容具有趣味性,带有启发性,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例如,在学习渗透作用时,针对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原理提出系列问题:①如果将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浸润在与细胞液浓度相同的蔗糖溶液中或低于细胞液浓度的蔗糖溶液中,表皮细胞会出现什么现象呢?②当红细胞放在30%的蔗糖溶液中会不会出现质壁分离现象?会出现什么现象?原因是什么?③当你吃比较咸的食物如腌制的咸菜,带盐的瓜子时你的口腔和唇的黏膜有什么感觉?为什么?这些问题实际上都是围绕一个核心知识,就是渗透压要维持平衡,如果失衡,就会通过吸水或失水来调节。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再穿插一些起“铺路”作用的辅助提问,就会让学生在40分钟内寻找到已具备的能力支点,由此及彼,实现跨跃。重点自然显出,难点自然突破。趣味所至,功必自成。
3.设计问题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难易适度
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只是停留在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再现所得,或者只要阅读教材的相应部分即可得到答案,无需学生作多少思考,也就失去了问的价值。如对“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一课,如果这样问“什么是光合作用?”就只能使学生机械地按照问题的要求,到教材当中找答案,不会引起学生产生积极动脑分析思考的动机。因为设计的问题过于肤浅,学生唾手可得,缺少可分析性和启发性,無益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长此以往,就会使学生的头脑变得迟钝和呆板。
问题的设计,必须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调动其一连串的紧张的心理活动,最终获得新知识为指标。这样设计出的问题才会具有启发性,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果把问题“什么是光合作用?”分解成“我们知道人的生存时刻离不开的氧气是由绿色植物的叶释放的,人摄取的食物也是直接或间接地取自于绿色植物。那么,绿色植物使用什么物质,又是怎样制造有机物和氧气的?根据以前所学的叶绿体结构以及生活实际,你认为这个过程需要什么条件?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使农作物高产?”等一系列有梯度的问题,就能够调动起学生积极思考,努力寻找答案,从而达到设计问题的目的。
当然设计的问题也不能太难,如果问题超出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距离太大,问题的坡度过陡,会使学生望而生畏,无法展开思考,就会挫伤其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
因此,问题的设计应有梯度,就是设计问题要能够承上启下、承前启后、前后连贯,问题要由小到大、从易到难、由简入繁、从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步步推进、层层深入,逐步达到问题的本质。
4.设计问题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实际生活是学生最了解也最感兴趣的,而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又密切联系。课堂教学中适当联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使他们体验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如讲解生物呼吸作用时,让学生分析解释一些生活实际现象:酸奶、酸菜是如何制作的?发豆芽时为什么要换水?粮食在入仓储存前为什么晾晒等?又如在讲“消化吸收”时可以让学生分析自己一天的膳食营养,分析比较早餐时光喝牛奶和吃点面包再喝牛奶的营养价值哪个高?学生在分析身边发生的现象时,随着一个一个问题的解释,他们深感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注意观察,探索知识的科学精神。
5.设计问题要注意疏密度
问题的设计应注意有疏有密、疏密相间。有些内容宜疏,有些问题宜密。只有做到疏密有致、排列有序,才能使学生避免陷于或应接不暇、手忙脚乱,或应付过余、精力过剩的境地。提问时,问题之间应有适当的停顿时间,让学生有思考的机会和喘息的余地。停顿要恰当,要因人、因意、因情、因境而异。发问时节奏要合理,或快或慢、或急或缓、是停是连、是松是紧,都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让多数学生都能参与思考,也使学生对问题考虑得更全面、更透彻。
6.高效课堂提问还要注意“三忌”
一忌没有计划、随意发问。课堂问题,教师都应精心设计,问题应能体现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切忌课前无计划,上课乱发问,缺乏针对性、实效性。
二忌不看对象、一视同仁。教师提问后,回答对象要有所选择。有时需面向全体,有时则宜个别回答。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选择相应层次的学生回答,以免经常出现卡壳、冷场的情景,影响教学进度和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忌方法单一、形式呆板。提问方法单一,一堂课老唱一个调,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影响学习兴趣。因此,提问形式应多样化,如口头与书面结合,群体与个别兼顾。问题展示方式可以是口语、书面语、多媒体语。问题导出的形式可以是事例、故事、漫画、名言警句等。
百闻不如一见,百讲不如一问。在生物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学习前的导入性问题,阅读前的探索性问题,自学后的思辨性问题,困惑时的启发性问题等,对培养学生多角度的发散性思维、联系归纳的聚合性思维、打破常规的逆向性思维和一分为二的辩证性思维等都会起到难以替代的作用,是课堂实现高效的一条重要途径。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中学)
1.设计问题注意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设计出具有主导作用的启发性问题
一堂课所涉及的问题很多,要提出的问题委实不少,又由于学生知识面的限制,他们对教学内容往往产生片面性的理解。因此,教师必须紧紧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有的放矢精心设计,增强问题的导向性、启发性,实现课堂教学卓有成效。例如,在“减数分裂”一课中,精子的形成过程展示了整个减数分裂的过程,是该节课的重点;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是该节课的难点;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基因、染色体之间的行为关系是该节课的疑点,也是学习后面“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基础。只有把主导性问题的设计锁定到这三点,紧紧抓住“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运动的规律”以及“自由组合现象中基因的传递规律”这两个关键,引导学生从寻找隐性问题入手,理解本质、内涵,才会增强学生思维活动的指向性。
其他辅助性的知识可以用辅助性问题引出,让它为主导性问题的解决服务。这样,课堂教学的结构才清晰,目的才明确,效果才显著。相反,教学中如果问无重点,必然是面面俱到,模糊一片;问无难点,必然形同虚设,难以培养能力;问无疑点,必然兴趣索然,激不起学生探究的动机。那样,思维能力的培养就会因此而成为空谈。
2.设计问题做到问题带有趣味性和启发性,以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往往运用问题串的形式能把学生带入问题情景,设计问题的角度或方式新颖而不落俗套,设计的问题内容具有趣味性,带有启发性,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例如,在学习渗透作用时,针对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原理提出系列问题:①如果将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浸润在与细胞液浓度相同的蔗糖溶液中或低于细胞液浓度的蔗糖溶液中,表皮细胞会出现什么现象呢?②当红细胞放在30%的蔗糖溶液中会不会出现质壁分离现象?会出现什么现象?原因是什么?③当你吃比较咸的食物如腌制的咸菜,带盐的瓜子时你的口腔和唇的黏膜有什么感觉?为什么?这些问题实际上都是围绕一个核心知识,就是渗透压要维持平衡,如果失衡,就会通过吸水或失水来调节。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再穿插一些起“铺路”作用的辅助提问,就会让学生在40分钟内寻找到已具备的能力支点,由此及彼,实现跨跃。重点自然显出,难点自然突破。趣味所至,功必自成。
3.设计问题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难易适度
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只是停留在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再现所得,或者只要阅读教材的相应部分即可得到答案,无需学生作多少思考,也就失去了问的价值。如对“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一课,如果这样问“什么是光合作用?”就只能使学生机械地按照问题的要求,到教材当中找答案,不会引起学生产生积极动脑分析思考的动机。因为设计的问题过于肤浅,学生唾手可得,缺少可分析性和启发性,無益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长此以往,就会使学生的头脑变得迟钝和呆板。
问题的设计,必须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调动其一连串的紧张的心理活动,最终获得新知识为指标。这样设计出的问题才会具有启发性,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果把问题“什么是光合作用?”分解成“我们知道人的生存时刻离不开的氧气是由绿色植物的叶释放的,人摄取的食物也是直接或间接地取自于绿色植物。那么,绿色植物使用什么物质,又是怎样制造有机物和氧气的?根据以前所学的叶绿体结构以及生活实际,你认为这个过程需要什么条件?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使农作物高产?”等一系列有梯度的问题,就能够调动起学生积极思考,努力寻找答案,从而达到设计问题的目的。
当然设计的问题也不能太难,如果问题超出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距离太大,问题的坡度过陡,会使学生望而生畏,无法展开思考,就会挫伤其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
因此,问题的设计应有梯度,就是设计问题要能够承上启下、承前启后、前后连贯,问题要由小到大、从易到难、由简入繁、从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步步推进、层层深入,逐步达到问题的本质。
4.设计问题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实际生活是学生最了解也最感兴趣的,而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又密切联系。课堂教学中适当联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使他们体验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如讲解生物呼吸作用时,让学生分析解释一些生活实际现象:酸奶、酸菜是如何制作的?发豆芽时为什么要换水?粮食在入仓储存前为什么晾晒等?又如在讲“消化吸收”时可以让学生分析自己一天的膳食营养,分析比较早餐时光喝牛奶和吃点面包再喝牛奶的营养价值哪个高?学生在分析身边发生的现象时,随着一个一个问题的解释,他们深感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注意观察,探索知识的科学精神。
5.设计问题要注意疏密度
问题的设计应注意有疏有密、疏密相间。有些内容宜疏,有些问题宜密。只有做到疏密有致、排列有序,才能使学生避免陷于或应接不暇、手忙脚乱,或应付过余、精力过剩的境地。提问时,问题之间应有适当的停顿时间,让学生有思考的机会和喘息的余地。停顿要恰当,要因人、因意、因情、因境而异。发问时节奏要合理,或快或慢、或急或缓、是停是连、是松是紧,都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让多数学生都能参与思考,也使学生对问题考虑得更全面、更透彻。
6.高效课堂提问还要注意“三忌”
一忌没有计划、随意发问。课堂问题,教师都应精心设计,问题应能体现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切忌课前无计划,上课乱发问,缺乏针对性、实效性。
二忌不看对象、一视同仁。教师提问后,回答对象要有所选择。有时需面向全体,有时则宜个别回答。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选择相应层次的学生回答,以免经常出现卡壳、冷场的情景,影响教学进度和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忌方法单一、形式呆板。提问方法单一,一堂课老唱一个调,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影响学习兴趣。因此,提问形式应多样化,如口头与书面结合,群体与个别兼顾。问题展示方式可以是口语、书面语、多媒体语。问题导出的形式可以是事例、故事、漫画、名言警句等。
百闻不如一见,百讲不如一问。在生物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学习前的导入性问题,阅读前的探索性问题,自学后的思辨性问题,困惑时的启发性问题等,对培养学生多角度的发散性思维、联系归纳的聚合性思维、打破常规的逆向性思维和一分为二的辩证性思维等都会起到难以替代的作用,是课堂实现高效的一条重要途径。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