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级金工三年级学生的第一次首饰艺术课程重点是以首饰创意为主的设计练习。由于同学们从没有接触到首饰工艺,全然没有首饰工艺制作的概念,也不了解首饰造型的特点,因此这次的首饰设计创作练习是同学们学习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
为了尽快让学生们进入创作状态,课程设计中,一方面安排学生们到图书馆临摹,到展览会参观,到市场调研,寻找创作元素,另一方面,还邀请了一些设计师和相关人员来班里介绍设计体会设计理念。主讲人员有:留学意大利的首饰设计家于晓红女士;一线首饰设计,制作人员邓昭永先生和首饰设计师程学林先生。同时,还邀请了高年级同学和不同专业、学院的学生介绍自己专业的特点与经验。通过交流,同学们的眼界开阔了,从中也吸纳了各种有益的经验与知识。
于晓红女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后在意大利学习首饰设计多年。她曾获得过意大利首饰设计大奖赛银奖,对首饰机械加工工艺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课堂上,她向同学们介绍了意大利的首饰设计特点与风格,以及各种机械加工的特色与首饰造型的关系。她还针对每一位学生们的设计草图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对首饰创作有着独到见解的程学林先生,以前曾多次受邀讲学,他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自己在接触各种材料过程中的体会与产生的灵感。
经过近三周的反复练习,同学们的思路打开了,每位学生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手绘的图稿也日趋完善。
何丽茹同学设计的《孕》挂坠很有意思,饱满的植物形态中,包含了表现生命的“籽”;另一设计作品《恋》,红宝石被很经济地点缀在自然形态的叶片上,这件作品的造型与立意她推敲了许多遍,最后,以巧妙、灵活的生动造型,及以少胜多的宝石设计,呈显出来的画龙点睛之笔体现了设计者的设计的灵性与丰富的情感。
王福存同学设计的作品特点具有一种“机械式”的造型,但也拥有着一种吸引人的“运动之感”,线形的穿插、运转、迂回体现了饰物的灵活感,现代感及充满了张力的生命活力。他在首饰设计中,吸收了家具、雕塑的表现语汇,使首饰形态富有种独特的立体造型美感,它如同一件摆件,占有着空间:有分量且庄重、大气。
郝文靖同学设计的作品特点则具有一种“巧”劲,她的设计思路是多方面的,有的是通过观看雕塑,玻璃器物等立体造型来设计首饰的,有的则借鉴了编织的原理。她思路的打开很突然如同“三级跳远”,在小结时,给了大家一个意外惊喜。图稿展现了她特有的设计特点,“巧”,用老话来讲,就是“熟能生巧”。大量的练习,多方面的尝试,使设计呈现出了多种可能性。
霍健的设计图稿也很有想象力。她曾用彩色纸片来做模型从而获得较为直观的效果。她运用雕蜡技艺制作的戒指造型虽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最后却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日本学生三田村有芳的设计草图,很适合冲压工艺。于晓红老师觉得他的设计很男性化,有自己的特点,也具有时尚的特色。
韩国学生林志恩根据本民族的字体进行的戒指与别针设计得到了大家的好评。她选择了用自己的名字作为设计元素,戒指图案镂空的表现,使整体形象清晰通透,同时,显得既有首饰的灵巧性,又有体和面的厚度感。
首饰艺术课程的最后一周是工艺制作:做一件自己设计,制作的贵金属首饰,我邀请了雕蜡技术高超的邓昭永先生。他娴熟的技艺演示与热情的讲解,使同学们深受感染,并很快领悟到了要点:以后阶段,邓昭永先生又根据同学们的雕蜡作品进行了现场修正,使同学们在很短的时间里,获得了工艺的基本操作技巧,并第一次拥有了自己设计制作,并可以佩戴的银首饰。
在创作,设计课程初期,还有个实践计划,就是安排同学们去了全国著名的黄金首饰品牌店——菜市口百货商店调研。经过现场考察,王存福同学提供了最新的黄金销售信息,他观察得很细致,从售货员与客户的关系,到现场产品的供与求出现的矛盾,以及商场里大喇叭里播出的预报,一点一滴的信息,都是很有经济价值的。
与外界的信息,知识的交流,使相对封闭的课堂教学产生了活力。不但增强了同学们的动手制作能力,更开拓了同学们视野,提高了他们的设计,创意能力。在了解市场定位,关注市场动态同时,也让同学们增强了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清华美院
2007届本科毕业生部分作品欣赏
2007年6月25日至7月15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07届本科毕业生作品展”在清华美院校内A区一层的多功能厅内展出。
《野蛮时代》除了可以佩戴的功能外,还巧妙的利用了自然界的植物、矿物、动物等不同的材质(乌木、银与牛角),达到黑与白,强与弱的强烈对比和完美融合,表达了一种最朴素、最原始的哲学思想。这种看似前卫与时尚的作品,蕴含了更多的理性与思考,既可以理解为一件饰物,也可以理解为承载某种思想的载体。
《城市印象》利用金属与乌水两种材质,表达了一种远古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把西方装饰艺术的几何图形娴熟的运用在作品中,给人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此作品明显受到西方简约主义的影响,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充气系列》利用充气玩具的感觉,采用了材料置换的方式,用坚硬冰冷的金属材料——银与有机的玩具造型相结合营造出了特殊的视觉效果。 《远古时代》,其主体为项圈与簪子两件作品组成。项圈整体风格粗狂、洒脱、夸张但不乏细腻。该作品借鉴西部少数民族的雕刻技艺,项圈形如半月,其间不乏线条流畅的缺口从而体现出的残缺之美令人遐想,引导人们去解读已逝去的历史文化。该作品采用錾花、阴刻、阳刻、浮雕以及镂空等技法使其融为一体,把少数民族繁杂的传统工艺,熔炼成简洁,大方的造型。其斑驳陆离的色彩中沁透出一种古朴的气息,达到了作者本身独具匠心的艺术风格。其簪子的制作,利用红铜的延展性在其头部錾出一种鱼的造型,代表了人们吉庆有余的美好愿望。两件作品搭配取得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颇具西南少数民族风情的银制錾花工艺品系列作品,直接取讨于极具民族特色的中国古代年画艺术,在技法上采用中国画中之工笔画的艺术风格,须毫毕现,玲珑剔透。其画面主体如龙麒麟、鹌鹑、斑鸠、苍鹰、鸳鸯鹭鸶等古人视为祥瑞之物的祥禽瑞兽,刻画细腻入微,栩栩如生这些极具民族风情的祥禽瑞兽为主体的四角再加入传统的灵芝状祥云形象,作品布局严谨,洗练疏密有致,浑然一体的艺术感觉油然而生。更增加了画面浓郁的民族特色。从构图上看,作者讲究的是虚实、疏密、收放、主次的关系,寄托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在观赏把玩之时,有耐人寻味之感,令人爱不释手。正所谓艺术贵在提炼、想象、发挥与创造。
中央美院首饰设计工作室
2007届本科毕业生部分设计作品欣赏
作者:梁舒
作品名称:梁超超小朋友的后花园(首饰装置)
材料:玻璃
创意:梦境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座绚丽神秘的花园,让人流连。梦又是不可捉摸,不可复制,无法触碰的。而人类对于不能把握的美丽事物的迷恋,似乎又是一种天性,我执著于我的每个梦妄图去保留它们,但那些梦就像是限量版的电影只做一次。这就更加深了我对捕捉易碎梦境的兴趣。所以,“梦境”成为我作品的主题,也是我创作过程中的灵感来源。
作者:沈懿
创意:生活中在我自身对外界的了解,外界对我的了解,和我对自己的了解之间,存在着一种差别。这种差别来自于身为“人”的局限,无法消解。但却可以认识承认和体会。这种差异令世界产生了多元性,充满了不确定。
解,我所想要表达的不是个确定的,完整的解释,因为我们是人,不同的人,对于你,我不能确定,也不知道。我的意图是,对“解”本身可能性,不确定性的探求与呈现。
作品结构阐述:首先,每一件作品都存在一个内和外区别,外形看似冰冷、简洁、缺乏感情,内核却复杂,敏感,是对孩提时代的留恋以及对美好回忆的向往。这述说着理解上的一种表象与内质的反差。其次,每一套作品在组合完成后都是一个外形完整的小装置,但又可以完全拆开,再组装出别的造型。永远没有“确定”,没有什么是“答案”。“解”在变化,也在扩展,但都不是“真相”最后,在拆解与拼装的过程中,每个人所得到的造型是不同的,感受更是各不相同。这来自于我们自身对未知的认识与感受 差异因此存在。
作者:贺晶
创意:人内心的问题,都是无法简单的去克服与避让的,我认为需要承认与面对,再是一种消解。也许就像有时候看到有人承认了相同的脆弱与混乱,继而产生的一点慰籍一样。从我自身体验与内心出发,想引起的却是他人的共鸣,人们在摆弄和把玩一件物品时,感到它和自身有点关联,我想这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份价值。
为了尽快让学生们进入创作状态,课程设计中,一方面安排学生们到图书馆临摹,到展览会参观,到市场调研,寻找创作元素,另一方面,还邀请了一些设计师和相关人员来班里介绍设计体会设计理念。主讲人员有:留学意大利的首饰设计家于晓红女士;一线首饰设计,制作人员邓昭永先生和首饰设计师程学林先生。同时,还邀请了高年级同学和不同专业、学院的学生介绍自己专业的特点与经验。通过交流,同学们的眼界开阔了,从中也吸纳了各种有益的经验与知识。
于晓红女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后在意大利学习首饰设计多年。她曾获得过意大利首饰设计大奖赛银奖,对首饰机械加工工艺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课堂上,她向同学们介绍了意大利的首饰设计特点与风格,以及各种机械加工的特色与首饰造型的关系。她还针对每一位学生们的设计草图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对首饰创作有着独到见解的程学林先生,以前曾多次受邀讲学,他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自己在接触各种材料过程中的体会与产生的灵感。
经过近三周的反复练习,同学们的思路打开了,每位学生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手绘的图稿也日趋完善。
何丽茹同学设计的《孕》挂坠很有意思,饱满的植物形态中,包含了表现生命的“籽”;另一设计作品《恋》,红宝石被很经济地点缀在自然形态的叶片上,这件作品的造型与立意她推敲了许多遍,最后,以巧妙、灵活的生动造型,及以少胜多的宝石设计,呈显出来的画龙点睛之笔体现了设计者的设计的灵性与丰富的情感。
王福存同学设计的作品特点具有一种“机械式”的造型,但也拥有着一种吸引人的“运动之感”,线形的穿插、运转、迂回体现了饰物的灵活感,现代感及充满了张力的生命活力。他在首饰设计中,吸收了家具、雕塑的表现语汇,使首饰形态富有种独特的立体造型美感,它如同一件摆件,占有着空间:有分量且庄重、大气。
郝文靖同学设计的作品特点则具有一种“巧”劲,她的设计思路是多方面的,有的是通过观看雕塑,玻璃器物等立体造型来设计首饰的,有的则借鉴了编织的原理。她思路的打开很突然如同“三级跳远”,在小结时,给了大家一个意外惊喜。图稿展现了她特有的设计特点,“巧”,用老话来讲,就是“熟能生巧”。大量的练习,多方面的尝试,使设计呈现出了多种可能性。
霍健的设计图稿也很有想象力。她曾用彩色纸片来做模型从而获得较为直观的效果。她运用雕蜡技艺制作的戒指造型虽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最后却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日本学生三田村有芳的设计草图,很适合冲压工艺。于晓红老师觉得他的设计很男性化,有自己的特点,也具有时尚的特色。
韩国学生林志恩根据本民族的字体进行的戒指与别针设计得到了大家的好评。她选择了用自己的名字作为设计元素,戒指图案镂空的表现,使整体形象清晰通透,同时,显得既有首饰的灵巧性,又有体和面的厚度感。
首饰艺术课程的最后一周是工艺制作:做一件自己设计,制作的贵金属首饰,我邀请了雕蜡技术高超的邓昭永先生。他娴熟的技艺演示与热情的讲解,使同学们深受感染,并很快领悟到了要点:以后阶段,邓昭永先生又根据同学们的雕蜡作品进行了现场修正,使同学们在很短的时间里,获得了工艺的基本操作技巧,并第一次拥有了自己设计制作,并可以佩戴的银首饰。
在创作,设计课程初期,还有个实践计划,就是安排同学们去了全国著名的黄金首饰品牌店——菜市口百货商店调研。经过现场考察,王存福同学提供了最新的黄金销售信息,他观察得很细致,从售货员与客户的关系,到现场产品的供与求出现的矛盾,以及商场里大喇叭里播出的预报,一点一滴的信息,都是很有经济价值的。
与外界的信息,知识的交流,使相对封闭的课堂教学产生了活力。不但增强了同学们的动手制作能力,更开拓了同学们视野,提高了他们的设计,创意能力。在了解市场定位,关注市场动态同时,也让同学们增强了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清华美院
2007届本科毕业生部分作品欣赏
2007年6月25日至7月15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07届本科毕业生作品展”在清华美院校内A区一层的多功能厅内展出。
《野蛮时代》除了可以佩戴的功能外,还巧妙的利用了自然界的植物、矿物、动物等不同的材质(乌木、银与牛角),达到黑与白,强与弱的强烈对比和完美融合,表达了一种最朴素、最原始的哲学思想。这种看似前卫与时尚的作品,蕴含了更多的理性与思考,既可以理解为一件饰物,也可以理解为承载某种思想的载体。
《城市印象》利用金属与乌水两种材质,表达了一种远古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把西方装饰艺术的几何图形娴熟的运用在作品中,给人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此作品明显受到西方简约主义的影响,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充气系列》利用充气玩具的感觉,采用了材料置换的方式,用坚硬冰冷的金属材料——银与有机的玩具造型相结合营造出了特殊的视觉效果。 《远古时代》,其主体为项圈与簪子两件作品组成。项圈整体风格粗狂、洒脱、夸张但不乏细腻。该作品借鉴西部少数民族的雕刻技艺,项圈形如半月,其间不乏线条流畅的缺口从而体现出的残缺之美令人遐想,引导人们去解读已逝去的历史文化。该作品采用錾花、阴刻、阳刻、浮雕以及镂空等技法使其融为一体,把少数民族繁杂的传统工艺,熔炼成简洁,大方的造型。其斑驳陆离的色彩中沁透出一种古朴的气息,达到了作者本身独具匠心的艺术风格。其簪子的制作,利用红铜的延展性在其头部錾出一种鱼的造型,代表了人们吉庆有余的美好愿望。两件作品搭配取得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颇具西南少数民族风情的银制錾花工艺品系列作品,直接取讨于极具民族特色的中国古代年画艺术,在技法上采用中国画中之工笔画的艺术风格,须毫毕现,玲珑剔透。其画面主体如龙麒麟、鹌鹑、斑鸠、苍鹰、鸳鸯鹭鸶等古人视为祥瑞之物的祥禽瑞兽,刻画细腻入微,栩栩如生这些极具民族风情的祥禽瑞兽为主体的四角再加入传统的灵芝状祥云形象,作品布局严谨,洗练疏密有致,浑然一体的艺术感觉油然而生。更增加了画面浓郁的民族特色。从构图上看,作者讲究的是虚实、疏密、收放、主次的关系,寄托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在观赏把玩之时,有耐人寻味之感,令人爱不释手。正所谓艺术贵在提炼、想象、发挥与创造。
中央美院首饰设计工作室
2007届本科毕业生部分设计作品欣赏
作者:梁舒
作品名称:梁超超小朋友的后花园(首饰装置)
材料:玻璃
创意:梦境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座绚丽神秘的花园,让人流连。梦又是不可捉摸,不可复制,无法触碰的。而人类对于不能把握的美丽事物的迷恋,似乎又是一种天性,我执著于我的每个梦妄图去保留它们,但那些梦就像是限量版的电影只做一次。这就更加深了我对捕捉易碎梦境的兴趣。所以,“梦境”成为我作品的主题,也是我创作过程中的灵感来源。
作者:沈懿
创意:生活中在我自身对外界的了解,外界对我的了解,和我对自己的了解之间,存在着一种差别。这种差别来自于身为“人”的局限,无法消解。但却可以认识承认和体会。这种差异令世界产生了多元性,充满了不确定。
解,我所想要表达的不是个确定的,完整的解释,因为我们是人,不同的人,对于你,我不能确定,也不知道。我的意图是,对“解”本身可能性,不确定性的探求与呈现。
作品结构阐述:首先,每一件作品都存在一个内和外区别,外形看似冰冷、简洁、缺乏感情,内核却复杂,敏感,是对孩提时代的留恋以及对美好回忆的向往。这述说着理解上的一种表象与内质的反差。其次,每一套作品在组合完成后都是一个外形完整的小装置,但又可以完全拆开,再组装出别的造型。永远没有“确定”,没有什么是“答案”。“解”在变化,也在扩展,但都不是“真相”最后,在拆解与拼装的过程中,每个人所得到的造型是不同的,感受更是各不相同。这来自于我们自身对未知的认识与感受 差异因此存在。
作者:贺晶
创意:人内心的问题,都是无法简单的去克服与避让的,我认为需要承认与面对,再是一种消解。也许就像有时候看到有人承认了相同的脆弱与混乱,继而产生的一点慰籍一样。从我自身体验与内心出发,想引起的却是他人的共鸣,人们在摆弄和把玩一件物品时,感到它和自身有点关联,我想这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份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