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锡美丽的自然环境,独特的人文景观,孕育了其特色鲜明的饮食文化,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菜肴,“松子鱼米”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这道菜选用鳜鱼为主料,松子为配料,采用技术难度大的滑炒技法制作而成,鱼肉色泽洁白鲜嫩,圆润饱满,表面光滑。松子香脆爽口,色泽金黄。菜肴色泽艳丽,协调美观,芡汁紧裹而透明,鲜美爽口,别具风味。
这道菜制作难度较大,经常作为重要烹饪比赛的指定菜,特别能体现出厨师的基本功,要想做到完美实非易事,我们在长期制作此菜中总结了一些经验,现整理如下,奉献给同行。
原料:鳜鱼1 000 g,松子200 g,葱姜汁50 g,绍酒10 g,鸡蛋清1个,味精2 g,精盐8 g,白糖3 g,鸡清汤30 g,化猪油100 g,湿淀粉10 g,葱5 g、姜5 g,色拉油1 500 g。
制作方法:1.鳜鱼加工治净,取下两块鱼肉,切成米状,放入清水中漂净血污。葱、姜制成葱姜汁。2.鱼米放入盆中,加入精盐、料酒搅拌均匀,然后加入鸡蛋清、湿淀粉搅拌上劲。3.将锅上火,倒入油,小火加热至三四成,将鱼米倒入油中养熟捞出。4.锅上火,倒入油,放入松子小火加热至三四成养熟捞出。5.精盐、料酒、味精、湿淀粉、鸡清汤调兑成汁芡。6.炒锅上火烧热,放入底油烧热,放入鱼米、松子,淋入兑汁芡,翻炒均匀,加包尾油即可。
技术关键
一、选择原料
1.鳜鱼此菜主要是鳜鱼肉,这种鱼肉质洁白,无细刺,口味鲜美,制作出的成品能突出细嫩鲜美的特点。鱼要选用新鲜的,不宜用不新鲜的。
2.鸡蛋清蛋液在上浆中既具有调解剂又具有粘结剂的作用。蛋液中黏蛋白能增强浆液对原料表体的黏附性,蛋液和淀粉调解组成对原料上浆,加热后蛋白凝结,尤其是卵蛋白凝结,使菜肴滑嫩光亮。由于这种蛋白质大分子形成的固态传热性差,因而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鸡蛋要选择菜鸡蛋,菜鸡蛋的蛋清浓度大,黏结性好。
3.淀粉淀粉是上浆的主要原料,淀粉的品种很多,在结构上有支链与直链之分,从来源上有绿豆淀粉、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等,通常来说,以含支链量多的淀粉为好,比如绿豆淀粉,这种糊化效果良好,色洁白,如果选用糊化不好的淀粉,在加热时会造成上浆的原料不黏结,导致菜肴失败。
添加淀粉用量在0.5%左右,用量过少起不到作用,过多会使制品显得老硬。
4.油脂油脂能使成菜滋润,给人以美好的口感,用量一般在20%左右。油脂应选择色白、无异味的熟猪油,烹调时,猪油可以和鱼肉充分融合到一起。不可选用植物油,植物油在加热时不能和鱼肉融合,造成口感不润滑。
5.松子选用东北松子,其品质好、颗粒大、种仁饱满、香味浓郁。要选用贮存质量好的,不可选用虫蛀霉变或泛油变质的。
二、初步加工
鱼经宰杀治净取下两扇鱼肉后不可直接切配,应放入冰箱冷藏一天后使用,因为刚宰杀的鱼肉质处于僵直期,肌凝蛋白质开始凝固,肌纤维硬化,如此时制作肉易变形,且肉质老,腥味重、鲜味差。经冷藏后,鱼肉进入后熟期,这时是最佳时期,此时肌肉结缔组织变松,肉体逐渐变软,在此时制作则气味芳香,肉味鲜美,口感细嫩,切时肉不易变形。切忌使用不新鲜的鱼,此时肉质进入腐败期,鱼肉不能吃水,上浆时不能搅打上劲,烹调时导致鱼肉散碎,菜肴失败。
大小为3 mm见方,要求刀工精细、整齐均匀,以保证烹制时原料成熟度一致,否则会造成小的原料已经老了,大的原料还没成熟。
三、漂净血污
鱼肉中含有较多血污,色泽暗淡,经清水漂洗后可漂去,以保证成品色泽洁白。在漂洗时注意时间恰当,以能漂去血污为准,不可时间过长,以免使鱼的鲜味物质流失过多。
四、腌渍
将食盐加于鱼米上,搅拌均匀至表面有黏稠感,并使其渗透进入原料。
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在腌渍中起到致嫩的作用,盐致嫩就是因原料中添加了适量食盐,使肌肉中肌动球蛋白溶出体表成为粘稠胶状态,使肌肉能保持大量水分并吸附足量水,使原料变得细嫩。另一个目的是达到基本调味的目的。肌肉中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都是盐溶性蛋白,两者结合而成肌动球蛋白则盐溶性提高,使原料基本入味。
盐量是影响上浆的重要因素,过少,原料表面肌球蛋白分子互相聚集,形成杆状体,水化能力降低,表面粘液减小,嫩化程度降低,不利上浆。用量过多,不但菜肴口味咸,而且由于原料中蛋白质分子量很大,其摩尔浓度很小,渗透压低,处于高渗状态,从而使原料中水分(包括其他小分子化合物)从原料内部反渗出来,大量脱水,蛋白质变性,水化能力降低,原料表面水化了的蛋白质发生沉淀,而变得结实老木,并极易脱浆。
五、上浆
1.调浆先调散蛋液倒入鱼米中拌匀,再将湿淀粉拌入菜肴中,或者先将蛋液、湿淀粉调匀后再倒在菜肴中。
调浆要注意:
需将蛋液搅打均匀,但不能成泡沫,引起蛋白质的物理变性,黏度下降而影响上浆质量。运用蛋浆应适量,太多会泻浆或黏度太大而不利于滑油分散,应根据具体情况增减用量。鱼米表面光滑,水化度高,蛋清用量较少。淀粉用量要适量。若用量多则粘度大,易起团,不光滑,用量小则粘性小,易脱落,起不到上浆的作用。
淀粉要用湿淀粉,不可用干淀粉,因淀粉糊化需要吸收大量的水分,用湿淀粉上浆的原料经加热后吸水充足表面光滑,用干淀粉上浆的原料经加热后糊化吸水量不够表面粗糙不光滑。
2.搅拌将调成的浆液放到掩拌的鱼米上,通过顺一个方向搅拌,使浆液充分均匀地黏附于原料之上。在搅拌过程中,搅拌时间要长,动作要迅速,目的是破坏肌外膜结构 ,使肉质疏松吸浆。浆料在搅拌过程中排列越来越紧密,导致了原料表面蛋白质结构的变化而黏稠上劲,如果搅拌不充分,浆液不能均匀牢固地黏附在原料体表,则加热时蛋液易脱入水中,造成上浆失败。搅拌要由慢到快,一鼓作气,直至上劲为止,上浆成功后,浆料紧紧地裹住原料,表面变得很有光泽。
3.拌冷油搅拌上劲后的鱼米要拌匀冷油,目的是在滑油时避免原料粘连在一起。拌的油不宜多,以能将原料裹住为准。
4.静置虽然搅拌使浆液能均匀地裹附在原料表体,但经剧烈搅拌后原料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处于不稳定状态。蛋白质的水化能力还没有达到最高值。将上好浆的原料静置1~ 2小时,使蛋白质分子稳定,进一步水化,且表面发生凝结,防止了水分子的扩散运动, 静置时最好放入冰箱冷藏,低温的主要作用是原料在低温时吸水量高,可使原料充分吸水,以达到致嫩的效果,如果没有低温处理,原料则易吐水, 严重影响原料上浆,直接影响成菜效果。
六、调兑汁芡
调料:高汤、湿淀粉的量搭配适当。口味适中,湿淀粉不可过多或过少,烹调后芡汁要紧,完全包裹住原料,浓度不能过薄或过稠。过薄,芡汁不能均匀地包裹在原料上,过稠则菜肴粘,不清爽利落。
七、滑油
将锅中倒入油,烧至三四成热左右时,将鱼米投入锅中,用筷子拨散,待变色成熟后捞出。
制作时要注意:油温要始终保持在三四成热左右,不可过高或过低,如果温度过低,原料下锅后会使外层上的浆糊 (主要是淀粉)不能及时糊化凝结成膜,就会脱落到油中,造成“脱浆”现象,原料直接与热油接触,内部的汁液就会溢出, 使原料口感变老,起不到上浆的作用。如果油温过高,会使原料粘连在一起,使原料表面焦糊,失去柔软鲜嫩的特点。
原料下锅后需用筷子拨散,拨散时要掌握时机,原料刚下锅时不可立即拨动,因此时原料表面的浆料还没有凝结粘附在原料上,此时拨动原料,浆会脱落到油中,造成脱浆。待原料表面的浆料刚一凝结,就可轻轻拨动,使原料受热均匀,不凝结成团。拨散的时机也不能过迟,如果过迟原料就会凝结在一起,造成成熟度不一致。
八、氽松子
松子要冷油下锅,油温保持在三成左右,小火将其氽(养)熟,使内外成熟一致,鲜脆可口。切忌不可用大火,大火会造成外面熟了,内部不透的现象,甚至会造成外面焦糊的现象。
九、炒制成菜
1.炒制前要先将锅清洗干净,上火烧热,用冷油滑过锅,反复多次将锅滑透,否则,在炒制时原料极易粘锅,影响菜肴质量。
2.炒制时用中火,火力不可过大或过小,火力过大会造成芡汁包裹不均匀,甚至焦糊,火力过小会影响淀粉的糊化,造成凝结效果不好,使芡汁包裹不上,鱼米出水变老。
3.包尾油要在勾芡时进行,使之全部溶解到芡汁中去,油要适量,过少起不到芡汁明亮的效果,过多,油不能溶解到芡汁中去,影响芡汁的质量,掩盖菜肴的口味。
4.芡汁包裹鱼丝时,翻锅动作要轻,注意保护制品的完整形态。
5.在整个烹调过程中,要注意工具、用具及操作的卫生,防止脏物影响鱼米的色泽洁白。
这道菜选用鳜鱼为主料,松子为配料,采用技术难度大的滑炒技法制作而成,鱼肉色泽洁白鲜嫩,圆润饱满,表面光滑。松子香脆爽口,色泽金黄。菜肴色泽艳丽,协调美观,芡汁紧裹而透明,鲜美爽口,别具风味。
这道菜制作难度较大,经常作为重要烹饪比赛的指定菜,特别能体现出厨师的基本功,要想做到完美实非易事,我们在长期制作此菜中总结了一些经验,现整理如下,奉献给同行。
原料:鳜鱼1 000 g,松子200 g,葱姜汁50 g,绍酒10 g,鸡蛋清1个,味精2 g,精盐8 g,白糖3 g,鸡清汤30 g,化猪油100 g,湿淀粉10 g,葱5 g、姜5 g,色拉油1 500 g。
制作方法:1.鳜鱼加工治净,取下两块鱼肉,切成米状,放入清水中漂净血污。葱、姜制成葱姜汁。2.鱼米放入盆中,加入精盐、料酒搅拌均匀,然后加入鸡蛋清、湿淀粉搅拌上劲。3.将锅上火,倒入油,小火加热至三四成,将鱼米倒入油中养熟捞出。4.锅上火,倒入油,放入松子小火加热至三四成养熟捞出。5.精盐、料酒、味精、湿淀粉、鸡清汤调兑成汁芡。6.炒锅上火烧热,放入底油烧热,放入鱼米、松子,淋入兑汁芡,翻炒均匀,加包尾油即可。
技术关键
一、选择原料
1.鳜鱼此菜主要是鳜鱼肉,这种鱼肉质洁白,无细刺,口味鲜美,制作出的成品能突出细嫩鲜美的特点。鱼要选用新鲜的,不宜用不新鲜的。
2.鸡蛋清蛋液在上浆中既具有调解剂又具有粘结剂的作用。蛋液中黏蛋白能增强浆液对原料表体的黏附性,蛋液和淀粉调解组成对原料上浆,加热后蛋白凝结,尤其是卵蛋白凝结,使菜肴滑嫩光亮。由于这种蛋白质大分子形成的固态传热性差,因而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鸡蛋要选择菜鸡蛋,菜鸡蛋的蛋清浓度大,黏结性好。
3.淀粉淀粉是上浆的主要原料,淀粉的品种很多,在结构上有支链与直链之分,从来源上有绿豆淀粉、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等,通常来说,以含支链量多的淀粉为好,比如绿豆淀粉,这种糊化效果良好,色洁白,如果选用糊化不好的淀粉,在加热时会造成上浆的原料不黏结,导致菜肴失败。
添加淀粉用量在0.5%左右,用量过少起不到作用,过多会使制品显得老硬。
4.油脂油脂能使成菜滋润,给人以美好的口感,用量一般在20%左右。油脂应选择色白、无异味的熟猪油,烹调时,猪油可以和鱼肉充分融合到一起。不可选用植物油,植物油在加热时不能和鱼肉融合,造成口感不润滑。
5.松子选用东北松子,其品质好、颗粒大、种仁饱满、香味浓郁。要选用贮存质量好的,不可选用虫蛀霉变或泛油变质的。
二、初步加工
鱼经宰杀治净取下两扇鱼肉后不可直接切配,应放入冰箱冷藏一天后使用,因为刚宰杀的鱼肉质处于僵直期,肌凝蛋白质开始凝固,肌纤维硬化,如此时制作肉易变形,且肉质老,腥味重、鲜味差。经冷藏后,鱼肉进入后熟期,这时是最佳时期,此时肌肉结缔组织变松,肉体逐渐变软,在此时制作则气味芳香,肉味鲜美,口感细嫩,切时肉不易变形。切忌使用不新鲜的鱼,此时肉质进入腐败期,鱼肉不能吃水,上浆时不能搅打上劲,烹调时导致鱼肉散碎,菜肴失败。
大小为3 mm见方,要求刀工精细、整齐均匀,以保证烹制时原料成熟度一致,否则会造成小的原料已经老了,大的原料还没成熟。
三、漂净血污
鱼肉中含有较多血污,色泽暗淡,经清水漂洗后可漂去,以保证成品色泽洁白。在漂洗时注意时间恰当,以能漂去血污为准,不可时间过长,以免使鱼的鲜味物质流失过多。
四、腌渍
将食盐加于鱼米上,搅拌均匀至表面有黏稠感,并使其渗透进入原料。
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在腌渍中起到致嫩的作用,盐致嫩就是因原料中添加了适量食盐,使肌肉中肌动球蛋白溶出体表成为粘稠胶状态,使肌肉能保持大量水分并吸附足量水,使原料变得细嫩。另一个目的是达到基本调味的目的。肌肉中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都是盐溶性蛋白,两者结合而成肌动球蛋白则盐溶性提高,使原料基本入味。
盐量是影响上浆的重要因素,过少,原料表面肌球蛋白分子互相聚集,形成杆状体,水化能力降低,表面粘液减小,嫩化程度降低,不利上浆。用量过多,不但菜肴口味咸,而且由于原料中蛋白质分子量很大,其摩尔浓度很小,渗透压低,处于高渗状态,从而使原料中水分(包括其他小分子化合物)从原料内部反渗出来,大量脱水,蛋白质变性,水化能力降低,原料表面水化了的蛋白质发生沉淀,而变得结实老木,并极易脱浆。
五、上浆
1.调浆先调散蛋液倒入鱼米中拌匀,再将湿淀粉拌入菜肴中,或者先将蛋液、湿淀粉调匀后再倒在菜肴中。
调浆要注意:
需将蛋液搅打均匀,但不能成泡沫,引起蛋白质的物理变性,黏度下降而影响上浆质量。运用蛋浆应适量,太多会泻浆或黏度太大而不利于滑油分散,应根据具体情况增减用量。鱼米表面光滑,水化度高,蛋清用量较少。淀粉用量要适量。若用量多则粘度大,易起团,不光滑,用量小则粘性小,易脱落,起不到上浆的作用。
淀粉要用湿淀粉,不可用干淀粉,因淀粉糊化需要吸收大量的水分,用湿淀粉上浆的原料经加热后吸水充足表面光滑,用干淀粉上浆的原料经加热后糊化吸水量不够表面粗糙不光滑。
2.搅拌将调成的浆液放到掩拌的鱼米上,通过顺一个方向搅拌,使浆液充分均匀地黏附于原料之上。在搅拌过程中,搅拌时间要长,动作要迅速,目的是破坏肌外膜结构 ,使肉质疏松吸浆。浆料在搅拌过程中排列越来越紧密,导致了原料表面蛋白质结构的变化而黏稠上劲,如果搅拌不充分,浆液不能均匀牢固地黏附在原料体表,则加热时蛋液易脱入水中,造成上浆失败。搅拌要由慢到快,一鼓作气,直至上劲为止,上浆成功后,浆料紧紧地裹住原料,表面变得很有光泽。
3.拌冷油搅拌上劲后的鱼米要拌匀冷油,目的是在滑油时避免原料粘连在一起。拌的油不宜多,以能将原料裹住为准。
4.静置虽然搅拌使浆液能均匀地裹附在原料表体,但经剧烈搅拌后原料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处于不稳定状态。蛋白质的水化能力还没有达到最高值。将上好浆的原料静置1~ 2小时,使蛋白质分子稳定,进一步水化,且表面发生凝结,防止了水分子的扩散运动, 静置时最好放入冰箱冷藏,低温的主要作用是原料在低温时吸水量高,可使原料充分吸水,以达到致嫩的效果,如果没有低温处理,原料则易吐水, 严重影响原料上浆,直接影响成菜效果。
六、调兑汁芡
调料:高汤、湿淀粉的量搭配适当。口味适中,湿淀粉不可过多或过少,烹调后芡汁要紧,完全包裹住原料,浓度不能过薄或过稠。过薄,芡汁不能均匀地包裹在原料上,过稠则菜肴粘,不清爽利落。
七、滑油
将锅中倒入油,烧至三四成热左右时,将鱼米投入锅中,用筷子拨散,待变色成熟后捞出。
制作时要注意:油温要始终保持在三四成热左右,不可过高或过低,如果温度过低,原料下锅后会使外层上的浆糊 (主要是淀粉)不能及时糊化凝结成膜,就会脱落到油中,造成“脱浆”现象,原料直接与热油接触,内部的汁液就会溢出, 使原料口感变老,起不到上浆的作用。如果油温过高,会使原料粘连在一起,使原料表面焦糊,失去柔软鲜嫩的特点。
原料下锅后需用筷子拨散,拨散时要掌握时机,原料刚下锅时不可立即拨动,因此时原料表面的浆料还没有凝结粘附在原料上,此时拨动原料,浆会脱落到油中,造成脱浆。待原料表面的浆料刚一凝结,就可轻轻拨动,使原料受热均匀,不凝结成团。拨散的时机也不能过迟,如果过迟原料就会凝结在一起,造成成熟度不一致。
八、氽松子
松子要冷油下锅,油温保持在三成左右,小火将其氽(养)熟,使内外成熟一致,鲜脆可口。切忌不可用大火,大火会造成外面熟了,内部不透的现象,甚至会造成外面焦糊的现象。
九、炒制成菜
1.炒制前要先将锅清洗干净,上火烧热,用冷油滑过锅,反复多次将锅滑透,否则,在炒制时原料极易粘锅,影响菜肴质量。
2.炒制时用中火,火力不可过大或过小,火力过大会造成芡汁包裹不均匀,甚至焦糊,火力过小会影响淀粉的糊化,造成凝结效果不好,使芡汁包裹不上,鱼米出水变老。
3.包尾油要在勾芡时进行,使之全部溶解到芡汁中去,油要适量,过少起不到芡汁明亮的效果,过多,油不能溶解到芡汁中去,影响芡汁的质量,掩盖菜肴的口味。
4.芡汁包裹鱼丝时,翻锅动作要轻,注意保护制品的完整形态。
5.在整个烹调过程中,要注意工具、用具及操作的卫生,防止脏物影响鱼米的色泽洁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