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动物学野外见习是动物学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组部分。本文就三亚海滨动物学野外见习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相应对策进行分析与探讨,提出增设学生开放性实验和见习互助教学方式,建议开展多元化野外见习模式培养创新人才,旨在建立新形势下动物学海滨见习教学模式。
关键词:三亚 海滨 动物学 见习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037-02
海滨动物学野外见习是动物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1]。自开设动物学专业以来,琼州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学团队通过野外见习中教学组成员的不断改革实践,动物学野外见习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取得初步的成效。然而,近年来,三亚市经济飞速发展,海边旅游业、养殖业蓬勃兴起所导致的陆源污染严重,近海环境不堪负载,海洋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动物学野外见习工作的开展,严重影响到动物学课程的教学质量[2]。如何在有限的海滨环境下,短时间内完成既定实验、见习任务,又能保证见习教学质量的动物学野外见习,成为动物学教学中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动物学野外见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相应对策进行分析与探讨,提出开设开放实验和见习互助教学,建议利用多元化野外见习模式培养创新人才,旨在建立新形势下动物学海滨见习教学模式。
1 见习点的选择及自然概况
西岛(西瑁洲岛),坐落在三亚市西南8海里的三亚湾海域,是海南第二大岛。东岛(东瑁洲岛)距离三亚市5海里。东、西瑁洲岛均位于三亚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内,年均气温25.5℃,年均降雨量1279 mm,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海产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都比较丰富,特别是珊瑚、贝类等的种类和数量均居全国之冠,是海滨动物学野外见习和标本采集的理想去处。
除此外,三亚的三亚港、蜈支洲、亚龙湾、大东海和鹿回头等因其丰富的物种资源也是动物学见习常去之处。
2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采集点遭到破坏而范围减小,采集物种减少
近些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地区旅游业开发以及人为破坏,三亚周边海滨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例如西岛群众下海炸鱼,乱采海石花、珊瑚等违法行为的破坏以及日常生活垃圾的污染导致了东、西瑁洲岛海岸、珊瑚礁生态环境、海底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致使大量的珊瑚死亡,采集点范围减小、生物种类消失殆尽。如今,在东、西瑁洲岛可采集到的动物种类比之前大为减少。而且,采集物种主要为无脊椎动物类,相对而言,无脊椎动物由于个体较小在滨海区分布较广,易采集到;脊椎动物个体较大,陆生种类较多,水中生活的个体喜在深水区活动,退潮后在滨海区不易采集到,加上采集点海岸遭破坏,死亡的珊瑚骨堆积,采集水中脊椎动物的难度加大。
2.2 学生动物学基础不踏实、主动性不足
历年来,动物学课程的开展主要采取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同时进行,然后再进行野外见习三大教学环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然而,参加野外见习的学生日常动物学方面的基础参差不齐,对动物学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领悟和习得程度不同,加上学生主体学习意识不强导致学生对动物学课程认识不透彻,抱有野外动物学见习就是野外观光旅游,走走看看,把见习报告写完就完事的心理。即使课程主讲教师在野外见习动员大会上一再强调野外动物学见习的目的和意义的重要性、野外辨别物种的方式方法以及采集标本的保存方法制作等也无济于事。
2.3 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
野外动物学见习过程中,学生生态环保意识不强,个人饮用的饮料瓶、食品包装袋等随手丢弃,极易造成白色污染;在采集标本时盲目采集个人感兴趣的物种标本,且采集后未将采集点环境恢复原状造成人为的二次生态破坏,增加对生物资源的压力;另外,学生采集标本时往往对宝贝科动物、蟹类、螺类有极大兴趣,大量采集,到驻地后标本腐败发臭,又随手扔掉。这样会对生物资源产生极大破坏,使得实习地部分物种急剧减少,生态平衡失调,见习点环境污染。
2.4 学生人数增加
近年来,高校招收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学生人数增加给野外动物学见习活动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产生了很多不利的因素。首先,随着消费水平的大幅提高,野外动物学见习成本不断增加,主要包括车船费用、住宿费用、伙食费用、材料费用、设备费用等,促使高校在完成主要见习任务的同时尽量压缩见习时间和缩小见习活动范围,这不利于野外见习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其次,学生人数过多,在野外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很难针对学生的专业基础和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不同学生学习掌握进度不一,存在相互干扰现象。最后,在野外实习过程中过度强化标本采集,忽视标本辨认及制作,使学生缺乏动手实践能力的锻炼,不利于学生创新和科研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3 动物学见习教学的改革建议
为能够进一步提高动物学专业野外见习的教学水平,引导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贯穿见习内容,潜移默化中调动学生的野外见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达到高校开设动物学课程的目的意义[3]。针对目前三亚海滨动物学见习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笔者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探究和建议。
3.1 开设开放实验和见习互助教学
培养学生技能是实验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基本原则。开设开放性实验和见习互助教学能达到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我要学”的学习动机,从而达到解决传统动物学实验课上教师机械灌输,学生被动执行操作步骤,然后将实验结果写成实验报告的问题,提高实验教学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和主观能动性[4]。在开放实验和野外见习之前,教研团队根据理论教材和实验教材的内容要求,结合往年动物学野外见习的经验,列举出几十个野外采集及观察内容的实验项目,学生3~6人为一组可根据兴趣爱好自选实验项目,可根据实验室的条件自主确定实验方法和步骤,自主选择仪器设备,自行恰当处理和分析实验结果和数据,主讲和实验教师则重在提供实验资料、解答实验问题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服务[5]。开放实验和野外见习结束后,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PPT形式的实验项目汇报总结和分享,为学生的动物学知识、技能掌握以及动物学学科建设划上圆满句号。 3.2 多元化野外见习模式
(1)观看见习专题录像。
在野外见习中,按见习路线用摄像机、相机或数码相机拍摄物种行为特征观察、标本的采集、鉴定及制作以及学生野外见习日常生活的录像,将这些材料剪接,编辑,制作成几个见习专辑,在野外见习动员大会上组织学生统一观看,使学生在见习前用较少的时间,对整个野外见习过程中以及一些知识盲点有一个总体的了解,查漏补缺,从而保证见习顺利、圆满地完成。再者,数码设备的使用,达到以实地观察为主、采集为辅从而杜绝以往存在的随意采集、随意丢弃的现象,保护了生态环境,减少生态资源破坏的压力,也向学生灌输了环保理念的目的。
(2)专题讲座和参观海鲜市场、标本室和动物养殖场。
动物学野外见习过程中开展一些与动物学相关的科普类知识的专题讲座,以此来丰富动物学野外见习的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习动物学的兴趣。再者,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海鲜市场、标本室和动物养殖场。比如三亚市第一海鲜市场,鸿港码头及周边养殖场,海南省水产研究所标本室等。实践证明,这一作法效果很好,琼州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每年到西瑁洲岛动物学见习,参观当地的鲍鱼场养殖基地是见习的重要内容之一,邀请当地富有经验的鲍鱼养殖场的专业技术人员给学生进行讲解,过程中学生踊跃进行发问,热情很高。
(3)采取校际间交流见习、高校与见习点共建相结合。
高院校动物学野外见习校际间交流是优化资源配置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和方式,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通过校际间交流见习可以解决平衡见习时师资短缺、见习经验互补等问题。同时,校际间交流有利于学生开拓思维,扩大见识面,提升素质,尤其是对师资薄弱学校的学生来说,通过校际间交流见习,使学生有机会接受优质教师的教育教学。再者,校际间交流也有利于学科建设与发展和教师整体队伍素质的提高[3]。
见习基地建设是保障见习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长期以来,经过多年的实践,琼州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与东瑁洲岛的部队、西瑁洲岛的渔民一起建立了稳定的见习基地,这对于保证动物学野外见习的教学质量以及顺利开展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从而使动物学野外实习符合质量高、规模大、成本低、经济高效的原则。
3.3 加强野外见习、生活各环节的管理
动物学野外见习、生活各环节的管理是保证野外见习教学质量高低和是否顺利开展的重要步骤,没有好的管理,就没有好的见习效果。高等院校应对整个动物学,整个见习过程应实行规范化管理,如见习计划的制订和安排、见习过程规章制度的制订、见习动员(含安全教育)、见习指导、动物种类及分布、见习考核、见习展览、标本处理收藏等环节,且制作成见习册,确保人手一份。2008年至2009年琼州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教研室团队编著的《动物学学习指导》和《动物学见习指导》的出版填补了海南海滨动物见习指导书的空白,适合海滨动物学见习需求。
3.4 海滨见习基地的环境保护教育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人人有责。建设美丽三亚,和谐家园,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国内外沿海地区实现经济振兴的重要举措。海洋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正变得日益迫切和需要。动物学野外见习是学生们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在野外见习期间应规范学生的环保行为,以保护见习习场所丰富的物种资源,保护海滨环境,以免受到污染破坏。
3.5 利用见习开展科研调查活动,拓宽课题来源
动物学野外见习点物种丰富、人员充足,进行科研调查活动效率高,成效快,务必是开展科研活动的好机会。教研团队可事先针对见习点、见习内容拓展见习目标,设计科研小题目,分配到各班级各小组,通过从资料收集、调查展开、数据处理到论文写作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科研方法,培养浓厚的科研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是依托实习资源开展科学研究的有效途径[7]。阜阳师院动物学课题组立项建设的“动物学实践教学改革在颍州西湖湿地保护中的作用探索”项目及与阜阳市民航局签订的鸟击防范横向课题协议等就是典型范例[8]。
4 结语
动物学野外见习涉及物种繁多、面广,挑战性多,见习效果事关学生能力培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7]。高等院校应积极探究和改革动物学野外实习的教学模式,采取开放实验和见习互助教学,多元化野外见习等模式,有效引导学生全面掌握野外见习的教学内容,提高野外见习教学质量,达到学生理论与实践技能全面培养的目标,从而为社会培养具有高素质,综合性和创新性生物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邓道贵,章振华.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的探讨[J].淮北煤炭师院学报,2002,23(4):86-88.
[2] 潘英姿,宋福,高吉喜,等.海南省近岸海域水生生态污染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7,1(20):58-63.
[3] 李雨奎.高师院校动物学野外见习现状分析及对策[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2):86-88.
[4] 杜晓光,程滨,王春花.动物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的教学研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0(1):90-93.
[5] 韩宗先,方平,向邓云.《动物学》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30(9):135-137.
[6] 陶瑞松.高师院校动物学野外见习现状分析及对策[J].合肥师范学院报,2012,30(3):98-100.
[7] 刘生杰,崔亚东,姬云涛,等.高校动物学野外实习存在的问题与改革对策探讨[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28(3):103-107.
[8] 唐鑫生.动物学野外实习管理模式探讨[J].生物学杂志,2006,23(3):56-58.
关键词:三亚 海滨 动物学 见习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037-02
海滨动物学野外见习是动物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1]。自开设动物学专业以来,琼州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学团队通过野外见习中教学组成员的不断改革实践,动物学野外见习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取得初步的成效。然而,近年来,三亚市经济飞速发展,海边旅游业、养殖业蓬勃兴起所导致的陆源污染严重,近海环境不堪负载,海洋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动物学野外见习工作的开展,严重影响到动物学课程的教学质量[2]。如何在有限的海滨环境下,短时间内完成既定实验、见习任务,又能保证见习教学质量的动物学野外见习,成为动物学教学中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动物学野外见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相应对策进行分析与探讨,提出开设开放实验和见习互助教学,建议利用多元化野外见习模式培养创新人才,旨在建立新形势下动物学海滨见习教学模式。
1 见习点的选择及自然概况
西岛(西瑁洲岛),坐落在三亚市西南8海里的三亚湾海域,是海南第二大岛。东岛(东瑁洲岛)距离三亚市5海里。东、西瑁洲岛均位于三亚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内,年均气温25.5℃,年均降雨量1279 mm,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海产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都比较丰富,特别是珊瑚、贝类等的种类和数量均居全国之冠,是海滨动物学野外见习和标本采集的理想去处。
除此外,三亚的三亚港、蜈支洲、亚龙湾、大东海和鹿回头等因其丰富的物种资源也是动物学见习常去之处。
2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采集点遭到破坏而范围减小,采集物种减少
近些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地区旅游业开发以及人为破坏,三亚周边海滨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例如西岛群众下海炸鱼,乱采海石花、珊瑚等违法行为的破坏以及日常生活垃圾的污染导致了东、西瑁洲岛海岸、珊瑚礁生态环境、海底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致使大量的珊瑚死亡,采集点范围减小、生物种类消失殆尽。如今,在东、西瑁洲岛可采集到的动物种类比之前大为减少。而且,采集物种主要为无脊椎动物类,相对而言,无脊椎动物由于个体较小在滨海区分布较广,易采集到;脊椎动物个体较大,陆生种类较多,水中生活的个体喜在深水区活动,退潮后在滨海区不易采集到,加上采集点海岸遭破坏,死亡的珊瑚骨堆积,采集水中脊椎动物的难度加大。
2.2 学生动物学基础不踏实、主动性不足
历年来,动物学课程的开展主要采取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同时进行,然后再进行野外见习三大教学环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然而,参加野外见习的学生日常动物学方面的基础参差不齐,对动物学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领悟和习得程度不同,加上学生主体学习意识不强导致学生对动物学课程认识不透彻,抱有野外动物学见习就是野外观光旅游,走走看看,把见习报告写完就完事的心理。即使课程主讲教师在野外见习动员大会上一再强调野外动物学见习的目的和意义的重要性、野外辨别物种的方式方法以及采集标本的保存方法制作等也无济于事。
2.3 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
野外动物学见习过程中,学生生态环保意识不强,个人饮用的饮料瓶、食品包装袋等随手丢弃,极易造成白色污染;在采集标本时盲目采集个人感兴趣的物种标本,且采集后未将采集点环境恢复原状造成人为的二次生态破坏,增加对生物资源的压力;另外,学生采集标本时往往对宝贝科动物、蟹类、螺类有极大兴趣,大量采集,到驻地后标本腐败发臭,又随手扔掉。这样会对生物资源产生极大破坏,使得实习地部分物种急剧减少,生态平衡失调,见习点环境污染。
2.4 学生人数增加
近年来,高校招收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学生人数增加给野外动物学见习活动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产生了很多不利的因素。首先,随着消费水平的大幅提高,野外动物学见习成本不断增加,主要包括车船费用、住宿费用、伙食费用、材料费用、设备费用等,促使高校在完成主要见习任务的同时尽量压缩见习时间和缩小见习活动范围,这不利于野外见习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其次,学生人数过多,在野外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很难针对学生的专业基础和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不同学生学习掌握进度不一,存在相互干扰现象。最后,在野外实习过程中过度强化标本采集,忽视标本辨认及制作,使学生缺乏动手实践能力的锻炼,不利于学生创新和科研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3 动物学见习教学的改革建议
为能够进一步提高动物学专业野外见习的教学水平,引导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贯穿见习内容,潜移默化中调动学生的野外见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达到高校开设动物学课程的目的意义[3]。针对目前三亚海滨动物学见习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笔者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探究和建议。
3.1 开设开放实验和见习互助教学
培养学生技能是实验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基本原则。开设开放性实验和见习互助教学能达到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我要学”的学习动机,从而达到解决传统动物学实验课上教师机械灌输,学生被动执行操作步骤,然后将实验结果写成实验报告的问题,提高实验教学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和主观能动性[4]。在开放实验和野外见习之前,教研团队根据理论教材和实验教材的内容要求,结合往年动物学野外见习的经验,列举出几十个野外采集及观察内容的实验项目,学生3~6人为一组可根据兴趣爱好自选实验项目,可根据实验室的条件自主确定实验方法和步骤,自主选择仪器设备,自行恰当处理和分析实验结果和数据,主讲和实验教师则重在提供实验资料、解答实验问题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服务[5]。开放实验和野外见习结束后,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PPT形式的实验项目汇报总结和分享,为学生的动物学知识、技能掌握以及动物学学科建设划上圆满句号。 3.2 多元化野外见习模式
(1)观看见习专题录像。
在野外见习中,按见习路线用摄像机、相机或数码相机拍摄物种行为特征观察、标本的采集、鉴定及制作以及学生野外见习日常生活的录像,将这些材料剪接,编辑,制作成几个见习专辑,在野外见习动员大会上组织学生统一观看,使学生在见习前用较少的时间,对整个野外见习过程中以及一些知识盲点有一个总体的了解,查漏补缺,从而保证见习顺利、圆满地完成。再者,数码设备的使用,达到以实地观察为主、采集为辅从而杜绝以往存在的随意采集、随意丢弃的现象,保护了生态环境,减少生态资源破坏的压力,也向学生灌输了环保理念的目的。
(2)专题讲座和参观海鲜市场、标本室和动物养殖场。
动物学野外见习过程中开展一些与动物学相关的科普类知识的专题讲座,以此来丰富动物学野外见习的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习动物学的兴趣。再者,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海鲜市场、标本室和动物养殖场。比如三亚市第一海鲜市场,鸿港码头及周边养殖场,海南省水产研究所标本室等。实践证明,这一作法效果很好,琼州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每年到西瑁洲岛动物学见习,参观当地的鲍鱼场养殖基地是见习的重要内容之一,邀请当地富有经验的鲍鱼养殖场的专业技术人员给学生进行讲解,过程中学生踊跃进行发问,热情很高。
(3)采取校际间交流见习、高校与见习点共建相结合。
高院校动物学野外见习校际间交流是优化资源配置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和方式,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通过校际间交流见习可以解决平衡见习时师资短缺、见习经验互补等问题。同时,校际间交流有利于学生开拓思维,扩大见识面,提升素质,尤其是对师资薄弱学校的学生来说,通过校际间交流见习,使学生有机会接受优质教师的教育教学。再者,校际间交流也有利于学科建设与发展和教师整体队伍素质的提高[3]。
见习基地建设是保障见习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长期以来,经过多年的实践,琼州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与东瑁洲岛的部队、西瑁洲岛的渔民一起建立了稳定的见习基地,这对于保证动物学野外见习的教学质量以及顺利开展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从而使动物学野外实习符合质量高、规模大、成本低、经济高效的原则。
3.3 加强野外见习、生活各环节的管理
动物学野外见习、生活各环节的管理是保证野外见习教学质量高低和是否顺利开展的重要步骤,没有好的管理,就没有好的见习效果。高等院校应对整个动物学,整个见习过程应实行规范化管理,如见习计划的制订和安排、见习过程规章制度的制订、见习动员(含安全教育)、见习指导、动物种类及分布、见习考核、见习展览、标本处理收藏等环节,且制作成见习册,确保人手一份。2008年至2009年琼州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教研室团队编著的《动物学学习指导》和《动物学见习指导》的出版填补了海南海滨动物见习指导书的空白,适合海滨动物学见习需求。
3.4 海滨见习基地的环境保护教育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人人有责。建设美丽三亚,和谐家园,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国内外沿海地区实现经济振兴的重要举措。海洋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正变得日益迫切和需要。动物学野外见习是学生们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在野外见习期间应规范学生的环保行为,以保护见习习场所丰富的物种资源,保护海滨环境,以免受到污染破坏。
3.5 利用见习开展科研调查活动,拓宽课题来源
动物学野外见习点物种丰富、人员充足,进行科研调查活动效率高,成效快,务必是开展科研活动的好机会。教研团队可事先针对见习点、见习内容拓展见习目标,设计科研小题目,分配到各班级各小组,通过从资料收集、调查展开、数据处理到论文写作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科研方法,培养浓厚的科研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是依托实习资源开展科学研究的有效途径[7]。阜阳师院动物学课题组立项建设的“动物学实践教学改革在颍州西湖湿地保护中的作用探索”项目及与阜阳市民航局签订的鸟击防范横向课题协议等就是典型范例[8]。
4 结语
动物学野外见习涉及物种繁多、面广,挑战性多,见习效果事关学生能力培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7]。高等院校应积极探究和改革动物学野外实习的教学模式,采取开放实验和见习互助教学,多元化野外见习等模式,有效引导学生全面掌握野外见习的教学内容,提高野外见习教学质量,达到学生理论与实践技能全面培养的目标,从而为社会培养具有高素质,综合性和创新性生物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邓道贵,章振华.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的探讨[J].淮北煤炭师院学报,2002,23(4):86-88.
[2] 潘英姿,宋福,高吉喜,等.海南省近岸海域水生生态污染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7,1(20):58-63.
[3] 李雨奎.高师院校动物学野外见习现状分析及对策[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2):86-88.
[4] 杜晓光,程滨,王春花.动物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的教学研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0(1):90-93.
[5] 韩宗先,方平,向邓云.《动物学》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30(9):135-137.
[6] 陶瑞松.高师院校动物学野外见习现状分析及对策[J].合肥师范学院报,2012,30(3):98-100.
[7] 刘生杰,崔亚东,姬云涛,等.高校动物学野外实习存在的问题与改革对策探讨[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28(3):103-107.
[8] 唐鑫生.动物学野外实习管理模式探讨[J].生物学杂志,2006,23(3):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