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敏:一片痴收铸劲旅

来源 :解放军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ly_08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链接]王惠敏;陕西宝鸡市人,1961年出生;1979年入伍,大学文化,现任陕西陆军预备役步某团团长。入伍2s年来,先后4次荣立三等功,两次被兰州军区表彰为“优秀‘六会’参谋”,1 987年6月被云南前指表彰,为“老山战地模范干部”。担任团长6年来,先后被兰州军区和省军区表彰为、“训练改革和新大纲训”练先进个人”、“优秀党员领导干部”。
  渭北高塬唐陵脚下,活跃着一支后备劲旅,他们发扬作战部队的优良传统.按照打赢要求建设过硬部队。先后被”两级”军区表彰为预备役部队·基层建设先进单位”。“全面建设先进单位”、”正规化建设先进单位”,2002年.分别在兰州军区“基层建设工作会议”、“民兵预备役部队改革座谈会”和”政治机关建设座谈会”上介绍了经验;2003年.被总参总政联合表彰为”全军预备役部队建设先进单位”。面对这些成绩,官兵们无不称赞他们有一位敢立潮头谋打赢的团长王惠敏。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强烈的使命意识促使他不断超越自我
  
   1998年10月,团队由现役部队转隶为预备役部队,时任团长的他,面对部队如何发展,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这个团队是一支有着67年光辉历史、战功卓著的英雄部队,作为一团之长.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只能把老部队的优良传统继承下来,与时俱进,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辱使命。任职前,自己虽然从事过16年的军事工作,也曾是集团军牙口兰州军区多次表彰的优秀参谋,对完成作战部队的军事战备工作并非难事,但面对预备役部队这样一个陌生而全新的工作,还是一个新课题。透过现代条件下的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他清醒地意识到,预备役部队作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点,已从战争的幕后走向了前台,“首战用我,全程用我”已成为现实。
  组建之初。首先面临的问题是部队怎么建,训练怎么搞,基层怎么抓,等等,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王惠敏暗下决心.必须加强学习新知识,率先弄懂学通。为此,他搜集了大量有关预备役部队建设的法规文件、专著和理论研讨文章,每天利用时间刻苦研读.撰写了5万多字的学习笔记,用于指导工作实践,为带领团队在新的起点上不断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0年,团里建起了现代化的作战指挥系统,作为军事指挥员,不掌握现代化指挥手段怎么能行,他再次为自己制定了”四个精通”的学习目标精通高技术知识,精通新装备的操作使用,精通网上作业,精通未来作战指挥。经过认真扎实地刻苦学习,既能熟练使用指挥系统,还能进行网上作业。几年来,他先后学习了《高科技知识概论》、《作战指挥概论》、《战术学概论》、《21世纪信息战》等近百部专著.撰写读书笔记80余万字.平时不管多忙.始终坚持学一篇文章。研究一个专题,读一本专著,写一篇论文,先后在《中国国防报》.《军事工作》、《西北民兵》、《三秦国防》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学术文章30多篇.从而使自己的理论水平和领导能力得到了新的提高。
  
   面对军事变革的需要,强烈的责任意识促使他一切向战斗力负责
  
   1999年8月,团队担负兰州军区”西安工作会议”300人警棍盾牌操汇报表演任务。这既是上级首长机关对团队的信任,也是对团队执行大项任务能力的一次检验,更是对他任职能力的实际考核。能否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对此,许多人都充满了疑虑,因为这毕竟是部队组建后首次承担的大项军事表演课目。首次组织来自蒲城、富平、渭南临渭区的300多名预任官兵,集中40多天封闭式强化训练,训练和各种保障工作难度极大。面对各级首长的信任,表演课目只许成功,不能失误。通过紧张而周密的准备,训练如期进行。开训一周后,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参训官兵中陆续出现了消极训练、请假回家、不假外出等情况。经调查分析,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现行体制对预任官兵缺乏行之有效的纪律约束,导致现役营连长不敢大胆管理,生十白出事;二是部分预任官兵纪律观念不强,任职尽责意识差,三是部分预任官兵家中缺劳力,生怕参加训练误了农活。对此,他及时召开干部会,教育大家严格按条令大胆管理部队,高标准抓好训练落实,以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把官兵吸引在营区。之后,他积极协调预编区党委、政府慰问参训官兵,对家中缺劳力者协调所在乡镇、村组帮扶到户,解决了官兵的后顾之忧,稳定了军心,激发了训练热情,促进了训练落实。汇报表演时,官兵以高昂的士气、整齐规范的动作和勇猛顽强的作风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
  为了提高部队训练层次,2003年,团队在完成周期性基础训练任务后,王惠敏提出了要把部队拉到野外进行整连实兵实弹战术演习。此言一出.立即在全团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一时间议论纷纷,有的说”团队刚组建,缺乏组织实兵实弹战术演习的经验,怎么搞?”有的认为”组织现役官兵还行,组织预任官兵进行这样的演习为时尚早”,还有的则建议”先搞几年基础训练,等时机成熟了再说”,更有人提醒他“这样做太危险,出了事可是要受影响的”。团党委会上,他陈述了自己的观点:”搞训练必须练为战,降低训练难度,消极保安全,出不了战斗力。只要组织严密,安全措施到位,事故是可以避免的”。从而消除了大家的思想顾虑。会后,他带领机关人员深入训练现场,反复勘察地形,结合预任官兵的素质现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训练实施方案。按照先理论后训练、先单兵后班排、先步兵后配属、先模拟后实战的方法,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经过严格的强化训练,2000年8月,步兵第二营所属连队成功完成了实兵实弹战术演习,前来指导演练的省军区和师首长机关及地方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均给予了高度评价。
  去年8月份,渭河流域该团预编区华阴。华县遭受了60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如何组织预任官兵整营整连成建制参加抢险救灾,取得用兵与练兵的“双赢”效应,又成了摆在他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对此,在救灾过程中,他们一边组织首长机关和预编连队全力投入救灾,一边研究摸索预备役部队在突发事件中用兵练兵的方法路子,总结出了预备役部队参加抢险救灾必须在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抢险指挥部的安排,就地就近组织,非建制参加,跨区域咸建制动员和化整为零等方法有机结合。在40多天的抢险救灾中,广大官兵奋战抢险救灾第一线,加固堤防、封堵决口、转移群众、抢运物资、修桥筑路,打出了预备役部队的旗子,树起预备役部队的牌子,展示了预备役部队”战斗队”、”突击队”的精神风貌,受到了灾区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团被省军区、渭南市,华阴市和华县分别表彰为”抢险救灾先进单位”。
  
   面对部队建设的长远发展,强烈的规范意识促使他严格按《纲要》抓落实
  
   搬到新营区后,团队建设百废待兴,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个分繁重,需要花钱的地方非常多,是自己动手艰苦奋斗搞建设,还是雇请地方施工队来完成,成为官兵议论的话题。部分官兵认为.“我们转隶为预备役部队了,人少活多,应该雇请地方施工队来完成。”还有的说 “预备役部队嘛,该放松一下了,还干什么活”等等,官兵思想非常活跃。王惠敏首先从统一“一班人”的思想入手,教育全团官兵,虽然部队改编了,团队艰苦奋斗搞建设的作风不能变,人员减少了,抓建设的劲头不能减。认识上的统一带来了行动上的自觉。从领导到士兵,人手一把巴瓦刀,一把铁锹,挑灯夜战,大千100天,整修了柳。关办公楼,维修了桌椅板凳,更新了营具,铺设了道路,开垦了菜地,栽种了花草,美化了营区,建起了团器械场和能容纳400人吃、住、训、学为一体的训练基地,营区面貌焕然一新。兰州军区原副司令员王志成来团视察工作,称赞他们“行动快,标准高,建设搞得好”。该团驻地是全国水质含氟量较高的地区之一,长期饮用影响身体健康。对此,官兵反映大,一时间,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姑娘开口就变丑,家属来队就想走,对象一听就分手”。面对这种现状,2001年,王惠敏和团里其他领导多次去蒲城县委、县政府和自来水公司协调解决吃水问题,地方党委政府非常重视,与团队签订了引水工程协议,官兵自己动手挖沟回填,铺设管道,仅用10天时间就解决了以往驻军20多年没有解决好的老大难问题。为了进一步完善营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达到《纲要》规定的标准,几年来,团陆续投资250余万元,建起了文化活动中心、洗澡堂,改建了团招待所、机关灶、单身干部宿舍、士官公寓和随军干部家属院,营造了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凝聚了军心。
  2002年1月,省军区赋予该团在一营按纲要》加强经常性基础性工作试点任务。新年伊始,工作头绪多,时间紧、任务重,为了高标准高质量抓好试点工作,王惠敏带机关有关人员和一营营长到军分区、人武部和其他预备役团队参观见学,在师首长机关的帮助指导下,借鉴作战部队抓基层建设的成功经验,着眼提高战斗力和促进生产力,在过去营(连)部建设的基础上,新增了“一库一室”(战备器材库、学习活动室),结合任务需要,经过反复研究论证,确立了建设内容和标准。战备器材库按编制配齐了战备背囊(内装被褥。床单、迷彩服。胶鞋、毛巾。腰带、雨衣、水壶等11件物品)、警棍盾牌、头盔、战备炊具和锹镐,做到了“背起背囊拿起钢枪能打仗,带上警棍盾牌能维稳,扛起锹镐能抢险救灾”。学习活动室配备了电视机、VCD、宣传教育书籍、科技致富碟片等,丰富了预任官兵活动期间的文化生活。此后,该团及时将一营的试点经验向其他预编区进行推广,有力地推动了基层建设的协调发展。该团抓一营经常性基础性工作的经验在兰州军区基层建设座谈会土作了介绍。
  为了拓宽人才培养渠道,王惠敏一方面在工作中有意给有特长的干部交任务、压担子,促使他们岗位成才,另一方面,采取“请进来教”。”送出去学”。“结对于帮”的办法,全方位培养高素质人才,并积极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和物质条件。几年来,该团先后投资80多万元,建立起了训练资料室、作战室、战备资料室、综合训练室、改建了网络信息中心,购进了25台微机,开通了团局域网,实现了指挥自动化、教学网络化、训练基地化,演练模拟化,为官兵学习成才搭建了平台,使一大批人才脱颖而出。
其他文献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以其高达70%的死亡率和95%的致残率令医学界望而生畏,曾有医学专家断言:恢复健康除非奇迹出现!  这样的奇迹就发生在武警陕西总队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兵身上!    凌晨5时,花季女兵身罹重疾    “砰、砰、砰……”  2004年3月3日凌晨5时许,正在睡梦中的武警西安指挥学院警通中队副队长樊澄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  “副队长;您快去看看,丁芸她是怎么了?”  一开门,几名女
期刊
翻越黑卡大坂时正是中午12点。黑卡大坂又称柯克阿特大坂。它是通往神仙湾必经的第三个大坂。这里海拔4918米。在这大坂上,看不见草,看不见树,看不见一丝半点的绿色,也看不到任何生物。活跃的只是风,太阳再大,它们也都呼呼地围着人转,叫你搞不清它到底是恶意还是善意。  在大坂顶上歇脚是上昆仑的惯例。车一停下来,有经验的人就告诫大家,下车活动动作不要太大,不然反应就会加剧。太阳当空,天蓝得出奇,云自得耀眼
期刊
读过《白鹿原》很久以后,才知道陪父亲回过多次被父亲称为塬上的老家,就是陈忠实笔下的白鹿原的一部分,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名字。“《白鹿原》要拍成电视剧了,现在正在原上等着雪呢”!父亲拿着报纸兴奋地对我们说。父亲出生在白鹿原,也是从白鹿原一条弯弯曲曲的黄土小路,背负着青春的远大志向走进革命队伍里的。那是1948年。  白鹿原,美丽的名字,竟然就是脚下这一片典型黄土高坡的称谓;刚知道时我颇有点失望。但是,
期刊
今年3月31日,由国家人事部《中国人才,》杂志社主办、北京盘世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承办的“自主择业转业军官创业论坛”,在北京“四季香山”举行。国务院军转办、全军转业办、军队驻京各大单位转业办有关人员,特邀专家学者以及全国部分省市军转办领导和自主择业转业干部代表出席论坛并发言。  在中共中央颁布《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实施军队转业干部自主择业安置方式的第五个年头,自主择业转业军官创业论坛——作为主
期刊
2002年,韩亚军从陕西汉中入伍来到武警8671部队,新兵下连不久,他突发神经性耳聋,双耳失聪,虽然部队首长多次派人带他到医院治疗,效果都不好,小韩十分痛苦。不久,政委刘春灏知道这一情况后,来到小韩所在的连队,同他交朋友,鼓励他振奋精神,坚持治疗,战胜病魔。  长期听不到外界的声音,自己不发声,会逐渐丧失语言功能。刘春灏与小韩“纸上谈心”:“每日大声读报一小时,日久天长利于病。”他让连队文书每日督
期刊
“呼噜排长”既不姓呼,也不叫噜。他真名叫黄明轩,是我们的新兵排长。只因其人打呼噜“惊天地、泣鬼神”而闻“鸣”于新兵中队。  呼噜排长其貌不扬,甚至有些对不起观众,头很小,眼睛却大而有神,上身大,下身大,腰却很细,简直就有点像葫芦。不仅如此,大家觉得他的穿着也有些“滞后”’一双在地方早就应该被“淘汰”的解放鞋,他补了又补,缝了又缝,还穿得津津有味。“呼噜排长”美其名曰:艰苦朴素。虽然不能以貌取人,但
期刊
在武警部队召开“院校领导小组会议”之际,正是武警指挥学院天津分院(原天津指挥学校)创办本科教育实施警地联合办学一周年的日子。一年来,分院紧紧围绕“提高办学层次,实施警地联合办学”的工作思路,与天津工业大学联合办学,广引人才、共享资源,学校本科教育迈入高起点、高标准的办学轨道。    决策,使命高于一切    因时而变,才能勇立潮头。作为培养干部为武警部队输送高素质人才的警官摇篮,部队院校始终处于新
期刊
现任驻鄂某红军团政委的尚邦君,第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他对战士好,对干部“差”。政委是管干部的,他怎么能对干部差呢?哎,你别说,这还真有点。随便说两件事你就知道这种说法不是没有根据。  2002年,政委去检查在外进行实弹射击的炮兵营,快到阵地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去河边提水的战士小姚,政委便停车招呼小姚上车,和小姚聊起丁农村的事,笑声不断。到了阵地,政委下车检查,发现了一些因为干部马虎造成的问题,他当即
期刊
“12”    争取自由是人类的天性。  在不自由的环境中,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人们一刻也没有停止争取自由,一刻也没有放弃逃出魔窟的努力。双层的铁丝网阴森恐怖,蹲伏的狼狗面目狰狞,党卫军的枪口冷酷无情,逃跑的后果可想而知,但为了自由,还是有人选择逃跑。  1号集中营居中的一栋人字房前,支起了一条五六米长的钢轨,比普通的单杠高了一点点,实在看不出是做什么用的,但墙上的12幅人头照片及其说明让人感受了残酷
期刊
当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时刻将“忠诚”二字镌刻在心中,义无反顾地)中锋在前。这是湖南总队邵阳市支队支队长康正健人生的真实写照。他任支队长五年来,成功组织指挥处置的一些重大突发事件在三湘大地广为传诵。  六天六夜擒绑匪  夜黑如墨。2004年4月9日晚10点,刚从基层检查指导工作返回的康支队长。来不及掸一掸身上的灰尘,洗去浑身的疲劳,就接到驻地邵东县公安局长请求支队派兵参与处置特大人质绑架案的电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