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比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素材运用方法。在证明观点的过程中,有意选择两种性质相反,或有明显差异的事物或道理进行对比,从而阐明事理;或将某朝代的兴盛、衰败作为正反对比,以衰托兴,以兴明衰,使人明白怎样做事;或将社会中人与事、事与理进行对比,使人明是非,知善恶,辨美丑……对比法褒贬鲜明,使阅卷老师易于深刻理解所举事例的内涵,而且观点指向性明确,在高考作文阅卷场上容易抓住阅卷老师眼球,备受阅卷老师欢迎。
下面笔者就结合2015年高考各省涌现出的优秀作文,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运用对比的手法为文章增色添彩。
一 开头结尾正反对比亮观点
高考作文字数有限制,再加上阅卷时间有限制,要想在很短时间内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拿到理想的分数,开头结尾处最好讲求观点鲜明。对比不但能满足这一要求,还能够通过不同人、事、物或观点的鲜明对比,给人以强烈的反差。如云南卷优秀作文《平庸·平凡·非凡》的开头:
若说人生是一张白纸,有的人选择了信笔涂鸦,一挥而就;有的人却选择了精描细绘,处处斟酌。若说人生是一块原木,有人选择了草草遗弃,任凭时光宰割;有的人却选择了百雕成器,供之于高堂之上。若说人生是一次朝圣,有的人选择了隐入人潮,黯然离开;有的人却选择了心怀虔诚,一步一叩。同是平凡,有的人从平凡落入平庸,有的人却在平凡中成就非凡。
作者在文章开头就连续运用三个比喻,把抽象人生具象化,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然后又在每个比喻里运用正反对比,突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所造就的不同人生,从而水到渠成地提出观点。
又如,浙江卷优秀作文《言如心声或失真》的结尾:
言为心声,心灵间无所顾忌地沟通;言失心声,失本真,失感悟,也便失去了欣赏和肯定。愿人品如作品,让思想绽放。
文段通过“言为心声”和“言失心声”的对比,寥寥数语,简洁有力,给人深刻启迪。
二 素材横向对比展差异
横向对比,就是把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人或物进行比较,强调两者间的差别,进而鲜明地突出观点。横向对比不但观点鲜明,而且会让文章材料丰富,论据充分。如浙江卷优秀作文《且以作品论英雄》:
“言为心声”,即作品反映其人品。所谓“郁结乎心而发乎声”,作品本身定然有着作者个人人品的渗透。美学家蒋勋有言:“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句,我认为不是诗歌上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同样是一堆白骨,很多人走过去了,却没有看见。”试想,若是杜甫没有忧国忧民之心,又何来发自肺腑之言?伟大的心灵投影在文学上依然是伟大的作品,是高尚的品性。
然而这并不是说高尚作品的背后一定是脱俗之人。我们从小读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读犹太人斤斤计较、视财如命的险恶心肠,末了明白人不能为金钱所奴役,要追求人性上、人品上的美与良善——但事实上呢?莎士比亚成名后一直为钱财奔波。他视财如命,甚至发放高利贷敛资,更因一家人无法如期还清财物而气急败坏、对簿公堂。这时候我们再看元好问的“文章宁复见为人”,便显得格外讽刺而引人深思了:高雅的作品并不能看出写就它的“笔杆”人品如何。如此,你又怎能像孔夫子一样操琴无数、推演其人为文王?又怎能像孟夫子一样“知其人、论其世”呢?
作者先从正面切入,以杜甫为例,论证“言为心声”的道理,揭示作品反映人品;接着从反面切入,以莎士比亚为例,论证“高尚作品的背后不一定是脱俗之人”;然后自然地得出结论“且以作品论英雄”。
再如,重庆卷优秀作文《不能承受之善》:
在我看来.陈光标就是一位暴力慈善家,那镁光灯下举着捐款牌的娇小身躯,眼中闪烁着的泪水是感激还是屈辱?反观那些平民慈善家,有的是年逾花甲的老人,虽然踩着破旧的三轮车靠捡垃圾为生,却仍然资助他人;有的和被资助的家庭连面都没有见过,便把一份善意装在信封里递到了千里之外。这就是真的善意,善因为平等而更动人。
文字虽短,但材料丰富,通过陈光标和花甲老人等平民慈善家的善意对比,读者一眼就能分辨出两种慈善的优劣,论证充分。
三 素材纵向对比展深度
纵向对比就是把同一事物放在不同時间不同情况进行比较,突出二者的差别,进而证明观点。这种对比不但避免了事物因偶然性而带来的误差,而且对结构分析透彻,认识也更加深刻,能很好地展现思维的深度。如浙江卷优秀作文《作家与作品》:
文学作品作为艺术形式的一种,有时是生活原本的写照,有时却也是生活扭曲面的臆想和判断。法国作家加缪在其代表作《局外人》里,用夸张而荒谬的笔法刻画了一个情感缺失、道德丧尽的可怜虫默尔索,文风讽刺至极。这部风格独特、见解犀利的作品,直接将作者推向世界文学的最高地位——诺贝尔文学奖。那么,难道作者本人也像书中文字一样那么讽刺,那么善于挖苦吗?我们可以从他的其他作品中寻找答案。加缪在哲学界也有很高的地位,这归功于他的一本哲学名著——《西西弗的神话》。在这本书里,加缪摇身一变,从一个文学怪才变成了一个理性聪慧的哲学大师,其论点客观而具有深度,行文冷静悠远,给人以启迪。这两种不同文风都出自同一个人,更有趣的是,加缪在《西西弗的神话》里,花了大量笔墨介绍和解析了“荒谬”二字,这不正是他对自己作品的解读吗?可见,真正的大作家并不满足一种文风,而是为文局促或下笔悠远,他都能掌握。
在证明“作品格调与作者人品并不绝对一致”时,作者以加缪为例,先从正面切入,又从反面强化,既很好地证明了观点,又展示了作者对素材运用的娴熟。
四 巧用假设构成对比展灵动
假设分析法,就是根据自己引述的论据,提出形成条件并不存在的假设,并据以推导出一个与事实完全相反的结果,这一结果和原论据构成了正反对比,不但能够很好地解决手中材料不足的弊端,而且还能使文章因对比而生色。如湖北卷高考优秀作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演员张静初因在《唐山大地震》中出演姐姐方登而为人所熟知。她也是个极踏实的人,刚出道时并没有像某些“脱星”那样一夜成名。她给自己制定了很多小目标:演好小角色,学好外语,做好每一件事……经年累月,当她这样一步一步走来的时候,属于她的舞台已经搭建好。于是她成功了,她用气质和流利英文造就的“国际范儿”征服了导演和观众。如果当初张静初只是一心想着出名、走红,也许她早就被演艺圈一波又一波的洪流击退。就像她说的:“我用心地拾起了路途中的每一颗果子。”她就是以这样一种心态,一步一步迈向了成功。如果当初布勃卡的目标是6.25米,也许不会有今天“一厘米王”的神话;如果当初莱德的目标是2000个剧本,也许他会吓得一个也写不好。
作者正面运用张静初的材料,就已经证明了“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的观点。随后又进行假设分析,和后面的布勃卡、莱德的事例构成排比,不但使论证更严密,而且和前面的正面分析构成对比,观点也更加明确。
如重庆卷优秀作文《宽容,你等等我》:
宽容,在古代蔚然成风,现如今却难觅难寻。迈克尔·杰克逊生前丑闻缠身,直至他死后多年,其清白才得以证明。如果他生前人们能多一些信任、多一些宽容,一代天王大概也不至于走得如此落寞。
文段通过对迈克尔·杰克逊的生前进行反面假设分析,构成前后纵向对比,突出了宽容难觅带来的坏处。
下面笔者就结合2015年高考各省涌现出的优秀作文,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运用对比的手法为文章增色添彩。
一 开头结尾正反对比亮观点
高考作文字数有限制,再加上阅卷时间有限制,要想在很短时间内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拿到理想的分数,开头结尾处最好讲求观点鲜明。对比不但能满足这一要求,还能够通过不同人、事、物或观点的鲜明对比,给人以强烈的反差。如云南卷优秀作文《平庸·平凡·非凡》的开头:
若说人生是一张白纸,有的人选择了信笔涂鸦,一挥而就;有的人却选择了精描细绘,处处斟酌。若说人生是一块原木,有人选择了草草遗弃,任凭时光宰割;有的人却选择了百雕成器,供之于高堂之上。若说人生是一次朝圣,有的人选择了隐入人潮,黯然离开;有的人却选择了心怀虔诚,一步一叩。同是平凡,有的人从平凡落入平庸,有的人却在平凡中成就非凡。
作者在文章开头就连续运用三个比喻,把抽象人生具象化,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然后又在每个比喻里运用正反对比,突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所造就的不同人生,从而水到渠成地提出观点。
又如,浙江卷优秀作文《言如心声或失真》的结尾:
言为心声,心灵间无所顾忌地沟通;言失心声,失本真,失感悟,也便失去了欣赏和肯定。愿人品如作品,让思想绽放。
文段通过“言为心声”和“言失心声”的对比,寥寥数语,简洁有力,给人深刻启迪。
二 素材横向对比展差异
横向对比,就是把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人或物进行比较,强调两者间的差别,进而鲜明地突出观点。横向对比不但观点鲜明,而且会让文章材料丰富,论据充分。如浙江卷优秀作文《且以作品论英雄》:
“言为心声”,即作品反映其人品。所谓“郁结乎心而发乎声”,作品本身定然有着作者个人人品的渗透。美学家蒋勋有言:“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句,我认为不是诗歌上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同样是一堆白骨,很多人走过去了,却没有看见。”试想,若是杜甫没有忧国忧民之心,又何来发自肺腑之言?伟大的心灵投影在文学上依然是伟大的作品,是高尚的品性。
然而这并不是说高尚作品的背后一定是脱俗之人。我们从小读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读犹太人斤斤计较、视财如命的险恶心肠,末了明白人不能为金钱所奴役,要追求人性上、人品上的美与良善——但事实上呢?莎士比亚成名后一直为钱财奔波。他视财如命,甚至发放高利贷敛资,更因一家人无法如期还清财物而气急败坏、对簿公堂。这时候我们再看元好问的“文章宁复见为人”,便显得格外讽刺而引人深思了:高雅的作品并不能看出写就它的“笔杆”人品如何。如此,你又怎能像孔夫子一样操琴无数、推演其人为文王?又怎能像孟夫子一样“知其人、论其世”呢?
作者先从正面切入,以杜甫为例,论证“言为心声”的道理,揭示作品反映人品;接着从反面切入,以莎士比亚为例,论证“高尚作品的背后不一定是脱俗之人”;然后自然地得出结论“且以作品论英雄”。
再如,重庆卷优秀作文《不能承受之善》:
在我看来.陈光标就是一位暴力慈善家,那镁光灯下举着捐款牌的娇小身躯,眼中闪烁着的泪水是感激还是屈辱?反观那些平民慈善家,有的是年逾花甲的老人,虽然踩着破旧的三轮车靠捡垃圾为生,却仍然资助他人;有的和被资助的家庭连面都没有见过,便把一份善意装在信封里递到了千里之外。这就是真的善意,善因为平等而更动人。
文字虽短,但材料丰富,通过陈光标和花甲老人等平民慈善家的善意对比,读者一眼就能分辨出两种慈善的优劣,论证充分。
三 素材纵向对比展深度
纵向对比就是把同一事物放在不同時间不同情况进行比较,突出二者的差别,进而证明观点。这种对比不但避免了事物因偶然性而带来的误差,而且对结构分析透彻,认识也更加深刻,能很好地展现思维的深度。如浙江卷优秀作文《作家与作品》:
文学作品作为艺术形式的一种,有时是生活原本的写照,有时却也是生活扭曲面的臆想和判断。法国作家加缪在其代表作《局外人》里,用夸张而荒谬的笔法刻画了一个情感缺失、道德丧尽的可怜虫默尔索,文风讽刺至极。这部风格独特、见解犀利的作品,直接将作者推向世界文学的最高地位——诺贝尔文学奖。那么,难道作者本人也像书中文字一样那么讽刺,那么善于挖苦吗?我们可以从他的其他作品中寻找答案。加缪在哲学界也有很高的地位,这归功于他的一本哲学名著——《西西弗的神话》。在这本书里,加缪摇身一变,从一个文学怪才变成了一个理性聪慧的哲学大师,其论点客观而具有深度,行文冷静悠远,给人以启迪。这两种不同文风都出自同一个人,更有趣的是,加缪在《西西弗的神话》里,花了大量笔墨介绍和解析了“荒谬”二字,这不正是他对自己作品的解读吗?可见,真正的大作家并不满足一种文风,而是为文局促或下笔悠远,他都能掌握。
在证明“作品格调与作者人品并不绝对一致”时,作者以加缪为例,先从正面切入,又从反面强化,既很好地证明了观点,又展示了作者对素材运用的娴熟。
四 巧用假设构成对比展灵动
假设分析法,就是根据自己引述的论据,提出形成条件并不存在的假设,并据以推导出一个与事实完全相反的结果,这一结果和原论据构成了正反对比,不但能够很好地解决手中材料不足的弊端,而且还能使文章因对比而生色。如湖北卷高考优秀作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演员张静初因在《唐山大地震》中出演姐姐方登而为人所熟知。她也是个极踏实的人,刚出道时并没有像某些“脱星”那样一夜成名。她给自己制定了很多小目标:演好小角色,学好外语,做好每一件事……经年累月,当她这样一步一步走来的时候,属于她的舞台已经搭建好。于是她成功了,她用气质和流利英文造就的“国际范儿”征服了导演和观众。如果当初张静初只是一心想着出名、走红,也许她早就被演艺圈一波又一波的洪流击退。就像她说的:“我用心地拾起了路途中的每一颗果子。”她就是以这样一种心态,一步一步迈向了成功。如果当初布勃卡的目标是6.25米,也许不会有今天“一厘米王”的神话;如果当初莱德的目标是2000个剧本,也许他会吓得一个也写不好。
作者正面运用张静初的材料,就已经证明了“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的观点。随后又进行假设分析,和后面的布勃卡、莱德的事例构成排比,不但使论证更严密,而且和前面的正面分析构成对比,观点也更加明确。
如重庆卷优秀作文《宽容,你等等我》:
宽容,在古代蔚然成风,现如今却难觅难寻。迈克尔·杰克逊生前丑闻缠身,直至他死后多年,其清白才得以证明。如果他生前人们能多一些信任、多一些宽容,一代天王大概也不至于走得如此落寞。
文段通过对迈克尔·杰克逊的生前进行反面假设分析,构成前后纵向对比,突出了宽容难觅带来的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