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心区域及一些郊区试点区域,煤电“双轨”甚至“电改煤”情况普遍存在,实现无煤化困难重重。
作为一项旨在减少城区冬季燃煤污染、改善北京空气质量的公共政策,北京自2001年起实施“煤改电”工程,于今已逾13年。但《民生周刊》记者调查发现,在北京核心区域东城区、西城区及一些郊区试点区域,煤电“双轨”甚至“电改煤”情况普遍存在,实现无煤化困难重重。
投资百亿禁煤
东城区北锣鼓巷平房区域内所住的大都是“老北京人”,这里属于历史文化保护区,平房居多,居民冬季主要依靠小煤炉采暖,污染严重。
李祥云家世世代代住在这里。“刚开始烧煤球,后来条件好转就烧蜂窝煤,再就是无烟煤了。”李祥云告诉《民生周刊》记者,“以前,每天早上都要检查和清理土煤气的烟筒,要仔细检查,这是人命关天的事,时刻保持通风、通气,才能保证安全。”
记者看到,这个区域平房十分密集,一条小巷会绕10几个弯,若每户人家都靠烧煤取暖,一旦引起火灾,其他居民很难幸免。
《民生周刊》记者了解到,为了减少冬季燃煤污染,提高平房区居民生活质量,2001年,北京市选择东城区和西城区的两片区域进行试点,试点评估成功后,市政府决定在文化保护区实施“煤改电”工程,即在平房区以电采暖取代蜂窝煤炉供暖。
2009年,北京市中心城区内的16万多户平房小煤炉全部实施“煤改电”,彻底告别烟熏火燎式的取暖模式。李祥云一家也成了“煤改电”用户之一。
不仅如此,截至2011年年底,由各区环保局牵头,街道办事处、房管局、居委会协助实施,在东城、西城、宣武3区,特别是前门一带全部实施“煤改电”,总投资达120多亿元。
用上电暖气的李祥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供暖面积20平方米计算,一个供暖季下来如果购买蜂窝煤需要花费近2000元,使用电采暖后,花费在1900元左右。李祥云笑道:“别看表面上区别不大,但‘煤改电’有国家政策支持,实行峰谷电价有补贴,算下来只需要1000多块钱就能过冬了。”
事实上,为实质性推进“煤改电”工程,13年来,北京市政府的配套政策几经调整。比如,蓄能电暖气由最初的居民全部承担,改为政府补贴一半,直到目前补贴三分之二;低谷电价时段由最初的24时至次日6时,调整为22时至次日6时,延长了两个小时。此外,为了使平房更加保暖,政府还补贴资金用于修补破损房屋。
“电改煤”仍存在
李祥云告诉《民生周刊》记者,“煤改电”是件好事,但目前部分核心区和试点区域居民仍在继续用煤。记者发现,西城区的大部分平房从2003年就完成了“煤改电”,但仍有很多居民并未彻底放弃传统的蜂窝煤,煤电“双轨”或“电改煤”的情况普遍存在。
西四北社区的廖先民已年过七旬,他今年冬季采暖就实行“双轨制”。“白天烧煤,晚上用电。”他粗略算了一下,“烧煤加用电,每天也就10多元钱,晚上把煤火封住保证不熄灭,屋子会更加暖和一些。”
记者从西四北社区居委会了解到,这个社区常住居民有2000多户,退休老人居多,他们白天更需要使用暖气。“峰谷电价对于一些上班族来说还算合适,但对长期在家居住的老人来说,就不划算了。”居委会主任林泽才说。
东城区干面胡同的送煤工李师傅告诉《民生周刊》记者,他一天至少能送5家的煤,其中4家就是已经实施了“煤改电”的用户。干面胡同蜂窝煤站的销售人员说,这周蜂窝煤已卖出了约3000吨。
磐石环境与能源研究所的赵昂长期从事 “煤改电”工作研究,他告诉《民生周刊》记者,除了东城和西城两个核心区,北京市也在顺义区和房山区的一些村庄进行了“煤改电”试点。
“村里每户人家的门口都堆着一些炭块,在各家屋顶上方的烟囱里,不时有一股股黑烟冒出,空中弥漫着一团灰色的雾,空气中掺杂着一股焦炭的味道。”赵昂说。
据了解,顺义区的马各庄村,取暖季低谷电价为每度0.3元。与核心区低谷电价每度0.1元的补贴相比,农村的补贴相对比较低。赵昂说,就因为补贴较低,顺义区的10几户居民没有一户使用电取暖器。电取暖功率大,电价非常高,村民无力承担高额的电费。
“甚至不少村民还卖掉了崭新的取暖器。”赵昂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在房山区四马台村,居民根本不用掏钱,都是政府购买,电暖器使用的是非蓄能式取暖器。在实施“煤改电”之前,这个村就是产煤区,村里统一供暖,村民不需要缴纳取暖费。
为了改善空气质量,2010年开始,四马台村的煤矿被迫关停,没了主要经济来源,300多户村民大多外出务工。实施“煤改电”工程后,由于电取暖费用过高,即使安装了电取暖设备,村民仍然使用煤球或木材取暖。
补贴乱象
《民生周刊》记者了解到,实施“煤改电”后,北京东城、西城区平房房主的补贴发放有两个渠道:有工作单位的房主从所在单位领取补贴,没有工作单位的则到北京市“煤改电办公室”领取。事实上,由于所在单位经济效益不好,无法拿到补贴的情况普遍存在,这使得很多拿不到补贴的房主仍旧燃煤取暖。
记者实地走访亦发现,目前,东城、西城核心区的平房内,外来租户居多。
“因补贴和优惠的相关政策只针对具有北京户口的房主,补贴无法到租户头上,房东则会变相提高取暖电价,这导致大部分租户仍然使用煤炭取暖。”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尚晓援说。
她认为,“煤改电”虽然对治理北京市大气污染、减少煤气中毒事故成效明显。但在政策调整中,输变电设备安装选址方面仍然存在争议。多数变电站都安装在居民院中,近距离与变电站接触,安全问题令人担忧。
李祥云就十分担心她房子的安全问题。“2009年接入的电路目前已经老化,胶皮变脆,线芯质量变差,这些设备都安装在我们家的墙上。”她担心会有电磁辐射、噪声和无线电干扰,引发火灾和爆炸。另外,取暖器定时器很容易坏,定时不准甚至无法定时,维修成本也很高。
而在海淀区西北旺镇屯佃村,居民使用烟煤或煤球取暖现象大量存在。曾参与“煤改电”工程调研的环保人士钟广祥发现,政府购买的无烟煤并不符合村民的取暖用煤需要。
他告诉《民生周刊》记者,村民普遍反映,村委会购买的无烟煤块未经分选、大小不一、杂质较多,掺杂了很多煤矸石。这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无烟煤煤块太大,煤炉烧不透,太小则会导致取暖炉氧气不足而熄灭。
“面对无烟煤替代烟煤的问题,应结合居民需要实施补贴,而不是盲目购买无烟煤。”钟广祥建议,此外,还应适当延长低谷电价补贴时间,打破目前城乡之间的补贴差距。
尚晓援则认为,要推进无煤化,就要严控煤炭销售,同时禁止房主私抬电价。输变电设施也应深埋地下,尽快出台“煤改电”输电设施建设选址公众参与政策,还要做好房屋保温修缮工作,避免设备出现短期老化现象。
作为一项旨在减少城区冬季燃煤污染、改善北京空气质量的公共政策,北京自2001年起实施“煤改电”工程,于今已逾13年。但《民生周刊》记者调查发现,在北京核心区域东城区、西城区及一些郊区试点区域,煤电“双轨”甚至“电改煤”情况普遍存在,实现无煤化困难重重。
投资百亿禁煤
东城区北锣鼓巷平房区域内所住的大都是“老北京人”,这里属于历史文化保护区,平房居多,居民冬季主要依靠小煤炉采暖,污染严重。
李祥云家世世代代住在这里。“刚开始烧煤球,后来条件好转就烧蜂窝煤,再就是无烟煤了。”李祥云告诉《民生周刊》记者,“以前,每天早上都要检查和清理土煤气的烟筒,要仔细检查,这是人命关天的事,时刻保持通风、通气,才能保证安全。”
记者看到,这个区域平房十分密集,一条小巷会绕10几个弯,若每户人家都靠烧煤取暖,一旦引起火灾,其他居民很难幸免。
《民生周刊》记者了解到,为了减少冬季燃煤污染,提高平房区居民生活质量,2001年,北京市选择东城区和西城区的两片区域进行试点,试点评估成功后,市政府决定在文化保护区实施“煤改电”工程,即在平房区以电采暖取代蜂窝煤炉供暖。
2009年,北京市中心城区内的16万多户平房小煤炉全部实施“煤改电”,彻底告别烟熏火燎式的取暖模式。李祥云一家也成了“煤改电”用户之一。
不仅如此,截至2011年年底,由各区环保局牵头,街道办事处、房管局、居委会协助实施,在东城、西城、宣武3区,特别是前门一带全部实施“煤改电”,总投资达120多亿元。
用上电暖气的李祥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供暖面积20平方米计算,一个供暖季下来如果购买蜂窝煤需要花费近2000元,使用电采暖后,花费在1900元左右。李祥云笑道:“别看表面上区别不大,但‘煤改电’有国家政策支持,实行峰谷电价有补贴,算下来只需要1000多块钱就能过冬了。”
事实上,为实质性推进“煤改电”工程,13年来,北京市政府的配套政策几经调整。比如,蓄能电暖气由最初的居民全部承担,改为政府补贴一半,直到目前补贴三分之二;低谷电价时段由最初的24时至次日6时,调整为22时至次日6时,延长了两个小时。此外,为了使平房更加保暖,政府还补贴资金用于修补破损房屋。
“电改煤”仍存在
李祥云告诉《民生周刊》记者,“煤改电”是件好事,但目前部分核心区和试点区域居民仍在继续用煤。记者发现,西城区的大部分平房从2003年就完成了“煤改电”,但仍有很多居民并未彻底放弃传统的蜂窝煤,煤电“双轨”或“电改煤”的情况普遍存在。
西四北社区的廖先民已年过七旬,他今年冬季采暖就实行“双轨制”。“白天烧煤,晚上用电。”他粗略算了一下,“烧煤加用电,每天也就10多元钱,晚上把煤火封住保证不熄灭,屋子会更加暖和一些。”
记者从西四北社区居委会了解到,这个社区常住居民有2000多户,退休老人居多,他们白天更需要使用暖气。“峰谷电价对于一些上班族来说还算合适,但对长期在家居住的老人来说,就不划算了。”居委会主任林泽才说。
东城区干面胡同的送煤工李师傅告诉《民生周刊》记者,他一天至少能送5家的煤,其中4家就是已经实施了“煤改电”的用户。干面胡同蜂窝煤站的销售人员说,这周蜂窝煤已卖出了约3000吨。
磐石环境与能源研究所的赵昂长期从事 “煤改电”工作研究,他告诉《民生周刊》记者,除了东城和西城两个核心区,北京市也在顺义区和房山区的一些村庄进行了“煤改电”试点。
“村里每户人家的门口都堆着一些炭块,在各家屋顶上方的烟囱里,不时有一股股黑烟冒出,空中弥漫着一团灰色的雾,空气中掺杂着一股焦炭的味道。”赵昂说。
据了解,顺义区的马各庄村,取暖季低谷电价为每度0.3元。与核心区低谷电价每度0.1元的补贴相比,农村的补贴相对比较低。赵昂说,就因为补贴较低,顺义区的10几户居民没有一户使用电取暖器。电取暖功率大,电价非常高,村民无力承担高额的电费。
“甚至不少村民还卖掉了崭新的取暖器。”赵昂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在房山区四马台村,居民根本不用掏钱,都是政府购买,电暖器使用的是非蓄能式取暖器。在实施“煤改电”之前,这个村就是产煤区,村里统一供暖,村民不需要缴纳取暖费。
为了改善空气质量,2010年开始,四马台村的煤矿被迫关停,没了主要经济来源,300多户村民大多外出务工。实施“煤改电”工程后,由于电取暖费用过高,即使安装了电取暖设备,村民仍然使用煤球或木材取暖。
补贴乱象
《民生周刊》记者了解到,实施“煤改电”后,北京东城、西城区平房房主的补贴发放有两个渠道:有工作单位的房主从所在单位领取补贴,没有工作单位的则到北京市“煤改电办公室”领取。事实上,由于所在单位经济效益不好,无法拿到补贴的情况普遍存在,这使得很多拿不到补贴的房主仍旧燃煤取暖。
记者实地走访亦发现,目前,东城、西城核心区的平房内,外来租户居多。
“因补贴和优惠的相关政策只针对具有北京户口的房主,补贴无法到租户头上,房东则会变相提高取暖电价,这导致大部分租户仍然使用煤炭取暖。”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尚晓援说。
她认为,“煤改电”虽然对治理北京市大气污染、减少煤气中毒事故成效明显。但在政策调整中,输变电设备安装选址方面仍然存在争议。多数变电站都安装在居民院中,近距离与变电站接触,安全问题令人担忧。
李祥云就十分担心她房子的安全问题。“2009年接入的电路目前已经老化,胶皮变脆,线芯质量变差,这些设备都安装在我们家的墙上。”她担心会有电磁辐射、噪声和无线电干扰,引发火灾和爆炸。另外,取暖器定时器很容易坏,定时不准甚至无法定时,维修成本也很高。
而在海淀区西北旺镇屯佃村,居民使用烟煤或煤球取暖现象大量存在。曾参与“煤改电”工程调研的环保人士钟广祥发现,政府购买的无烟煤并不符合村民的取暖用煤需要。
他告诉《民生周刊》记者,村民普遍反映,村委会购买的无烟煤块未经分选、大小不一、杂质较多,掺杂了很多煤矸石。这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无烟煤煤块太大,煤炉烧不透,太小则会导致取暖炉氧气不足而熄灭。
“面对无烟煤替代烟煤的问题,应结合居民需要实施补贴,而不是盲目购买无烟煤。”钟广祥建议,此外,还应适当延长低谷电价补贴时间,打破目前城乡之间的补贴差距。
尚晓援则认为,要推进无煤化,就要严控煤炭销售,同时禁止房主私抬电价。输变电设施也应深埋地下,尽快出台“煤改电”输电设施建设选址公众参与政策,还要做好房屋保温修缮工作,避免设备出现短期老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