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中教师的讲让位于学生的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能掌握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有效提高语文能力。
关键词:自主学习;激发兴趣;主动发展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习惯一手包办,一讲到底,在课堂上,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讲得声嘶力竭,汗流浃背,但仍是效果不佳,因为这种灌注细嚼和越俎代庖的教学方法完全违背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教师没把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致使学生学得被动,成天陷入枯燥无味的文章体裁、篇章结构的分析之中,大脑仅仅成为储藏知识的器皿。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下面谈谈我在日常教学中卓有成效的方法。
一、激发兴趣是培养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教师善教,学生乐学。如,在教学《论语六则》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思想之光能照亮人们的思想,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呢?有大家熟悉的牛顿、哥白尼等,而大家知道排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第一位的思想家是谁吗?(先让学生议论一会)他就是我国的孔子。”这样一说,学生学《论语六则》的兴趣就被激发起来了。有了浓厚的兴趣便能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习动力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对学习目的的执著追求。因此,教师在讲授每一节课之前,清楚地、生动地、巧妙地提出这堂课的目的要求,从中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前提,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教学技能。
二、指导学法是培养能力的根本
英国教育家赫斯特在解释有关教学概念时强调:我们所要求的学习,应该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给学生自己决定活动顺序的机会,或给他们发现问题,然后加以理解的机会,当学生发现问题时,这些问题能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同时,心理学表明:思维开始于问题情境之中,然后它就作为主体,发现未知事物的过程而进行下去,当在学生面前提示一种新鲜事物时,就能激发学生的好奇感,就能促使他们迫切地思考和理解问题,从中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进学法指导,要求他们积极参加语文实践。
1.让学生多动手,变学会为会学
要求学生养成勤查字典、词典、资料的习惯,每篇课文中的生字、生词让学生在预习新课时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教师只作检查。经检查后,发现学生的答案极为准确。很多学生深有体会地说:过去学习生字、生词时教师写,我们抄,很快忘记,现在我们自己查找,既学得主动又记得牢固。
此外,还要求学生养成课外勤练笔的习惯,坚持写日记、写周记,开始以写人记事为主。当然,这一类的训练到一定程度时,则又引导他们要跳出家庭、学校的小圈子,让他们把眼光投向火热的现实社会,以后写出来的文章就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逐渐向高质量的作文迈进,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能很快得到提高。
2.让学生多动口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问答式、表演式、讨论式、座谈式、演讲式、辩论式、游戏式等多种教学形式。总之,各种形式的运用使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来,广泛参与,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特别是在讲演辩论中,让学生上讲台,独立讲演,并接受教师的质询和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讨论甚至争辩,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秩序。由于提出问题、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是由学生个人操作完成,充分调动他们主动探求知识、发表独立见解的积极性。
3.让学生多动脑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力。例如,我在教学《竞选州长》一课时,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后,要求学生概括出“我”参加州长竞选以来的心理变化过程。学生根据故事情节,依据文章内容,开展思维,仔细加以概括,大多学生都能准确列出“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暗自得意—诧异得要爆炸—提心吊胆—吓得逃跑—无可奈何—深感耻辱—陷入恐慌—几乎发疯—甘拜下风。让学生梳理出“我”的心理变化过程,他们就能清楚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民主选举的虚伪性。在无形中就能增强学生的语文概括能力。
三、主动力发展是培养能力的关键
无疑,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才能使之既得到“即食之鱼”,又学到“捕鱼之技”,进而达到增强语文能力的目的。否则,无论是再高明者亦难于教好、教活。因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靠所学知识的转化和运用而生成,而在这个过程中兴趣是知识的入门,善于学习是则是获取知识的途径,而知识的运用和实践创新,则是能力生成发展的根本,教师如何让学生主动发展,学生又是如何真正自主地加以发展,便成为语文能力的关键所在。
常言道:梨子滋味各有不同,如果你不亲口品尝,又怎知是甜是涩。学生所接受的是间接知识,如果不加以运用实践,又怎能真正掌握呢?所以,学生主动发展则是能力形成的关键。
可见,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共同活动,具有双边性。教师的活动主要是导,就是要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发挥主观能动的作用。这样教学效果就会更加明显,语文能力就提高更快。
参考文献:
[1]胡永博.创新语文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魅力中国,2010(36).
[2]甘东海.创新小说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1(05).
[3]葛红娜.探究教法,让创新能力培养贯穿语文学习中.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01).
(作者单位 广东省兴宁市龙北中学)
关键词:自主学习;激发兴趣;主动发展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习惯一手包办,一讲到底,在课堂上,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讲得声嘶力竭,汗流浃背,但仍是效果不佳,因为这种灌注细嚼和越俎代庖的教学方法完全违背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教师没把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致使学生学得被动,成天陷入枯燥无味的文章体裁、篇章结构的分析之中,大脑仅仅成为储藏知识的器皿。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下面谈谈我在日常教学中卓有成效的方法。
一、激发兴趣是培养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教师善教,学生乐学。如,在教学《论语六则》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思想之光能照亮人们的思想,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呢?有大家熟悉的牛顿、哥白尼等,而大家知道排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第一位的思想家是谁吗?(先让学生议论一会)他就是我国的孔子。”这样一说,学生学《论语六则》的兴趣就被激发起来了。有了浓厚的兴趣便能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习动力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对学习目的的执著追求。因此,教师在讲授每一节课之前,清楚地、生动地、巧妙地提出这堂课的目的要求,从中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前提,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教学技能。
二、指导学法是培养能力的根本
英国教育家赫斯特在解释有关教学概念时强调:我们所要求的学习,应该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给学生自己决定活动顺序的机会,或给他们发现问题,然后加以理解的机会,当学生发现问题时,这些问题能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同时,心理学表明:思维开始于问题情境之中,然后它就作为主体,发现未知事物的过程而进行下去,当在学生面前提示一种新鲜事物时,就能激发学生的好奇感,就能促使他们迫切地思考和理解问题,从中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进学法指导,要求他们积极参加语文实践。
1.让学生多动手,变学会为会学
要求学生养成勤查字典、词典、资料的习惯,每篇课文中的生字、生词让学生在预习新课时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教师只作检查。经检查后,发现学生的答案极为准确。很多学生深有体会地说:过去学习生字、生词时教师写,我们抄,很快忘记,现在我们自己查找,既学得主动又记得牢固。
此外,还要求学生养成课外勤练笔的习惯,坚持写日记、写周记,开始以写人记事为主。当然,这一类的训练到一定程度时,则又引导他们要跳出家庭、学校的小圈子,让他们把眼光投向火热的现实社会,以后写出来的文章就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逐渐向高质量的作文迈进,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能很快得到提高。
2.让学生多动口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问答式、表演式、讨论式、座谈式、演讲式、辩论式、游戏式等多种教学形式。总之,各种形式的运用使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来,广泛参与,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特别是在讲演辩论中,让学生上讲台,独立讲演,并接受教师的质询和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讨论甚至争辩,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秩序。由于提出问题、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是由学生个人操作完成,充分调动他们主动探求知识、发表独立见解的积极性。
3.让学生多动脑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力。例如,我在教学《竞选州长》一课时,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后,要求学生概括出“我”参加州长竞选以来的心理变化过程。学生根据故事情节,依据文章内容,开展思维,仔细加以概括,大多学生都能准确列出“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暗自得意—诧异得要爆炸—提心吊胆—吓得逃跑—无可奈何—深感耻辱—陷入恐慌—几乎发疯—甘拜下风。让学生梳理出“我”的心理变化过程,他们就能清楚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民主选举的虚伪性。在无形中就能增强学生的语文概括能力。
三、主动力发展是培养能力的关键
无疑,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才能使之既得到“即食之鱼”,又学到“捕鱼之技”,进而达到增强语文能力的目的。否则,无论是再高明者亦难于教好、教活。因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靠所学知识的转化和运用而生成,而在这个过程中兴趣是知识的入门,善于学习是则是获取知识的途径,而知识的运用和实践创新,则是能力生成发展的根本,教师如何让学生主动发展,学生又是如何真正自主地加以发展,便成为语文能力的关键所在。
常言道:梨子滋味各有不同,如果你不亲口品尝,又怎知是甜是涩。学生所接受的是间接知识,如果不加以运用实践,又怎能真正掌握呢?所以,学生主动发展则是能力形成的关键。
可见,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共同活动,具有双边性。教师的活动主要是导,就是要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发挥主观能动的作用。这样教学效果就会更加明显,语文能力就提高更快。
参考文献:
[1]胡永博.创新语文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魅力中国,2010(36).
[2]甘东海.创新小说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1(05).
[3]葛红娜.探究教法,让创新能力培养贯穿语文学习中.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01).
(作者单位 广东省兴宁市龙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