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表现,无疑将直接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这种表现可归结为学生对教师的质疑,即教师提倡学生在课堂上实施“群言堂”“一起喊”,另外还要积极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课“吹毛求庇”“评头论足”,即教师可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从而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关键词:鼓励;学生;质疑
一、 平易和蔼,给点“胆子”
陶行知老先生曾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在祖国全面开放,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彻底从“师道尊严”的禁锢中走出来,从根本上创设宽松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放下架子,从心底里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在生活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活动中间抓住当代学生的娇气,给足他们勇气,于学习时在“勤学”的基础上,培养开发他们“好问”的天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多提倡质疑问难,鼓励奇思异想,允许学生出错越轨,尊重学生的“奇谈怪论”,保护他们的“勇辩好胜”,真正做好“学问”的导师,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愉悦的氛围中能大胆地进行提问,从而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 潜心钻研,教点“法子”
古人说:“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学生一旦掌握了“方法”这把金钥匙,就会自己开启知识宝库的大门,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地遨游。学贵有疑,有疑则思,有累则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仔细阅读课文的产物,如何使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学生主动求知,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点。例如,学习语文课时,可让学生经过熟读生疑、探究释疑、获疑内化的结构模式,学生便在读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后,便急于去做实验,最后便有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一斤铁比一斤棉花落得快,先着地?”“为什么鸡毛比石子落得慢?”这些触及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出错的关键问题,教师便可因势利导,促使学生去探究,他们最终会落脚到伽利略的观点上来,教师便趁机做一个与伽利略相同的实验,学生便会由此而学习到书本以外的更多的知识,进而也消化了课文知识。
三、 创设情境,寻点“乐子”
在课堂教学中,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
如:在学习“角的性质”时,教师可以在纸上画一个60°的角,黑板上画一个60°的角,操场上画一个60°的角,让学生比较哪个大?把一个30°的角放在放大10倍的放大镜下看,你们猜一猜,现在看到的角是多少度?有的学生便会认为:“操场上的角大”“放大镜下的角是300°”。教师此时抓住机会,组织学生讨论,结果却让学生“大失所望”,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把学生学习的情绪推向了高潮。又如在学完“加减混合运算”后,教师可设计以下练习:同学们学得很好,老师十分高兴,要带你们去参观一个养鸡场,养鸡场里鸡真多,有白的、花的、大的、小的、公的、母的(同时教师把标有数字的房子放在教桌上,把带有数学题的鸡的模型分别发给若干学生)。天黑了,鸡该回家了,它们应该住进哪间房呢?要求:鸡身上的算术题得几,就住进几号房。
最后追问:有几只鸡没有进鸡房?为什么找不到家?学生投入到有趣的讨论中。这样巧妙地设计题目,使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活动,兴趣盎然,留有余味。这样创设新颖别致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中,从而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要学到爱学,乐在其中。
四、 引进机制,赏点“果子”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巧妙运用各种激励的手段,就会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例如,在学生质疑、探疑、释疑的任何一个环节中适时地给学生一点口头激励或物质激励、目光激励或其他身体语激励,或引起竞争机制的激励,这无疑都是对学生的肯定,使他们倍感成功的喜悦,就更加激发了学生说的欲望,他們就会毫无顾忌,畅所欲言;这样既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又充分地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在成功的体验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就会对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对学习也更加努力了。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质疑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实践水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循循善诱,步步扩大,切不能好高骛远,对学生拔苗助长。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一问多思”的习惯,凡事不妨让他们多问几个为什么,对老师提出的一些问题要有穷追到底的精神,解决问题时刻要能做到锲而不舍,同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够真正鼓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性。
作者简介:刘洪香,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昌宁镇教学辅导站。
关键词:鼓励;学生;质疑
一、 平易和蔼,给点“胆子”
陶行知老先生曾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在祖国全面开放,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彻底从“师道尊严”的禁锢中走出来,从根本上创设宽松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放下架子,从心底里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在生活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活动中间抓住当代学生的娇气,给足他们勇气,于学习时在“勤学”的基础上,培养开发他们“好问”的天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多提倡质疑问难,鼓励奇思异想,允许学生出错越轨,尊重学生的“奇谈怪论”,保护他们的“勇辩好胜”,真正做好“学问”的导师,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愉悦的氛围中能大胆地进行提问,从而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 潜心钻研,教点“法子”
古人说:“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学生一旦掌握了“方法”这把金钥匙,就会自己开启知识宝库的大门,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地遨游。学贵有疑,有疑则思,有累则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仔细阅读课文的产物,如何使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学生主动求知,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点。例如,学习语文课时,可让学生经过熟读生疑、探究释疑、获疑内化的结构模式,学生便在读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后,便急于去做实验,最后便有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一斤铁比一斤棉花落得快,先着地?”“为什么鸡毛比石子落得慢?”这些触及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出错的关键问题,教师便可因势利导,促使学生去探究,他们最终会落脚到伽利略的观点上来,教师便趁机做一个与伽利略相同的实验,学生便会由此而学习到书本以外的更多的知识,进而也消化了课文知识。
三、 创设情境,寻点“乐子”
在课堂教学中,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
如:在学习“角的性质”时,教师可以在纸上画一个60°的角,黑板上画一个60°的角,操场上画一个60°的角,让学生比较哪个大?把一个30°的角放在放大10倍的放大镜下看,你们猜一猜,现在看到的角是多少度?有的学生便会认为:“操场上的角大”“放大镜下的角是300°”。教师此时抓住机会,组织学生讨论,结果却让学生“大失所望”,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把学生学习的情绪推向了高潮。又如在学完“加减混合运算”后,教师可设计以下练习:同学们学得很好,老师十分高兴,要带你们去参观一个养鸡场,养鸡场里鸡真多,有白的、花的、大的、小的、公的、母的(同时教师把标有数字的房子放在教桌上,把带有数学题的鸡的模型分别发给若干学生)。天黑了,鸡该回家了,它们应该住进哪间房呢?要求:鸡身上的算术题得几,就住进几号房。
最后追问:有几只鸡没有进鸡房?为什么找不到家?学生投入到有趣的讨论中。这样巧妙地设计题目,使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活动,兴趣盎然,留有余味。这样创设新颖别致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中,从而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要学到爱学,乐在其中。
四、 引进机制,赏点“果子”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巧妙运用各种激励的手段,就会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例如,在学生质疑、探疑、释疑的任何一个环节中适时地给学生一点口头激励或物质激励、目光激励或其他身体语激励,或引起竞争机制的激励,这无疑都是对学生的肯定,使他们倍感成功的喜悦,就更加激发了学生说的欲望,他們就会毫无顾忌,畅所欲言;这样既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又充分地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在成功的体验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就会对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对学习也更加努力了。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质疑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实践水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循循善诱,步步扩大,切不能好高骛远,对学生拔苗助长。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一问多思”的习惯,凡事不妨让他们多问几个为什么,对老师提出的一些问题要有穷追到底的精神,解决问题时刻要能做到锲而不舍,同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够真正鼓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性。
作者简介:刘洪香,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昌宁镇教学辅导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