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国人民都看明白了:人口红利用得差不多了,再过多少年,年轻人就不够用了。放开二胎政策,是要尽快“储备”的意思。然而从前几年的数据来看,“单独”父母在政策放开后的二胎申请,要远远低于政府预期。
有人说:养儿防老;又有人说:养儿也不能防老。有这样的计算,一线城市家庭养大一个孩子,吃穿用度,教育医疗,十几年下来要耗费百万之多,这笔钱用到任何投资上,带来的回报都不容小觑。十几二十年下来,光一份红利也可以保证衣食无忧。而养大一个孩子,按照今天的经验,未必能有如此回报,搞不好还要啃老。以前说,“教育是最好的投资”,这说法实在站不住脚。生养得越多,只怕赔得越多。养一个孩子,很多父母已然得不偿失,叫苦连连。
周围所有的年轻父母都在谈论二胎的放开。有跃跃欲试的,也有摇头苦笑:“养不起养不起。女孩还好,万一生个男孩,还要给他买房”——从积极的角度看,起码重男轻女的陋俗在大城市算是被遏制住了。
当生育变成“计划”,这件事就成了一个经济命题。计划永远和理性相连,理性就是要权衡利弊。作为计划来讲,什么时候执行最合适,怎样做到收益最大化,风险如何防控,一个好还是两个好,老人帮忙照顾还是请保姆,如何保证事业尽量不受影响,要不要换大房子,幼儿园小学如何解决?……这些事想一想都会头大。
有读者曾给我留言:“人为什么要成家呢?”她分别列举了结婚和单身的种种利弊,得出结论:“从任何角度来看,自己过的好处都更大。”
我觉得她说成本收益都分析得很清楚。
她更不明白了:“那些成家的人是怎么想的?这么简单的计算,难道他们都没想过吗?”她跟最好的朋友说了这个想法,对方拿她当外星人,但要讲道理,又没有几个讲得过她。的确,现代社会的好处之一,就是任何人只要愿意,都可以独立地把日子过好。那何必非要冒险结婚呢?“李老师,你说是因为他们想不通这个道理,还是我忽略了什么?”
也许两者都不是。生活中有的事情,理智上看不到有什么必要去做,做的人似乎也不用理智去想,但就是这么做了。有时是文化习俗的制约,也有时是出于本能。理智计算并不能覆盖我们生活的每一方面,越是人生大事越是如此。因为价值太大,算不出利弊得失。就像问一个癌症病人:“明知道自己会死,为什么还要延续这些无用的治疗?”那种事不能用成本收益去想,否则就没法回答,并且陷入虚无感。
再往深处想一想,人活一辈子,也算个成本收益,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这么计算的话,人生其实也虚无得很。
我在另一篇文章里说过这个意思。现代社会的好处就是给了人们选择,很多事情我们不必盲目去做,可以想一想,但我们可能又会过度依赖于“想一想”。人生的大事小事都变成计划以后,我们就只能在成本收益的框架下严格地评估和执行。我身边那些想生二胎的人也会说,“孩子有了一个伴,不会孤单”,或者“等我们老了,他们相互之间还能有个照应”,这其实还是在做利弊分析。一旦进入了理性模式,人们做或不做一件事,都必须先找出完美的理由。
有人说:养儿防老;又有人说:养儿也不能防老。有这样的计算,一线城市家庭养大一个孩子,吃穿用度,教育医疗,十几年下来要耗费百万之多,这笔钱用到任何投资上,带来的回报都不容小觑。十几二十年下来,光一份红利也可以保证衣食无忧。而养大一个孩子,按照今天的经验,未必能有如此回报,搞不好还要啃老。以前说,“教育是最好的投资”,这说法实在站不住脚。生养得越多,只怕赔得越多。养一个孩子,很多父母已然得不偿失,叫苦连连。
周围所有的年轻父母都在谈论二胎的放开。有跃跃欲试的,也有摇头苦笑:“养不起养不起。女孩还好,万一生个男孩,还要给他买房”——从积极的角度看,起码重男轻女的陋俗在大城市算是被遏制住了。
当生育变成“计划”,这件事就成了一个经济命题。计划永远和理性相连,理性就是要权衡利弊。作为计划来讲,什么时候执行最合适,怎样做到收益最大化,风险如何防控,一个好还是两个好,老人帮忙照顾还是请保姆,如何保证事业尽量不受影响,要不要换大房子,幼儿园小学如何解决?……这些事想一想都会头大。
有读者曾给我留言:“人为什么要成家呢?”她分别列举了结婚和单身的种种利弊,得出结论:“从任何角度来看,自己过的好处都更大。”
我觉得她说成本收益都分析得很清楚。
她更不明白了:“那些成家的人是怎么想的?这么简单的计算,难道他们都没想过吗?”她跟最好的朋友说了这个想法,对方拿她当外星人,但要讲道理,又没有几个讲得过她。的确,现代社会的好处之一,就是任何人只要愿意,都可以独立地把日子过好。那何必非要冒险结婚呢?“李老师,你说是因为他们想不通这个道理,还是我忽略了什么?”
也许两者都不是。生活中有的事情,理智上看不到有什么必要去做,做的人似乎也不用理智去想,但就是这么做了。有时是文化习俗的制约,也有时是出于本能。理智计算并不能覆盖我们生活的每一方面,越是人生大事越是如此。因为价值太大,算不出利弊得失。就像问一个癌症病人:“明知道自己会死,为什么还要延续这些无用的治疗?”那种事不能用成本收益去想,否则就没法回答,并且陷入虚无感。
再往深处想一想,人活一辈子,也算个成本收益,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这么计算的话,人生其实也虚无得很。
我在另一篇文章里说过这个意思。现代社会的好处就是给了人们选择,很多事情我们不必盲目去做,可以想一想,但我们可能又会过度依赖于“想一想”。人生的大事小事都变成计划以后,我们就只能在成本收益的框架下严格地评估和执行。我身边那些想生二胎的人也会说,“孩子有了一个伴,不会孤单”,或者“等我们老了,他们相互之间还能有个照应”,这其实还是在做利弊分析。一旦进入了理性模式,人们做或不做一件事,都必须先找出完美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