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和谐社会的生态支撑

来源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836925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实质上就是人的问题、社会问题,生态危机就是人类的生存危机。人与自然不和谐,社会的和谐就难以实现。而要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必须以尊重自然的生态价值观、合理适度的生态消费行为以及维护生态稳定与平衡的生态技术作为支撑。
其他文献
任何一个社会形态都是由经济、政治、文化多层面构成的不断运动发展着的社会有机体,所以其本质也应该是多方面、多层次并发展变化的。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不断探索和丰富,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勇于理论创新。
本文探讨了高校德育工作如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筑牢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基础,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提出了思考。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由于实现形式的欠完备,它的优越性并没有充分展现出来,因而迫切呼唤路径创新。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路径创新提供了天然的条件。我们可以通过建立网络民情信息资源库、打造网络交互平台、健全网络联合审批系统、完善网络举报中心等网络文化路径,不断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
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走向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难点。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在世界历史背景下可以通过吸收世界先进的文明成果来改造落后的生产方式,从而实现社会跨越发展。列宁通过对帝国主义时代特征的深刻洞察,认为可以通过先进行政治革命然后再实行经济和文化建设的方式走向社会主义。毛泽东根据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提出可以通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邓小平从当代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共时性的视角出发,强调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建设迈向社会主义世界历史时代。江泽民、胡锦涛透过全球经济、政治和文化一体
由中共中央编译局和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于2008年11月6日至7日在南京举行。共有来自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共中央编译局、中央党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50多个高校科研院所的12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两天的会议中,与会代表就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经验、
《高放自选集》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名家文丛之一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该自选集是高放教授从改革开放以来发表的近500万字文稿中精选的文萃,在诸多学术问题上提出了独到见解,引人深思。
世界主义的欧洲:第二次现代性的社会与政治;世界主义的观点:战争即和平;什么是全球化?
本文认为,“马克思学”不是西方意识形态的专利,中国学者应立足于当今时代与本国实践,借鉴与超越苏联马克思学、西方马克思学,创造“中国马克思学”,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重新奠基与源头活水,以迎接21世纪马克思学的第三次来潮与中华复兴的伟大高潮。创建“中国马克思学”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追求。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一致、互为条件的辩证统一关系。
本文对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和谐校园建设的基本途经,指出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是高等学校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