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国际化产教融合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来源 :职业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zhao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推进国际化产教融合模式办学改革,在集中跨国优质资源,构建产教融合发展共同体;打造跨国合作新平台,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推广产教融合标准,提升中国职教国际影响力;推进产教协同创新,服务东盟中小企业发展;深化国际化办学改革,树立国际交流合作品牌等方面开展办学实践。在构建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背景下,未来职业院校国际化产教整合需要加强政策规划对接,明确产教合作方向;创新产教融合模式,服务高水平开放合作;打造产教融合新机制, 推进高水平协同育人。
  关键词 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产教融合;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06-0024-05
  2017 年,中國-东盟教育官员对话会在广西南宁召开。会议期间发布了《南宁宣言》,中国与东盟各国就构建职业教育发展共同体、共同推动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达成共识,正式启动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建设。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以加强职业教育合作、增进师生交流、促进各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实现地区经济增长和繁荣、助推“一带一路”建设为目标,提出建立开放互通的职业教育合作框架,开展多领域的务实合作。
  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作为首个中国参与建设的区域性职业教育共同体,对加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具有重大影响。构建职教共同体,离不开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办学主体的广泛参与。当前,职业院校在国际化产教融合模式下参与构建职教共同体的实践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以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进行探讨。
  一、国际化产教融合模式办学实践
  (一)集中跨国优质资源,构建产教融合发展共同体
  职业教育的内在性、系统性和时代性决定了职教共同体是实现产教融合的必由之路和社会主体参与职教的重要方式,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职业教育共同体创新是当前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关键[1]。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专业为纽带、以产教融合为依托、以培养具有国际合作能力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以合作共赢为目标”的国际化办学指导思想,发挥作为国家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单位、广西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的辐射带动作用,把人才培养、校企合作、资源共享、技术服务、互利合作五大职能作为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途径,以跨国校政行企多元参与主体协作为载体,促进广西与东盟国家产教融合形成良性互动和协同发展。
  产教融合、校企互动,从根本上打破了教育与社会、学校与企业、专业与产业、教学与生产之间的藩篱,使学校与企业成为合作共同体、发展联合体[2]。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突破职业院校国际交流合作“单打独斗”的传统形式,以“集团军”合作模式深化与东盟国家的职教交流合作。近几年来,在广西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校联合全国电商行指委、广西旅游协会、广西烹饪协会、广西电商协会、中高职院校、职教集团、企业等100多家单位,集聚社会优质资源,发挥广西职业教育体系健全、校企合作程度深、服务社会能力强等特点,抓住东盟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空白点”和“薄弱环节”,与泰国、缅甸、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20多所院校、700多家企业开展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文化交流、技术服务等多方位深层次交流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有机衔接,构建互利共赢的产教融合发展共同体。
  (二)打造跨国合作新平台,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1.开设“伊尹学堂”,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增强文化自信,积极传播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是职业院校的办学职能和重要使命。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以自治区特色专业“烹饪工艺与营养”为依托,联合广西烹饪协会、希尔顿集团等多家行业企业,与东盟国家签订《“伊尹学堂”中华美食文化传播与技艺传承国际交流项目合作协议》,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东盟旅游服务产业发展。近几年,学校先后在泰国、马来西亚等多所高校设立“伊尹学堂”中华美食文化传播与技艺传承产教融合基地,开展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体验与传播等活动10多场次,为东盟国家培养培训烹饪工艺人才2000多人次。“伊尹学堂”开展的“美食 太极”“美食 养生”等系列推广活动,受到东盟国家师生的热烈欢迎,显著提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东盟国家青少年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促进了民心相通。学校针对东盟国家合作院校制作的《中餐烹饪技术与体验》《24节气与桂菜烹调》等在线学堂教学项目,解决了跨境现场教学难点问题。
  2.共建“电商谷”,培养“新商科”技术技能人才
  如何应对数字经济时代“商业转型”和“商科创新”,如何培养“新商才”适应“新商科”发展,是当前国际职业教育关注的热门话题。2017年,在全国电商行指委指导下,学校联合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电商行指委、北京博导前程等国内一批一流校企资源,在泰国清迈远东大学设立“电商谷”海外中心,与东盟国家联合开展“新商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创新创业指导等项目合作,打造企业项目参与、多元协同育人、创业孵化带动为一体的“新商科”产教融合生态圈。针对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大数据、人工智能、跨境电商等产业发展对商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为泰国、越南、缅甸等东盟国家开展技术指导和人才培训2000多人次。2019年,“电商谷”缅甸基地、老挝基地相继成立,促进了东盟国家职业教育发展和数字经济创新。
  3.打造“衣路工坊”,助力东盟服装产业转型升级
  随着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东盟国家传统服务业逐步向现代服务业升级,企业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半劳动密集型 半技术密集型”转型,对机器设备、工人技术和企业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打造“衣路工坊”国际合作项目,对接缅甸服装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和做大做强的需求,成为国内第一家与缅甸服装协会签订合作协议、承担缅甸733家服装企业1500万名生产技术工人培训任务的高职院校。学校创新国际合作办学模式,牵头组建由服装协会、中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等115家单位组成的广西服装专业职教联盟,设立“衣路工坊”缅甸青年技术人才研修中心,“组团式”参与缅甸服装协会1500万名生产技术工人的培训,按照广西一流企业标准输出机器设备、工作流程、技术要求和管理标准,帮助缅甸大幅提升服装工人技术、提高服装产业水平,得到缅甸政府及教育部门的高度认可。   (三)推广产教融合标准,提升中国职教国际影响力
  标准输出是职业教育走向国际化的必由之路和最高追求,标准体系建设、输出和检验有赖于职业院校的国际实践和开拓。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以合作为载体,积极推广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教融合理念、标准、模式、经验走进东盟国家职业教育体系,参与东盟国家职业教育相关标准修订和完善。
  东盟绝大多数国家,如缅甸、老挝、菲律宾、柬埔寨、越南等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很不完备,专业设置和主要标准处于空白,本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发展脱节。中国职业教育经过近20年快速发展,建立了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对于东盟国家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3]。这为基于产教融合模式下深化与东盟职教合作,推进职业教育“中国标准”走进东盟国家创造了条件。近几年,学校针对东盟国家现代服务业人才需求與专业布局设置不对称的矛盾,推动中国专业设置标准走进东盟国家,帮助马来西亚、缅甸等国高校填补中餐烹饪、服装工艺、电子商务等专业设置空白,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东盟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同时,根据东盟各国产业发展、技术进步、工艺更新、生产方式等实际,校企联合开发相关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实训条件标准、顶岗实习标准以及实训项目、教学课件等84项。
  (四)推进产教协同创新,服务东盟中小企业发展
  2019年,东盟上升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双方产业互补性强,合作关系日益紧密。但东盟国家总体上产能相对落后,作为市场主体的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等方面仍然存在短板。中国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上升到第14位,在科技创新、技术技能积累和人力资源等领域对东盟国家具有比较优势。
  学校把深化国际化产教融合作为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有机衔接的重要途径,发挥拳头重点专业的教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作用,围绕企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和人才资源开展协同创新,助推东盟国家中小企业技术、人才、产品、管理同步升级。学校会同广西服装行业协会、服装龙头企业、缅甸纺织协会对缅甸服装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调研把脉,针对缅甸上千家服装中小企业生产设备更新落后、工人技术水平低、生产工艺粗放、管理流程欠规范等问题,由服装专业带头人联合服装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集中会诊,按照行业先进标准将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技能引进缅甸服装企业技术改造和技能培训领域,提升缅甸服装产业生产标准。校企合编的《服装生产技术》《服装生产操作规程》《服装款式设计》广泛应用于缅甸服装产业生产,大幅提高了当地产业工人技术水平和企业生产效能。
  (五)深化国际化办学改革,树立国际交流合作品牌
  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把国际化发展作为办学新战略、高质量发展突破口、内涵建设创新点,推进国际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是从顶层设计上加强国际化发展战略谋划,围绕“一带一路”及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建设,把面向东盟职教合作作为办学改革重点领域。二是从实施路径上把国际化产教融合作为主要方向,推动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办学理念、专业建设、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全面改革,提升国际视野和合作能力。三是从支持保障上建立国际化发展长效机制,校政行企联动,打造办学新增长点。
  近几年,学校与东盟国家签订16份合作协议,建立7个产教合作基地(中心),开展20多个项目合作,开展双边交流4000多人次,开展技术培训1万多人次。在推进构建国际化产教融合共同体、深化产教融合育人、推广标准实践、产教协同创新等方面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2018年,学校被评为广西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示范项目区域合作试点学校。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关于加强广西参与“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支持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面向东盟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与东盟国家职教合作形成了独具特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教育品牌,得到了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中国-东盟中心、中国驻泰国大使馆、中国驻马来西亚沙巴总领馆、中国驻缅甸大使馆等国内政府部门,以及缅甸教育部、工业部和工商联,泰国、马来西亚、缅甸驻南宁总领馆等东盟国家政府部门的充分认可。
  二、面向东盟构建职教共同体的机遇与挑战
  (一)合作机遇
  构建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面向东盟的职业教育合作前景十分广阔。一是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中国-东盟合作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东盟是中国外交的优先方向,教育合作也是“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2019年中国-东盟关于“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取得重要进展,稳定的地缘政治环境,有利于深化双边各领域合作。二是从经济角度看,中国连续10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2019年东盟取代美国成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东盟也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重点地区,加强经贸合作、投资开发以及中国技术设备等输出,需要以教育和人才作为基础。东盟未来10年将面临产业由低端向中高端转型,需要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把占世界人口第三位的“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职业教育领域合作潜力巨大。三是从教育角度看,首先,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作为中国参与的首个区域性职教共同体,是职业教育从“引进”转向“输出”,走向国际化的试金石;其次,东盟国家职业教育结构单一、专业设置滞后、与经济发展联系不紧密,中国职业教育经过近20年快速发展,积累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集团化办学、现代学徒制等产教融合模式的丰富办学经验、标准和模式,具有向东盟国家和地区推广的条件。四是从人文交流角度看,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职教联展暨论坛已成为双边常态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东盟也是中国最大的境外旅游目的地,对加强双边职业教育合作、师生交流、语言学习、技术培训的需求十分旺盛。
  (二)面临挑战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面向东盟合作虽然取得明显成效,但仍面临多重挑战。一是对合作重视程度和认识不足。从“一带一路”建设看,沿线国家更侧重于在经济发展领域抓住政策机遇、抢占发展先机,无论是国内还是东盟国家,对职业教育合作的重视程度远低于对经济发展的重视。从职业院校自身看,部分院校对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认识不足,对开展国际合作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开展国际合作是极少数院校的“专利”而不是发展大趋势,职业院校的国际化、开放性程度不足。二是产教融合程度不深、吸引力不足。目前大多数合作还停留在签订合作协议、互派留学生、师生互访等低端层次。而共建海外分校、培训基地、技术服务中心等与当地经济融合程度深、校企合作程度深的项目少。行业企业等资源参与积极性调动不够,专业与产业、教学与生产脱节,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合作吸引力有待提升。三是合作创新驱动不足。东盟国家经济、教育等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一方面增加了职业教育合作的难度,另一方面千篇一律的合作模式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目前,我国职业院校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各自为战居多,合作方式大多是依赖政府推动来实现,主动拓展合作途径、合作项目的较少,“基层创新”不足。对经济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探索对接不足,还没有真正形成通过跨国产教融合驱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创新。   三、与东盟国家深化产教融合的思考
  (一)加强政策规划对接,明确产教合作方向
  推进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各领域合作,深化产教合作,为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合作铺路,加强政策对接沟通是关键。一是积极推进我国教育相关规划,如《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等,与东盟国家《东盟教育 5年规划(2016-2020)》《新教育议程:2015-2035 年 7个优先发展领域》《7个优先领域行动纲领》[4]规划文件对接,加强职业教育合作战略对接。二是借助中国-东盟职教联展暨论坛等官方合作平台,加强与东盟国家教育部长级别对话,增强合作共识,同步规划合作方向,有针对性地开发与规划协议相匹配的产教合作项目,培育合作新动能。三是深化我国相关职教组织、行业组织与东盟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组织的合作,东盟国家建立的各类行业职教组织也应成为构建中国-东盟职教系统与产业系统利益共同体的重要合作伙伴,以此带动校企合作和产学结合融入到合作办学中,加强合作配合和服务指导。
  (二)创新产教融合模式,服务高水平开放合作
  当前,中国-东盟进入了全方位合作的新阶段,职教合作进入了建设共同体的新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找准产教融合的突破口和创新点,提升合作新高度,服务更高水平的开放合作。一是大力开展以技术进步为重点的校企协同创新,聚力“一带一路”建设,瞄准信息通信、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等中国高端产业全球布局和走进东盟需求,围绕《中国-东盟产能合作联合声明》《澜湄国家产能合作联合声明》以及中马“两国双园”、中泰“两国四园”、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中缅边境经济合作区等合作项目,以科技创新引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企业转型升级,共建技术研发中心、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等协同创新平台,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服务本区域更高水平开放合作。二是推进产教融合向国际化纵深延伸,吸引更多跨国跨界职业院校、行业组织、世界500强企业等优质资源参与,形成在教育、产业、技术、人力资源、职业标准等方面的强强联合和资源配置,打造聚焦区域中高端产业发展的高水平育人生态圈,在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技术技能人才过程中体现责任共担、人才共育、互利共赢,形成开放包容、多方共赢的合作格局。
  (三)打造产教融合新机制, 推进高水平协同育人
  职教国际合作需要正确认识包括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在内的多主体参与的重要性及其相互作用,重视跨国产教融合机制构建和目标实现。一是推进产教融合企业导向化,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明确提出“鼓励中国优质职业教育配合高铁、电信运营等行业企业走出去,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外合作办学,设立职业院校、培训中心,合作开发教学资源和项目,开展多层次职业教育和培训,培养当地急需的各类‘一带一路’建设者”[5]。二是推进产教融合育人制度化,深化国际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和健全跨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制度,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形成互利互惠的产教联合体、发展共同体,提高国际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协同培养能力。三是推进产教融合项目实体化,与东盟国家共建职教集团、职教联盟、产业学院、创新创业基地等产教融合实体,加强项目化合作,打造以行业企业技术进步驱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高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 考 文 献
  [1]傅伟.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内涵与特征[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90-91.
  [2]邱金林.新时期推进高职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改革与创新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5(12):107-109.
  [3]李友得.“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职业标准输出之SWOT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8(22):29-34.
  [4]吳雪萍,王文雯.东盟职业技术教育区域化发展:基于 FOPA 模型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8(6):103-108.
  [5]教育部.关于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Z].教外[2016]46号,2016-07-13.
  Abstract
其他文献
2008年9月25日,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为我举行从教育第一线完全退到教育第二线离任茶话会,茶话会有一项内容是朗读我的学生——作家李鸣生给我的来信和转交鸣生送我的作品长篇报告文学《风雨长征号》。  鸣生信中谈到了其创作:“出版了20多部文学作品,并获得了两届全国最高文学奖一一鲁迅文学奖,两届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信中说:“我之所以向老师简单汇报我的创作情况想要说的是,如果没有老师您当年对
世界上最浪漫的事是什么?答案之一,就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句话成为许多人向往的一种理想生活状态。正因为不容易做到,才“向往”、“理想”,才“最浪漫”。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这样一封与旅行有关的辞职信,也曾引爆了网友的议论。尽管说和做,差距很大,但旅行、去远方,是人骨子里不安分的一个潜在因子,它总在你的血液里奔腾,搅得你蠢蠢欲动,心里痒痒的。  我属射手座,就是始终想行走的那个“人马”
摘 要 针对汽车维修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汽修专业方向没有形成错位发展格局、货车维修人才培养存在短板、高技能专门化师资短缺等问题,瓯海职业中专集团学校以汽修专业(货车维修方向)服务温州小微民营企业(港华汽修)为切入口,探索“赋能驿站”载体形式,建立了校企共育货车维修人才培养体系,有效解决了校企合作难以持久的难题,培养了深受行业认可的技术技能人才,助推合作企业品质和产能不断增强。  关键词 产教融合;
摘 要 智能时代的产业经济结构转型改变了就业市场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方向。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出发,只有坚持终身学习理念、拥有创新思维及能力,人文素养和技术素质兼备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才能在智能经济新生态下实现人力资本投资效益的可持续增长。我国传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着重学历教育轻职后培训、职业院校办学重复低效、职业教育整体发展理念技术偏向严重等问题,由此导致劳动力市场上技术技能人才的结构性就
因为长期职业养成的习惯,任何只字片纸到了我的手,都要看看,不会随便丢弃;这就更不要说自己订阅或相关单位赠送的报刊了,这些,我都会看。在为数不少的报刊中,我尤为钟爱文学刊物。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快地分清内中的作品值不值得看,哪些该细看,哪些粗看,为了取得多快好省的效果,我独创了一个阅读诀窍,这就是:先挑重头作品看;开头部分细看,然后是快速浏览。这样,效果很快就出来了,几分钟就可以搞定,很快就可
摘 要 受城乡二元结构和主客观条件制约,进城务工人员很难真正融入城市,职业流动频繁。基于中国居民收入调查数据库2013年的数据,从实证和理论两方面对人力资产专用性如何影响职业稳定性进行剖析和检验发现,人力资产专用性越高,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越稳定,反之亦然,其影响机制在于搜寻成本和议价的能力。我国在2019-2021年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中应着重提升进城务工者人力资产专用性及其累积,使得这一群体保持适度
摘 要 行业、地方政府、企业和学校四方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山东水利职业学院立足自身行业办学特点,构建了行业指导、地方政府协同、企业和学校双主体的“行地企校”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实践,对于丰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行地企校;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
摘 要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是新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对广西南宁、柳州、武鸣和广东佛山家具生产企业中农民工的问卷调查显示:参与培训符合农民工自身提升和发展的内在需求;合作培训符合企业参与产业优化和创新的外在需求;超过70%的被调查者非常希望接受继续教育,通过文化知识、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培训,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从而达到更高职业岗位的标准,实现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改善。以现代学徒制开展农
中午12点,他准时出门,前往北京。下午3点到达文化部,参加木版年画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讨论会;晚上7点,主持中国民进的主席团会,10点会议结束。开会和吃饭的零碎时间里,不断有人来谈传统村落的情况、唐卡的情况。第二天一早,参加中国文联全委会,会议开到一半,他开了“小差”,在这座楼里已经事前租好的房间,召集专家来研究口头文学总目的事。下午继续开会,筋疲力尽中回天津。高速路上,他通过短信和新乡的朋友讨论当
桃树开了花花,钓鱼正是时候。太阳柔柔的手,把背心挠得痒痒的。活路还埋在地里头,庄稼人正悠悠地闲散。河边边上人,扛了钓竿,背了笆笼,纷纷来到河边,找些小吃,寻些快活。  三月,正是鲫鱼产卵季节。鲫鱼产了卵,痨肠寡肚,像女人坐月子,就是见了月亮,也想咬两口,正好钓。永宁水库原来叫永宁河,拦腰扎起一道堤坝,就成了水库。这水库只管蓄水,不养鱼。水里的鱼儿,是没娘的孩子,谁都可以伸条钓竿进去,捞上几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