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促进发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必须紧紧依托信息技术,构建功能强大的中间业务金融信息平台。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中间业务 信息技术
中间业务又称“表外业务”,其英文名称为“Intermediary Business”,含义为居间的、中介或代理的业务,它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共同组成银行的三大基本业务。
在银行业内,中间业务是指不列入银行企业资产负债表内、即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具体地讲,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在办理资产或负债过程中衍生出来的,它不动用或少动用自己的资金,以中间人的身份通过为客户办理收付、进行担保和其他委托事项并收取手续费和劳务费的一种业务。根据我国2001年颁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银行的中间业务定义为九大类:支付结算类、银行卡类、代理类、担保类、交易类、资金托管类、咨询顾问类及其他类。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
在银行业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趋势下,利率的缩小是必然趋势。国外银行的实践证明,中间业务业绩突出的银行才能在竞争中率先占据优势。为此,国内上市银行各显身手,不断深化业务转型,大力推动中间业务收入的爆发性增长。
从表足以可见,中间业务收入已成为上市银行新的利润引擎,其快速增长使银行的收入结构显著优化。2007年,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为106%,在净营业收入中的占比提升4.5个百分比,达到14.2%,已成为银行利润新的增长点。其次,从表1中也可看出,中型银行(如兴业、中信、招商、民生)的中间业务收入好于大型银行。兴业、中信、招商、民生银行同比增长超过100%,其中兴业银行更是高达201%。而受网点客户资源、产品技术平台及业务资格准入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小型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速和占比明显落后,对银行利润的贡献比较有限。2007年股票市场的火暴带动了基金销售、托管等理财业务的爆发性增长,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的拓宽为投资银行和财务顾问业务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银行卡业务仍保持强劲增长势头,这些都成为中间业务收入爆发式增长的重要动力。
面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迅猛发展的势头,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用充满激情的语言表示,“在短短的数年间,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已成为各商业银行业务竞争和创新的重要领域。”
面对取得的巨大成绩,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还处于较低的水平(4%~14.9%),中间业务的品种仍集中在低风险、低附加值的代理业务上,高附加值的托管、担保、交易及融资顾问等新型业务发展缓慢慢。这两项指标,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差甚远。从已公布的2006年中外资银行年度报告中的中间业务占比这一指标可知,汇丰银行(内地)为37.5%,美、日、英、法等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都在40%以上,一些大银行则超过50%,花旗银行竟高达80%。
从表可见,大型银行凭借庞大的客户群、强大的分销平台、行业领先的IT系统以及包括一般营业网点、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多层次服务体系的建立,在中间业务领域处于领先优势。这一事实说明,在信息技术和银行业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为金融创新和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并成为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管理和决策的重要手段。
二、信息技术对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助推作用
马克思有句名言:“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类似地,信息技术不是应金融业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但金融业却天然地适合信息技术大展宏图。这正如花旗银行老总的直白之言“银行本质不是经营金钱的,银行经营的就是信息。”
金融业是信息化的前沿之地,也是被信息化改造得最彻底、最全面的行业,这不仅体现在金融业的经营对象——货币(尤其是电子货币)、各种交易工具、全部业务处理、管理和决策都可实现信息化,还体现在金融业的信息大多具有极强的时效性(早一分获得信息就可能盈利,晚一秒就可能亏损)。而高速处理、存储和传递信息正是信息技术要解决和能解决的核心问题。因此,信息技术应用于金融业不仅是必然的,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新以及解决金融信息问题能力的不断增强,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地位必将日益提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我国的金融信息化过程都印证了这一点,信息技术在银行中间业务中的重要作用也可见一斑。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利用银行自身巨大的网点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为客户提供种类繁多的服务,获得相应的收益,它具有知识密集型、信息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特点,是集人才、技术、网络、信息、资金、信誉于一体的“高技术”业务,这些特点使信息技术在大力开拓和发展中间业务中大有用武之地,并必将起到有力的支撑和助推作用。
三、构建整合分块的金融信息平台,助推中间业务发展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的品种,服务方式和手段日趋多样化,但缺少的是统一的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如电子银行业务,有单独的电话银行平台、网上银行平台,收入能在主机核算系统中反映,但业务的精细化管理,如成本分析,客户分析的功能都比较弱。再拿代理业务来说,尽管在总行、分行基本都建立了代理业务平台,主要用于实现代理业务功能,如代收电话费,实现客户的收费以及同电信公司的账务往来,但对于这项中间业务的分析评价、成本核算,还处于手工分析的初级阶段。
犹如演戏要先搭好舞台,我国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首先要构建整合分块的中间业务的金融信息平台(图),前台需构建分块功能平台,实现对客户的服务功能、账务核算功能,后台则要构建中间业务管理数据仓库,前、后平台的设计都以要以客户为中心。
1.前台功能要进一步优化。前台功能维系普通老百姓,应充分运用新一代的金融信息技术,使前台功能更人性化、更友好、操作更快捷、方便。为此首先要使国有商业银行的总行数据中心或区域数据中心优化覆盖全国的银行结算网络,吸收更多的结算客户,在提供高效、便捷的本币结算业务的同时,大力发展外币结算业务,提高外币结算业务占比,获取结算业务这一最传统、最基本中间业务的最大收益。另外,要提高前台中间业务的精细化经营,如细化中间业务收费功能。
以国外的ATM取款功能为例,银行都为客户设定了每月免费取款的次数,这既可缓解过重的ATM业务量,又能提高效益,但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均未考虑这一措施。
近期在北京、上海等地大街上悄然出现了花旗银行“驾车速提”的ATM机,这种不必下车就能取款的ATM机就是前台功能的一种延伸,深受驾车族的欢迎。这种人性化的做法应该引起中资银行的注意。
2.逐步增强后台中间业务管理系统中数据仓库的功能。银行数据大集中后,国内各家商业银行相继建立了数据仓库,分析和发掘蕴藏在数据中的信息和知识,成了各家银行面临的主要课题。笔者认为,在后台中间业务管理系统中应逐步增强以下功能:
(1)客户分析功能。数据仓库技术以统计分析作为基础,通过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知识推理等数据挖掘方法来发现数据背后隐藏的规律,为企业的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它在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中间业务数据仓库中“客户关系管理”应用模块,从分析数据仓库中各种数据信息以及相互间的关联入手,从多个方面衡量中间业务各类客户的忠诚度、满意度、赢利能力、潜在价值、信用度、风险度等关键性指标和需求差异性,进而区分哪些客户是中间业务的“黄金”客户;通过CRM管理系统分析客户的需求倾向,分析客户的潜在要求,在为客户提供中间业务服务的同时,将客户发展成为存款、贷款多项产品的综合客户,通过客户业务数据分析,找到“黄金”客户营销的最佳渠道。
总之,客户分析功能可为银行制定正确的市场行销策略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全面提高银行的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水平。
(2)成本分析功能。银行经营的成本关系到银行的生存力和竞争力,通过后台中间业务管理系统的成本分析功能,能够深入评价每笔、每项、每类中间业务的成本效益,通过对中间业务数据仓库的成本分析,可成功构建中间业务中各项业务定价模式。各家银行都规定了各自中间业务收费标准及中间业务的减免办法,但在具体的执行操作中,缺少甚至没有相应的标准,如代理业务较为集中的银行占用了大量的柜面及人力资源,造成了低端客户严重影响高端客户的不良经营状况,另外,在如何筛选代理业务,如何对成本过高的代理业务收取合理性的补偿费用等方面都是大有文章可做的。根据我国的国情,国有银行网点多、富余人员多、行内网点之间内部竞争激烈,开展代理业务的行际之间还存在着代理关系,此时,如何通过成本分析,实现代理业务的内部计价,以提高主办行、代办行的主动性,诸如此类的经营中存在的需要定性、定量分析解决的实际问题,缺少数据、信息的收集和分析,都迫切需要利用先进的金融信息技术来实现。在这个领域,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就大有用武之地。
(3)利润贡献度分析功能。利润贡献度分析的主要目标是帮助银行了解其中间业务的利润贡献度构成因子的分布状况,使行领导能够很容易地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绩效评估,制定相应的经营策略,并进一步完善分行及业务部门的自身分析和流程规划。通过实施这样的“利润贡献度分析”应用模块,可以帮助银行建立精确的、全行一致的利润贡献度评估方法论,从而得到关于客户、产品、分行、部门利润贡献的准确信息及影响因素。获取的这些分析结果在银行中间业务市场、财务、规划、风险和产品管理等部门的决策支持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4)风险管理功能。中间业务相对于资产业务而言,风险较小,但风险更具有滞后性,主要在资产负债表的附注中予以披露。为此,要应用金融信息技术建立起中间业务的内部控制机制,通过信息系统中的风险管理功能模块实现对各项业务的操作、监督、授权和风险监测,并进一步实现对高风险点的重点监测以及对风险的量化、动态和连续的监控,最终达到规范中间业务的目的。
(5)提升中间业务服务水平,发展高收益业务。利用金融信息技术,积极发展集团客户现金管理、银团贷款组织安排、收购兼并等政策允许并且市场需求很大的中间业务,提升整体的中间业务水平。积极借鉴国外的业务发展和信息技术应用经验,应大力发展衍生金融工具。国内商业银行数量不多的金融衍生工具包括三类,即代客衍生、金融衍生和自营业务,金融衍生业务规范的业务流程涉及到前台交易,中台风险管理,后台结算和清算管理。中台的风险管理涉及到交易的市场风险,完全依赖于金融信息技术的支撑,这是当前国有银行正在探索的应用领域。
四、结束语。
中间业务已在现代商业银行三大业务中独树一帜,地位日趋重要。目前,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出现了另一种“二八定律”,即如果一家银行80%的利润是由利差赚取的,那么可以认为这家银行是一个没有希望的银行。这个“二八定律”告诉我们,哪家银行的中间业务走在了前面,他就占据了先机。因此,提高中间收入占比也是商业银行公司业务的希望所在。
银行业固有的信息属性使它与IT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要拓展中间业务的广阔市场,国内商业银行必须紧紧依托信息技术,充分挖掘和发挥信息技术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助推和支撑作用,使中间业务成为未来银行最具贡献度的业务。
参考文献:
[1]储敏伟 贺 瑛 朱德林:2006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蓝皮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2
[2]金 晔: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对策[D].北方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8.6
[2]姜灵敏 杨淑海:试论金融信息技术在国有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中的重要作用[J].华南金融电脑,2006.7
[3]阎子刚 吴小节: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和对策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7.3
[4]张效娟 孙济洲:银行中间业务平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
[5]顾 浩 胡乃静 董建寅:银行计算机系统[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0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中间业务 信息技术
中间业务又称“表外业务”,其英文名称为“Intermediary Business”,含义为居间的、中介或代理的业务,它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共同组成银行的三大基本业务。
在银行业内,中间业务是指不列入银行企业资产负债表内、即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具体地讲,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在办理资产或负债过程中衍生出来的,它不动用或少动用自己的资金,以中间人的身份通过为客户办理收付、进行担保和其他委托事项并收取手续费和劳务费的一种业务。根据我国2001年颁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银行的中间业务定义为九大类:支付结算类、银行卡类、代理类、担保类、交易类、资金托管类、咨询顾问类及其他类。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
在银行业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趋势下,利率的缩小是必然趋势。国外银行的实践证明,中间业务业绩突出的银行才能在竞争中率先占据优势。为此,国内上市银行各显身手,不断深化业务转型,大力推动中间业务收入的爆发性增长。
从表足以可见,中间业务收入已成为上市银行新的利润引擎,其快速增长使银行的收入结构显著优化。2007年,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为106%,在净营业收入中的占比提升4.5个百分比,达到14.2%,已成为银行利润新的增长点。其次,从表1中也可看出,中型银行(如兴业、中信、招商、民生)的中间业务收入好于大型银行。兴业、中信、招商、民生银行同比增长超过100%,其中兴业银行更是高达201%。而受网点客户资源、产品技术平台及业务资格准入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小型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速和占比明显落后,对银行利润的贡献比较有限。2007年股票市场的火暴带动了基金销售、托管等理财业务的爆发性增长,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的拓宽为投资银行和财务顾问业务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银行卡业务仍保持强劲增长势头,这些都成为中间业务收入爆发式增长的重要动力。
面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迅猛发展的势头,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用充满激情的语言表示,“在短短的数年间,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已成为各商业银行业务竞争和创新的重要领域。”
面对取得的巨大成绩,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还处于较低的水平(4%~14.9%),中间业务的品种仍集中在低风险、低附加值的代理业务上,高附加值的托管、担保、交易及融资顾问等新型业务发展缓慢慢。这两项指标,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差甚远。从已公布的2006年中外资银行年度报告中的中间业务占比这一指标可知,汇丰银行(内地)为37.5%,美、日、英、法等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都在40%以上,一些大银行则超过50%,花旗银行竟高达80%。
从表可见,大型银行凭借庞大的客户群、强大的分销平台、行业领先的IT系统以及包括一般营业网点、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多层次服务体系的建立,在中间业务领域处于领先优势。这一事实说明,在信息技术和银行业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为金融创新和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并成为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管理和决策的重要手段。
二、信息技术对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助推作用
马克思有句名言:“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类似地,信息技术不是应金融业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但金融业却天然地适合信息技术大展宏图。这正如花旗银行老总的直白之言“银行本质不是经营金钱的,银行经营的就是信息。”
金融业是信息化的前沿之地,也是被信息化改造得最彻底、最全面的行业,这不仅体现在金融业的经营对象——货币(尤其是电子货币)、各种交易工具、全部业务处理、管理和决策都可实现信息化,还体现在金融业的信息大多具有极强的时效性(早一分获得信息就可能盈利,晚一秒就可能亏损)。而高速处理、存储和传递信息正是信息技术要解决和能解决的核心问题。因此,信息技术应用于金融业不仅是必然的,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新以及解决金融信息问题能力的不断增强,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地位必将日益提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我国的金融信息化过程都印证了这一点,信息技术在银行中间业务中的重要作用也可见一斑。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利用银行自身巨大的网点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为客户提供种类繁多的服务,获得相应的收益,它具有知识密集型、信息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特点,是集人才、技术、网络、信息、资金、信誉于一体的“高技术”业务,这些特点使信息技术在大力开拓和发展中间业务中大有用武之地,并必将起到有力的支撑和助推作用。
三、构建整合分块的金融信息平台,助推中间业务发展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的品种,服务方式和手段日趋多样化,但缺少的是统一的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如电子银行业务,有单独的电话银行平台、网上银行平台,收入能在主机核算系统中反映,但业务的精细化管理,如成本分析,客户分析的功能都比较弱。再拿代理业务来说,尽管在总行、分行基本都建立了代理业务平台,主要用于实现代理业务功能,如代收电话费,实现客户的收费以及同电信公司的账务往来,但对于这项中间业务的分析评价、成本核算,还处于手工分析的初级阶段。
犹如演戏要先搭好舞台,我国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首先要构建整合分块的中间业务的金融信息平台(图),前台需构建分块功能平台,实现对客户的服务功能、账务核算功能,后台则要构建中间业务管理数据仓库,前、后平台的设计都以要以客户为中心。
1.前台功能要进一步优化。前台功能维系普通老百姓,应充分运用新一代的金融信息技术,使前台功能更人性化、更友好、操作更快捷、方便。为此首先要使国有商业银行的总行数据中心或区域数据中心优化覆盖全国的银行结算网络,吸收更多的结算客户,在提供高效、便捷的本币结算业务的同时,大力发展外币结算业务,提高外币结算业务占比,获取结算业务这一最传统、最基本中间业务的最大收益。另外,要提高前台中间业务的精细化经营,如细化中间业务收费功能。
以国外的ATM取款功能为例,银行都为客户设定了每月免费取款的次数,这既可缓解过重的ATM业务量,又能提高效益,但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均未考虑这一措施。
近期在北京、上海等地大街上悄然出现了花旗银行“驾车速提”的ATM机,这种不必下车就能取款的ATM机就是前台功能的一种延伸,深受驾车族的欢迎。这种人性化的做法应该引起中资银行的注意。
2.逐步增强后台中间业务管理系统中数据仓库的功能。银行数据大集中后,国内各家商业银行相继建立了数据仓库,分析和发掘蕴藏在数据中的信息和知识,成了各家银行面临的主要课题。笔者认为,在后台中间业务管理系统中应逐步增强以下功能:
(1)客户分析功能。数据仓库技术以统计分析作为基础,通过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知识推理等数据挖掘方法来发现数据背后隐藏的规律,为企业的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它在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中间业务数据仓库中“客户关系管理”应用模块,从分析数据仓库中各种数据信息以及相互间的关联入手,从多个方面衡量中间业务各类客户的忠诚度、满意度、赢利能力、潜在价值、信用度、风险度等关键性指标和需求差异性,进而区分哪些客户是中间业务的“黄金”客户;通过CRM管理系统分析客户的需求倾向,分析客户的潜在要求,在为客户提供中间业务服务的同时,将客户发展成为存款、贷款多项产品的综合客户,通过客户业务数据分析,找到“黄金”客户营销的最佳渠道。
总之,客户分析功能可为银行制定正确的市场行销策略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全面提高银行的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水平。
(2)成本分析功能。银行经营的成本关系到银行的生存力和竞争力,通过后台中间业务管理系统的成本分析功能,能够深入评价每笔、每项、每类中间业务的成本效益,通过对中间业务数据仓库的成本分析,可成功构建中间业务中各项业务定价模式。各家银行都规定了各自中间业务收费标准及中间业务的减免办法,但在具体的执行操作中,缺少甚至没有相应的标准,如代理业务较为集中的银行占用了大量的柜面及人力资源,造成了低端客户严重影响高端客户的不良经营状况,另外,在如何筛选代理业务,如何对成本过高的代理业务收取合理性的补偿费用等方面都是大有文章可做的。根据我国的国情,国有银行网点多、富余人员多、行内网点之间内部竞争激烈,开展代理业务的行际之间还存在着代理关系,此时,如何通过成本分析,实现代理业务的内部计价,以提高主办行、代办行的主动性,诸如此类的经营中存在的需要定性、定量分析解决的实际问题,缺少数据、信息的收集和分析,都迫切需要利用先进的金融信息技术来实现。在这个领域,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就大有用武之地。
(3)利润贡献度分析功能。利润贡献度分析的主要目标是帮助银行了解其中间业务的利润贡献度构成因子的分布状况,使行领导能够很容易地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绩效评估,制定相应的经营策略,并进一步完善分行及业务部门的自身分析和流程规划。通过实施这样的“利润贡献度分析”应用模块,可以帮助银行建立精确的、全行一致的利润贡献度评估方法论,从而得到关于客户、产品、分行、部门利润贡献的准确信息及影响因素。获取的这些分析结果在银行中间业务市场、财务、规划、风险和产品管理等部门的决策支持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4)风险管理功能。中间业务相对于资产业务而言,风险较小,但风险更具有滞后性,主要在资产负债表的附注中予以披露。为此,要应用金融信息技术建立起中间业务的内部控制机制,通过信息系统中的风险管理功能模块实现对各项业务的操作、监督、授权和风险监测,并进一步实现对高风险点的重点监测以及对风险的量化、动态和连续的监控,最终达到规范中间业务的目的。
(5)提升中间业务服务水平,发展高收益业务。利用金融信息技术,积极发展集团客户现金管理、银团贷款组织安排、收购兼并等政策允许并且市场需求很大的中间业务,提升整体的中间业务水平。积极借鉴国外的业务发展和信息技术应用经验,应大力发展衍生金融工具。国内商业银行数量不多的金融衍生工具包括三类,即代客衍生、金融衍生和自营业务,金融衍生业务规范的业务流程涉及到前台交易,中台风险管理,后台结算和清算管理。中台的风险管理涉及到交易的市场风险,完全依赖于金融信息技术的支撑,这是当前国有银行正在探索的应用领域。
四、结束语。
中间业务已在现代商业银行三大业务中独树一帜,地位日趋重要。目前,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出现了另一种“二八定律”,即如果一家银行80%的利润是由利差赚取的,那么可以认为这家银行是一个没有希望的银行。这个“二八定律”告诉我们,哪家银行的中间业务走在了前面,他就占据了先机。因此,提高中间收入占比也是商业银行公司业务的希望所在。
银行业固有的信息属性使它与IT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要拓展中间业务的广阔市场,国内商业银行必须紧紧依托信息技术,充分挖掘和发挥信息技术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助推和支撑作用,使中间业务成为未来银行最具贡献度的业务。
参考文献:
[1]储敏伟 贺 瑛 朱德林:2006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蓝皮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2
[2]金 晔: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对策[D].北方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8.6
[2]姜灵敏 杨淑海:试论金融信息技术在国有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中的重要作用[J].华南金融电脑,2006.7
[3]阎子刚 吴小节: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和对策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7.3
[4]张效娟 孙济洲:银行中间业务平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
[5]顾 浩 胡乃静 董建寅:银行计算机系统[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