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大一下”现象呈现出种种消极表现这一问题,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并提出三个建议:第一,引导学生树立生涯规划意识;第二,在大学社团中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第三,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以期从源头上遏制“大一下”现象在大学校园中的蔓延。
关键词:“大一下”现象;生涯规划;实践活动;可持续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在历经12年的寒窗苦读之后,很多学生带着考上大学的激动之情,怀揣着对大学的美好憧憬和向往,开始了大一新生的校园生活。在进入大学的第一个学期,许多学生仍然保持着中学时代的习惯,记笔记、写作业、参加早晚自习等,“勤奋好学”“积极进取”“意气风发”“活力四射”是许多老师对大一新生的评价。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一的学生受到大学自由灵活的时间安排、专业课程的难度、人际关系的处理、宿舍的学习氛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大学的第二学期许多学生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有的学生还是保持大学第一学期的本色,勤奋刻苦、探索创新,而有的学生则开始厌倦大学生活,出现逃课、频繁打工等现象,与大一上学期判若两人。因为这种现象普遍发生在大一下学期,故称为“大一下”现象。
一、“大一下”现象的表现及危害
1. “大一下”现象的种种表现
(1)学习上失去对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出现“低头一族”,对老师的提问毫无兴趣,玩手机、睡觉、空想……神游于课堂之外,导致的后果就是通过抄袭勉强完成作业,甚至有的学生无法完成相应的科目作业,考试挂科。
(2)生活上懒散拖沓,生活自理能力低下,宿舍里常常出现脏乱差的状况。使用金钱没有计划性,经常就会过上“月光”甚至“半月光”的现象。业余时间几乎全部在宿舍里度过,过着“学校—宿舍—食堂”这种与中学无异的生活。
(3)在学习生活中,有的人沉迷于校园恋情二人世界中不顾其他,有的人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不可自拔,有的人逃课做兼职还美其名曰到“社会大学”學习。
2.“大一下”现象的危害
(1)在学习上长期处于虚空状态,专业课程内容生疏,不仅不能通过科目考试,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也无法胜任相应的岗位工作。特别是一些在内容上有递进关系的专业课程,大一学的是基础课程,基础课程没有学好,到了大二学习专业核心课程的时候就会更吃力。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2)自我管理能力不强的人不会合理地安排时间和规划生活,不注意培养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没有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过着茫然无目标、无计划的大学生活,这些人成了没有梦想、没有斗志、没有活力的“啃老族”。
(3)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有两个极端问题,一是人际交往的圈子过窄,导致了部分大学生面对新环境的种种不适应,封闭自我。二是特别向往社会生活,过于看重社会兼职,忽略了专业知识的学习。
二、“大一下”现象的原因分析
1. 学习方式及内容的不适应
中小学的基础教育模式一般为“课堂笔记—习题巩固—错题分析—提优测试”循环进行。而大学的教育按照专业系部教学内容的不同,会进行有针对性的、有特色的学习方式。比如艺术专业理论的掌握要配合大量的临摹写生,工科专业的知识要通过实践实验、数据分析、动手操作而习得,语言专业需要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训练来增强语感。由于大学课程的学习内容比较深奥复杂,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自主查找相关资料,阅读老师提供的书目,自觉思考问题,从而锻炼创造性思维能力。对于没有理解的疑难问题,需要学生主动去探索、请教、研讨来寻找答案,一味地被动坐等的解决方案是行不通的。
2. 生活方式及環境的不适应
许多学生在异地读大学,孤身一人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同在一个宿舍,有的来自城市,有的来自农村;有的是独生子女,有的有很多个兄弟姐妹;有的是汉族,有的是少数民族;有的家庭经济富裕,有的家庭收入微薄。
有数据表明许多大一新生因家庭状况、性别、民族的不同而导致适应环境的能力不同。在经历了大一上学期后,大家渐渐互相了解,生活中的摩擦、不和谐因素也渐渐增多。每个人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性格、为人处世方法等都各不相同。自我约束管理能力强的学生能较快地适应并融入大学生活,能有序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而依赖性较强、生活自理能力较弱的学生,没有了老师、家长及时的耳提面命,就如脱缰野马一样在大学的自由环境里逐渐迷失了自我。
3. 心理因素及情感的不适应
有的学生虽然考上理想大学,却因没有被自己心目中的专业录取而闷闷不乐,到了大一下学期,这种负面情绪没有缓解,还继续累加;有的学生则为宿舍里复杂的人际关系而苦恼不已,影响学业和心情;有的学生陷入男女情感纠葛,从而无暇学习;有的学生生性内向,常常游离于集体之外,孤独冷傲;有的学生因忙于社团工作或兼职,而耽误了学业。以上种种状态,都体现出心理上的不适应,而心理的失衡则是导致各种不稳定因素的诱因。
三、“大一下”现象的对策分析
1.引导学生树立生涯规划意识
许多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习惯于被安排、被接受,缺乏自主性和独立完成学习目标的意识,而这些表现的根源在于对自己的了解不够深入,没有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通过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引导学生重新对自己进行审视,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兴趣特长,选择并确立自己的目标。
(1)从学校的角度来说。第一,可以从第一课堂入手,深化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改革。重在引导学生完成自我探索,了解自己在兴趣、性格、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并有意识地关注所学专业在职业中有哪些具体的岗位,进一步思考、探索,形成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课堂是最直接、最正面的思想教育阵地,经验丰富的老师可以以学长、学姐们为案例剖析生涯规划对大学生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引发学生对自己未来人生目标的思考。 第二,成立关注、研究学生生涯发展的专门机构,指导和协调各系(部)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工作,面向全院学生提供专业的职业生涯辅导和就业指导,包括心理辅导、生涯团体辅导与个体咨询、生涯发展、各类工作坊、就业指导等,帮助学生完成自我探索和工作剖析,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2)从学工、辅导员的角度来讲。第一,学工辅导员老师在关心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需要对学生的思想动态予以特别重视。重点关注目标不是特别明晰、有盲从心态、生活上比较自由散漫、自控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弱的学生。学工辅导员老师要用自己的热情,通过谈心、聊天的方式将典型的成功案例及无目标盲目度过大学生活的危害去引导大学生正视自己存在的问题,以期把“大一下”现象在萌芽状态遏制住。这些细心的关注,不仅会让学生感觉自己被重视,也会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第二,学工辅导员老师可以利用本职工作的便利,搜集每一届学生优秀个体的案例,保持与他们的联系,邀请事业有成的校友给在校大学生开设讲座,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学生以他们为榜样,奋发图强。给学生介绍与自己条件相当但水平较高的学长、学姐的优秀事迹,相对于电视媒体上的佼佼者们,这更容易让在校大学生产生亲切感,也更能增强他们对未来的信心。
(3)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来看。第一,通过生涯规划发现自己的优点、肯定自己,这是一个人产生信心的必备条件。一个充满信心的人需要用成功来证明自己,这种需要是自发的、迫切的。有了正能量的需求,寻找、确立自己的目标,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有了目标之后,为之奋斗的过程将不再是被动的、不情愿的,而完全转变为主动的、积极的。这些将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促使大学生学会在遇到困难时主动思考,为了解决问题不断探索方法,不断尝试。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提升。
第二,人总是更容易发现别人的缺点,却难以发现自己的缺点。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因此,在肯定自己、树立信心的同时,大学生也要学会正视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这些不足将给自己造成负面影响,并能从中吸取教训。要学会在困难面前昂首向前,在挫折中越战越勇。
2.在大学社团中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
当前,各所大学的大学生社团种类繁多,大部分社团的创建多以学生自己为主体,也有部分社團出现过“虎头蛇尾”的情况。有些社团成立以后并没有组织策划过相应的主题活动,而导致社团渐渐形同虚设,走向解体的边缘。据有关资料显示,有些大学的部分社团已经出现大部分社团成员“大一上”现象,也就是说成员中的绝大部分都来自大一新生,大二愿意参加社团的人在逐年减少。
(1)大学社团是学生除了第一课堂之外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参加实践活动的窗口。针对以上种种现象,建议高校的学工部门应重视对大学生社团的引导和扶持。
各系部可根据专业特色成立与专业技术相关的社团组织,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相关专业内容的深入探索,配备相应的专业指导老师,以社团活动的实用性、功能性来帮助学生深化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增强自己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和信心,达到科学的有效配合。
鼓励各社团设计创意独特、样式新颖、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来吸引同学积极参加,同时校方也要拨出专项经费扶持各社团,让社团可以有条件在学校内外开展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这样不仅丰富了学校的社团活动,也给有相关兴趣和特长的同学提供发挥才华的舞台。另外,学校可以从政策上制订相关学分制度来完善对社团的管理,以增加学分的形式鼓励学生多组织、参加活动来增强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力。
(2)大学生应该意识到参加社团活动不单单只是为了兴趣,为了好玩,应认识到积累社会实践经验,正是为了将来顺利走向职场做好各项能力的训练准备。在每一次活动中,大胆尝试自己未曾经历过的一些项目,设定相关的能力训练目标并为之努力。活动圆满完成后的成就感是提升个人信心、提高能力的不二法宝,这样才能实现以积极的心态融入大学生活。
3.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
大学是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阵地,“大一下”现象中学生厌学情绪产生的重要原因是对所学专业知识缺乏兴趣,内在动力的缺失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诸多消极表现。根据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我们一方面要从内因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要从外因上创造、提供一定的学习平台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有位中国特级教师带着挑剔的眼光去看美国教育,在对比之下却意外发现我国在教育方面相当强调落实,尤其强调基础扎实,这既是中国教育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国教育的一大弊端。而之所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的根据就是我们在重视打牢学生知识基础的同时,却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呵护。以降低学习难度及学习落实程度为代价,这位中国特级教师在美国的学校中看到的是“教室成为学生愿意待的地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在当下科技迅猛发展的“大数据”时代,我们都在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是我们也发现很多学生在大学毕业、走出校园之后,就停下了学习的脚步,甚至很多人都认为“学习是学生阶段该做的事情”。带着这样一种对学习有偏见的人很难具备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兴趣,也就很难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因此,大学教育中除了传授学生相应的专业知识外,也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
我们常常听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的话,笔者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是在课堂中教师应想方设法呵护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构思与专业课程内容相关的主题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这样的课堂怎会死气沉沉,怎能不生动、不精彩,哪里需要担心学生不积极、不听讲?
四、结语
“大一下”现象带来的各种消极影响如果不能得到及时遏制,将会给学生的大学生活带来非常恶劣的影响。大学学习中的适应教育应当受到各方足够的认识,引导学生尽早树立生涯规划的意识、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努力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重视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等都应成为大学适应教育的重要课题,这样才是实现培养学生软硬综合能力的初衷,才能真正实现未来职业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希庭,郑 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北 河.美国基础教育见闻[J].教师博览(原创版),2009(4).
[3]余瑞玲.南阳理工学院大一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研究[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0,2(1):74-77.
[4]赵金梅,赖宏志,王洪斌.大一新生环境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106-108.
[5]周 莉,于生凯.大学新生适应情况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6(7):89-91.
[6]卢 毅.新时期大一新生适应性问题及对策分析[J].价值工程,2011(14).
[7]唐星星.論大一新生适应不良现象及对策研究[J].中外企业家,2009(14).
关键词:“大一下”现象;生涯规划;实践活动;可持续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在历经12年的寒窗苦读之后,很多学生带着考上大学的激动之情,怀揣着对大学的美好憧憬和向往,开始了大一新生的校园生活。在进入大学的第一个学期,许多学生仍然保持着中学时代的习惯,记笔记、写作业、参加早晚自习等,“勤奋好学”“积极进取”“意气风发”“活力四射”是许多老师对大一新生的评价。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一的学生受到大学自由灵活的时间安排、专业课程的难度、人际关系的处理、宿舍的学习氛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大学的第二学期许多学生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有的学生还是保持大学第一学期的本色,勤奋刻苦、探索创新,而有的学生则开始厌倦大学生活,出现逃课、频繁打工等现象,与大一上学期判若两人。因为这种现象普遍发生在大一下学期,故称为“大一下”现象。
一、“大一下”现象的表现及危害
1. “大一下”现象的种种表现
(1)学习上失去对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出现“低头一族”,对老师的提问毫无兴趣,玩手机、睡觉、空想……神游于课堂之外,导致的后果就是通过抄袭勉强完成作业,甚至有的学生无法完成相应的科目作业,考试挂科。
(2)生活上懒散拖沓,生活自理能力低下,宿舍里常常出现脏乱差的状况。使用金钱没有计划性,经常就会过上“月光”甚至“半月光”的现象。业余时间几乎全部在宿舍里度过,过着“学校—宿舍—食堂”这种与中学无异的生活。
(3)在学习生活中,有的人沉迷于校园恋情二人世界中不顾其他,有的人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不可自拔,有的人逃课做兼职还美其名曰到“社会大学”學习。
2.“大一下”现象的危害
(1)在学习上长期处于虚空状态,专业课程内容生疏,不仅不能通过科目考试,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也无法胜任相应的岗位工作。特别是一些在内容上有递进关系的专业课程,大一学的是基础课程,基础课程没有学好,到了大二学习专业核心课程的时候就会更吃力。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2)自我管理能力不强的人不会合理地安排时间和规划生活,不注意培养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没有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过着茫然无目标、无计划的大学生活,这些人成了没有梦想、没有斗志、没有活力的“啃老族”。
(3)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有两个极端问题,一是人际交往的圈子过窄,导致了部分大学生面对新环境的种种不适应,封闭自我。二是特别向往社会生活,过于看重社会兼职,忽略了专业知识的学习。
二、“大一下”现象的原因分析
1. 学习方式及内容的不适应
中小学的基础教育模式一般为“课堂笔记—习题巩固—错题分析—提优测试”循环进行。而大学的教育按照专业系部教学内容的不同,会进行有针对性的、有特色的学习方式。比如艺术专业理论的掌握要配合大量的临摹写生,工科专业的知识要通过实践实验、数据分析、动手操作而习得,语言专业需要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训练来增强语感。由于大学课程的学习内容比较深奥复杂,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自主查找相关资料,阅读老师提供的书目,自觉思考问题,从而锻炼创造性思维能力。对于没有理解的疑难问题,需要学生主动去探索、请教、研讨来寻找答案,一味地被动坐等的解决方案是行不通的。
2. 生活方式及環境的不适应
许多学生在异地读大学,孤身一人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同在一个宿舍,有的来自城市,有的来自农村;有的是独生子女,有的有很多个兄弟姐妹;有的是汉族,有的是少数民族;有的家庭经济富裕,有的家庭收入微薄。
有数据表明许多大一新生因家庭状况、性别、民族的不同而导致适应环境的能力不同。在经历了大一上学期后,大家渐渐互相了解,生活中的摩擦、不和谐因素也渐渐增多。每个人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性格、为人处世方法等都各不相同。自我约束管理能力强的学生能较快地适应并融入大学生活,能有序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而依赖性较强、生活自理能力较弱的学生,没有了老师、家长及时的耳提面命,就如脱缰野马一样在大学的自由环境里逐渐迷失了自我。
3. 心理因素及情感的不适应
有的学生虽然考上理想大学,却因没有被自己心目中的专业录取而闷闷不乐,到了大一下学期,这种负面情绪没有缓解,还继续累加;有的学生则为宿舍里复杂的人际关系而苦恼不已,影响学业和心情;有的学生陷入男女情感纠葛,从而无暇学习;有的学生生性内向,常常游离于集体之外,孤独冷傲;有的学生因忙于社团工作或兼职,而耽误了学业。以上种种状态,都体现出心理上的不适应,而心理的失衡则是导致各种不稳定因素的诱因。
三、“大一下”现象的对策分析
1.引导学生树立生涯规划意识
许多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习惯于被安排、被接受,缺乏自主性和独立完成学习目标的意识,而这些表现的根源在于对自己的了解不够深入,没有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通过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引导学生重新对自己进行审视,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兴趣特长,选择并确立自己的目标。
(1)从学校的角度来说。第一,可以从第一课堂入手,深化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改革。重在引导学生完成自我探索,了解自己在兴趣、性格、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并有意识地关注所学专业在职业中有哪些具体的岗位,进一步思考、探索,形成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课堂是最直接、最正面的思想教育阵地,经验丰富的老师可以以学长、学姐们为案例剖析生涯规划对大学生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引发学生对自己未来人生目标的思考。 第二,成立关注、研究学生生涯发展的专门机构,指导和协调各系(部)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工作,面向全院学生提供专业的职业生涯辅导和就业指导,包括心理辅导、生涯团体辅导与个体咨询、生涯发展、各类工作坊、就业指导等,帮助学生完成自我探索和工作剖析,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2)从学工、辅导员的角度来讲。第一,学工辅导员老师在关心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需要对学生的思想动态予以特别重视。重点关注目标不是特别明晰、有盲从心态、生活上比较自由散漫、自控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弱的学生。学工辅导员老师要用自己的热情,通过谈心、聊天的方式将典型的成功案例及无目标盲目度过大学生活的危害去引导大学生正视自己存在的问题,以期把“大一下”现象在萌芽状态遏制住。这些细心的关注,不仅会让学生感觉自己被重视,也会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第二,学工辅导员老师可以利用本职工作的便利,搜集每一届学生优秀个体的案例,保持与他们的联系,邀请事业有成的校友给在校大学生开设讲座,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学生以他们为榜样,奋发图强。给学生介绍与自己条件相当但水平较高的学长、学姐的优秀事迹,相对于电视媒体上的佼佼者们,这更容易让在校大学生产生亲切感,也更能增强他们对未来的信心。
(3)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来看。第一,通过生涯规划发现自己的优点、肯定自己,这是一个人产生信心的必备条件。一个充满信心的人需要用成功来证明自己,这种需要是自发的、迫切的。有了正能量的需求,寻找、确立自己的目标,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有了目标之后,为之奋斗的过程将不再是被动的、不情愿的,而完全转变为主动的、积极的。这些将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促使大学生学会在遇到困难时主动思考,为了解决问题不断探索方法,不断尝试。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提升。
第二,人总是更容易发现别人的缺点,却难以发现自己的缺点。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因此,在肯定自己、树立信心的同时,大学生也要学会正视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这些不足将给自己造成负面影响,并能从中吸取教训。要学会在困难面前昂首向前,在挫折中越战越勇。
2.在大学社团中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
当前,各所大学的大学生社团种类繁多,大部分社团的创建多以学生自己为主体,也有部分社團出现过“虎头蛇尾”的情况。有些社团成立以后并没有组织策划过相应的主题活动,而导致社团渐渐形同虚设,走向解体的边缘。据有关资料显示,有些大学的部分社团已经出现大部分社团成员“大一上”现象,也就是说成员中的绝大部分都来自大一新生,大二愿意参加社团的人在逐年减少。
(1)大学社团是学生除了第一课堂之外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参加实践活动的窗口。针对以上种种现象,建议高校的学工部门应重视对大学生社团的引导和扶持。
各系部可根据专业特色成立与专业技术相关的社团组织,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相关专业内容的深入探索,配备相应的专业指导老师,以社团活动的实用性、功能性来帮助学生深化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增强自己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和信心,达到科学的有效配合。
鼓励各社团设计创意独特、样式新颖、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来吸引同学积极参加,同时校方也要拨出专项经费扶持各社团,让社团可以有条件在学校内外开展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这样不仅丰富了学校的社团活动,也给有相关兴趣和特长的同学提供发挥才华的舞台。另外,学校可以从政策上制订相关学分制度来完善对社团的管理,以增加学分的形式鼓励学生多组织、参加活动来增强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力。
(2)大学生应该意识到参加社团活动不单单只是为了兴趣,为了好玩,应认识到积累社会实践经验,正是为了将来顺利走向职场做好各项能力的训练准备。在每一次活动中,大胆尝试自己未曾经历过的一些项目,设定相关的能力训练目标并为之努力。活动圆满完成后的成就感是提升个人信心、提高能力的不二法宝,这样才能实现以积极的心态融入大学生活。
3.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
大学是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阵地,“大一下”现象中学生厌学情绪产生的重要原因是对所学专业知识缺乏兴趣,内在动力的缺失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诸多消极表现。根据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我们一方面要从内因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要从外因上创造、提供一定的学习平台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有位中国特级教师带着挑剔的眼光去看美国教育,在对比之下却意外发现我国在教育方面相当强调落实,尤其强调基础扎实,这既是中国教育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国教育的一大弊端。而之所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的根据就是我们在重视打牢学生知识基础的同时,却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呵护。以降低学习难度及学习落实程度为代价,这位中国特级教师在美国的学校中看到的是“教室成为学生愿意待的地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在当下科技迅猛发展的“大数据”时代,我们都在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是我们也发现很多学生在大学毕业、走出校园之后,就停下了学习的脚步,甚至很多人都认为“学习是学生阶段该做的事情”。带着这样一种对学习有偏见的人很难具备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兴趣,也就很难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因此,大学教育中除了传授学生相应的专业知识外,也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
我们常常听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的话,笔者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是在课堂中教师应想方设法呵护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构思与专业课程内容相关的主题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这样的课堂怎会死气沉沉,怎能不生动、不精彩,哪里需要担心学生不积极、不听讲?
四、结语
“大一下”现象带来的各种消极影响如果不能得到及时遏制,将会给学生的大学生活带来非常恶劣的影响。大学学习中的适应教育应当受到各方足够的认识,引导学生尽早树立生涯规划的意识、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努力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重视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等都应成为大学适应教育的重要课题,这样才是实现培养学生软硬综合能力的初衷,才能真正实现未来职业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希庭,郑 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北 河.美国基础教育见闻[J].教师博览(原创版),2009(4).
[3]余瑞玲.南阳理工学院大一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研究[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0,2(1):74-77.
[4]赵金梅,赖宏志,王洪斌.大一新生环境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106-108.
[5]周 莉,于生凯.大学新生适应情况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6(7):89-91.
[6]卢 毅.新时期大一新生适应性问题及对策分析[J].价值工程,2011(14).
[7]唐星星.論大一新生适应不良现象及对策研究[J].中外企业家,20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