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我的家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hm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原深处金莲花开朵朵香,弹指一挥间,今年5月1日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日子。60年里,内蒙古文化战线中有许多默默无闻的工作者,就像草原深处的朵朵金莲花,在风雪雨露里任枝叶顺意舒展,在泥土的博爱与深情中自由欢腾,一簇簇、一丛丛,肆意地盛开,灿烂地绽放,昂立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中,默默地散发着属于自己的一份馨香。
  


  
  巴德玛其其格,国家一级舞蹈编导,一级演员,现任鄂尔多斯歌舞剧团副团长。先后在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乌兰牧骑、鄂尔多斯歌剧团工作。1955年出生,1982年起表演、自创和编导的《筷子舞》《献马奶》《欢跳吧,小羊羔》《祝愿》《围猎》《腾云》《族魂》《鄂尔多斯情愫》《鄂尔多斯畅想》《根》《生命欢歌》《鄂尔多斯婚礼》等多个剧目,分别获得全国和自治区文艺调演创作奖、优秀表演奖、“萨日纳奖”、优秀创作奖、编导创作奖、“五个一”工程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奖等国家级奖励11项,自治区级奖励50多项。自治区文化厅和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给予晋级和奖励。
  每天,离开家门时,巴德玛其其格都会在镜子前仔细审视自己,让自己调整到最佳状态,当其精神抖擞,气宇轩昂地走进排练现场时,很多年轻演员发自内心地为她起立鼓掌。这个时候,巴德玛心里会感到欣慰,因为她知道,一天的工作将愉悦地开始。她坚定地告诉自己:“要加油,加油,再加油!”
  在鄂尔多斯市,巴德玛其其格是有名的“闲不住”,作为鄂尔多斯歌舞剧团副团长,作为国家一级舞蹈编导,她不仅承担着团里繁重的业务工作,还肩负着培养年轻演员的重担。从1975年自编自演了第一部作品《欢跳吧,小羊羔》开始,巴德玛再未停止过追求艺术的脚步 。几十年间,她先后编导了200多部不同形式的舞蹈和晚会。
  巴德玛其其格在艺术上的突出成就和思想上的长足进步,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与尊重。1985年在共青团中央举办的“为边陲儿女挂勋章”活动中,她被授予铜质奖章;1986年、1989年她两度荣获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的“自治区劳动模范”光荣称号,不久前,巴德玛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系统2006年度“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
  
  乌兰牧骑全能手
  
  1954年,巴德玛其其格出生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的一个普通牧民家庭,聪明伶俐的巴德玛其其格从小就显现出了蒙古民族能歌善舞的天赋,上小学时,她已经是学校文艺队的骨干。
  1969年,年仅15岁的巴德玛其其格被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乌兰牧骑吸收为正式队员,从此开始了自己的舞台生涯。
  乌兰牧骑是短小精悍的文化工作队,队员一般只有10余名,乐器简单轻便,演出不受场地、舞台、布景甚至天气等的限制,随时随地可演。演出之外,乌兰牧骑还是农牧民的宣传工作队、文艺辅导队、生活服务队。由于乌兰牧骑这种文艺团队工作的特殊性,要求队员个个一专多能,吹、拉、弹、唱、舞无所不会,而且演出的条件十分艰苦,这对当时连汉语都不会讲的年轻的巴德玛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但是蒙古族女性勤奋好学、吃苦耐劳的个性使她逐渐成为了队里的骨干演员。那时,她唱过样板戏,跳过芭蕾舞,演过《红色娘子军》的吴琼花,《白毛女》里的喜儿,学会了弹奏乐器,唱过“二人台”,还演过电视剧,是真正的乌兰牧骑全能手。但是作为从小在牧区长大的蒙古族的女儿,根植于巴德玛骨子里的民族情结让她始终最爱蒙古族的歌曲与舞蹈,尤其痴迷于蒙古民族舞蹈的表演与创作。
  1978年由巴德玛其其格自己创作、自己表演的舞蹈《欢跳吧,小羊羔》在伊克昭盟全盟(2001年伊克昭盟撤盟建鄂尔多斯市)文艺汇演中获得了创作奖和优秀表演奖。1979年6月,《欢跳吧,小羊羔》再获内蒙古自治区全区文艺调演优秀创作奖和优秀表演奖,1980年10月这个舞蹈又被选拔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并获优秀节目奖。外界的肯定让她从此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创作历程。在对民间艺术的继承、发展中巴德玛不断创新,新编了《筷子舞》,于1984年获全区舞蹈比赛编舞、作曲、表演一等奖,后在全国舞蹈比赛中又获编舞、表演三等奖,1987年在匈牙利国际狂欢节上获特别奖。巴德玛带着该舞蹈走过亚洲、欧洲、非洲的许多国家,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筷子舞》将巴德玛的表演事业推向了一个高峰。
  谈起乌兰牧骑的经历,巴德玛始终都心怀感激,她说:“没有乌兰牧骑的磨砺,就没有我的今天,因为正是乌兰牧骑丰富的演出活动与艰苦的条件锻炼了我的韧性,也让我汲取了各种艺术门类的营养,同时给了我很大发挥的空间,锻炼了我独立创作的能力,也是乌兰牧骑让我明白民族文化的可贵,为我今后的艺术道路奠定了基础。”
  
  绵绵无尽的鄂尔多斯情
  
  2005年,由内蒙古鄂尔多斯歌舞剧团历时两年创作排演的大型民族音乐舞蹈诗《鄂尔多斯·蒙古大婚》,经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组委会评选,因其集蒙古民族文化之大成,如宫廷文化、宗教文化、歌舞文化、音乐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具有民族文化优势,在全国各地申报的近300台剧目中脱颖而出,入围2005~2006年度全国舞台艺术精品30台剧目之一。
  作为这部舞蹈史诗的主演策划、艺术总监、总导演,巴德玛谈到这部大剧的创作动机时说:“我从小在鄂尔多斯牧区长大,这里永远都是我的家。我对本民族的文化非常了解,鄂尔多斯婚礼几乎包含着蒙古民族的所有文化元素,如歌、舞、饮食、服饰、宗教、礼仪等等, 充满了独特的民族风情。这些元素综合起来,以艺术的形式展现给观众,让更多的人了解蒙古族的民俗,是很好的传播方式。”
  其实,《鄂尔多斯·蒙古大婚》是巴德玛创排的12台 “鄂尔多斯婚礼”中的一个,曾有人戏称巴德玛是“婚礼巴德玛”, 认为她痴迷于编导“鄂尔多斯婚礼”是艺术创作灵感枯竭的表现。对此,巴德玛有她自己的理解,她说:“每一次编排‘婚礼’,都有不同的体会。每一次新的尝试都是一种进步,而失败其实都是收获。虽然都是婚俗文化的一种反映,但每个版本都不同。这次编导舞蹈诗的婚礼,和以往我所排演的边唱边跳的民俗版的婚礼又有不同。该剧不是对鄂尔多斯婚礼仪式的平铺直叙和浓缩,也不是对鄂尔多斯婚礼民俗风情作简单的表演再现,而是以鄂尔多斯人世世代代生命繁衍的历史时空隧道为主线,对鄂尔多斯人自强不息、矢志不渝、艰苦奋斗,热爱家园的品格作史诗般的生命礼赞。这是一次艺术的升华。如果我没有前面十几次的经验,现在也许不会有这部成熟完整的1小时25分钟的婚礼呈现在舞台上。”
  现在,巴德玛又在忙于新的艺术探索。“我没系统学过舞美编导,可能在别人看来很简单的灯光运用对我当初也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所以我每天都要学习。另外,我还要培养年轻人,因为他们有很好的专业基础和现代理念,缺的只是历练和对生活的理解。民族文化需要年轻人来传承和创新。”说到这里,巴德玛的眼睛熠熠生辉。
  
  一个母亲的遗憾
  
  掌声和鲜花后面是泪水和汗水。巴德玛其其格也不例外,作为一名演员,除了艺术上的艰苦探索外,她还要克服
  她作为一个女人、一个妻子和一个母亲的更多困难。
  谈起唯一的儿子,巴德玛的情绪明显有些波动,她慢慢点燃一支烟,试图让自己平静下来。“我不是一个好母亲,好妻子,我欠家人太多了!好在丈夫支持我,我所有的作品都是丈夫为我配乐!”巴德玛说。怀孕八个月还在舞台上跳舞,临产前一天还在为牧民表演,多少次她带病带伤苦练舞蹈;多少次她忍痛割爱离开了体弱多病的父母,为了事业和艺术她只生育了一个孩子,而就在孩子两个月的时候她又被迫给孩子断奶。孩子小时候不认识妈妈,称呼妈妈为“姐姐”。一次孩子不慎摔断了胳膊,当时正有重要的演出等着她,为了观众,她把孩子留给了老人照看,自己含泪准时参加了演出,而孩子由于未能得到精心照料忍受了三次接骨的痛苦,至今留有后遗症。这一切给巴德玛其其格留下了无法弥补的内疚。正是因为了解艺术工作者的艰辛,巴德玛没有让自己的儿子从事艺术工作,而儿子的一句话:“你不让我搞艺术,是我此生最大的遗憾。”则令她感到更加辛酸之余也有些许欣慰,毕竟,在儿子的心里,母亲是令他感到骄傲与自豪的。
  艺术的追求永无止境。在巴德玛其其格身上你可以看到一种决不服输的精神。虽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她把每一次成功都当作零点,“一切从零开始”很好地诠释了她艰辛曲折的艺术道路。巴德玛其其格,蒙语意为“莲花”,人如其名,在许多人眼里,她就像一朵美丽的莲花,盛开在鄂尔多斯草原上。
其他文献
我国古代雕塑艺术源远流长,从我国古代雕塑发展看,是以儒家为基础,道家为主流,以庄子精神为主体呈现于世人。我国古代雕塑美学的主体框架,如重“神韵”的本体论,讲究“虚静”的创作方法,追求“冲淡玄远”“神”“逸”“妙”的审美风格。这是因为任何雕塑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都会踏着社会的变迁而去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从而形成我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它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一、我国古代雕塑的实用性。中国远古
期刊
21世纪是城市竞争的世纪。这种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城市文化生产力的竞争,核心是文化创意的较量。本世纪成功的城市将是有文化创意的城市。    文化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文化创意城市的实践正在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  进入新世纪以来,一些公认的世界城市越来越重视文化在促进发展方面的特殊作用,纷纷从城市未来发展角度提出一系列增强文化竞争力的新要求、新目标。    美国华盛顿于2001年制订了“创意城市草案”
期刊
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在乡村城市化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人类文明进步不断地给城市概念增添现代化的崭新诠释,而现代化的发展又大大推进了乡村城市化的进步,使城市数量与日俱增。1800年,世界只有一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今天,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已366个。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民族文化的巨大差异,使城市形成了异彩纷呈的特色。什么是城市特色,城市特色与城市现代化是什么关系,把
期刊
飞来的仙鹤    艳红的夕阳中,天边飞来一群仙鹤。它们踽踽而飞,被霞光勾勒出一片剪影。这是画家丁绍光关于云南美好记忆的图腾。  丁绍光是个活着的传奇。从北京到云南,从麦积山到西双版纳,再到美国,他的每一步脚印都踏踏实实。    他来到了云南。缤纷多彩的图景,茂盛繁密的植物,五颜六色的民族服装,朴实淳厚的乡土风情,深深吸引了他。尤其当地人们那种喜怒爱憎的简单表达方式使他感动。   他创作版画的旋律主
期刊
襟江带海的江苏南通,吴越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在这里交融,开通、开朗的文化概念,开放、开拓的文化资源孕育出南通独特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每当人们为南通那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而惊叹不已时,就会想起那曾尽毕生之力创造性开展城市建设的第一人——张謇。    论一个人与一座城市的关系,张謇与南通,算得上是经典故事之一。中国最早筑城,相传在尧的时期由禹的父亲鲧开始。汉语中,“国”字作“城”或“邦”解。“中国
期刊
呼和浩特,蒙古语意思为“青色的城市”,是一座建于明朝隆庆六年(1572年)的草原之城,已有400多年历史,是我国北方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辖区内遍布各种历史古迹和宗教寺庙,呼和浩特主要的召庙遗址有昭君墓、大召、席力图召、五塔寺等。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呼和浩特是北方草原文化和中原传统黄河文化的交融之处,是一座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各种北方民族风情汇集于此,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
期刊
“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这话谁都知道,可真正见过“八字衙门”的,恐怕如今就没有几个了。  我国自秦代开始,郡县成为定制,有专家估计,那时大约有县衙900到1000座,唐代则有精确数据,为1235座。发展到清代,变成了1591座。可是“民国”之后却仅剩下1座了!有人美其名曰“硕果仅存”,您知道那枚“硕果”在哪儿吗?  一个偶然的机会,年兄让我开了眼界,见到了那枚“硕果”,它在豫西伏牛山南
期刊
2003年冬,当我第一次踏出国门时,并没有想到日后我的脚步一发不可收拾。不到四年的时间里,我游历北美、欧盟、东盟、非洲、中东、南亚的44个国家和我国台湾、香港、澳门3个地区。      该以怎样的形象向世界展示中国?    第一次去西欧,就给我留下了深刻而屈辱的记忆。  以前,由于长期浸淫在这个环境中,对于咱们中国人的许多不文明习惯,感触并不特别深,但到了欧洲后极为明显。比如排队,等待海关验证时,
期刊
2007年是中国话剧百年庆典,话剧界正开展各项纪念活动庆贺。我是中央歌剧院的演员,剧院的前身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歌剧院,在20世纪50年代初曾和同为剧院下属的人民话剧团共同创作、演出了歌剧《长征》,剧中毛泽东的扮演者是于是之。半个世纪以来,人民话剧团继承传统、发挥特色、开拓创新,为我国话剧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并因保留着一批名剧、拥有一批名导、名演员而享誉世界,他们的业绩,值得大书特书。
期刊
沈培艺,当代舞蹈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  1966年出生于广州,1978年考入北京舞蹈学院中专部,六年后转入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系表演专业。现任总政歌舞团舞蹈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中国舞蹈家协会表演艺术委员会成员和中国东方乐舞协会理事。曾多次在全国、全军舞蹈比赛中获奖;1993年5月,中国舞蹈家协会、总政歌舞团、北京舞蹈学院联合举办了“舞蹈·沈培艺舞蹈专场晚会”,其艺术成就被编入《世界名人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