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贾思勰是山东寿光人,生卒年不洋,大约生活于中国北魏末期和东魏(公元6世纪),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他的著作《齐民要术》是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的高峰。
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其生平事迹却鲜有记载,只能从他留给后人的《齐民要术》一书中略知一二。他曾担任过北魏高阳太守,但北魏时期有两个“高阳”,一是瀛州高阳郡(今河北高阳一带),设郡历史悠久:一为青州高阳郡(今山东临淄西北),贾思勰在哪一个高阳郡任太守々是实职的地方官员,还是输粟赏授的官阶?历史上没有记载,现在也不很清楚。魏晋南北朝时其目实行门第等级严森的士族制度,贾思勰能出任太守,与他的家庭应当有密切关系。《齐民要术》中记载他自己“余昔有羊二百口”,可见生活还算不错。但他家庭背景究竟如何?同样不清楚。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他从小读书很多,《齐民要术》中有很多引自经书的传注,另外引用前人有关农业方面的著作达150多种。他对西汉农学家汜胜之的农学专著《汜胜之书》更是推崇,在他的书里竟摘引了3700多字。《汜胜之书》原著早已散失,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从《齐民要术》中辑录出来的。
贾思勰有非常可贵的科学精神。《汜胜之书》中说:黍子的播种密度应比禾(谷子)稀些。贾思勰感觉与实践有出入,便在同一块地里做试验,用相同的方法播种两条黍子,一条密度同于“禾”,一条密度稀于“禾”。事实证明,黍子稀植,棵丛虽然大些,但米色黄,不饱满,空粒多;密植的谷子,棵丛虽然小些,但米色白,颗粒饱满,成熟一致,比稀植的好。贾思勰还使用大量的数字来说明问题,比如饲育畜禽的雌雄比例,在“养羊篇”提出10只羊中要有2只公羊,公羊太少,母羊受孕不好公羊多了,则会造成羊群纷乱。对养鹅、鸭、鸡、鱼等也提出了雌雄相关的比例关系,鹅一般是3雌1雄,鸭5雌1雄。池中放养雌鲤20尾则配雄鲤4尾。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贾思勰也记录一些无稽之谈,如“在东边栽九颗桃树,可以多子多孙”,“吃枣核仁二十七斤,可以避疾病”等,可能把偶然当成了必然。但暇不掩瑜,贾思勰在世界农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中国古代有”重农抑末”的传统,但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往往处于精神鼓励层次,缺少具体的操作指南,掌握国家权力的士大夫阶层,不仅不亲自参加农业劳动,而且对农民看不起。孔子的学生樊迟曾请教孔子如何种庄稼、种菜,孔子不仅没有教他,反而批评他没有志向。孔子自然有其道理,但他的“圣人”身份,却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农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农学太苦,耗时太长,又不能以博功名,不如著道德文章来得快捷、实惠,所以尽管中国是农耕民族,农业历史悠久,但农学并不发达,农业生产经验往往是在文化程序不高的农民中司口耳相传,有经验、无总结,有农业、无农学。贾思勰用知识分子的专业水平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但他的事迹和贡献却没有进入著史者的“法眼”,也证明了这一点。
贾思勰到过山东、河北、河南等许多地方,对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实践所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都有科学的总结和记录。这片区域主要是古代齐国的地域,加之贾思勰是山东人,所以《齐民要术》的“齐”既有“齐全”的意患,也有“齐国”的意思。
《齐民要术》全书共10卷,92篇,洋洋10余万字。其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农业、林业、畜牧、养鱼、造酒、蚕桑、蔬菜、食物贮藏、烹调等各方面的技术,非常详细,就拿农作物栽培技术来说,如何保墒、冬灌、深耕、选种、施肥、防虫、收获、贮藏等都写得一清二楚。达尔文在其名著《物种起源》中盛赞它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齐民要术》不仅内容丰富,还开创了农书写作的范例。《齐民要术》以后,中国著名的农学古籍,如元代《农桑辑要》、《王祯农书》,明代的《农政全书》,以及清代的《授时通考》,均取法《齐民要术》,类似历代史书取法平《史记》。
《齐民要术》今天印出来不过是本小册子,而在当时已经算是巨著了。雕版印刷到隋朝才出现,活字印刷更晚,当时书籍的复制只能靠手抄,10万字是何等巨大的工程!且要经常修改。可以说,这本书凝聚了贾思勰一生的心血。一个人一生能做很多事,但如果能做成一件流传后世的事很难。贾思勰做成了一件流传千古的事,一本《齐民要术》足以让他名垂青史。
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其生平事迹却鲜有记载,只能从他留给后人的《齐民要术》一书中略知一二。他曾担任过北魏高阳太守,但北魏时期有两个“高阳”,一是瀛州高阳郡(今河北高阳一带),设郡历史悠久:一为青州高阳郡(今山东临淄西北),贾思勰在哪一个高阳郡任太守々是实职的地方官员,还是输粟赏授的官阶?历史上没有记载,现在也不很清楚。魏晋南北朝时其目实行门第等级严森的士族制度,贾思勰能出任太守,与他的家庭应当有密切关系。《齐民要术》中记载他自己“余昔有羊二百口”,可见生活还算不错。但他家庭背景究竟如何?同样不清楚。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他从小读书很多,《齐民要术》中有很多引自经书的传注,另外引用前人有关农业方面的著作达150多种。他对西汉农学家汜胜之的农学专著《汜胜之书》更是推崇,在他的书里竟摘引了3700多字。《汜胜之书》原著早已散失,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从《齐民要术》中辑录出来的。
贾思勰有非常可贵的科学精神。《汜胜之书》中说:黍子的播种密度应比禾(谷子)稀些。贾思勰感觉与实践有出入,便在同一块地里做试验,用相同的方法播种两条黍子,一条密度同于“禾”,一条密度稀于“禾”。事实证明,黍子稀植,棵丛虽然大些,但米色黄,不饱满,空粒多;密植的谷子,棵丛虽然小些,但米色白,颗粒饱满,成熟一致,比稀植的好。贾思勰还使用大量的数字来说明问题,比如饲育畜禽的雌雄比例,在“养羊篇”提出10只羊中要有2只公羊,公羊太少,母羊受孕不好公羊多了,则会造成羊群纷乱。对养鹅、鸭、鸡、鱼等也提出了雌雄相关的比例关系,鹅一般是3雌1雄,鸭5雌1雄。池中放养雌鲤20尾则配雄鲤4尾。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贾思勰也记录一些无稽之谈,如“在东边栽九颗桃树,可以多子多孙”,“吃枣核仁二十七斤,可以避疾病”等,可能把偶然当成了必然。但暇不掩瑜,贾思勰在世界农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中国古代有”重农抑末”的传统,但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往往处于精神鼓励层次,缺少具体的操作指南,掌握国家权力的士大夫阶层,不仅不亲自参加农业劳动,而且对农民看不起。孔子的学生樊迟曾请教孔子如何种庄稼、种菜,孔子不仅没有教他,反而批评他没有志向。孔子自然有其道理,但他的“圣人”身份,却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农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农学太苦,耗时太长,又不能以博功名,不如著道德文章来得快捷、实惠,所以尽管中国是农耕民族,农业历史悠久,但农学并不发达,农业生产经验往往是在文化程序不高的农民中司口耳相传,有经验、无总结,有农业、无农学。贾思勰用知识分子的专业水平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但他的事迹和贡献却没有进入著史者的“法眼”,也证明了这一点。
贾思勰到过山东、河北、河南等许多地方,对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实践所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都有科学的总结和记录。这片区域主要是古代齐国的地域,加之贾思勰是山东人,所以《齐民要术》的“齐”既有“齐全”的意患,也有“齐国”的意思。
《齐民要术》全书共10卷,92篇,洋洋10余万字。其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农业、林业、畜牧、养鱼、造酒、蚕桑、蔬菜、食物贮藏、烹调等各方面的技术,非常详细,就拿农作物栽培技术来说,如何保墒、冬灌、深耕、选种、施肥、防虫、收获、贮藏等都写得一清二楚。达尔文在其名著《物种起源》中盛赞它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齐民要术》不仅内容丰富,还开创了农书写作的范例。《齐民要术》以后,中国著名的农学古籍,如元代《农桑辑要》、《王祯农书》,明代的《农政全书》,以及清代的《授时通考》,均取法《齐民要术》,类似历代史书取法平《史记》。
《齐民要术》今天印出来不过是本小册子,而在当时已经算是巨著了。雕版印刷到隋朝才出现,活字印刷更晚,当时书籍的复制只能靠手抄,10万字是何等巨大的工程!且要经常修改。可以说,这本书凝聚了贾思勰一生的心血。一个人一生能做很多事,但如果能做成一件流传后世的事很难。贾思勰做成了一件流传千古的事,一本《齐民要术》足以让他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