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红尘,沧海一笑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lenthers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色背景前,柔和的光束下,她短发黑衣,映出饱满柔美的侧脸、长颈、V领。这是60岁的林青霞,依然美丽动人,素净温暖。她就这样出现在《云去云来》的封面上,让人们相信,她依然配得上那个称呼——东方“永远的也是唯一的大美女”。
  起初她的美并不是这样,而是琼瑶小说《窗外》中江雁容的模样,“一对如梦如雾的眼睛、带着几分忧郁;两条露在短袖白衬衫下的胳膊苍白瘦小,看起来可怜生生”。第一次读到这句描写,17岁的林青霞也禁不住心想:“这不就是我吗?”
  第一部电影就一夜成名
  与邓丽君、张艾嘉、李安、侯孝贤等人一样,林青霞也在台湾眷村长大。她1954年出生,祖籍山东莱阳,一个姐姐留在了大陆,而她和哥哥、妹妹都出生于眷村。
  上初中时,台湾童星谢玲玲正当红,林青霞很羡慕,有一天她问三姨:“是当中国小姐好还是当明星好?”17岁时,她没考上大学,只好去上补习班。一天,她和好友张俐仁到西门町去拿订做的喇叭裤,路上遇到一个男人,问她们想不想拍电影。那时台北的西门町类似于今天的北京西单,漂亮姑娘经常能收到星探们送上的名片。于是两人收到了一张名片,上面写着:杨琦。
  过了些日子,两人无聊的时候想起这事,就跑到外面给杨琦打电话。电话那头,杨琦告诉林青霞:再找4个漂亮女同学,拍一场游泳池的戏,大家掉进去再爬上来,“若隐若现地看到你们的身材”。
  这句话把林青霞吓得不轻,马上就要挂电话。杨琦就问她想演什么,林青霞说只能演学生。又过了几天,杨琦又来电话:带她们到八十年代电影公司见导演宋存寿、郁正春,他们正在给《窗外》找演员。
  林青霞回家说起拍电影的事,不料父母、哥哥极力反对,林妈妈直接躺倒在床,病了三天。以为自己也就演个路人的林青霞打消了拍电影的念头,但她还是陪张俐仁去试了镜。不久消息来了,女主角江雁容是她的,林青霞大吃一惊。这下不管父母怎么反对,她都不肯放弃了。
  林妈妈搬出五六十年代香港女星林黛和乐蒂的例子,证明“最红的明星到头来也是以自杀收场”。电影公司几次派人来游说都被赶走,直到来了一位山东老乡,并且由林青霞再三保证一定洁身自爱,父母才勉强答应。陪女儿去见导演的那天,林妈妈把剧本上所有吻戏都打了叉,导演说:“拍吻戏可以借位(利用角度拍出接吻效果)。”1972年的夏天,还未成年的林青霞由母亲代签了人生的第一份电影合约。
  导演骗了林妈妈,这部戏拿走了林青霞的初吻。那天男主角胡奇教她怎么拍吻戏:把牙齿合上,嘴唇张开,“其他交给他”。结果两个人的牙齿磨得咯吱响。摄影师陈荣树评价道:“她像个木头。”但这些都敌不过第一次拍戏的新奇感。林青霞每天“飞”回家,跟母亲讲拍戏的趣事。有一次母亲对她说:“希望你以后都这么快乐。”
  1973年夏天,《窗外》在香港上映,林青霞一夜成名,自此走上电影路。很多年后,她把这一切归结为命运的安排。
  所有导演都认为她是天生吃电影饭的
  台湾著名电影人焦雄屏至今都记得第一次看到《窗外》剧照时的惊艳。“那时我还是学生,只知道报纸在争相报道一个大美人。因为版权问题,《窗外》在台湾是禁片,一般大众无缘得见。”她对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回忆说,“但我们只看到剧照,就觉得她是琼瑶笔下女主角的最佳诠释,清纯、浪漫、痴情,不是俗世的美。当时她在电影界可以说石破天惊,圈子里非常轰动,一出来就受到万人追捧。”
  《窗外》至今没有在台湾正式上映过。这正合林青霞当时的心意,她怕熟人看到她的吻戏、婚后吵架的戏。1973年,她到香港宣传《窗外》,媒体送了她“清纯玉女”的称号,后来被杨采妮、梁咏琪等人一代代传下去。那年《窗外》的票房是65万港币,在当时对文艺片来说已经相当之高。
  林青霞第一部在台湾上映的电影是1974年的《云飘飘》,导演是刘家昌。“所有导演都认为她是天生吃电影饭的,因为她上镜头每一个角度都好看。当时台湾电影不是抗日民族英雄片就是琼瑶片,她俨然变成了琼瑶电影最著名的商标,做了甄珍的接班人。”台湾女星甄珍是林青霞之前的美人范本。“甄珍有一种活泼、狡黠,但林青霞更脱俗一点,与琼瑶笔下的女主角更加契合,所以在台湾至少有六七年都是‘第一女主角’的身份。”焦雄屏说。
  当时台湾处于戒严期间,电影检查的尺度没放开,社会开放程度也不高,拍爱情片最安全,最受欢迎,也最简单。剧情大都一个模式:男生追女生,双方父母要掺和进来;不用搭景,在阳明山找个别墅就能拍;不用造型,导演前一天告诉演员带几件衣服,演员回家用自己的私货搭配好,连发型和化妆都一起搞定。拍这样一部戏只需30个工作日,两个月内就能完成。
  从1972年到1980年,林青霞一共拍了55部戏,其中50部都是唯美文艺爱情片。到1982年,她已经拍了12部琼瑶小说改编的电影,几乎部部卖座。在这些爱情片里,她有两个固定的男搭档:秦汉、秦祥林;还有一个姐妹花:林凤娇。
  那是“双林双秦”的鼎盛期,也是唯美爱情片的黄金时代。制片方只要签到四人中任何一对男女的合约,就能拿到拍摄资金。最高峰时,林青霞有6部戏同时在拍,两周没进卧室的门,到片场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地方睡觉,甚至靠墙站着都能睡着。
  这种辉煌留在了一代人的记忆中。焦雄屏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前不久她参加晚宴,好几位男性表示,林青霞是那个时代所有中青年人的“女神”。马家辉回忆,自己十来岁时开始看林青霞的电影。“那时候香港流行台湾的爱情片,我正是情窦初开的年纪,觉得非常浪漫,林青霞非常漂亮。”大陆作家章诒和则是到了上世纪80年代才初识林青霞,“国门初开,大陆人第一次看到了‘那头’,台湾一下子就挤进来3个女人:邓丽君、琼瑶、林青霞。街头听邓丽君,灯下读琼瑶,电影里看林青霞”。
  最红的时候,林青霞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她演的角色没有什么突破性,还有不少人情片子不得不接。有一天,林青霞站在镜子前,突然发现这张脸很陌生,听母亲说“希望你以后都这么快乐”的那个自己已经丢了。   在香港遇到“东方不败”
  1979年底,林青霞赴美国进修。在美国的15个月里,她只拍了一部谭家明导演的《爱杀》。“那时香港新浪潮电影刚兴起,《爱杀》让人印象深刻。她在电影中的冷艳,既属于类型片又极其强调艺术性的表现方式,非常引人注目。大家看到了一个崭新的林青霞,她开始改变戏路,变成香港新浪潮电影中著名的符号。”焦雄屏说。
  从美国回来后,林青霞开始把视角投向香港。1981年夏天,林青霞第一次见到了徐克和施南生。两年后,她接拍了《新蜀山剑侠》。那部戏里她几乎没怎么走路,每天一进片场就被吊上威亚(保护演员的绳索)飞来飞去。半夜4点到片场化妆,顶着又高又重的假发,等一天都拍不上几个镜头。她终于在徐克面前流泪了:“在戏里吃苦我一点不怕,不要把我的精力耗在戏外。”徐克倒退一步,一对“五爪金龙”在空中乱晃,惊慌失措地说:“我最怕女人哭了!”
  这部戏是林青霞的转折点,也让徐克发现了她拍武侠片的潜力。1984年拍完林岭东导演的《君子好逑》之后,林青霞在香港扎下了根。“香港人不讲人情,不求人,合则来不合则去,我没有了人情的包袱,也不再身不由己,拍了些比较考究的电影。”
  最经典的角色当然是《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中的东方不败。1991年,当徐克提出让她演这个男人时,林青霞没什么犹豫就答应了,“因为我对他有信心”。开拍前,林青霞请了一个京剧老师,日夜练习,于是就有了电影里那凌厉而充满杀气的眼神。
  “林青霞的东方不败这个形象之所以经典,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迎合了当时社会的一个趋势,即对于性别认同的模糊性。大家开始正视同性恋、异性恋的选择问题,东方不败成为一种时代性启蒙的标志。”焦雄屏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林青霞也开发了事业的第二春,从琼瑶符号正式转变成华语电影界的符号。”
  《东方不败》的票房大赚,带动了武侠片的风潮,之后,林青霞的17部戏里有11部都属此类,而且电影公司大多要她演男人。她曾这样划分自己的电影生涯:70年代属于唯美文艺爱情片;80年代属于社会写实和诙谐喜剧片;90年代属于武侠刀剑片。 但很少有人知道,她也曾暗暗羡慕巩俐,认为自己最遗憾的是没有一部满意的代表作。
  焦雄屏不这样看。“林青霞谦虚了。她的经典代表作我认为起码在七八部,都是不朽的形象。她的符号性意义不输于巩俐。那些经典形象是一代人意识的反映,她是参与开创这些潮流的先驱者。”
  进入90年代,林青霞似乎有意地向艺术电影靠拢。1990年,她拍摄了《滚滚红尘》,摘得第二十七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她很看重这个奖项:“这是我22年演艺生涯中唯一的一座金马奖。”几年后,她与王家卫合作了更具前卫性的作品《重庆森林》。焦雄屏认为,艺术片的尝试拓展了林青霞的表演空间。
  在表演方式上,有“本色派”和“性格派”之分,或被称为“偶像派”和“演技派”。即使是好莱坞都有这样一个规律:越是漂亮的演员越难获得演技上的肯定。“大家总觉得变形才是演技,比如模仿口音、扮丑、增肥……”但焦雄屏认为,能把角色所代表的文化特质反映出来是银幕表演的一种特殊能力。“比如东方不败,亦男亦女,这个形象所反映的深层社会文化内涵,未必能用传统的表演方法论来衡量。一个演员之所以不朽,除了魅力,很大一部分是反映了文化现象。这就是符号的意义。”
  与秦汉在情路上纠葛近20年
  “从1972年到1994年的22个年头里,我拍过100部戏,演过100个角色,其实,林青霞最难演的是林青霞。”林青霞曾在书中这样写道。
  林青霞半生情路坎坷。2009年,她对香港作家林燕妮回忆:“我一生很少有人追,追过我的不超过10个。以前我不知道为什么,只以为因为自己害羞。”
  毕业时,摆在林青霞面前的有3条路:念书、嫁人或者拍戏。“有个男生想让我跟他去美国包饺子,我妈妈是个山东大娘,整辈子都在包饺子,说:‘哎,又是包饺子?还包不够呀?’结果便拍戏了。”从此她每天接触的都是圈里人,面对的男性就是戏里的男主角。
  众所周知的是她和秦汉的一段情。从1973年拍《窗外》开始,林青霞和秦汉在爱情路上纠葛了近20年。当时秦汉是有妇之夫,林青霞饱尝社会压力,无奈避走美国,1979年甚至还传出过自杀的新闻。1980年,林青霞决定与秦祥林订婚,但由于心中始终放不下秦汉,于4年后解除了婚约,1985年和终于离婚的秦汉正式携手。
  然而,兜兜转转了一大圈,才发现要结婚没那么容易。据林燕妮回忆,1989年5月,她和几个朋友跑到金庸家聊天,林青霞和秦汉也到了。金庸问秦汉:“你什么时候向青霞求婚?”秦汉想了一阵,说了句含糊其词的话。林青霞呆在当场没作声,过了一会才恢复常态。那一年她35岁。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两人的关系依然不前不后,多年苦恋成为镜花水月。工作压力加感情折磨,林青霞坐在家里不是哭,就是不停说话,语无伦次。母亲整天守着她,给她注射镇定剂,好久才康复过来。
  林青霞忆起当年,最深刻的一幕就是,“醉酒就趴在施南生身上,一条很漂亮的裙子让我的泪水打湿了”。
  1984年到1994年,林青霞孤身在香港工作了10年。“有时候一觉醒来,仿佛一个人置身于孤岛。”演东方不败时,正是林青霞人生的低潮,感情、亲人、事业都不顺。那年她37岁,已经感到岁月不饶人:“我跟王祖贤半夜三更地在马路上演戏,大雨淋漓,我冷得发抖,我问祖贤:‘你冷吗?’她说:‘不冷。’本来想跟祖贤交换一下冷的感觉的,怎知人家却不冷,那种茫然的感受真是难以言喻,我的体力不及年轻人了,那便感觉更凄伤,简直是感慨万千,天乌地黑。”她内心的抑郁全在戏里爆发了出来,东方不败的怨与怒在镜头前肆意挥洒。在她倍感落寞的这一时期,影像以另一种方式成就了她。
  “他是用诚心对我好,我感动了”
  1994年拍完《东邪西毒》,林青霞突然彻底告别闪光灯下的生活,嫁人了。在徐克看来,这是林青霞一生中为数不多的“天马行空”的手笔。   “天马行空”其实早有伏笔。这一年,林青霞在上海拍戏时突然生病,她打电话希望秦汉能到上海看她,但秦汉因故没能赶去,香港富商邢李源却从香港飞到上海,千里送温暖,感动了林青霞。
  1994年6月29日,林青霞同邢李源结婚。他们在旧金山的婚礼对外十分低调,对内却十足感人。亲临现场的好友贾安妮说,别墅游泳池内到处都是鲜花,邢李源执林青霞的手,向岳父岳母道:“从今以后我会照顾她。”正是这简单一句话,让许多嘉宾当场落泪。
  从女孩到女人,从恋爱结婚到为人妻母,多年漂泊打拼的林青霞,在这一天,终于有了一个家。
  很多人奇怪,貌不惊人的邢李源能追到林青霞。林青霞说:“他追我一定追不到,我不知道怎么让他追,他也不知道怎么追我,他只知道对我好。我这人很容易被感动的,他是用诚心对我好,我感动了。”
  林青霞出嫁了。但这不意味着生活停止了考验。明星的生活注定一直暴露在聚光灯下,人们总是用好奇的眼光看着你,等待着你把自己的生活演绎成一个美好的童话,要不然,就是一个笑话。
  给丈夫前妻生的大女儿邢嘉倩当后母的为难,没能为邢家传宗接代生儿子的压力,“婚姻告急,夫妻分居”的传言……即使邢李源将林青霞所生的两个女儿取名为“邢爱林”和“邢言爱”(粤语谐音“仍然爱”),都抵挡不了舆论的猜疑。
  这一次,林青霞学会了坦然。结婚15周年时,她对林燕妮说:“我如今真的可以放开了,不会那么执着,人生历练不少了。那是日积月累的功夫,懂得主动点,为人着想点。任何关系,像夫妻、朋友、子女,都要投资付出精神,那便会有成绩。”
  好友章诒和觉得,林青霞打开自己,不再像以前那样缺乏安全感,是从潜修文字始,“自从她拿起了笔,情况就有所变化”。 林青霞自己也说:“从明星到作家,是我人生中一个很大的转折点。”先生邢李源给了她很多鼓励,他对3个女儿说:你们的妈妈迈出了人生重要的一小步。
  林青霞在文章中写道:“读《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有一句话:‘如果你感觉痛苦,你就跟痛苦并存,把它吃掉,这样痛苦就会消失。’这对我起了很大的作用。”
  台湾作家白先勇对林青霞的两次印象,印证了她的成长。80年代初他第一次见林青霞时,只觉得她一股冷艳逼人、难以接近的感觉。后来慢慢成了朋友,才发现她“是个极温馨体贴的可人儿”。多年后在香港机场,白先勇买了一些日用品,要付钱时,发觉有人已经替他付了,回头一看,林青霞微笑着站在那里,很随便地穿了一件白衬衫,背了一个旅行袋,跟施南生一行人正要到吴哥窟去。白先勇看她一派轻松,好像人生重担已卸,便知道她开始归真返璞了。
  阅尽千帆,渡过险滩之后,林青霞开始用自己的方式重新打量这个世界。于是,她给这个世界留下了始终温暖、美丽的一个侧影、一抹亮色,成就了许多人的隽永记忆。
其他文献
“玩世写实主义”    一些青年美术家和艺术批评家在描述近两年的艺术动向时指出:“玩世写实主义”与“政治POP”是当前美术界的两个艺术显流,它们各自代表着当代中国视觉艺术的不同价值取向。  艺术批评家胡村在《艺术潮流》一九九二创刊号上撰文认为,“中国现代艺术展”(一九八九)可作为八十年代中国大陆新潮艺术的阶段性总结,其后出现的是具有反叛八十年代倾向的新艺术现象。其中“玩世写实主义”是文革后第三代艺
2016年,中伊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双方在各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深入,伊朗民众能接触到的中国影视作品也越来越多了。  2015年初,我第一次来到伊朗,常常被热情的伊朗人搭讪。得知我是中国人后,人们往往会连环提问:“你认识成龙吗?见过李小龙吗?你会不会中国功夫呀?”紧接着,他们还会激动地告诉我,自己非常喜欢看成龙和李小龙出演的电影,对中国功夫也充满了好奇。我猜想,那时候的伊朗观众对中国影视剧的印象
发生在乌克兰东部的战乱已持续了几个月,新当选的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近日宣布了“单方面停火”,使战事的激烈程度稍有缓和。但历史上同出一源的乌克兰人之间兵戎相见,无论如何都令人痛惜。  当然,残酷的战火中,偶尔也会迸发出一缕人道主义之光,“热尼亚事件”就是个中一斑。  热尼亚是一个仅8个月大的男婴,出生在乌克兰东部小城斯拉维扬斯克,不久前他被诊断为患有脊髓性肌萎缩,一直在医院接受治疗。由于这里是战略要冲
清朝乾隆年间,郑板桥到潍县赴任。当时潍县灾荒连年,百姓民不聊生。奸商还以低价收购郑板桥为老百姓作的字画,再以高价卖出牟利。郑板桥决心好好惩治一下。  一天,县里来了一位“京城画师”,想收购郑板桥的真迹。当地首富大喜,立即取出所藏字画。画师看后,说:“这些东西不值钱,我要的是郑板桥新创的六分半体。”说罢,他让侍从拿出一幅字:“这和他以前的字不一样。如果有这种字,我愿意以每幅三千两银子收购,但3天内要
闲话高阳和他的书    海内喜读高阳书者,不知凡几。这些年,大陆与港台文学渐通款曲。先是金庸的“新武侠”不胫而走,至今风头不弱,令诸多老少爷们儿走火入迷(一些书生朋友也成了铁杆“金迷”)。约七、八年前,高阳的历史小说亦悄然偕南风而至。虽然此间所见版本仅为高氏著述总目的一小部分,风神所在,反响大约也不能算小。偶闻一句话,道是:“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语近夸张,亦非无稽之谈。  半年前,消
《三松堂自序》和《韧的追求》,是两位现代学人冯友兰、侯外庐的自传体文化回忆录。它们相隔不到一年,都由三联书店出版了单行本。前一书不久前又出了增订本。这两本著作一出现,就以其真实而典型的形态,向我们展示了老一辈学者在东西方文化结合的领域奋力开拓的辉煌累致和壮丽神彩,给中国学者以深刻的启迪。有趣的是,它们在内容上既各有千秋,又相互补充。因此,我们把《自序》和《追求》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领会。这里先从《
《中国明代新闻传播史》参考了古今中外大量有关的研究资料,从中发掘出许多过去不为人所注意的新材料,并对这些材料进行了辨析、疏证、剔删、整理和分类,为撰写这部史书打下了坚实的史料基础。在研究的方法上,作者对明代的告示、檄文、政治性歌谣及社会舆论,言官制度、印刷手段等与新闻传播有关的方面都依据史料进行了详细的考察,从而拓宽了这一研究的视野,尽管从中可以看到台湾朱传誉先生《宋代新闻史》一书对作者的影响,但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挥别人间,4月17日,她的葬礼在伦敦举行。与她同时代的政坛“老熟人”纷纷前来送别,其中有87岁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女王丈夫、92岁的菲利普亲王,90岁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77岁的南非前总统德克勒克,71岁的美国前副总统切尼,70岁的波兰前总统瓦文萨。在伦敦圣保罗大教堂,人们安静肃穆,聆听伦敦主教查特斯的致辞。他回顾了撒切尔夫人的一生,并以她生前最喜欢的诗句结束致辞:“我们
“团购”,是近一段时间来最热门的词汇之一,无数消费者热衷于在网上“组团”买东西,人数越多,价格越低。“团购”热催生了大量相关网站。据统计,2011年上半年,每天都有5—10家团购网站诞生,截止到2012年1月底,国内团购网站总数已达3790家。其经营内容从实体商品到餐饮、门票、美容、娱乐、培训等,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各种优惠层出不穷。由于团购产品的折扣通常低于传统购物网站,约为市场价的一至四折,所以
文化人董桥的《这一代的事》实际上抒发的是百年的情结——由“康梁遗墨和胡适文存”推开“近代史的一条门缝”以后,一直萦绕在中国文化人心头的百年情结。  这一个百年情结,就是那永远不散的浓烈乡愁。而这一团团乡愁,又弥漫着人们对中国文化的无尽追怀。董桥说:“不会怀旧的社会注定沉闷、堕落。没有文化乡愁的心井注定是一口枯井。”  董桥,曾在“旧书铺古玩店很多的长巷短街”沐浴过像“英国人的散文小品”一样隽永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