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 纪晓岚几乎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当然, 纪晓岚之出名, 并非始于今日, 早在清末, 已有纪晓岚的各种逸闻趣事流传, 但自从2000年央视以两年一部的频率播出四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以后, 纪晓岚可谓走进了千家万户。当然, 无论《铁齿铜牙纪晓岚》多么好看, 它和民间传奇、民间故事中所表现的纪晓岚, 都是经过加工、夸张而远离历史的纪晓岚。但是,这些虚构又有特殊的意义,那就是建构了一个文化的纪晓岚。
历史上的纪晓岚究竟是什么样?乾嘉之际的著名学者洪亮吉曾用两句诗来描画:“子云笔札君卿舌,当代无人可并论。”“ 研心十载雠《皇览》,快意千篇续《琐言》。”( 《续怀人诗十二首·纪尚书昀》)
“子云” “君卿” 都是西汉人物。子云是谷永的字,君卿是楼护的字。谷子云博通经典,善作笔札; 楼君卿长于辩才。洪亮吉用此典形容纪晓岚是身兼子云和君卿二人之长,文章、言辞均一时无两。
“研心十载雠《皇览》,快意千篇续《琐言》” 是概括纪晓岚一生最重要的学术贡献。《皇览》指的是《四库全书》。为《四库全书》而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之序言中说:“ 每进一编,必经亲览,宏纲巨目,悉禀天裁。” 因此洪亮吉称之为《皇览》。纪晓岚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入“四库馆”担任总纂官,“自始至终,无一息之间”,功劳巨大。乾隆三十九年,御史控告的一桩案件牵涉到纪晓岚长子纪汝佶拖欠之事,吏部请分别议处,十二月初九得旨云:“纪昀(字晓岚)不能约束伊子,致令借欠生事,固属咎有应得,但其学问尚优,为四库全书处得力之人,着从宽改为降三级留任,仍令在馆办理总纂事务。”(《乾隆实录》卷九七二)“四库全书处得力之人”,就是乾隆帝对纪晓岚在四库馆业绩的评价。“快意千篇续《琐言》”指的是纪晓岚晚年著《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集,它搜集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乡野怪谈,或所听闻的奇情逸事,共一千二百余则,近四十万字。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对《阅微草堂笔记》给予高度评价:“惟纪昀本长文笔,多见秘书,又襟怀夷旷,故凡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固非仅借位高望重以传者矣。”张爱玲也在《谈看书》一文中评论《阅微草堂笔记》说:“纪昀是太平盛世的高官显宦,自然没有《聊斋》的社会意识,有时候有意无意轻描淡写两句,反而收到含蓄的功效,更使异代的读者感到震动。”洪亮吉之所以要以“快意千篇续《琐言》”来形容《阅微草堂笔记》的写作,是因为纪昀有两首诗题《阅微草堂笔记》:“平生心力坐销磨,纸上烟云过眼多。拟筑书仓今老矣,只应说鬼似东坡。”“前因后果验无差,琐记搜罗鬼一车。传语洛阁门弟子,稗官原不入儒家。”“琐言”两个字就从这里来。
洪亮吉的诗句,十分精准地描画出纪晓岚的才能和贡献,但是,和洪亮吉的描画比较起来,晚清以来社会大众口耳相传的纪晓岚要鲜活得多。以洪亮吉所说的“子云笔札君卿舌”为中心点,各阶层的人们采择民间传说和逸闻,运用丰富的想象力,糅杂社会情绪和感情,创造出一个机智、诙谐、正义的纪晓嵐,他在中国文化的长廊中占有一个特殊位置。
“文化的纪晓岚”是一个很大的题目,而如下三个热点,我以为影响最为广泛。
一、纪晓岚出生神话
嘉庆十年(1805),纪晓岚去世。朱珪为纪晓岚作墓志铭:“先是,郡为九河入海故道,天雨则汪洋成巨浸,水中夜夜有光怪。公王父梦见光入楼中,已而公生,光遂隐。人以为实此灵物化身也。少而奇颖,目数行下,夜则暗室闪闪有光,照见一切,物了然可辨;比知识渐开,光亦敛矣。”
朱珪的这一记载,并非始创,而是有所本。乾隆五十七年(1792),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中自述:
余四五岁时,夜中能见物,与昼无异。七八岁后,渐昏暗。十岁后,遂全无睹,或半夜睡醒,偶然能见,片刻则如故。十六七岁以至今,则一两年或一见,如电光石火,弹指即过。盖嗜欲日增,则神明日减耳。
纪昀自述与朱珪所描写的“夜则暗室闪闪有光,照见一切,物了然可辨”正相呼应。然而,有关记叙还可往前追溯。
乾隆十三年(1748),纪昀参加会试,与董元度相识。董元度,字曲江,又字寄庐,山东平原人,乾隆壬申(1752)进士,与纪晓岚相交最为契厚。这次会试,纪晓岚和董元度双双“铩羽翮”。会试后,董元度作《酬同年纪晓岚》一诗鼓励纪晓岚:“天将玉于成,努力事冥搜。会当乘风云,无为知己羞。”最关键的是,在这首诗中,董元度追忆两人长夜聊天的情景说:“客窗时过从,青灯话幽修。狂来抵夜分,吃吃语不休。发囊露光怪,璀灿莹双眸。”这一年是乾隆十三年,董元度之描写,或是已有传闻入耳,不由自主联想;或是抵近观察,确有“璀灿莹双眸”的发现,可见关于纪晓岚“光怪”转世之说,并非后来纪晓岚位高权重时方有的神话。当然,所谓“转世说”无疑是虚妄的,纪晓岚生于午时,不是夜晚。纪晓岚取名为“昀”,“昀”字只有一个义项,指日光,故所谓“夜梦中火光入楼而公生”之说不攻自破。但纪晓岚的夜中视物究竟是自夸之词还是一种特殊生理禀赋,则未可轻易下结论。世间不可解之事,容或有之。
如果说,纪昀是光怪转世的传说,在纪昀生前主要流行在民间,那么,当朱珪把这个传说写入墓志铭,就把这个说法正式化了。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印的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卷六记载:“河间为九河故道,天雨则洼中汪洋成巨浸,夜有火光。天申(纪晓岚祖父)夜梦火光入楼中而公生,火光遂隐,人以为公乃灵物托生也。”
道光二十五年(1845)刊刻的梁章钜《归田琐记》对于纪晓岚出生神话有推波助澜之力,此书收集了三种纪晓岚出生神话。其一是“火精转世”:
相传纪文达(纪昀谥“文达”)师为火精转世,此精女身也,自后五代时即有之。每出见,则火光中一赤身女子,群击铜器逐之。一日复出,则入纪家,家人争逐,则见其迳入内室,正哗然间,内报小公子生矣。公生时,耳上有穿痕,至老犹宛然,如曾施钳环者。足甚白而尖,又若曾缠帛者。故公不能着皂靴,公常脱袜示人,不之讳也。 其二是“猴精转世”:
又言公为猴精,盖以公在家,几案上必罗列榛、栗、梨、枣之属,随手攫食,时不住口。又性喜动,在家无事,不肯坐片时也。
其三是“蛇精转世”:
又传公为蟒精,以近宅地中有大蟒,自公生后,蟒即不见……
这些传说附会的痕迹十分明显。因为纪晓岚耳上似有穿痕,足甚白而尖,遂将五代以来民间流传的“火精”传说附会到纪晓岚身上;因为纪晓岚喜好吃“榛、栗、梨、枣之属”,时不住口,性又喜动,故附会其为“猴精转世”;因为纪晓岚近宅地中有大蟒,“自公生后,蟒即不见”,再加喜好吃肉,“仆奉火肉一器,约三觔许,公旋话旋啖,须臾而尽”,便附会为“蛇精转世”,均属荒诞无稽之谈。而纪晓岚也有意无意加强其可信度,如向人显示耳上的穿痕状;常脱袜示人,示“若曾缠帛”。这都是纪晓岚的狡黠之处。
梁章钜记叙的纪晓岚出生神话为张培仁《妙香室丛话》所抄载。此书系剿袭诸书内容而成,但因在晚清流传甚广,纪晓岚之出生神话流传也更为广泛。
纪晓岚出生神话是“文化纪晓岚”的至关重要的基础性环节,正因为来历非同一般,故其人智慧亦非同常人。
二、纪昀嘲弄和珅
纪昀嘲弄和珅,是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的主要线索和情节,也是关于纪晓岚民间传说的又一兴奋点。比如有一则故事:纪晓岚上朝经过和府,见和珅正在门洞里站着。纪晓岚让轿夫停轿,自己上前跟和珅打招呼,顺便对和珅说:“昨晚帮亲戚家写分单,因家产是用抓阄的方式分开的,可那阄字就是想不起来是怎样写的了。特向和大人请教。”和珅笑了笑说:“不就是门里边一个龟字吗!”纪晓岚一拍脑门,说:“对呀,门里边有一个龟呀。”说罢嘻嘻一笑。待和珅回过味儿来,纪晓岚已上轿走了。
再如《清代轶闻·纪晓岚逸事》载,有一次,和珅求纪晓岚为他府中新修的亭子题写匾额,“纪为作擘窠‘竹苞’二大字,和喜而张之。偶值高宗临幸,见之,笑谕和珅曰:‘此纪昀詈汝之词。盖谓汝家个个草包’”。诸如此类故事甚多。
实际上,这些故事皆出于杜撰。纪昀比和珅大二十六岁,虽在朝中身居高位,但一直没有担任过军机大臣而进入中枢。在官职上,纪晓岚直到和珅被诛杀后,才升至从一品,乾隆在位期间的最高官职也不过是正二品。和珅则官至正一品,掌管军国要政。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底,和珅被任命为四库馆正总裁,纪昀与和珅二人才有了公务上的交往。此后二人之间不是纪昀可以随意调侃、奚落和珅的关系,而是在和珅的高压之下,纪昀要努力自保。乾隆五十二年(1787)六月初六日,乾隆召见和珅,面谕“阅改《尚书古文疏证》事”,谕旨称:“文津阁所贮《四库全书》,朕偶加批阅,其中错谬甚多……此内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一书,有引李清、钱谦益诸说,未经删削……现据纪昀奏,请将《尚书古文疏证》内各条,遵照删改,陆续赔写。”和珅奉旨,致函彭元璐、纪昀传达圣意。纪昀奉旨后,“惶骇战惧、莫知所为”。于六月十一日连上《详检删削并赔缮〈尚书古文疏证〉等书折》《沥陈愧悔并恳恩准重校赔缮文源阁明神宗后诸书折》,不仅表示将奉旨赔写赶缮文津阁《尚书古文疏证》一份,而且主动报告,经复查文渊阁、文源阁《尚书古文疏证》,发现违碍文字还有未删去的,“臣纪昀俱行陆续赔写归入”。更请示“准将文渊阁明神宗以后之书,自国朝列圣御纂、皇上钦定及官刊、官修驻编外,一概责臣重校,凡有违碍即行修改……臣俱一一赔写抽换”。因此,纪昀虽不与和珅为伍,同流合污(朝鲜使臣的观察报告:“和珅专政数十年,内外诸臣,无不趋走,惟王杰、刘墉、董浩、朱珪、纪昀、铁保、玉宝等诸人,终不依附”),但在和珅面前,绝不会也不敢拿他那著名的大烟斗指指点点,嬉笑怒骂。
即如“竹苞”故事,也是移花接木。《清稗类钞》中有则记载,说:“某总兵予告归里,大起第宅,请于某名士,乞书堂匾,乃为书‘竹苞堂’三字,盖总兵不知书,家中皆纨绔弟子,目不识丁,故以个个草包诮之也。”这个故事里根本没有纪晓岚和和珅什么事。
和珅是乾隆帝的第一宠臣,民间文化对这样的人物是反感、鄙视的,因此一定要创造一个人物出来和他对抗,消解他的威势,蔑视他的权位。纪晓岚因此成为这种情绪的载体,和他一样的还有刘墉(刘罗锅),而他们形象的底色,是民众对君主近臣的抵制和嘲弄。
三、纪昀智对乾隆
乾隆一朝,文治武功达于极盛。乾隆帝不仅自命“十全老人”,而且追求文采风流。他主持编纂《四库全书》,建树了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项伟业;下令编撰《乐律全书》《皇朝礼器图式》,对乐律、历法、礼仪制度加以匡定规范。他又是一位书法家、古物鉴赏家,在艺术上有深厚的造诣。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他以诗歌的形式记录其日常生活,一生创作诗歌43000首,差不多接近《全唐诗》的总和。在历代帝王中,乾隆的文化素养居于前列。如此一位帝王,当然是自命天资聪颖,视身边文学侍从为草芥。然而,民间文化却在他身边建构了一个聪颖绝顶的纪晓岚,让乾隆黯然失色。
纪晓岚本来就是“性奇慧”,“其才思敏捷,尤非人所能及”,而且无书不读,过目成诵,融汇百家,信手拈来。因此,纪晓岚颇得乾隆欣赏。根据《清史稿》记载,乾隆六下江南,其中有三次将纪晓岚带在身边。而个中原因,是由于紀晓岚总能在烦闷的旅途中给乾隆带来欢声笑语。
纪晓岚与乾隆之间的吟联唱和,通过官场口笔相传,播扬于外,而民间文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想象,改造出丰富多彩的纪晓岚智对乾隆的故事。这些故事,并非杂乱无序,而是埋藏了若干脉络。
(一)智力匹敌的应对
在纪昀和乾隆的应对故事中,大量的故事是乾隆帝出难度极高的上联,而纪晓岚应对机敏,做出出人意表的回应。
一天,乾隆帝在便殿中和群臣闲谈,提及《论语》中的“色难”一辞,以为“此二字最难属对”。纪昀却随声应答:“容易。”乾隆笑言:“那么你就试对一下看看。”纪昀答道:“适才臣已对过了。”乾隆帝仔细回味,方觉“容易”正是“色难”的绝妙佳对。 一次乾隆出联“一之谓甚岂可再”,群臣皆愕然无以对,唯纪晓岚应声曰:“天且不违而况人。”乾隆所出上联,出自《左传·僖公五年》,纪晓岚的回应出自《周易·乾》。非文识渊博不能出此上联,非典籍烂熟于心、运用得心应手,不能对此下联。英和评论说:“此不独用成语如己出,而君臣应对语气亦合,真天才也。”(英和《恩福堂笔记》)
在这些应对中,纪晓岚与乾隆智力相匹,堪称敌手。
(二)迎合圣衷的智对
乾隆帝为自己是历史上在位最久且年龄最长的皇帝而自豪。纪昀深谙圣衷,应对时着意奉承,深得乾隆欢心。如乾隆帝五十大寿时,检视堆积如山的上寿诗联,以为“每多堆砌,难惬朕意”,于是令纪昀也出一诗联。纪昀立即吟道:“二万里河山,伊古以来,未闻一朝一统二万里;五十年圣寿,自今而往,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此联既盛赞乾隆朝文治武功之盛,又祝颂乾隆帝万寿无疆,上下联丝丝入扣,浑然天成。故乾隆帝龙颜大悦,赞美不已。此类颂赞纪昀最拿手,在《纪文达公遗集》中多多有之。
(三)化危機为转机的智对
《清稗类抄》记:
纪文达体肥而畏暑,夏日汗流浃背,衣尽湿。时入直南书房,每出,至直庐,即脱衣纳凉,久之而后出。高宗闻内监言,知其如此,某曰,欲有以戏之。会纪与同僚数人方皆赤身谈笑,忽高宗自内出,皆仓皇披衣,纪又短视,高宗至其前,始见之,时已不及着衣,亟伏御座下,喘息不敢动。高宗坐二小时不去,亦不言。纪以酷热不能耐,伸首外窥,问曰:“老头子去耶?”高宗笑,诸人亦笑。高宗曰:“纪昀无礼,何得出此轻薄之语!有说则可,无说则杀。”纪曰:“臣未衣。”高宗乃命内监代衣之,匍匐于地。高宗厉声继问:“‘老头子’三字何解?”纪从容免冠顿首谢曰:“万寿无疆之为老,顶天立地之为头,父天母地之为子。”高宗乃悦。
乾隆三十三年(1768),两淮盐引案发生,纪昀因泄言卢见曾获遣。《清代轶闻·纪晓岚逸事》载:“上召纪至,责其漏言,纪力辩实无一字。上曰:‘人证确凿,何庸掩饰乎?朕但询尔操何术以漏言耳。’纪乃白其状。且免冠谢曰:‘皇上严于执法,合乎天理之大公。臣惓惓私情,犹蹈人伦之陋习。’上嘉其辞得体,为一笑。”
何德刚《春明梦录》载:乾隆南巡时,幸白龙寺,时正鸣钟,乃伸纸作诗。才写“白龙寺里撞金钟”七字,纪昀便大笑。乾隆怒曰:“朕诗虽不佳,汝亦岂能当面大笑!”纪昀对曰:“臣非敢笑也。特因古人诗中有‘黄鹤楼中吹玉笛’一句,积年苦不能对。今观御制七字,恰是天然对偶,不觉喜而失笑耳!”
称乾隆帝为“老头子”,在乾隆查大案之际漏言,因乾隆题诗水准太差而忍俊不禁,以上每一桩,在帝制时代都是杀头之罪,但纪晓岚每次都能以其机智化险为夷,让乾隆转怒为喜。
(四)为乾隆救场的智对
李伯元《南亭笔记》载:乾隆南巡,驻跸金山寺,欲题一额,构思不属,因取笔伪作起稿于纸状,举示纪昀曰:“你瞧瞧行不行?”纪昀曰:“好一个江天一览!”乾隆大悦,即书付之。在这则故事中,纪昀已不是与乾隆才思匹敌,而是更高一筹了。
以上纪昀应对乾隆的故事,多有移花接木者。如以“容易”对“色难”,据冯梦龙《古今谭概》记载:
文皇(朱棣)尝谓解学士(解缙)曰:“有一出句,甚难其对,曰:‘色难’。”解应声曰:“容易。”文皇不悟,故谓解曰:“既云容易,何久不属对?”解曰:“适已对矣。”文皇始悟,为之大笑。
又如“老头子”,据礼亲王昭梿《啸亭杂录》卷九记载:
何义门(何焯)先生值南书房时,尝夏日裸体坐。仁皇帝(康熙)骤至,不及避,因匿炉炕中,久之不闻玉音,乃作吴语问人曰:“老头子去否?”上大怒,欲置之法。先生徐曰:“先天不老之谓老,首出庶物之谓头,父天母地之谓子,非有心诽谤也。”上大悦,乃舍之。此钱黼堂侍郎樾亲告余者,以南书房侍臣相传为故事云。
又如,纪昀为乾隆拟“江天一览”之事。据昭梿《啸亭杂录》卷八《高江村》条记:“上登金山,欲题额,濡毫久之,江村乃拟‘江天一览’四字于掌中,趋前磨墨,微露其迹,上如其所拟书之。”文中的“上”为康熙帝,为康熙帝代拟金山寺题额的是高士奇。
这三则记载皆与纪晓岚无关。
正是在以野史、笔记为代表的各方社会力量的合力下,一个民间文化的“纪晓岚”被创造出来。他的聪颖与自命天睿聪明的乾隆帝堪与匹敌。他以他的学识与机智戏弄乾隆,消解了乾隆帝的无上权威。纪昀形象的出现,使专制的帝王时代变得不是那么黯淡,而是透出几分亮色,这个亮色,来自知识,也来自智慧。
(选自《文史知识》)
历史上的纪晓岚究竟是什么样?乾嘉之际的著名学者洪亮吉曾用两句诗来描画:“子云笔札君卿舌,当代无人可并论。”“ 研心十载雠《皇览》,快意千篇续《琐言》。”( 《续怀人诗十二首·纪尚书昀》)
“子云” “君卿” 都是西汉人物。子云是谷永的字,君卿是楼护的字。谷子云博通经典,善作笔札; 楼君卿长于辩才。洪亮吉用此典形容纪晓岚是身兼子云和君卿二人之长,文章、言辞均一时无两。
“研心十载雠《皇览》,快意千篇续《琐言》” 是概括纪晓岚一生最重要的学术贡献。《皇览》指的是《四库全书》。为《四库全书》而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之序言中说:“ 每进一编,必经亲览,宏纲巨目,悉禀天裁。” 因此洪亮吉称之为《皇览》。纪晓岚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入“四库馆”担任总纂官,“自始至终,无一息之间”,功劳巨大。乾隆三十九年,御史控告的一桩案件牵涉到纪晓岚长子纪汝佶拖欠之事,吏部请分别议处,十二月初九得旨云:“纪昀(字晓岚)不能约束伊子,致令借欠生事,固属咎有应得,但其学问尚优,为四库全书处得力之人,着从宽改为降三级留任,仍令在馆办理总纂事务。”(《乾隆实录》卷九七二)“四库全书处得力之人”,就是乾隆帝对纪晓岚在四库馆业绩的评价。“快意千篇续《琐言》”指的是纪晓岚晚年著《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集,它搜集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乡野怪谈,或所听闻的奇情逸事,共一千二百余则,近四十万字。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对《阅微草堂笔记》给予高度评价:“惟纪昀本长文笔,多见秘书,又襟怀夷旷,故凡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固非仅借位高望重以传者矣。”张爱玲也在《谈看书》一文中评论《阅微草堂笔记》说:“纪昀是太平盛世的高官显宦,自然没有《聊斋》的社会意识,有时候有意无意轻描淡写两句,反而收到含蓄的功效,更使异代的读者感到震动。”洪亮吉之所以要以“快意千篇续《琐言》”来形容《阅微草堂笔记》的写作,是因为纪昀有两首诗题《阅微草堂笔记》:“平生心力坐销磨,纸上烟云过眼多。拟筑书仓今老矣,只应说鬼似东坡。”“前因后果验无差,琐记搜罗鬼一车。传语洛阁门弟子,稗官原不入儒家。”“琐言”两个字就从这里来。
洪亮吉的诗句,十分精准地描画出纪晓岚的才能和贡献,但是,和洪亮吉的描画比较起来,晚清以来社会大众口耳相传的纪晓岚要鲜活得多。以洪亮吉所说的“子云笔札君卿舌”为中心点,各阶层的人们采择民间传说和逸闻,运用丰富的想象力,糅杂社会情绪和感情,创造出一个机智、诙谐、正义的纪晓嵐,他在中国文化的长廊中占有一个特殊位置。
“文化的纪晓岚”是一个很大的题目,而如下三个热点,我以为影响最为广泛。
一、纪晓岚出生神话
嘉庆十年(1805),纪晓岚去世。朱珪为纪晓岚作墓志铭:“先是,郡为九河入海故道,天雨则汪洋成巨浸,水中夜夜有光怪。公王父梦见光入楼中,已而公生,光遂隐。人以为实此灵物化身也。少而奇颖,目数行下,夜则暗室闪闪有光,照见一切,物了然可辨;比知识渐开,光亦敛矣。”
朱珪的这一记载,并非始创,而是有所本。乾隆五十七年(1792),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中自述:
余四五岁时,夜中能见物,与昼无异。七八岁后,渐昏暗。十岁后,遂全无睹,或半夜睡醒,偶然能见,片刻则如故。十六七岁以至今,则一两年或一见,如电光石火,弹指即过。盖嗜欲日增,则神明日减耳。
纪昀自述与朱珪所描写的“夜则暗室闪闪有光,照见一切,物了然可辨”正相呼应。然而,有关记叙还可往前追溯。
乾隆十三年(1748),纪昀参加会试,与董元度相识。董元度,字曲江,又字寄庐,山东平原人,乾隆壬申(1752)进士,与纪晓岚相交最为契厚。这次会试,纪晓岚和董元度双双“铩羽翮”。会试后,董元度作《酬同年纪晓岚》一诗鼓励纪晓岚:“天将玉于成,努力事冥搜。会当乘风云,无为知己羞。”最关键的是,在这首诗中,董元度追忆两人长夜聊天的情景说:“客窗时过从,青灯话幽修。狂来抵夜分,吃吃语不休。发囊露光怪,璀灿莹双眸。”这一年是乾隆十三年,董元度之描写,或是已有传闻入耳,不由自主联想;或是抵近观察,确有“璀灿莹双眸”的发现,可见关于纪晓岚“光怪”转世之说,并非后来纪晓岚位高权重时方有的神话。当然,所谓“转世说”无疑是虚妄的,纪晓岚生于午时,不是夜晚。纪晓岚取名为“昀”,“昀”字只有一个义项,指日光,故所谓“夜梦中火光入楼而公生”之说不攻自破。但纪晓岚的夜中视物究竟是自夸之词还是一种特殊生理禀赋,则未可轻易下结论。世间不可解之事,容或有之。
如果说,纪昀是光怪转世的传说,在纪昀生前主要流行在民间,那么,当朱珪把这个传说写入墓志铭,就把这个说法正式化了。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印的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卷六记载:“河间为九河故道,天雨则洼中汪洋成巨浸,夜有火光。天申(纪晓岚祖父)夜梦火光入楼中而公生,火光遂隐,人以为公乃灵物托生也。”
道光二十五年(1845)刊刻的梁章钜《归田琐记》对于纪晓岚出生神话有推波助澜之力,此书收集了三种纪晓岚出生神话。其一是“火精转世”:
相传纪文达(纪昀谥“文达”)师为火精转世,此精女身也,自后五代时即有之。每出见,则火光中一赤身女子,群击铜器逐之。一日复出,则入纪家,家人争逐,则见其迳入内室,正哗然间,内报小公子生矣。公生时,耳上有穿痕,至老犹宛然,如曾施钳环者。足甚白而尖,又若曾缠帛者。故公不能着皂靴,公常脱袜示人,不之讳也。 其二是“猴精转世”:
又言公为猴精,盖以公在家,几案上必罗列榛、栗、梨、枣之属,随手攫食,时不住口。又性喜动,在家无事,不肯坐片时也。
其三是“蛇精转世”:
又传公为蟒精,以近宅地中有大蟒,自公生后,蟒即不见……
这些传说附会的痕迹十分明显。因为纪晓岚耳上似有穿痕,足甚白而尖,遂将五代以来民间流传的“火精”传说附会到纪晓岚身上;因为纪晓岚喜好吃“榛、栗、梨、枣之属”,时不住口,性又喜动,故附会其为“猴精转世”;因为纪晓岚近宅地中有大蟒,“自公生后,蟒即不见”,再加喜好吃肉,“仆奉火肉一器,约三觔许,公旋话旋啖,须臾而尽”,便附会为“蛇精转世”,均属荒诞无稽之谈。而纪晓岚也有意无意加强其可信度,如向人显示耳上的穿痕状;常脱袜示人,示“若曾缠帛”。这都是纪晓岚的狡黠之处。
梁章钜记叙的纪晓岚出生神话为张培仁《妙香室丛话》所抄载。此书系剿袭诸书内容而成,但因在晚清流传甚广,纪晓岚之出生神话流传也更为广泛。
纪晓岚出生神话是“文化纪晓岚”的至关重要的基础性环节,正因为来历非同一般,故其人智慧亦非同常人。
二、纪昀嘲弄和珅
纪昀嘲弄和珅,是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的主要线索和情节,也是关于纪晓岚民间传说的又一兴奋点。比如有一则故事:纪晓岚上朝经过和府,见和珅正在门洞里站着。纪晓岚让轿夫停轿,自己上前跟和珅打招呼,顺便对和珅说:“昨晚帮亲戚家写分单,因家产是用抓阄的方式分开的,可那阄字就是想不起来是怎样写的了。特向和大人请教。”和珅笑了笑说:“不就是门里边一个龟字吗!”纪晓岚一拍脑门,说:“对呀,门里边有一个龟呀。”说罢嘻嘻一笑。待和珅回过味儿来,纪晓岚已上轿走了。
再如《清代轶闻·纪晓岚逸事》载,有一次,和珅求纪晓岚为他府中新修的亭子题写匾额,“纪为作擘窠‘竹苞’二大字,和喜而张之。偶值高宗临幸,见之,笑谕和珅曰:‘此纪昀詈汝之词。盖谓汝家个个草包’”。诸如此类故事甚多。
实际上,这些故事皆出于杜撰。纪昀比和珅大二十六岁,虽在朝中身居高位,但一直没有担任过军机大臣而进入中枢。在官职上,纪晓岚直到和珅被诛杀后,才升至从一品,乾隆在位期间的最高官职也不过是正二品。和珅则官至正一品,掌管军国要政。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底,和珅被任命为四库馆正总裁,纪昀与和珅二人才有了公务上的交往。此后二人之间不是纪昀可以随意调侃、奚落和珅的关系,而是在和珅的高压之下,纪昀要努力自保。乾隆五十二年(1787)六月初六日,乾隆召见和珅,面谕“阅改《尚书古文疏证》事”,谕旨称:“文津阁所贮《四库全书》,朕偶加批阅,其中错谬甚多……此内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一书,有引李清、钱谦益诸说,未经删削……现据纪昀奏,请将《尚书古文疏证》内各条,遵照删改,陆续赔写。”和珅奉旨,致函彭元璐、纪昀传达圣意。纪昀奉旨后,“惶骇战惧、莫知所为”。于六月十一日连上《详检删削并赔缮〈尚书古文疏证〉等书折》《沥陈愧悔并恳恩准重校赔缮文源阁明神宗后诸书折》,不仅表示将奉旨赔写赶缮文津阁《尚书古文疏证》一份,而且主动报告,经复查文渊阁、文源阁《尚书古文疏证》,发现违碍文字还有未删去的,“臣纪昀俱行陆续赔写归入”。更请示“准将文渊阁明神宗以后之书,自国朝列圣御纂、皇上钦定及官刊、官修驻编外,一概责臣重校,凡有违碍即行修改……臣俱一一赔写抽换”。因此,纪昀虽不与和珅为伍,同流合污(朝鲜使臣的观察报告:“和珅专政数十年,内外诸臣,无不趋走,惟王杰、刘墉、董浩、朱珪、纪昀、铁保、玉宝等诸人,终不依附”),但在和珅面前,绝不会也不敢拿他那著名的大烟斗指指点点,嬉笑怒骂。
即如“竹苞”故事,也是移花接木。《清稗类钞》中有则记载,说:“某总兵予告归里,大起第宅,请于某名士,乞书堂匾,乃为书‘竹苞堂’三字,盖总兵不知书,家中皆纨绔弟子,目不识丁,故以个个草包诮之也。”这个故事里根本没有纪晓岚和和珅什么事。
和珅是乾隆帝的第一宠臣,民间文化对这样的人物是反感、鄙视的,因此一定要创造一个人物出来和他对抗,消解他的威势,蔑视他的权位。纪晓岚因此成为这种情绪的载体,和他一样的还有刘墉(刘罗锅),而他们形象的底色,是民众对君主近臣的抵制和嘲弄。
三、纪昀智对乾隆
乾隆一朝,文治武功达于极盛。乾隆帝不仅自命“十全老人”,而且追求文采风流。他主持编纂《四库全书》,建树了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项伟业;下令编撰《乐律全书》《皇朝礼器图式》,对乐律、历法、礼仪制度加以匡定规范。他又是一位书法家、古物鉴赏家,在艺术上有深厚的造诣。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他以诗歌的形式记录其日常生活,一生创作诗歌43000首,差不多接近《全唐诗》的总和。在历代帝王中,乾隆的文化素养居于前列。如此一位帝王,当然是自命天资聪颖,视身边文学侍从为草芥。然而,民间文化却在他身边建构了一个聪颖绝顶的纪晓岚,让乾隆黯然失色。
纪晓岚本来就是“性奇慧”,“其才思敏捷,尤非人所能及”,而且无书不读,过目成诵,融汇百家,信手拈来。因此,纪晓岚颇得乾隆欣赏。根据《清史稿》记载,乾隆六下江南,其中有三次将纪晓岚带在身边。而个中原因,是由于紀晓岚总能在烦闷的旅途中给乾隆带来欢声笑语。
纪晓岚与乾隆之间的吟联唱和,通过官场口笔相传,播扬于外,而民间文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想象,改造出丰富多彩的纪晓岚智对乾隆的故事。这些故事,并非杂乱无序,而是埋藏了若干脉络。
(一)智力匹敌的应对
在纪昀和乾隆的应对故事中,大量的故事是乾隆帝出难度极高的上联,而纪晓岚应对机敏,做出出人意表的回应。
一天,乾隆帝在便殿中和群臣闲谈,提及《论语》中的“色难”一辞,以为“此二字最难属对”。纪昀却随声应答:“容易。”乾隆笑言:“那么你就试对一下看看。”纪昀答道:“适才臣已对过了。”乾隆帝仔细回味,方觉“容易”正是“色难”的绝妙佳对。 一次乾隆出联“一之谓甚岂可再”,群臣皆愕然无以对,唯纪晓岚应声曰:“天且不违而况人。”乾隆所出上联,出自《左传·僖公五年》,纪晓岚的回应出自《周易·乾》。非文识渊博不能出此上联,非典籍烂熟于心、运用得心应手,不能对此下联。英和评论说:“此不独用成语如己出,而君臣应对语气亦合,真天才也。”(英和《恩福堂笔记》)
在这些应对中,纪晓岚与乾隆智力相匹,堪称敌手。
(二)迎合圣衷的智对
乾隆帝为自己是历史上在位最久且年龄最长的皇帝而自豪。纪昀深谙圣衷,应对时着意奉承,深得乾隆欢心。如乾隆帝五十大寿时,检视堆积如山的上寿诗联,以为“每多堆砌,难惬朕意”,于是令纪昀也出一诗联。纪昀立即吟道:“二万里河山,伊古以来,未闻一朝一统二万里;五十年圣寿,自今而往,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此联既盛赞乾隆朝文治武功之盛,又祝颂乾隆帝万寿无疆,上下联丝丝入扣,浑然天成。故乾隆帝龙颜大悦,赞美不已。此类颂赞纪昀最拿手,在《纪文达公遗集》中多多有之。
(三)化危機为转机的智对
《清稗类抄》记:
纪文达体肥而畏暑,夏日汗流浃背,衣尽湿。时入直南书房,每出,至直庐,即脱衣纳凉,久之而后出。高宗闻内监言,知其如此,某曰,欲有以戏之。会纪与同僚数人方皆赤身谈笑,忽高宗自内出,皆仓皇披衣,纪又短视,高宗至其前,始见之,时已不及着衣,亟伏御座下,喘息不敢动。高宗坐二小时不去,亦不言。纪以酷热不能耐,伸首外窥,问曰:“老头子去耶?”高宗笑,诸人亦笑。高宗曰:“纪昀无礼,何得出此轻薄之语!有说则可,无说则杀。”纪曰:“臣未衣。”高宗乃命内监代衣之,匍匐于地。高宗厉声继问:“‘老头子’三字何解?”纪从容免冠顿首谢曰:“万寿无疆之为老,顶天立地之为头,父天母地之为子。”高宗乃悦。
乾隆三十三年(1768),两淮盐引案发生,纪昀因泄言卢见曾获遣。《清代轶闻·纪晓岚逸事》载:“上召纪至,责其漏言,纪力辩实无一字。上曰:‘人证确凿,何庸掩饰乎?朕但询尔操何术以漏言耳。’纪乃白其状。且免冠谢曰:‘皇上严于执法,合乎天理之大公。臣惓惓私情,犹蹈人伦之陋习。’上嘉其辞得体,为一笑。”
何德刚《春明梦录》载:乾隆南巡时,幸白龙寺,时正鸣钟,乃伸纸作诗。才写“白龙寺里撞金钟”七字,纪昀便大笑。乾隆怒曰:“朕诗虽不佳,汝亦岂能当面大笑!”纪昀对曰:“臣非敢笑也。特因古人诗中有‘黄鹤楼中吹玉笛’一句,积年苦不能对。今观御制七字,恰是天然对偶,不觉喜而失笑耳!”
称乾隆帝为“老头子”,在乾隆查大案之际漏言,因乾隆题诗水准太差而忍俊不禁,以上每一桩,在帝制时代都是杀头之罪,但纪晓岚每次都能以其机智化险为夷,让乾隆转怒为喜。
(四)为乾隆救场的智对
李伯元《南亭笔记》载:乾隆南巡,驻跸金山寺,欲题一额,构思不属,因取笔伪作起稿于纸状,举示纪昀曰:“你瞧瞧行不行?”纪昀曰:“好一个江天一览!”乾隆大悦,即书付之。在这则故事中,纪昀已不是与乾隆才思匹敌,而是更高一筹了。
以上纪昀应对乾隆的故事,多有移花接木者。如以“容易”对“色难”,据冯梦龙《古今谭概》记载:
文皇(朱棣)尝谓解学士(解缙)曰:“有一出句,甚难其对,曰:‘色难’。”解应声曰:“容易。”文皇不悟,故谓解曰:“既云容易,何久不属对?”解曰:“适已对矣。”文皇始悟,为之大笑。
又如“老头子”,据礼亲王昭梿《啸亭杂录》卷九记载:
何义门(何焯)先生值南书房时,尝夏日裸体坐。仁皇帝(康熙)骤至,不及避,因匿炉炕中,久之不闻玉音,乃作吴语问人曰:“老头子去否?”上大怒,欲置之法。先生徐曰:“先天不老之谓老,首出庶物之谓头,父天母地之谓子,非有心诽谤也。”上大悦,乃舍之。此钱黼堂侍郎樾亲告余者,以南书房侍臣相传为故事云。
又如,纪昀为乾隆拟“江天一览”之事。据昭梿《啸亭杂录》卷八《高江村》条记:“上登金山,欲题额,濡毫久之,江村乃拟‘江天一览’四字于掌中,趋前磨墨,微露其迹,上如其所拟书之。”文中的“上”为康熙帝,为康熙帝代拟金山寺题额的是高士奇。
这三则记载皆与纪晓岚无关。
正是在以野史、笔记为代表的各方社会力量的合力下,一个民间文化的“纪晓岚”被创造出来。他的聪颖与自命天睿聪明的乾隆帝堪与匹敌。他以他的学识与机智戏弄乾隆,消解了乾隆帝的无上权威。纪昀形象的出现,使专制的帝王时代变得不是那么黯淡,而是透出几分亮色,这个亮色,来自知识,也来自智慧。
(选自《文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