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贪部门的新课题

来源 :当代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eryan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高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并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最高检和最高法公布的《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四)》也开始实施,并明确了新罪名“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这刑法条文在法律实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设立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对反贪侦查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影响力;受贿;反贪侦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第十三条:在刑法第三百八十八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三百八十八条之一:“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通过该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或者利用该国家工作人员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所谓“影响力”是指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影响或改变他人心理和行为的一种能力。从性质上看,影响力分为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权力性影响力限于公职人员基于一定的职务关系所具有的影响他人心理和行为的能力,如上级对下级的影响力。而非权力性影响力泛指权力性影响力之外的所有影响力。而实践中,非权力性影响力主要是指以下四种:1)基于一定的感情比如爱情、友情关系所产生的影响力;2)基于一定的血缘关系比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关系产生的影响力;3)基于一定的地缘关系比如同乡关系所产生的影响力;4)基于一定的事务关系比如同事、同学、师生所产生的影响力。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这刑法条文在法律实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该条文填补了关于此行为的法律漏洞,国家工作人员的亲友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职权或者地位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本人收受或者索取请托人财物的,将会构成犯罪。其次,此条文以刑法明文规定的方式解决了离职国家工作人员收受贿赂的问题。再次,此条文还规定离职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其他关系密切的人,利用该离职国家工作人员原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当利益,本人收受或者索取请托人财物的,也构成犯罪。最后,此条文基于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犯罪形势的发展变化,对惩治与防范有关犯罪的迫切需要做了及时回应,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有关诉求,也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它的出台将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刑事法治保障。
  设立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对反贪侦查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1、侦查范围更加广泛。以往在行受贿案件的侦查上,由于立法上的缺位,对于非国家工作人员收受他人财物,利用国家工作人员身份、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如果该国家工作人员不知情就难以被追究刑事责任。而要证实国家工作人员主观上是明知的证据往往难以取得,这就给某些犯罪分子有可趁之机逃避法律的惩治,检察机关也难以对其进行惩处。目前,此类犯罪行为在社会上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其社会危害性非常严重。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出现,把“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和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近亲属以及其他与其关系密切的人”,也就是说主体是“非国家工作人员”也可以归为贿赂罪的犯罪主体,扩大了受贿犯罪的主体,使由此给反贪部门对于受贿犯罪的侦查工作提供了便利,侦查范围更加广泛。
  2、便利反贪部门拓展案源,深挖“案中案”。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确立,使人民群众看到了国家对于反贪工作的重视程度,反映了民意,稳住了民心。人民群众对该类型的犯罪现象的举报热情也会增强,这将会增加案件线索来源。并且,在查办其他职务犯罪案件的过程中也容易发现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线索,增加案源。
  3、深入查处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案件有利于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的深化。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突显,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对反腐败的呼声不断高涨,对检察机关的要求也是不断提高。深入查处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案件,使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近亲属及其他关系密切的人员都能得到法律的惩处。查处此类案件符合民心民意,提升了检察机关在人民群众心中的正面形象,深化了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
  查办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案件应该注意的问题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是个新罪名,如何查办该类案件是反贪部门的新课题。笔者认为反贪部门查办该类型案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明确相关概念。将“关系密切”、“数额较大”和“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等模糊概念具体化,明晰化,使反贪部门在办案中更有操作性。
  2、加大力度收集国家工作人员的个人、家庭及其社会关系的相关信息,建立反贪涉案人员信息库。由于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主体大大突破了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限制,所以对这些信息的收集是查办此类案件的基础。
  3、加强发现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案件线索的敏感度。由于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犯罪主体没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上的限制,所以对反贪部门发现线索、收集线索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认为除了以往发现线索的途径以外还应该注意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发现此类犯罪线索:
  (1)注重在查办商业贿赂案件中发现职务犯罪线索。
  (2)通过社会舆论,如报纸、电视、网络等方式深挖某些不正常现象中存在的职务犯罪案件线索。
  (3)继续推行“侦查一体化”机制,加强各地区和各部门之间的侦查信息的交流和情况通报。
  4、加大科技强检力度,努力争取技术侦查手段。随着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的加快,立法上对于犯罪嫌疑人权利保障机制不断加强,反贪侦查手段的落后给侦查人员的困难和压力不断增加,对加强技术侦查手段的要求更加迫切。在反贪污贿赂案件的侦查中单靠口供突破案件的方法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越来越需要运用技术侦查措施。技术侦查措施是指不同于一般的询问、勘验、检查、鉴定等常规的侦查手段,而是运用高新技术手段秘密进行侦查取证的专门措施。它主要包括电子侦听、电子监控、秘密拍照录像等项侦查手段。然而,技术侦查措施在实际操作中的具体问题又有待于立法上的完善,检察机关要争取立法、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不断加强技术侦查手段。
  5、对“裸官”保持高度警惕,加强监控。“裸官”是指那些把妻子和儿女都迁居到国外,钱也带到国外,而自己一个人留在国内的官员。“裸官”的家人往往都有利用影响力受贿行为的重大嫌疑。反贪部门要化被动为主动,将有“裸官”现象的官员列为重点跟踪对象。
  回顾近年来的反腐形势可以发现,从中央到地方,都在不断完善立法,重拳出击,加大反腐力度。无论是为了打击腐败犯罪的需要,还是为了与国际刑法接轨的需求,在我国将“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都是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设立必将促使检察机关反贪部门在打击职务犯罪,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更加有所作为。
其他文献
摘 要:工科院校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文章从主客观方面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探讨理工科院校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  关键词: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研究生的不断扩招,理工科院校文科研究生的数量已有了相当的规模。理工科院校中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文科研究生自身素质提高的必然要求,同时对实现理工科大学向综合型大学的转型也有着重要意义
期刊
摘 要:共同侵权行为是侵权法中的一项重要的制度,而共同侵权行为的核心要件就是共同侵权行为的共同性。我国《侵权责任法》出台后,也对共同侵权行为做出了界定,本文从侵权责任法的角度将共同侵权行为的共同性进行了重构,即将其分为主观关联共同和客观关联共同。  关键词:共同侵权;共同性;关联性    共同侵权行为是指两人或者两人以上共同实施的导致的同一损害结果的行为。由于共同侵权行为的特殊性,民法学界都一致主
期刊
摘 要:由于经济适用住房享有国家优惠政策,具有较明显的价格优势,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已成为城市中低收入家庭解决住房困难的重要途径。然而近年来在经济适用住房工程建设领域内却频频发生贪污、受贿、玩忽职守等职务犯罪,严重违背了党和国家把经济适用住房工程建设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的初衷,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本文从经济适用住房工程建设中职务犯罪的表现形式、原因及预防对策做一探讨,以利于从源头上遏制和
期刊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侵权犯罪,被人们称为"不揣腰包"的腐败,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或者行使职权的过程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或者徇私舞弊,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最高人民检察院反渎职侵权厅副厅长宋寒松在新华网与广大网友交流中谈到,渎职侵权犯罪的后果越来越严重,渎职侵权犯罪造成的平均个案损失是贪污犯罪的17倍①。不仅如此,渎职侵权犯罪还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破坏国家
期刊
摘 要:再审检察建议是探索新型民事行政检察监督的有效途径之一,它与民事行政抗诉形成了相辅相成的态势,基本上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民事检察监督体系,但是由于法律规定不明确、运用标准不统一、法律监督力度薄弱等原因,使得检察院开展再审检察建议工作困难重重,笔者建议应从对个案再审检察建议予以全方位的规范、加强文书说理性、加强外部沟通等方面着手加强和改进再审检察建议工作。  关键词:再审检察建议;民事行政检察监督
期刊
公诉权是检察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诉权的行使是通过公诉活动进行的,狭义的公诉活动仅指出庭支持公诉,广义的公诉活动不仅包括出庭公诉,还包括审查起诉和审判监督,但其重点是出庭支持公诉,其中,庭审过程中的举证是检察机关立论事实基础,是重中之重。一般来说,公诉机关所举证据绝大部分来源于侦查阶段,侦查人员所取证据的质量对公诉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提高公诉质量,则必须首先提高证据的质量,本文试就出庭
期刊
作为一种全新的节目形态,栏目剧的出现,拓宽了中国电视节目的形态领域,改变了中国电视传统的话语方式。电视栏目剧作为作为中国电视节目类型中的新生事物,一开始就表现出惊人的变异性,从诞生那天起就不断被其它节目迅速借鉴、吸收并衍生出多种表现形态,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电视栏目剧的类型    (一)新闻类。在中国电视新闻“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的走向中,随着新闻的世俗化倾向和民生关照,故事性的
期刊
共同犯罪中犯意联络的作用,一是使行为人之间产生共同犯罪的认识,二是使行为人之间形成共同犯罪的意志。共同犯罪的意志就是行为人在共同认识的基础上决意参加共同犯罪,希望或者放任共同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一、共犯意志的内容    我国刑法学界的共同犯罪理论一向集中注意于强调行为人之间的意思联络而忽视了行为人参与共同犯罪的意志态度,在阐明共同故意时很少涉及这一点。其实,当行为人认识到其他人提出的共
期刊
民生问题是当今时代我国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所面临的一大问题,它不仅事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也影响到整个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解决民生问题,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之基础。检察机关作为保障和服务民生的一支重要力量,必须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和服务民生作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其根本职责就是要通过加大办案力度为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就是要通过强化诉讼监督
期刊
举证就是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提供证据并加以证明。《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即“谁主张,谁举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若干规定》对举证责任也作了比较具体的规定。然而各相关学说又混乱不清,加之在形形色色的疑难案件面前,导致在审判实践中工作人员对此原则无所适从。为此,民事举证责任分配规则,一直是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热点和难点,被各国学者讨论和研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