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护理教育模式的改革及军队医院护士流动量的增加,持续地做好护理带教工作已成为保证护理质量的关键之一。在临床带教中,我们有几点粗浅的体会,供同道们参考。
1 存在问题
1.1 带教老师
1.1.1 带教老师对角色认知存在差距。临床实习是护生在护士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学习阶段,在这段时间里她们与带教老师朝夕相处,全面学习老师的思想、作风和技术,要完成从学生到护士的转变,并从此独自承担护理病人的社会责任。带教老师应引导护生把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让护生体会护理工作的内涵及基本的工作方法。而我们的一些带教老师对自身角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能认真履行带教职责,有的老师只让护生帮助自己完成日常工作,跑腿,打杂,把护生当成小劳力;有的老师缺乏自我约束能力,游击习气严重,带出一些坏习惯,没有起到为人师表的模范作用。
1.1.2 带教老师自身业务能力不强。目前部队医院护士普遍年轻,工作时间短,经验不足,综合素质达不到带教的标准,甚至根本不会带教。有的老师自己能把工作干好,技术操作会做得不错,能完成日常工作,但对“为什么这么做”,“违反规程会有什么后果”,“一旦发生问题,怎样处理”等说不清楚。有的带教老师业务不熟练,或自身工作忙,时间紧张,顾不上给学生讲解,带出来的护生对问题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习效果不佳。
1.1.3 带教老师与护生不能有效的沟通。由于带教老师与护生的年龄差距小,师生之间易成为朋友,值得提倡。但一些老师对“师”与“友”的度把握不当,重“友”轻“师”,造成老师的威信不足,护生讨价还价,甚至拿老师的话当耳旁风,一个问题反复教也记不住。一些老师有较强的责任心,对护生严格要求,管理规范,但对护生的情感及生活需求关心不够,使护生敬而远之,影响学习质量。
1.1.4 授课方法不当。有些老师象在学校一样把书找来让学生从头至尾地看,自己干自己的事情,不指出重点,不结合病例讲解;有的老师只注重操作能力,忽视理论;有的老师怕学生出错,不放手,护生得不到锻炼机会;有的老师太放手,放手也放眼,造成一些麻烦甚至严重后果。
1.2护生
1.2.1 职业素质欠缺。有些护生入学时是不得已进入护校学习,本身并不热爱护理工作,因此学习兴趣不浓,工作不能安心,不主动,不积极,缺少护理职业所要求的责任心、进取心和无私奉献精神。
1.2.2 生活常识欠缺。目前毕业的护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家庭娇惯,有惰性,生活自理能力差,更不会照顾病人。
1.2.3 理论与实际脱节。经常出现对要求的内容背得很流利,但工作中丢三落四。死记硬背,不能真正理解学习内容的含义和意义,不能结合临床灵活应用,与整体护理的要求差距较大。
2 对策
2.1 加强组织管理,规范带教计划和标准
临床实刀分轮转实习和定科实习两个阶段。轮转阶段带教老师根据学校的实习大纲和医院护理部统一制定的实习计划进行带教。定科实习阶段科室固定带教老师,各科应制定详细的带教标准、内容及进度,如去年以来我科参照“心血管专科护士基本培训流程”[1],将必须完成的带教内容细化为40余个专题,包括护士素质及仪表、基础理论及基本技能、专科理论及专科技能等,让带教老师有方向、有重点,有层次地进行带教。同时,我们在护理部的组织下归纳了规章制度、仪器使用、专科急救与护理、专科疾病观察与用药、健康教育、辅助检查等内容,编写成相应的流程,作为带教的标准和依据。
2.2加强带教老师的培训和管理
选择思想基础好,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经验丰富,年资高的护士担任带教工作。在接受带教任务前先对她们进行培训。坚持检查监督,尤其对年轻的带教更应严格要求。护士长本人或指定人员每周检查护生业务笔记,至少两周考核一次,凡对护生考核的内容同时考核带教,并在科内公布成绩。
2.3灵活带教,提高護生学习质量
工作中大致可采取五种方法,即“一看二练三放手”的临床带教方法;老师可将自己在临床工作中获得的知识传授给护生,再按提供经验教训的经验教学法;集中授课,当场提问答疑的启发式教学法;护生写工作日记的自学式教学法;组织参加重症查房,提出并解决疑难问题的综合教学法。适时适用各种方法,使护生从各个角度体验、理解护理工作。
2.4 真心关爱,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年轻护士聪明、敏感,在生活上和情感上的关心,能促进师生关系,有利教与学的效果。带教老师要尊重和理解护生,了解她们学习和生活上的需求,积极引导,及时鼓励,对她们暂时做不到的事情要给予指教,不可讽剌、训斥等,以诚相待,真正成为她们生活和工作中的良师益友。营造温馨的工作氛围,使她们热爱护理岗位,主动学习。
2.5 双向考评,教学相长
制定“护理实习学员素质评价表”和“带教老师素质评价表”,在护生开始实习时下发,实习结束上交。对评价好的老师给予荣誉和经济上的奖励,对好的护生酌情留用。
参考文献:
[1] 刘莹,韩雅玲,刘玉莹.心脏病介入治疗护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243.
[2] 王芳,护士应具备的心理素质与良好的护患关系的建立[J]中国美容医学,2011年12月第20卷第6期.
1 存在问题
1.1 带教老师
1.1.1 带教老师对角色认知存在差距。临床实习是护生在护士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学习阶段,在这段时间里她们与带教老师朝夕相处,全面学习老师的思想、作风和技术,要完成从学生到护士的转变,并从此独自承担护理病人的社会责任。带教老师应引导护生把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让护生体会护理工作的内涵及基本的工作方法。而我们的一些带教老师对自身角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能认真履行带教职责,有的老师只让护生帮助自己完成日常工作,跑腿,打杂,把护生当成小劳力;有的老师缺乏自我约束能力,游击习气严重,带出一些坏习惯,没有起到为人师表的模范作用。
1.1.2 带教老师自身业务能力不强。目前部队医院护士普遍年轻,工作时间短,经验不足,综合素质达不到带教的标准,甚至根本不会带教。有的老师自己能把工作干好,技术操作会做得不错,能完成日常工作,但对“为什么这么做”,“违反规程会有什么后果”,“一旦发生问题,怎样处理”等说不清楚。有的带教老师业务不熟练,或自身工作忙,时间紧张,顾不上给学生讲解,带出来的护生对问题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习效果不佳。
1.1.3 带教老师与护生不能有效的沟通。由于带教老师与护生的年龄差距小,师生之间易成为朋友,值得提倡。但一些老师对“师”与“友”的度把握不当,重“友”轻“师”,造成老师的威信不足,护生讨价还价,甚至拿老师的话当耳旁风,一个问题反复教也记不住。一些老师有较强的责任心,对护生严格要求,管理规范,但对护生的情感及生活需求关心不够,使护生敬而远之,影响学习质量。
1.1.4 授课方法不当。有些老师象在学校一样把书找来让学生从头至尾地看,自己干自己的事情,不指出重点,不结合病例讲解;有的老师只注重操作能力,忽视理论;有的老师怕学生出错,不放手,护生得不到锻炼机会;有的老师太放手,放手也放眼,造成一些麻烦甚至严重后果。
1.2护生
1.2.1 职业素质欠缺。有些护生入学时是不得已进入护校学习,本身并不热爱护理工作,因此学习兴趣不浓,工作不能安心,不主动,不积极,缺少护理职业所要求的责任心、进取心和无私奉献精神。
1.2.2 生活常识欠缺。目前毕业的护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家庭娇惯,有惰性,生活自理能力差,更不会照顾病人。
1.2.3 理论与实际脱节。经常出现对要求的内容背得很流利,但工作中丢三落四。死记硬背,不能真正理解学习内容的含义和意义,不能结合临床灵活应用,与整体护理的要求差距较大。
2 对策
2.1 加强组织管理,规范带教计划和标准
临床实刀分轮转实习和定科实习两个阶段。轮转阶段带教老师根据学校的实习大纲和医院护理部统一制定的实习计划进行带教。定科实习阶段科室固定带教老师,各科应制定详细的带教标准、内容及进度,如去年以来我科参照“心血管专科护士基本培训流程”[1],将必须完成的带教内容细化为40余个专题,包括护士素质及仪表、基础理论及基本技能、专科理论及专科技能等,让带教老师有方向、有重点,有层次地进行带教。同时,我们在护理部的组织下归纳了规章制度、仪器使用、专科急救与护理、专科疾病观察与用药、健康教育、辅助检查等内容,编写成相应的流程,作为带教的标准和依据。
2.2加强带教老师的培训和管理
选择思想基础好,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经验丰富,年资高的护士担任带教工作。在接受带教任务前先对她们进行培训。坚持检查监督,尤其对年轻的带教更应严格要求。护士长本人或指定人员每周检查护生业务笔记,至少两周考核一次,凡对护生考核的内容同时考核带教,并在科内公布成绩。
2.3灵活带教,提高護生学习质量
工作中大致可采取五种方法,即“一看二练三放手”的临床带教方法;老师可将自己在临床工作中获得的知识传授给护生,再按提供经验教训的经验教学法;集中授课,当场提问答疑的启发式教学法;护生写工作日记的自学式教学法;组织参加重症查房,提出并解决疑难问题的综合教学法。适时适用各种方法,使护生从各个角度体验、理解护理工作。
2.4 真心关爱,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年轻护士聪明、敏感,在生活上和情感上的关心,能促进师生关系,有利教与学的效果。带教老师要尊重和理解护生,了解她们学习和生活上的需求,积极引导,及时鼓励,对她们暂时做不到的事情要给予指教,不可讽剌、训斥等,以诚相待,真正成为她们生活和工作中的良师益友。营造温馨的工作氛围,使她们热爱护理岗位,主动学习。
2.5 双向考评,教学相长
制定“护理实习学员素质评价表”和“带教老师素质评价表”,在护生开始实习时下发,实习结束上交。对评价好的老师给予荣誉和经济上的奖励,对好的护生酌情留用。
参考文献:
[1] 刘莹,韩雅玲,刘玉莹.心脏病介入治疗护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243.
[2] 王芳,护士应具备的心理素质与良好的护患关系的建立[J]中国美容医学,2011年12月第20卷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