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夏尔·波德莱尔作为法国十九世纪中叶的现代派诗人、散文家,在现代派的领域有着令世人惊艳的成就,诗集《恶之花》、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评论集《浪漫派艺术》等著作对十九世纪下半叶和二十世纪的欧美文学创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之中,波德莱尔通过对现实意象的描述,披露了当时巴黎的肮脏的社会习气,抒发着自己对于丑恶现象的憎恶与对美好事物的喜爱。而在十九世纪的法国,被称为“对倒”的叙述方式也诞生了,其内涵为意象的形象对倒、相互对应,但共同服务于同一个主题的表现。本篇论文就将从对倒运用的角度对《巴黎的忧郁》的艺术特色进行论析。
【关键词】波德莱尔 《巴黎的忧郁》 对倒
波德莱尔作为现代派先驱级别的诗人和散文家,在作品中总是体现出现代派特有的象征性、荒诞性、意识流特点,就如他在《巴黎的忧郁》中大量使用当时社会的元素一样,他运用这些现实中伸出手就可以触碰到的字眼,象征着自己所认为的现实社会中的丑恶或美好,或愤懑无奈,或欣赏愉悦,或嘲讽蔑视。波德莱尔同样也运用了很多看似相反的象征物,让作品的矛盾性和冲突力度更加明显,如《狗与香水瓶》里,波德莱尔叙述了拿名贵香水给狗闻而狗却表示厌恶的情节,在文中作者也说出这样的话:“啊!可怜的狗,要是我给你的是一包粪便,你早就发狂地舔了,也许会吞吃下去......你多像那些公众:对他们,永远不能为其推荐精美的香料,因为这会激怒他们,而应向他们拿出精心选择过的垃圾。”香水和粪便两样东西,一香一臭的对比和对倒十分典型,丑和美的换位也使得波德莱尔“公众对被操纵的虚假现象反而甘之如饴”的观点更加具有讽刺意味。
一、何为“对倒”?
我们对“对比”比较熟悉,对“对倒”却比较陌生,这原本是在一个用于邮票的学术词汇,指两张相同的邮票一正一反双连拼贴。“对倒”概念实际上源自于十九世纪的法国,其意义既可以是方向的相反,也可以是感官上的相反,往往会形成一种相互冲突却又能在某种程度上产生关联和融合的状态,如水中倒影、鲜花牛粪等。对倒和对比是有区别的:对比侧重于表达事物在性质上的对立,如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富人和穷人生活的对比;对倒则侧重事物在表象上的相反,即把某些特点相反的东西放在一起,如电影《霸王别姬》程蝶衣和虞姬这两个角色,虽然是同一个人但却是完全不同的性别的呈现。
二、《巴黎的忧郁》中的对倒
《巴黎的忧郁》中运用了许多现实社会的元素,是波德莱尔在巴黎这个法国的政治与文化中心所观察到的近代社会的种种,包括底层平民的代表如穷人和艺人(如《穷人的玩具》中的穷人孩子),也有上流社会的缩影如自诩身居上层的市民(如《穷人的眼睛》中外表光鲜却对穷人表现处优越感的女市民形象),同时也有作者用于精神上寄托的意象(如《黄昏》中作者对黄昏的赞美),在作品中,作者用一个元素作为载体,将两种相反的元素熔于一炉,展现出一个集矛盾和融合于一身的新元素,并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主要有对生活的感叹、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等方面。
(一)波德莱尔用作品表达对人生在世的感叹。
这种感叹比较平静,如诗集第二篇《老妪的失望》中,作者描写了矮小干瘪的老妪试图爱抚小孩子,却别他的尖叫声伤透了心的故事。老妪这个形象拥有的是年迈、老弱、不讨人喜欢的外表,但也拥有善良、慈爱的心灵,两种因素融合在一起之后,面对另一个形象——年轻漂亮的孩子,老妪的形象就变成了一个令人害怕的形象,“我们竟然使我们想喜欢的小孩子感到害怕。”?老妪在这里拥有两副面孔,一副是不受人待见的老人,一副是善良的慈爱面孔,但两种相反的面孔却在表达的时候合成了使孩子害怕的面孔,老妪形象就是对倒元素的载体,作者用她的形象表达出老年人青春不再的悲凉。
(二)波德莱尔也会对人生的理想等进行思索。
如《人人都有自己的喀迈拉》中,作者描写了一个奇异的世界,人人都把空想和妄想的怪兽喀迈拉背在身上,弯腰走路,被未知的目的地吸引着不断行走,并且表现出与疲惫身躯相反的希望神色。在这里,背负着喀迈拉的人们成为了对倒元素的载体,他们背负着象征着妄想、紧紧抓附着他们身体、凌驾于他们之上的怪物,却“没有一点绝望的神情,满脸一副注定要永远抱着希望的人的逆来顺受的神情。”怪物给予人们的空洞目标,和人们脸上表现出来的希望,这两种截然相反元素汇聚在这些人身上,表现出作者眼中世人只懂得追求妄想的形象。
(三)波德莱尔同样会对社会现实进行爱憎分明的披露。
如《穷人的眼睛》中,作者用大量笔墨描绘咖啡馆约会的环境,然而“整个故事和整个神话都用来为大吃大喝服务”时,穷人父子出现了,痴迷地看着象征富人阶层的崭新的咖啡馆,此时出现了两处对倒,一是优雅的女伴问:“您能否请咖啡馆的老板让他们离得远一点?”,二是穷人父子“十分严肃”地盯着咖啡馆的装潢,却不住赞叹,“表现出一种惊讶和深深的快乐”。女伴和穷人们是两个不同的载体,前者融合了优雅外貌和鄙视下层民众的阴暗内心,后者则融合了对于上流社会的敬畏和与之相反的对上流社会的渴望,表达出了巴黎现实中不同阶层对于对方的看法:上层社会带着有色眼镜看底层人民,底层人民则仰望前者。作者想要表达出的是自己对于阶层中这种所谓“鄙视链”的憎恶,就如同这一篇章开头说的,“您想知道我今天为什么恨您。”
结语
其实在对倒的运用方面,影视媒介比文学媒介更加的直观与生动,但是从对倒角度来看,我们可以看到波德莱尔具有丰富象征意味的作品中相反元素的融合,比单纯的排列对比更加的具有活力,可以让人们感受到作品更加丰富的内涵。现代派的作品使用的象征手法,可以和对倒手法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毕竟对意象的把握是现代派的重要特点,对倒则可以把这些意象和元素融合起来,形成一个更有深度,更具意味的思想系统。
【参考文献】
[1]《外国文学史(第三版)》,郑克鲁、蒋承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15年5月第3版
[2]《巴黎的忧郁》,[法]夏尔·波德莱尔著;怀宇译,新星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
[3]《跨媒介香港》,凌逾著,广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11月第1版
【关键词】波德莱尔 《巴黎的忧郁》 对倒
波德莱尔作为现代派先驱级别的诗人和散文家,在作品中总是体现出现代派特有的象征性、荒诞性、意识流特点,就如他在《巴黎的忧郁》中大量使用当时社会的元素一样,他运用这些现实中伸出手就可以触碰到的字眼,象征着自己所认为的现实社会中的丑恶或美好,或愤懑无奈,或欣赏愉悦,或嘲讽蔑视。波德莱尔同样也运用了很多看似相反的象征物,让作品的矛盾性和冲突力度更加明显,如《狗与香水瓶》里,波德莱尔叙述了拿名贵香水给狗闻而狗却表示厌恶的情节,在文中作者也说出这样的话:“啊!可怜的狗,要是我给你的是一包粪便,你早就发狂地舔了,也许会吞吃下去......你多像那些公众:对他们,永远不能为其推荐精美的香料,因为这会激怒他们,而应向他们拿出精心选择过的垃圾。”香水和粪便两样东西,一香一臭的对比和对倒十分典型,丑和美的换位也使得波德莱尔“公众对被操纵的虚假现象反而甘之如饴”的观点更加具有讽刺意味。
一、何为“对倒”?
我们对“对比”比较熟悉,对“对倒”却比较陌生,这原本是在一个用于邮票的学术词汇,指两张相同的邮票一正一反双连拼贴。“对倒”概念实际上源自于十九世纪的法国,其意义既可以是方向的相反,也可以是感官上的相反,往往会形成一种相互冲突却又能在某种程度上产生关联和融合的状态,如水中倒影、鲜花牛粪等。对倒和对比是有区别的:对比侧重于表达事物在性质上的对立,如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富人和穷人生活的对比;对倒则侧重事物在表象上的相反,即把某些特点相反的东西放在一起,如电影《霸王别姬》程蝶衣和虞姬这两个角色,虽然是同一个人但却是完全不同的性别的呈现。
二、《巴黎的忧郁》中的对倒
《巴黎的忧郁》中运用了许多现实社会的元素,是波德莱尔在巴黎这个法国的政治与文化中心所观察到的近代社会的种种,包括底层平民的代表如穷人和艺人(如《穷人的玩具》中的穷人孩子),也有上流社会的缩影如自诩身居上层的市民(如《穷人的眼睛》中外表光鲜却对穷人表现处优越感的女市民形象),同时也有作者用于精神上寄托的意象(如《黄昏》中作者对黄昏的赞美),在作品中,作者用一个元素作为载体,将两种相反的元素熔于一炉,展现出一个集矛盾和融合于一身的新元素,并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主要有对生活的感叹、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等方面。
(一)波德莱尔用作品表达对人生在世的感叹。
这种感叹比较平静,如诗集第二篇《老妪的失望》中,作者描写了矮小干瘪的老妪试图爱抚小孩子,却别他的尖叫声伤透了心的故事。老妪这个形象拥有的是年迈、老弱、不讨人喜欢的外表,但也拥有善良、慈爱的心灵,两种因素融合在一起之后,面对另一个形象——年轻漂亮的孩子,老妪的形象就变成了一个令人害怕的形象,“我们竟然使我们想喜欢的小孩子感到害怕。”?老妪在这里拥有两副面孔,一副是不受人待见的老人,一副是善良的慈爱面孔,但两种相反的面孔却在表达的时候合成了使孩子害怕的面孔,老妪形象就是对倒元素的载体,作者用她的形象表达出老年人青春不再的悲凉。
(二)波德莱尔也会对人生的理想等进行思索。
如《人人都有自己的喀迈拉》中,作者描写了一个奇异的世界,人人都把空想和妄想的怪兽喀迈拉背在身上,弯腰走路,被未知的目的地吸引着不断行走,并且表现出与疲惫身躯相反的希望神色。在这里,背负着喀迈拉的人们成为了对倒元素的载体,他们背负着象征着妄想、紧紧抓附着他们身体、凌驾于他们之上的怪物,却“没有一点绝望的神情,满脸一副注定要永远抱着希望的人的逆来顺受的神情。”怪物给予人们的空洞目标,和人们脸上表现出来的希望,这两种截然相反元素汇聚在这些人身上,表现出作者眼中世人只懂得追求妄想的形象。
(三)波德莱尔同样会对社会现实进行爱憎分明的披露。
如《穷人的眼睛》中,作者用大量笔墨描绘咖啡馆约会的环境,然而“整个故事和整个神话都用来为大吃大喝服务”时,穷人父子出现了,痴迷地看着象征富人阶层的崭新的咖啡馆,此时出现了两处对倒,一是优雅的女伴问:“您能否请咖啡馆的老板让他们离得远一点?”,二是穷人父子“十分严肃”地盯着咖啡馆的装潢,却不住赞叹,“表现出一种惊讶和深深的快乐”。女伴和穷人们是两个不同的载体,前者融合了优雅外貌和鄙视下层民众的阴暗内心,后者则融合了对于上流社会的敬畏和与之相反的对上流社会的渴望,表达出了巴黎现实中不同阶层对于对方的看法:上层社会带着有色眼镜看底层人民,底层人民则仰望前者。作者想要表达出的是自己对于阶层中这种所谓“鄙视链”的憎恶,就如同这一篇章开头说的,“您想知道我今天为什么恨您。”
结语
其实在对倒的运用方面,影视媒介比文学媒介更加的直观与生动,但是从对倒角度来看,我们可以看到波德莱尔具有丰富象征意味的作品中相反元素的融合,比单纯的排列对比更加的具有活力,可以让人们感受到作品更加丰富的内涵。现代派的作品使用的象征手法,可以和对倒手法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毕竟对意象的把握是现代派的重要特点,对倒则可以把这些意象和元素融合起来,形成一个更有深度,更具意味的思想系统。
【参考文献】
[1]《外国文学史(第三版)》,郑克鲁、蒋承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15年5月第3版
[2]《巴黎的忧郁》,[法]夏尔·波德莱尔著;怀宇译,新星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
[3]《跨媒介香港》,凌逾著,广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1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