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_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文性”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它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主要途径,思想品德课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只有切实抓好教学过程、教学环境建设和教师素质三个环节,才能促进学生自身人文精神的建构,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组织有效的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
  
  1.把握好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
  虽然新课程标准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但是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当前学科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视知识教育、忽视教学的人文性;重教师的主导性、轻学生的主体性;重结论、轻过程;重科学程序、轻灵活变通;重知识传授、轻情感体验;重演绎、轻归纳的现象。这种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体现在思想品德课中就表现为学生不爱学,不愿学,认为“思想品德课空洞、枯燥,不知道讲的是什么。”究其原因,就是教学没有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确立为教育目标所致。那种不切合社会发展需求,脱离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的教学,必然会削弱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使思想品德课失去应有的人文魅力。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把思想品德课的教育目标回归到教育的价值本位,体现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总之,把“关注人”作为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努力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变成以学生为主导,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实现学科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这也正是新课程改革的题中之义。
  2.用好思想品德课教材,丰富教学知识
  思想品德课作为基础教育阶段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材,利用好教材内容、丰富教学知识就是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最好体现。根据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材,物尽所用
  人文精神具有隐喻性的特点,它常常渗透在学科教育的内容之中。这意味着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材,善于运用现有素材为教学服务,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袁振国教授在《当代教育学》中曾指出,“教材除了有显而易见的思想内容之外,还有暗含的价值取向,它们都对中小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从现行的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来看,思想品德课教材的可读性大大增强,教材的编写也贴近了学生实际,教材中“繁、难、偏、旧”的状况有所改变。可以说,这是社会关注中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举措,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教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讲授公民对社会的责任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教学内容,自觉了解承担责任的意义和作用,形成正确的责任意识和观念,教师还可以在讲授基本知识的过程中多穿插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经典故事或者名人轶事等内容来丰富课堂教学,把基本知识的教学延伸到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教育中,使学生得到名人思想的熏陶。
  又如讲解“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时,教师可以结合“国家与公民的关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等多个教学点,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民族精神的内涵,体悟出民族精神的宝贵,从而把自己与祖国联系起来,内化为自身的爱国情感。这样既避免了空泛的爱国主义说教,又达到了育人的目的。其它各年级的教材内容也含有丰富的人文素材,都渗透着浓厚的人文精神。
  ②及时补充教学内容,保持教材的新颖性
  思想品德课与时代发展的联系十分密切,因而教材的变动也相对较大。特别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如讲解宪法的知识时,可以补充我国历次修改宪法的目的和意义,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法制建设的过程。
  教材的充实来源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关注生活,才会使教学常教常新,充满活力和生命力。因而补充的内容要有选择,要注重时代性、教育性和新颖性,应多选择一些利于学生成长、能够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材料。
  3.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在谈到“新基础教育”时,提出了四个“还给”的观点,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这就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观。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就是还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独立、主动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具有主动活动的最基本的时空保障。这一“还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不再主宰课堂,教学不再满堂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中的引导者、启发者和合作者,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唤醒、被重视、被实践,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得以体现,学会了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师生关系平等、和谐,学生的民主意识增强,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成为自觉的行为,成为快乐的事;学生学会了合作学习,学会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课堂就充满了活力。
  因此,教学方法的改变,解放的不仅仅是学生,同时也解放了教师自身,让教师拥有更多的时间充实自己,拥有更旺盛的精力去工作。这意味着,教学方法的改变,真正实现的是“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教师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更加明显。这样的方法,要求教学立足于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一个知、情、意并重的生命个体,从而使教学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和关怀,能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4.重视“主题探究”课和活动课的作用,抓住教育时机
  “主题探究”课和活动课是思想品德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对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课时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思想品德课的活动课往往被忽视了,教师不够重视或难于重视。
  其实,教师可以充分运用“主题探究”课和活动课的优势,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每次以一个主题为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教育活动,如心理知识讲座、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博物馆、看影视作品、写影评、读书活动、演讲比赛等。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到人生的意义,不断探索、领悟人生的真谛。
  
  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
  
  和谐的课堂环境主要是指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风气。思想品德课在教学中应努力创造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首先,要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关心学生,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怀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变化,用赏识的眼光、激励的话语、信任的表情、实际的行动去感染学生、帮助学生。只有让学生“亲其师”,才能让其“信其道”。
  其次,要创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课堂中,学生应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拥有独立自主意识的人。师生之间可以平等对话;教学从“专制”走向民主,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愿意发言、善于发言;学生能畅所欲言,真实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而不会被嘲笑、被打击。即使学生的发言有些偏激、有些幼稚,也有些可笑,教师仍要多一点宽容,多一点善意,让学生的个性在教与学的交流中得到张扬。
  知识的获取、学习的完成,还需要宽松的学习环境。同学之间互助友爱,宽容忍让,团结合作,和谐共处,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成绩的进步和人格完善。
  
  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在潜移默化中沉淀人文教育的素养
  
  人文素质是一个综合性的素质,它综合了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思想素质、能力素质和审美素质等多方面的内容,是21世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
  在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人文素质是提高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保证,也是新课程改革有效实施的重要条件。但这种精神上、道德上的影响并不是靠简单的说教就能产生的。因而,教师首先应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如高尚的道德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丰富的人文知识,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学生观、教学观和学习价值观等,并在教学活动中加以实践,才能更好地完成教育学生的任务。那么,该如何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呢?
  1.加强教师的师德修养,发挥其示范作用
  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从事的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没有高尚的师德作依托,教师就无法胜任育人的职责。师德的魅力体现在教师的人格中,教师就是道德的化身,行为的典范。
  教师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的态度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会产生深远地影响。因此,育人必先育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虽不必“吾日三省吾身”,但应时时刻刻警醒自己,努力塑造高尚的道德人格,认真践履“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要求,以身示教,作出典范。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职务是以自己为榜样教育学生。所以,加强师德修养,是提高教师人文素质的根本。
  2.树立服务育人的意识,树立正确的师生观
  从现代教学观来看,教学也是一种服务,学生是教师服务的对象。朱永新教授在《中国教育缺什么》一文中深刻地指出,中国教育首先缺少的是一种服务的意识。“目前,我们的教育从上到下,太缺乏服务意识。……据我看,我们的很多课堂,不是你在为学生服务,而是学生在为你服务。特别是我们的很多公开课,就是典型的全体学生为老师服务的过程。”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有些教师没有树立起正确的师生观,认为教师仍是教学的主宰者,在这样的认识下,教师不会俯下身子与学生对话和交流,也不可能有与学生平等的心态。反之,有的则是遵循师道尊严的遗训。期末考、中考、高考,学生的成绩就是在为教师服务,成为教师评先进、评职称的重要条件。学生成绩的高低、升学率的高低就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体现。如果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没有树立起服务育人的意识,就不能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所以,提高教师的素质,还应该转变观念,树立起尽心尽力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师生观,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注重发挥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力。充分相信学生,对学生始终保持“三心”,即爱心、耐心和信心。树立服务育人的意识,体现的是一种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是提高教师人文素质的前提。
  3.做学习型教师,以自身的人格魅力传承人文精神
  面对千变万化的学生个体,面对不断变化发展着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教师必须以一种发展变化的态度和精神来对待自己的工作,才会在工作中树立起关注人的命运的意识。特别是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变化也要在学习中不断地实践和改进,不学习必然跟不上学生和社会发展的步伐。
  塑造人格,养成道德,提高人文素养,获得人文精神,不就是从这些丰富的人文知识中汲取的吗?如果教师没有受到人文知识潜移默化的濡染和熏陶,没有亲身的体认和感受,人文精神又怎么会自动成为自己的内在人格?没有这样的文化滋润,教师又如何把人文精神传承下去?教师的教学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传授给学生一种文明、一种理念。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丰厚人文底蕴的教师,才是现代教育所需要的教育人才。
  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注重提高个人修养,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勤奋的治学态度、孜孜不倦的教学精神和人格魅力去教育学生、感化学生。惟有此,我们的教育才会充满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思想品德课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在思想品德课中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但是,学习了思想品德课,获得了一定的人文知识,并不能说明学生就会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
  要使人文教育真正起到提高人的素质的作用,更重要的还是要将人文知识转化为自身内在的人文精神。这正如潘懋元先生所指出的:学习人文学科知识,必须内化为人文精神,并外表为行为习惯,才能构成相对稳定的品质结构。
  人文精神只有经过学生亲身的体验,自觉去学习、去实践,才能真正转化为自身的内在涵养。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锻造出高尚的道德人格,以自身良好的人文素质去影响、感染和濡化学生,才能把人文精神传承下去,为社会塑造出真正健全的完整的人。
  (作者单位:江苏沛县第五中学)
其他文献
介绍了西门子6RA24系列全数字直流可逆调速装置在改造微机控制定尺飞锯上的应用.
针对海量基因数据,提出了分布式双向聚类算法,该算法是基于现有流行的MapReduce计算框架。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很高的加速比,并且具有很好的可扩展性。
智能化的三维图像分辨技术是三维图像识别技术发展的重要步骤。传统的三维图像分辨技术采用基于模板的识别方法或者基于神经网络的处理方法,无法提取三维图像各个部位的详细信息,从而正确识别率低。提出一种基于三维图像智能分辨在局部酉特征指导下的实现方法,对三维图像进行模块划分,将三维图像详尽的分割为多个小模块,小模块之间实现无缝连接,在模块分割的基础上,提取各个模块之间的酉特征,然后将酉特征进行融合处理,实现
传统的Java编程考试评分依靠人力,效率低下,并且准确性较差,制约着Java教学发展的水平。提出一种针对Java考试的智能评分系统,可以代替人力完成考生编写程序评分。系统可以极大提
介绍基于触摸屏与PLC的供浆控制系统,以及该系统的组成和软件设计。该系统在我公司投运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韩国水力核力发电株式会社7月20日称,将在韩国全罗南道灵光郡的灵光核电站附近建设功率高达3000千瓦的太阳能发电站——灵光Solar Park。
为了研究雷电流经接地极时的冲击特性,采用电磁暂态计算程序(ATP—EMTP)仿真的方法对水平接地体在脉冲电流下的冲击特性进行分析,得出接地电极的几何尺寸和土壤电阻率对冲击接地
介绍了非常规的电容传感器法进行电缆接头局部放电在线检测的原理和试验研究及其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