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在中国高校,由学生编导的汉语题材英语戏剧表演长久以来在校园受到欢迎,但没有受到学术研究的关注。本文以交际八要素理论为基础,分析在此交际(汉语题材英语戏剧表演)中的各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研究认为,错搭是汉语题材英语戏剧的主要编码手段。在交际中,行为源(表演者)处于主导地位。行为源与信息接受者(观众)之间的交际是单向,非循环的。
关键词:交际理论 汉语题材 英语戏剧表演 中国高校
由学生组织的英语戏剧表演是中国高校在英语教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常采取的活动形式,其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英语文化。
笔者以“英语戏剧”为关键词,通过中国知网,共查到相关论文52篇,发表时间从1990年至2018年。这些论文主要是研究如何在幼儿园、小学、初高中、大学实施英语戏剧教学,英语戏剧的功能和作用,英语戏剧改编等。在中国校园,学生表演的英语戏剧主要来源于两种文化,一是外语文化,以英语文化为主,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另一种是本族语文化,如《大话西游》、《梁山伯和祝英台》、《三打白骨精》等。有趣的是,当前国内对于“英语戏剧”的研究文献并没有将这两种来源不同的英语戏剧区分对待。
实际上,两者至少在三个方面有明显差异。一是接纳程度不同。对于高校学生表演的英语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表演者、观众、评委都承认它们来自英语文化,是英语文化的一部分,尽管其演出达不到本族语者的水平。而《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来自本族语文化。当一千多前年的中国古人在舞台上开口讲“how do you do?”,初次观看者总觉得很滑稽,一时还难以适应。因此,与前者相比,在高校上演的《梁山伯和祝英台》英文戏剧既不来自目的语(英语)文化,也不为本族语文化所接受——即使本族语者习惯观看《梁山伯和祝英台》等汉语题材的英语剧,也不认为它们是本族文化的一部分。二是改编程度不同。表演《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英语戏剧时,表演者一般都是基于原著来组织台词、剧情等,努力与原著保持一致,原著的示范效应明显。而表演《梁山伯和祝英台》、《荆轲刺秦王》等汉语题材的英語剧时,表演者会往里面加注大量原故事不曾有的情节、对白等,甚至能改编到作品与原故事几乎没有相似度。三是受欢迎程度不同。如果英语题材的英语戏剧和汉语题材的英语戏剧同台表演,表演者水平相当,一般而言,后者更受观众欢迎。
根据以上分析,概括如下:在高校,虽然汉语题材英语戏剧的文化身份不明朗(它既不属于目的语文化,也不属于本族语文化),且与原著或原故事不符甚至严重不符,但在高校反复上演,长演不衰,并涌现出一些“经典剧目”,如《孔雀东南飞》等。
一.研究问题
基于上文的判断,本文旨在研究汉语题材英语戏剧在中国高校长期存在并受欢迎的原因,将对该原因的探讨细化为两个具体问题,分别是:
在中国高校,汉语题材英语戏剧的主要编码手段是什么?
行为源(表演者)和信息接受者(观众)之间是如何进行交际的?
二.理论基础
交际是什么?贾玉新(1997)对此定义:交际是符号活动,它是一个动态多变的编译码过程,当交际者把意义赋予言语或非言语符号时,就产生了交际。交际受制于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交际不一定以主观意志为转移,可能是无意识的和无意向的活动。贾玉新认为交际过程至少涉及到八种要素:信息源/行为源(message or behavior source)、编码(encoding)、信息(message)、渠道(channel)、信息接受者/反映者(receiver/recipient/responder)、译码(decoding)、反映(response)、反馈(feedback)。
三.分析
(一)行为源
信息源/行为源是指具有交际需要和愿望的具体的人。汉语题材英语戏剧的行为源是该戏剧的组织者和演出者,基本上是在校大学生。此时,行为源的需要表现为希望信息接受者(观众)与自己共享演出,认可自己的表演;其愿望则是与信息接受者共享自己对该剧的理解。
(二)编码
编码是心理活动,是一个依据社会、文化和交往规则,语言本体的词法、句法等规则对语码进行选择、组合和创造信息的过程。其中语码包括语言和非语言等符号。行为源对汉语题材英语戏剧的编码具有以下特征:
1.错搭
错搭是指将人们普遍认为不适合组合在一起的符号强行组合、编码。如在该类戏剧演出中,演员在飚英语的时候,会突然冒出一句汉语;所演的角色是中国古代人物,但在剧情中能翩翩起舞跳探戈;皇宫的娘娘会一本正经告诫宫女:不要染指校园贷等等。错搭的内容涉及到语言和非语言等符号,其中,非语言符号包括表情、肢体语言、服装、音乐等。可以说,由错搭形成的符号组合贯穿全剧。因此,错搭是有意而为。
2.体现自我理解
错搭的源头在于汉语题材的英语戏剧本身就是一个错搭,因为在现实,或原著,或原故事中,中国古人不可能用英语对话。既然古人能讲英语,那他们为什么不能跳探戈?为什么不能使用网络语言?沿着错搭的思路,行为源将大量他们自身熟悉、擅长或喜欢的符号放入英语戏剧中,按照他们对生活、历史、戏剧的理解来重新进行组合。与其说他们是在表演《荆轲刺秦王》,不如说,他们通过表演《荆轲刺秦王》传递他们对生活、历史的理解和想法。
3.群体文化的宽容
错搭的本质是反得体性。台下的信息接受者(观众)在交际过程中,能意识到这种反得体性,即错搭,但是,他们对此并不介意,反而比较欣赏。这其中的重要缘由是,行为源和信息接受者属于同一社区,处于同一群体文化中。信息接受者支持同辈以自己的方式解读文本,颠覆权威对文本的定义,并能理解错搭所采用的符号,翻译其传递的信息。 (三)信息
信息是编码的结果,是交际者内心所思的具体表现。行为源演出的英语戏剧是编码的结果,是信息。许多在高校上演的汉语题材的英语戏剧都能在互联网上找到剧本。虽然行为源是根据这些剧本来进行编码,但是不同的行为源总会加进一些自己选定的符号,从而使生成的信息带有了一些特定的痕迹。这体现了信息是交际个体在时空中某一特定时刻的心态的具体写照。
(四)渠道
渠道是把行为源和信息接收者连接起来的物理手段或媒介。本文所提及的英语戏剧的渠道主要是教室和校园舞台。这样的渠道和英语戏剧在校园的功能定位是密不可分的。教师和学校的教学管理者把英语戏剧的功能定位为推动英语类课程学习,普及英语文化,激发学习英语兴趣。需要指出的是,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网上视频、网络直播等)也是渠道之一,但是从实践来看,网络并没有成为主流渠道。这可能是因为在英语戏剧演出时,行为源和信息接收者的信息交流和反馈需要处于同一时空,需要近距离接触。
(五)信息接受者
信息接受者是前来观看的观众,包括评委和老师。信息接收者与行为源之间的连接可能是有意的,也有可能是无意的。但在汉语题材英语戏剧表演中,无论是从行为源的角度,还是从信息接受者的角度,这种连接都是有意而为的。行为源希望信息成功传递自己的译码、释码和编码,并获得来自教师的高分或学校的奖励。信息接受者则希望对收到的信息不仅能成功译码,而且信息能给自省带来愉悦。
(六)译码
把外界的刺激转化为有意义的经验就是译码。和编码一样,译码也是一个对信息加工的心理活动。译码是编码的反向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行为源编码时想传达的信息能被信息接受者100%的翻译出来。大量符号被包涵在生成的信息中,如,一句英语对白可能包括台词、语音、中文背景知识、肢体语言、服装、道具等符号在内,而信息能否准确呈现,又受到行为源的表演水平、语音、扩音设备、现场环境等因素影响。另外,信息接受者目的语水平、背景知识也直接影响他对信息的译码。因此,译码不能把100%的信息100%成功译出。但是,信息接受者对主要信息(故事情节、对白大意、包袱或笑点等)的译码直接影响他们对信息的反应和反馈。
如果某人既是交际的行为源(表演者),又是交际的信息接受者(观众),那么当他作为信息接受者时,他的译码能力或者译码效果要强于同一水平的同辈(仅仅是信息接受者),因为他有过信息编码的经历。
(七)反应
反应是指信息接收者对所接收的信息所采取的相应的行动的决定,也可能是对反应行为的选择。由于在交际(英语戏剧的演出)中,信息接收者是有意前来,带着鉴赏的目的而来,因此,信息接收者的反应不可能是视而不见,一旦行为源能激发信息接收者的反应,其反应往往是积极。而行为源在编码时,对信息接收者的反应是有预设、有预期的,在交际中会密切关注信息接收者的反应。
(八)反馈
反馈和反应并非是一回事。反应是交际者对某一信息所做出的决定或反应行为的选择;而反馈是对信息质量评估的有关信息。在英语戏剧的演出中,反馈包括信息接收者的口头评论,掌声、笑声、欢呼声等。需要指出的是,信息接收者的口头评论不能实时传递给行为源,而掌声、笑声、欢呼声能实时有效地为行为源所接受到的,也是行为源所期待的。
理想的反馈是能使行为源对其交际是否有效做出评价和判断的信息,通过反馈,交际者可针对具体的情况要求,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这样的反馈在本次交际中不存在。原因有二。一是在交际中,行为源和信息接受者并不平等,行为源处于主导地位。行为源作为交际的发起者,利用他与信息接受者共处同一文化群体的便利,将共享的信息化为多种符号,与剧本的信息符号进行重组、错搭,预设信息接受者的反应和反馈。信息接受者在交际中爆笑的反馈,旁人以为是不期而遇,其实这样的反馈是行为源精心设计的。在交际中,行为源牢牢地把握着主动权。二是这样的交际没有构成循环模式。汉语题材的英语戏剧表演对于行为源而言,是为教学或校园比赛而生,不同于商业演出,不需要反复演出,它属于一次性交际,即表演结束,交际随之结束。即使在表演结束后,它收到了大量有效的反馈(如关于提高表演水平的好建议),由于交际不再发生,这样的反馈也不会促使它调整自己的行为。因此,这样的交际是单向,非循环的。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对本文研究的两个问题可以进行总结。在中国高校,汉语题材英语戏剧的主要编码手段是错搭。错搭对一些看上去完全不应该在一起的符号进行了重组。错搭目的是促使信息接受者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和反馈,实现行为源所期望的交际效果或目的。同辈群体文化的期望和校园文化的宽容,为行为源生成错搭提供了宽松的环境。由于汉语题材英语戏剧有了大量的错搭,而英语题材戏剧很少运用错搭,因此,前者的交际效果往往好于后者,从而使汉语题材英语戏剧的表演在高校长盛不衰,并形成独特的文化魅力。
行為源(表演者)和信息接受者(观众)之间的交际是由行为源主导的,行为源在交际发生前预设了信息接受者的反应和反馈。成功的交际表现在预设的反应和反馈能如期发生。但是在交际(演出)中,受多种因素影响,行为源的全部信息并不能被信息接受者成功译码。此外,行为源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并不是对等的。交际中,大量信息经行为源编码后传递给信息接受者,而信息接受者能实时反馈给行为源的信息主要是沉默、嘘声、掌声、笑声等,缺乏清晰的语言信息。因此,他们之间的交际不是对等的,而是单向,非循环的。需要指出的是,信息接受者在潜意识并不反感这样的交际。一旦交际成功,信息接受者是非常享受所获得的译码信息。
参考文献
[1]黄颖.幼儿英语戏剧教学法在幼儿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5(30):93.
[2]冒晓飞.初中英语戏剧社团的实践探索[J].基础外语教育,2017,19(05):43-47 110.
[3]杨波.英语戏剧在大学英语选修课中的教学探索[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0):184-185.
[4]张磊.英语戏剧对课堂功能的研究[J].现代交际,2012(01):256.
[5]安凌.论现代中国英语戏剧改译的“中国化”策略[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05):35-41.
[6]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3-14.
本文为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立项课题《混合式学习下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EIJYB2017-146)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关键词:交际理论 汉语题材 英语戏剧表演 中国高校
由学生组织的英语戏剧表演是中国高校在英语教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常采取的活动形式,其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英语文化。
笔者以“英语戏剧”为关键词,通过中国知网,共查到相关论文52篇,发表时间从1990年至2018年。这些论文主要是研究如何在幼儿园、小学、初高中、大学实施英语戏剧教学,英语戏剧的功能和作用,英语戏剧改编等。在中国校园,学生表演的英语戏剧主要来源于两种文化,一是外语文化,以英语文化为主,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另一种是本族语文化,如《大话西游》、《梁山伯和祝英台》、《三打白骨精》等。有趣的是,当前国内对于“英语戏剧”的研究文献并没有将这两种来源不同的英语戏剧区分对待。
实际上,两者至少在三个方面有明显差异。一是接纳程度不同。对于高校学生表演的英语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表演者、观众、评委都承认它们来自英语文化,是英语文化的一部分,尽管其演出达不到本族语者的水平。而《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来自本族语文化。当一千多前年的中国古人在舞台上开口讲“how do you do?”,初次观看者总觉得很滑稽,一时还难以适应。因此,与前者相比,在高校上演的《梁山伯和祝英台》英文戏剧既不来自目的语(英语)文化,也不为本族语文化所接受——即使本族语者习惯观看《梁山伯和祝英台》等汉语题材的英语剧,也不认为它们是本族文化的一部分。二是改编程度不同。表演《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英语戏剧时,表演者一般都是基于原著来组织台词、剧情等,努力与原著保持一致,原著的示范效应明显。而表演《梁山伯和祝英台》、《荆轲刺秦王》等汉语题材的英語剧时,表演者会往里面加注大量原故事不曾有的情节、对白等,甚至能改编到作品与原故事几乎没有相似度。三是受欢迎程度不同。如果英语题材的英语戏剧和汉语题材的英语戏剧同台表演,表演者水平相当,一般而言,后者更受观众欢迎。
根据以上分析,概括如下:在高校,虽然汉语题材英语戏剧的文化身份不明朗(它既不属于目的语文化,也不属于本族语文化),且与原著或原故事不符甚至严重不符,但在高校反复上演,长演不衰,并涌现出一些“经典剧目”,如《孔雀东南飞》等。
一.研究问题
基于上文的判断,本文旨在研究汉语题材英语戏剧在中国高校长期存在并受欢迎的原因,将对该原因的探讨细化为两个具体问题,分别是:
在中国高校,汉语题材英语戏剧的主要编码手段是什么?
行为源(表演者)和信息接受者(观众)之间是如何进行交际的?
二.理论基础
交际是什么?贾玉新(1997)对此定义:交际是符号活动,它是一个动态多变的编译码过程,当交际者把意义赋予言语或非言语符号时,就产生了交际。交际受制于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交际不一定以主观意志为转移,可能是无意识的和无意向的活动。贾玉新认为交际过程至少涉及到八种要素:信息源/行为源(message or behavior source)、编码(encoding)、信息(message)、渠道(channel)、信息接受者/反映者(receiver/recipient/responder)、译码(decoding)、反映(response)、反馈(feedback)。
三.分析
(一)行为源
信息源/行为源是指具有交际需要和愿望的具体的人。汉语题材英语戏剧的行为源是该戏剧的组织者和演出者,基本上是在校大学生。此时,行为源的需要表现为希望信息接受者(观众)与自己共享演出,认可自己的表演;其愿望则是与信息接受者共享自己对该剧的理解。
(二)编码
编码是心理活动,是一个依据社会、文化和交往规则,语言本体的词法、句法等规则对语码进行选择、组合和创造信息的过程。其中语码包括语言和非语言等符号。行为源对汉语题材英语戏剧的编码具有以下特征:
1.错搭
错搭是指将人们普遍认为不适合组合在一起的符号强行组合、编码。如在该类戏剧演出中,演员在飚英语的时候,会突然冒出一句汉语;所演的角色是中国古代人物,但在剧情中能翩翩起舞跳探戈;皇宫的娘娘会一本正经告诫宫女:不要染指校园贷等等。错搭的内容涉及到语言和非语言等符号,其中,非语言符号包括表情、肢体语言、服装、音乐等。可以说,由错搭形成的符号组合贯穿全剧。因此,错搭是有意而为。
2.体现自我理解
错搭的源头在于汉语题材的英语戏剧本身就是一个错搭,因为在现实,或原著,或原故事中,中国古人不可能用英语对话。既然古人能讲英语,那他们为什么不能跳探戈?为什么不能使用网络语言?沿着错搭的思路,行为源将大量他们自身熟悉、擅长或喜欢的符号放入英语戏剧中,按照他们对生活、历史、戏剧的理解来重新进行组合。与其说他们是在表演《荆轲刺秦王》,不如说,他们通过表演《荆轲刺秦王》传递他们对生活、历史的理解和想法。
3.群体文化的宽容
错搭的本质是反得体性。台下的信息接受者(观众)在交际过程中,能意识到这种反得体性,即错搭,但是,他们对此并不介意,反而比较欣赏。这其中的重要缘由是,行为源和信息接受者属于同一社区,处于同一群体文化中。信息接受者支持同辈以自己的方式解读文本,颠覆权威对文本的定义,并能理解错搭所采用的符号,翻译其传递的信息。 (三)信息
信息是编码的结果,是交际者内心所思的具体表现。行为源演出的英语戏剧是编码的结果,是信息。许多在高校上演的汉语题材的英语戏剧都能在互联网上找到剧本。虽然行为源是根据这些剧本来进行编码,但是不同的行为源总会加进一些自己选定的符号,从而使生成的信息带有了一些特定的痕迹。这体现了信息是交际个体在时空中某一特定时刻的心态的具体写照。
(四)渠道
渠道是把行为源和信息接收者连接起来的物理手段或媒介。本文所提及的英语戏剧的渠道主要是教室和校园舞台。这样的渠道和英语戏剧在校园的功能定位是密不可分的。教师和学校的教学管理者把英语戏剧的功能定位为推动英语类课程学习,普及英语文化,激发学习英语兴趣。需要指出的是,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网上视频、网络直播等)也是渠道之一,但是从实践来看,网络并没有成为主流渠道。这可能是因为在英语戏剧演出时,行为源和信息接收者的信息交流和反馈需要处于同一时空,需要近距离接触。
(五)信息接受者
信息接受者是前来观看的观众,包括评委和老师。信息接收者与行为源之间的连接可能是有意的,也有可能是无意的。但在汉语题材英语戏剧表演中,无论是从行为源的角度,还是从信息接受者的角度,这种连接都是有意而为的。行为源希望信息成功传递自己的译码、释码和编码,并获得来自教师的高分或学校的奖励。信息接受者则希望对收到的信息不仅能成功译码,而且信息能给自省带来愉悦。
(六)译码
把外界的刺激转化为有意义的经验就是译码。和编码一样,译码也是一个对信息加工的心理活动。译码是编码的反向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行为源编码时想传达的信息能被信息接受者100%的翻译出来。大量符号被包涵在生成的信息中,如,一句英语对白可能包括台词、语音、中文背景知识、肢体语言、服装、道具等符号在内,而信息能否准确呈现,又受到行为源的表演水平、语音、扩音设备、现场环境等因素影响。另外,信息接受者目的语水平、背景知识也直接影响他对信息的译码。因此,译码不能把100%的信息100%成功译出。但是,信息接受者对主要信息(故事情节、对白大意、包袱或笑点等)的译码直接影响他们对信息的反应和反馈。
如果某人既是交际的行为源(表演者),又是交际的信息接受者(观众),那么当他作为信息接受者时,他的译码能力或者译码效果要强于同一水平的同辈(仅仅是信息接受者),因为他有过信息编码的经历。
(七)反应
反应是指信息接收者对所接收的信息所采取的相应的行动的决定,也可能是对反应行为的选择。由于在交际(英语戏剧的演出)中,信息接收者是有意前来,带着鉴赏的目的而来,因此,信息接收者的反应不可能是视而不见,一旦行为源能激发信息接收者的反应,其反应往往是积极。而行为源在编码时,对信息接收者的反应是有预设、有预期的,在交际中会密切关注信息接收者的反应。
(八)反馈
反馈和反应并非是一回事。反应是交际者对某一信息所做出的决定或反应行为的选择;而反馈是对信息质量评估的有关信息。在英语戏剧的演出中,反馈包括信息接收者的口头评论,掌声、笑声、欢呼声等。需要指出的是,信息接收者的口头评论不能实时传递给行为源,而掌声、笑声、欢呼声能实时有效地为行为源所接受到的,也是行为源所期待的。
理想的反馈是能使行为源对其交际是否有效做出评价和判断的信息,通过反馈,交际者可针对具体的情况要求,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这样的反馈在本次交际中不存在。原因有二。一是在交际中,行为源和信息接受者并不平等,行为源处于主导地位。行为源作为交际的发起者,利用他与信息接受者共处同一文化群体的便利,将共享的信息化为多种符号,与剧本的信息符号进行重组、错搭,预设信息接受者的反应和反馈。信息接受者在交际中爆笑的反馈,旁人以为是不期而遇,其实这样的反馈是行为源精心设计的。在交际中,行为源牢牢地把握着主动权。二是这样的交际没有构成循环模式。汉语题材的英语戏剧表演对于行为源而言,是为教学或校园比赛而生,不同于商业演出,不需要反复演出,它属于一次性交际,即表演结束,交际随之结束。即使在表演结束后,它收到了大量有效的反馈(如关于提高表演水平的好建议),由于交际不再发生,这样的反馈也不会促使它调整自己的行为。因此,这样的交际是单向,非循环的。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对本文研究的两个问题可以进行总结。在中国高校,汉语题材英语戏剧的主要编码手段是错搭。错搭对一些看上去完全不应该在一起的符号进行了重组。错搭目的是促使信息接受者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和反馈,实现行为源所期望的交际效果或目的。同辈群体文化的期望和校园文化的宽容,为行为源生成错搭提供了宽松的环境。由于汉语题材英语戏剧有了大量的错搭,而英语题材戏剧很少运用错搭,因此,前者的交际效果往往好于后者,从而使汉语题材英语戏剧的表演在高校长盛不衰,并形成独特的文化魅力。
行為源(表演者)和信息接受者(观众)之间的交际是由行为源主导的,行为源在交际发生前预设了信息接受者的反应和反馈。成功的交际表现在预设的反应和反馈能如期发生。但是在交际(演出)中,受多种因素影响,行为源的全部信息并不能被信息接受者成功译码。此外,行为源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并不是对等的。交际中,大量信息经行为源编码后传递给信息接受者,而信息接受者能实时反馈给行为源的信息主要是沉默、嘘声、掌声、笑声等,缺乏清晰的语言信息。因此,他们之间的交际不是对等的,而是单向,非循环的。需要指出的是,信息接受者在潜意识并不反感这样的交际。一旦交际成功,信息接受者是非常享受所获得的译码信息。
参考文献
[1]黄颖.幼儿英语戏剧教学法在幼儿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5(30):93.
[2]冒晓飞.初中英语戏剧社团的实践探索[J].基础外语教育,2017,19(05):43-47 110.
[3]杨波.英语戏剧在大学英语选修课中的教学探索[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0):184-185.
[4]张磊.英语戏剧对课堂功能的研究[J].现代交际,2012(01):256.
[5]安凌.论现代中国英语戏剧改译的“中国化”策略[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05):35-41.
[6]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3-14.
本文为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立项课题《混合式学习下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EIJYB2017-146)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