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教改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之一,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要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要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多个视角进行研讨,充分关注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建立综合的考核方式,以便更好的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大学生思想品德和法律素质养成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关键词:教学改革 思想道德修养 法律基础 创新教育
作者简介:孙志明,河南工业大学科技处讲师,研究方向: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8-232-02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来临,教育改革逐步深入,社会各界对人才培养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思想对于教育创新具有前瞻和先导性的作用。教育创新就是要探求创造型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要求高校的教学目标要有创新,教学内容和课程建设要有创新,教学方法和考试手段要有创新,还要求教师要有创新,教学管理要有创新。这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是与原来的“应试教育”相悖的。所以,高校要从现代技术革命和创新型社会的构建出发,变革原有的教育思维,注重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转变,变狭隘的人才观为全面的质量观;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为创新型的教育教学观。
一、加强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课教学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改革教学内容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最新理论研究动态、成果和信息有机地引进课堂,并适当地向学生传授,促进学生对本课程前沿研究成果、信息的了解,借此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强化大家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教师也应适当地向同学们展示一些自己的研究内容和成果,给同学们一些示范与导向,有可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做既可把有关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其对有关内容的了解,还可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引导学生对学术问题探究兴趣,又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二)改革教学方法
1.互动式教学,“基础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科学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有良好的道德人格的实践课程。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法律素质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紧密互动,才能实现真正教育教学的目标。
第一,积极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第二课堂。各类学生社团开展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比如引导党史类社团在每年的第一、二学期,利用开展纪念“一二?九”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时机开展各种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还可以利用开展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形式,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活动结束后,老师再利用课堂讨论的时机请参加活动的同学谈心得、感受与收获,使活动进一步升华,达到教育的目的。
第二,组织学生观摩法庭审判,延伸课堂教学。在法律基础教学部分,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形式,延伸课堂教学内容。“走出去”是指带领学生到法院去旁听法庭审判,到检察院搞社会调查,到司法部门参观法制展览等;“请进来”指请有经验的律师、法官、检察官等法律工作者来校开设模拟法庭、法制讲座等。
第三,成立思政类社团组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参加两个以上研究会,其中大学生“科学发展观”学习研究会是必选的。“基础课”任课教师应全部作为思政类社团的指导教师,各社团指导教师应集中讨论确定学生的读书目录,指导学生研究课题,学生再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确定读什么、何时读、如何读,然后,定时提交研究报告或读书学习心得,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研究报告或读书学习心得给学生评定成绩。
第四,构建思想政治素质、法律素质与大学生心理咨询相结合。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模式:
(1)建立三元组织机构——心理咨询中心、心理教育研究会、心理健康教研室。
(2)组成三位一体师资队伍——医务工作者、心理工作者、德育工作者;
(3)构建三级心理保健网——初级保健网、院级保健网、校级保健网;
(4)组织三维教育途径——课堂教学、班集体活动、校园文化活动;
(5)面向三个层面学生——心理健康学生、心理问题学生、心理疾病学生。
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观念和单一的思想品德教育模式,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大学生心理普查,对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给与密切的关注和积极的咨询指导;通过心理咨询与行为训练,使学生的素质结构得到了改变。
2.采用“案例型”教学法。在法制教育部分,应以案例研究为基础、以问题研究为核心开展教学。教学中,教师可选择一些与授课内容密切相关的经典案例,案例应尽可能的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同学们则根据提纲和问题分小组进行讨论,各小组可推举代表发言;教师针对讨论的内容、学生的发言情况等进行小结,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三)改革考试方法
传统的课堂教育要求学生要死记硬背,重视的是对已有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手段,考试不仅要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更要考查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创造性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对传统的考试方法、考试目的进行反思和改革。对“基础课”而言,必须要改变原来的考试方法,变原来的闭卷考试为开卷考试。考试时允许学生带各种资料,允许学生在试卷中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创新性的观点应给予鼓励,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把学生的精力引导到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上来。这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调整教学内容,构建新的课程内容体系
我们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广泛调查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基础课”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结构性调整,构建以大学生成才为主线、以理想信念和法制教育为核心、以社会生活实际和大学生思想特点为依托的课程内容体系。因此,任课教师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既遵循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既要凭借教材,又要跳出教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针对教授对象和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大胆挖掘,创造性地设计符合学生需求、能被学生接受的教学内容,将封闭式的教材内容转化为开放性的教学过程。
“基础课”应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作为主要专题:大学生活的转变与适应;大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指导;道德修养与成才;爱情与家庭、事业;择业与创业;现代法制教育等。这些教学内容既能体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性、科学性和针对性,又能满足了学生成才的需要。
三、改革教学形式,探索教学任务分解模式,实施专题教学
“基础课”教学内容多,涉及许多门学科专业的知识,教学难度大,由一名教师讲授所有内容很难提高教学效果。为此,应探索新的教学任务分解模式,采用根据主讲教师的研究方向、专业专长,按专题下达教学任务,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学的新模式。可以组织将思想政治课专业教师、专职思想政治工作干部、法学理论课教师及其他学科专家学者和有突出贡献的校友共同参与教育教学,根据各自的专业特长分别担任相关专题的教学任务。如“择业与创业”专题,可以聘请在择业与创业过程中十分成功的人士,尤其是曾历经坎坷或磨难者来校讲座;“法制教育”专题可以聘请较知名的法官、检察官或律师来校讲座。这就克服了教师因教学内容过多而无暇顾及教学内容的挖掘和研究的弊端,实现了专题教学和专题研究的有机结合,提高了教学吸引力和思想穿透力,有些还可能有轰动效应。
四、改革教育教学方案,分学期或学年落实教学内容
无论从学生在校成长、成才的过程来看,还是从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道德教育的规律来看,“基础课”应贯穿于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因此,应该针对学生在校期间不同时期的身心特点以及对思想道德问题关注程度的差异,按关注程度的高低次序选择教学专题,分学期或年级实施。具体的教育教学建议方案如下:
一年一期:主要进行适应性教育和养成教育,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养成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和刻苦学习的良好习惯。主要讲授大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指导、正确利用网络资源、大学生人际关系和理想、信念与成才等。
一年二期:使大学生正确认识思想道德修养与成才的关系,引导大学生追求健康、科学而高雅的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理想与信念。主要讲授道德修养与成才、爱情与事业、大学生健康心理维护和人生观、价值观与成才等。
二年一期:使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集体主义思想。主要讲授大学生成才目标的选择与确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与团队精神等。
三年一期:主要解决职业道德等问题,形成正确的竞争理念与合作观念,讲授竞争与合作、职业道德与成才等内容。
四年一期:主要解决择业观念等问题,重点讲授择业与创业等内容。
参考文献:
[1]赵海燕,戴秀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创新教学体系的探索.中国林业教育.2010(2).
[2]赵亭,张宗明.论素质拓展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7).
[3]韦筱青,罗莹,方坚伟.全程知行统一动态计分考核方式的探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实效.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5).
关键词:教学改革 思想道德修养 法律基础 创新教育
作者简介:孙志明,河南工业大学科技处讲师,研究方向: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8-232-02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来临,教育改革逐步深入,社会各界对人才培养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思想对于教育创新具有前瞻和先导性的作用。教育创新就是要探求创造型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要求高校的教学目标要有创新,教学内容和课程建设要有创新,教学方法和考试手段要有创新,还要求教师要有创新,教学管理要有创新。这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是与原来的“应试教育”相悖的。所以,高校要从现代技术革命和创新型社会的构建出发,变革原有的教育思维,注重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转变,变狭隘的人才观为全面的质量观;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为创新型的教育教学观。
一、加强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课教学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改革教学内容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最新理论研究动态、成果和信息有机地引进课堂,并适当地向学生传授,促进学生对本课程前沿研究成果、信息的了解,借此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强化大家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教师也应适当地向同学们展示一些自己的研究内容和成果,给同学们一些示范与导向,有可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做既可把有关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其对有关内容的了解,还可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引导学生对学术问题探究兴趣,又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二)改革教学方法
1.互动式教学,“基础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科学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有良好的道德人格的实践课程。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法律素质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紧密互动,才能实现真正教育教学的目标。
第一,积极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第二课堂。各类学生社团开展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比如引导党史类社团在每年的第一、二学期,利用开展纪念“一二?九”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时机开展各种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还可以利用开展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形式,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活动结束后,老师再利用课堂讨论的时机请参加活动的同学谈心得、感受与收获,使活动进一步升华,达到教育的目的。
第二,组织学生观摩法庭审判,延伸课堂教学。在法律基础教学部分,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形式,延伸课堂教学内容。“走出去”是指带领学生到法院去旁听法庭审判,到检察院搞社会调查,到司法部门参观法制展览等;“请进来”指请有经验的律师、法官、检察官等法律工作者来校开设模拟法庭、法制讲座等。
第三,成立思政类社团组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参加两个以上研究会,其中大学生“科学发展观”学习研究会是必选的。“基础课”任课教师应全部作为思政类社团的指导教师,各社团指导教师应集中讨论确定学生的读书目录,指导学生研究课题,学生再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确定读什么、何时读、如何读,然后,定时提交研究报告或读书学习心得,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研究报告或读书学习心得给学生评定成绩。
第四,构建思想政治素质、法律素质与大学生心理咨询相结合。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模式:
(1)建立三元组织机构——心理咨询中心、心理教育研究会、心理健康教研室。
(2)组成三位一体师资队伍——医务工作者、心理工作者、德育工作者;
(3)构建三级心理保健网——初级保健网、院级保健网、校级保健网;
(4)组织三维教育途径——课堂教学、班集体活动、校园文化活动;
(5)面向三个层面学生——心理健康学生、心理问题学生、心理疾病学生。
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观念和单一的思想品德教育模式,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大学生心理普查,对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给与密切的关注和积极的咨询指导;通过心理咨询与行为训练,使学生的素质结构得到了改变。
2.采用“案例型”教学法。在法制教育部分,应以案例研究为基础、以问题研究为核心开展教学。教学中,教师可选择一些与授课内容密切相关的经典案例,案例应尽可能的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同学们则根据提纲和问题分小组进行讨论,各小组可推举代表发言;教师针对讨论的内容、学生的发言情况等进行小结,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三)改革考试方法
传统的课堂教育要求学生要死记硬背,重视的是对已有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手段,考试不仅要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更要考查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创造性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对传统的考试方法、考试目的进行反思和改革。对“基础课”而言,必须要改变原来的考试方法,变原来的闭卷考试为开卷考试。考试时允许学生带各种资料,允许学生在试卷中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创新性的观点应给予鼓励,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把学生的精力引导到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上来。这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调整教学内容,构建新的课程内容体系
我们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广泛调查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基础课”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结构性调整,构建以大学生成才为主线、以理想信念和法制教育为核心、以社会生活实际和大学生思想特点为依托的课程内容体系。因此,任课教师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既遵循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既要凭借教材,又要跳出教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针对教授对象和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大胆挖掘,创造性地设计符合学生需求、能被学生接受的教学内容,将封闭式的教材内容转化为开放性的教学过程。
“基础课”应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作为主要专题:大学生活的转变与适应;大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指导;道德修养与成才;爱情与家庭、事业;择业与创业;现代法制教育等。这些教学内容既能体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性、科学性和针对性,又能满足了学生成才的需要。
三、改革教学形式,探索教学任务分解模式,实施专题教学
“基础课”教学内容多,涉及许多门学科专业的知识,教学难度大,由一名教师讲授所有内容很难提高教学效果。为此,应探索新的教学任务分解模式,采用根据主讲教师的研究方向、专业专长,按专题下达教学任务,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学的新模式。可以组织将思想政治课专业教师、专职思想政治工作干部、法学理论课教师及其他学科专家学者和有突出贡献的校友共同参与教育教学,根据各自的专业特长分别担任相关专题的教学任务。如“择业与创业”专题,可以聘请在择业与创业过程中十分成功的人士,尤其是曾历经坎坷或磨难者来校讲座;“法制教育”专题可以聘请较知名的法官、检察官或律师来校讲座。这就克服了教师因教学内容过多而无暇顾及教学内容的挖掘和研究的弊端,实现了专题教学和专题研究的有机结合,提高了教学吸引力和思想穿透力,有些还可能有轰动效应。
四、改革教育教学方案,分学期或学年落实教学内容
无论从学生在校成长、成才的过程来看,还是从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道德教育的规律来看,“基础课”应贯穿于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因此,应该针对学生在校期间不同时期的身心特点以及对思想道德问题关注程度的差异,按关注程度的高低次序选择教学专题,分学期或年级实施。具体的教育教学建议方案如下:
一年一期:主要进行适应性教育和养成教育,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养成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和刻苦学习的良好习惯。主要讲授大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指导、正确利用网络资源、大学生人际关系和理想、信念与成才等。
一年二期:使大学生正确认识思想道德修养与成才的关系,引导大学生追求健康、科学而高雅的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理想与信念。主要讲授道德修养与成才、爱情与事业、大学生健康心理维护和人生观、价值观与成才等。
二年一期:使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集体主义思想。主要讲授大学生成才目标的选择与确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与团队精神等。
三年一期:主要解决职业道德等问题,形成正确的竞争理念与合作观念,讲授竞争与合作、职业道德与成才等内容。
四年一期:主要解决择业观念等问题,重点讲授择业与创业等内容。
参考文献:
[1]赵海燕,戴秀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创新教学体系的探索.中国林业教育.2010(2).
[2]赵亭,张宗明.论素质拓展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7).
[3]韦筱青,罗莹,方坚伟.全程知行统一动态计分考核方式的探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实效.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