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事

来源 :金沙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as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眼井
  三眼井坐落在尔里台边那片古栗树山脚下的衣都昭,听我的长辈们传唱的山寨发展歌谣中,知道三眼井也有沧桑的历史岁月了,自从我祖辈们看中了家乡这方依山傍水的好地方后,他们用勤劳的汗水开垦出了一道道气势磅礴的美丽梯田,他们用聪明的智慧修筑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三眼井。
  龙潭源头的那个井,是家乡彝家人们的第一眼井,井深有2米,形为长方体,方圆面积不过30平方米,四周用清一色的条石支砌而成,井底用厚实的石板铺筑,手腕粗的一股龙潭水四季春夏秋冬从地表深处冒出,井里的泉水清亮照人影,四季碧绿清澈,喝着清凉而又甘甜。每天当太阳升起来的时候,寨道上就有挑水的人影,他们不论住在寨头古核桃树下,还是座在寨脚的青松林边,勤劳的挑水人群都会不期而遇地在第一眼井边,然后井然有序地打起一桶又一桶清凉甘甜的龙潭水挑回家。当美丽的夕阳铺满家乡山岭间的时候,一天劳作的彝家人们都回寨了,这时寨道上又出现了挑水的人群身影,他们从第一眼井里挑回生活所需的水,渐渐地早晚挑水成为家乡彝寨四季不变的一幅风情诗篇,渐渐地挑水成为家乡彝人勤劳的象征。
  有着节约用水传统美德的家乡彝家人们,又在离第一眼井不远的地方修筑了一眼井,这眼井家乡彝家人们俗称为第二眼井,井深不过1.5米,形为正方体,方圆不过10平方米,四周有条石支砌,井底用石板铺筑,用石条修筑一道小沟渠,把从第一眼井口处溢出的水引进第二眼井中。每天早晚当袅袅的炊烟升起来的时候,劳作的人们都纷纷回寨开始制作风味美食佳肴,他们端着米和青菜到第二眼井前,三五成群地蹲在井边淘米洗菜。待把一道道风味美食佳肴端上竹饭桌后,一家人就围坐在竹饭桌边,分享着劳动丰收的果实,他们喝着甘甜清凉的龙潭水,他们品着醇香的苦荞小锅酒,他们唱着劳动快乐的歌谣。
  第二眼井中溢满后,人们又在10米外的地方筑建了一眼井,称为第三眼井,井深不过1米,形似圆体,方圆不过10平方米,四周用鹅卵石支砌,井底也用鹅卵石铺筑。勤劳的家乡彝家人们从第二眼井的溢口处,用青石条和石板修筑了一条长长的沟渠,这样从第二眼井中溢出的龙潭水,顺着沟渠流到第三眼井中,这眼井就是家乡彝家人们洗衣被褥的地方。当黄昏的夕阳挂在了发补山梁间的时候,成群的牛羊们鼓着圆圆的肚皮归窝,这时寨道上归窝的牛羊们与族群一阵亲热后,便争先恐后地聚到井边痛痛快快地喝上一饱龙潭水,这才依依不舍地告别第三眼井,回到了自己的窝里。第三眼井中溢出的龙潭水,又滋润着家乡那一道道气势磅礴的美丽梯田,使气势磅礴而美丽的梯田,年年都有丰收的喜讯,使故乡彝家人们的日子年年岁岁过得有滋有味。
  太阳每天从东边的白开山头升起,再落入西边的弯腰树大山怀抱里,家乡的龙潭水日日夜夜地流淌着,它们你追我赶地从第一眼井口中流淌出来,又流淌到第二眼井中,而后又流淌到第三眼井中,它们千百年来日日夜夜依旧,它们千百年来日日夜夜不厌倦,它们千百年来哺育着勤劳的家乡彝家人们,使家乡彝家人们都有一身强健的身体,使家乡彝家人们的日子过得甜甜蜜蜜。彝家三眼井描绘着家乡彝家人们四季每天的生活,他们把龙潭水视为生命之源,在三眼井中洒落不吉祥的物品将会被严厉谴责。于是,家乡人还有这样的一种习俗,每年的大年初一凌晨,当寨子里的大红公鸡叫过头遍,人们都会披星戴月,踩着露珠,点着火把,提着一块老腊肉,带上一壶小锅酒,持着三炷点燃的香火,还有几个小糍粑,匆匆赶到第一眼井边,撒上一层翠绿的青松毛,先把三炷香火插稳后,再把带来的食品摆在青松毛上祭供龙潭神,最后念念有词地期盼水源四季流淌。
  彝家三眼井描绘着家乡人们每天的生活滋味,展示着人们节水的传统美德。
  背水桶
  家乡古彝寨镶嵌在金沙江南岸的阿则问坡脚上,延绵的阿则问是古彝寨的骨架,欢笑的金沙江是古彝寨的血液。不知是从那年起?一条从凉山康地而来的川滇茶马古道穿过寨子向外延伸,我的先辈们赶着自家上好的马匹,驮着自家上等的土特产,长年四季奔波在这条川滇茶马古道上,使家乡境内的这段茶马古道上天天人欢马笑,使家乡彝家人们的生活过得有几分知足安康。就因家乡彝寨的男人们长年四季奔波在川滇茶马古道上,自然家里的一切生活担子无法推卸地压在了女人们的肩头,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是家乡彝家女们每天生活的真实写照。
  祖祖辈辈的家乡古彝寨独居在金沙江南岸的阿则问坡脚上,虽然欢笑的金沙江水千百年来在寨前奔腾,但彝家儿女们每天吃水就得到寨旁的那条山箐里去背山泉水,背水成了家乡彝寨那方天地里一道独特风景。那时,勇敢的家乡彝家男人们长年四季奔波在茶马古道上,勤劳的家鄉彝家女们每天顽强地背着水,一家人每天生活中所需的水,都是彝家女人们往返十几里弯弯曲曲的鸡肠鸟道背回家里,长年四季背水耗尽了她们的青春年华,使彝家女人们的青春年华过早地流失在这条弯弯曲曲的鸡肠鸟道上,背水压弯了她们的腰身,她们的腰身过早地失去了青春姿色,但她们都无怨无悔地托起了比大山般还要沉重的背水桶,日复一日地攀涉在这条弯弯曲曲的鸡肠鸟道上,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谱写着一曲生活的赞歌。
  家乡彝人的背水桶制作很特别,可以说是一种工艺品,也是家乡彝人们分不开的生活用品。背水桶用优质木材制成,它成椭圆体,口大底小,用几根竹条勒得严严实实,水桶高约一米左右,一般一只木制背水桶,可以装六七十斤水,制作一只背水桶不容易,所以一家人最多不过是二只水桶,自然背水桶成为家乡彝人们传了一代又一代的“传家宝”,成为家家户户家里“年岁”最长的生活用具,每只背水桶少说也有“百岁”高龄,是家乡彝人生活中缺不可少的用品,是彝人先辈们聪明智慧的结晶,它展示了彝人工艺品文化的博大精深。
  背水的生活赞歌,是由家乡的彝女们谱写的,是家乡彝女们永远高唱的一支亘古歌谣,每天早晚彝女们在寨前那条弯弯曲曲的背水鸡肠鸟道上,把这支背水歌谣唱得那么绘声绘色,勤劳的家乡彝女们的声影,就在那条弯弯曲曲的鸡肠鸟道上展示着风采。她们早晨踏着露珠去背水,她们午后踩着夕阳去背水,她们用长发编织成的带子做背水带,当在桶里盛满山泉水后,把背带往头上一顶,水桶的底部往腰上一搭,就踩着很有节奏的步伐,一步一摇地向寨子里走去,那桶里的水也摇摇晃晃地很有一种优美的旋律,在阳光下泛起微微的波光,这幅风俗画是家乡彝寨四季永不更改的浓浓乡音乡情。
  背水是家乡彝女们生活中的一支歌谣,这支歌谣是阿妈的阿妈传给阿妈的女儿,阿妈的女儿又传给阿妈的女儿的一道千古不变的生活韵律,从古至今风采依旧。那时在家乡彝寨里有这么一道千古不变的风俗诗篇,那时在家乡彝寨里有这么一句千年传颂的歌谣:“不会背水的女人,是嫁不出去的”,就因这句千年不变的歌谣深深地定格在家乡彝女们的脑海里,所以一代又一代做母亲的家乡彝女们,把这句千年歌谣灌输给自己的女儿,自己的女儿又灌输给自己的女儿,使她们代代传唱着这句歌谣,使她们的血液里都有这句歌谣在跳动。于是家乡彝女们,当自己的女儿长到10岁之后,就会教自己的女儿们背水,就会把自己背水的技能无私地传给女儿们,让她们踩着自己曾经走过的足迹,背着甘甜的山泉水跋涉在那条永远走不到尽头的鸡肠鸟道上,用美丽的青春点亮着那条弯弯曲曲的背水古道,使弯弯曲曲的背水古道更有几分青春姿色。
  在家乡古彝寨里,我的奶奶和阿妈她们背了几代人的水,也做了几大桶酸甜苦辣的梦,在那离现实生活很遥远的梦中,都盼着把山泉水引进寨里,他们做了一个又一个的美梦,也盼了一年又一年,美梦缠着山风飘向了遥远的地方,但梦醒来时依旧还在弯弯曲曲的鸡肠鸟道上吃力地背着水,这样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默默地承受着大自然给予的任意粗暴和温暖,看着这似巨蛇形状般的背水人流,又给古老的家乡彝寨添了一幅独特的风情文化走廊。
  水桶是一代留给一代的“遗物”。记忆中我家的那二只背水桶,是从奶奶的奶奶那代就传给奶奶背水用的,后来奶奶背完了她应该背的水,又把那二只水桶传给了阿妈,阿妈背着水桶在这条弯弯曲曲的鸡肠鸟道上走了多少次?至今连她自己也说不清楚;也不知道自己背了多少桶水?至今连她自己也算不准,她认为奶奶传给自己的水桶,即使比大山般沉重,也得挑起这份生活的担子,这才是家乡彝女们的传统美德。
  责任编辑:李 夏
其他文献
基层农机推广机构是设立在县乡两级为农民提供农业机械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服务的组织,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基层农机推广组织在推广先进农机新机具和新技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基层农机推广机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等问题亟须解决。    一、农机推广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历史、观念和技术等方面的原因, 我国农机推广工作已远远不能适应农业的科技
期刊
体育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的任务的基本途径,其实施过程及其效果与多种因素相关。但对于相关因素的认定,目前国内说法不一,有“二因素”“三因素”“四因素”不等,根据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基本理论不同观点指导下,必然产生不同的整体效应,本文就如何增强体育教学整体效益展开讨论。    一、提高认识摆正位置    体育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始终与其教学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抓好体育教学工作,才
期刊
中小学校的体育运动会作为学校体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历来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件大事,也颇受上级领导的重视。譬如一年一度的校田径运动会,不仅学校提前准备,而且经常邀请上级领导光临观摩,场面隆重、热烈,它的确在传统的教育及体育活动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以及在新形势下对学校教育和体育的新要求,传统的学校体育运动会模式越来越凸现出许多弊端,着实让人感到改革的必要。 
期刊
[摘要]体育中的审美教育是指协调的身体、匀称的体态、优美的动作以及开朗的胸襟、坚毅的性格和崇高的品质。体育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审美教育因素,对促进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应该将体育与美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卓有成效地完成体育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体育;体育教学;审美教育    在现代教育科学中,体育是一种通过身体活动而进行的教育,美育是审美教育,也称美感教育,他们
期刊
编者按:楚雄州文化璀璨多姿、底蕴深厚,蕴藏着丰富的“四大走廊”文化:一是以记述这生命起源的生命走廊,如禄丰恐龙、元谋人、三叶虫化石等;二是记述地球沧桑巨变的奇山异水走廊,如己衣大裂谷、元谋土林等;三是记述中原文化、古滇文化、民族文化、边陲文化相互激荡、交相辉映的古镇文化走廊;四是记述彝族古老神奇历史的優秀彝族文化走廊、服饰文化等。  为深入挖掘、深入交流、深入阐释楚雄州“四大走廊”内涵,宣传楚雄州
期刊
[摘要]职业学校普遍文化课基础较差,特别是英语课程,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任课教师要适应现状探索课堂心里辅导的运用,树立现代教学理念,与学生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有效的使用课堂组织管理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英语;课堂管理    职业学校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求知欲低下,学习动力不足,能力薄弱,学习的自觉性稳定性也较差,甚至厌学。给学校的课堂教学带来许多新的问题,教师利用各种有
期刊
亮点  常常在冬天  去点燃秋天留下的秸秆  在一些亮点面前  乞讨些许温暖  追光的本性  我和一只飞蛾惊人的相似  只是它把光当成了方向  而我,需要用光来寻找出口  一片云  窗户上的冰  早就被陽光一眼看穿了  只是还欠点火候  因为难遇  冬天里的晴天  所以我需要一片云彩  替阳光遮住那些过于赤裸的热情  陌生和别离  向日葵  对阳光的过分倾慕  除了情感  还有些作秀的成分  水就
期刊
金沙暖,乌蒙险,己衣已然天上人间。峰达高天,景至大美,天下独绝矣。  下峰皆峡也。其东北之渊,虎踞龙盘,长风浩荡,尤险。凉河奔流四十里许,夹岸岩垒成嶂,云凝如带。崖村数枚,翼然云上,春华秋实,鸡犬相闻,咫尺天涯,人奈其何?所幸天无绝人之路,地有连心之桥。从己衣大村山行三四里,但见伤痕累累,天书叠叠,壁立千仞,风急鸟绝,大裂谷也。树木参差,藤萝披拂,溪声依依,天梯隐隐,古道也。拾级而下,两股颤颤,眼
期刊
掐指算来,今年城南小学已经19岁了,也是自己走进城南的19个年头了。19年来我见证了城南人的艰难曲折的心路历程,更见证了城南一次又一次的辉煌。走近荣誉墙,一块块闪着金光的奖牌,仿佛在诉说昨日的不平凡,也在鞭策我们不能停下前进的脚步,只能一如既往地向前冲。作为城南大家庭中光荣的一员,十几年来我一直默默地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在孩子们的一声声“老师,您好!”“老师您辛苦了!”的问候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春
期刊
恍惚的早晨  黄昏与黎明贴得那样近  仅仅相隔一个整夜的失眠,一只  美善了整卷聊斋的白狐依然  美善在书生被鸟鸣唤醒的清晨  那些能用语言表述的光阴  在飞逝的时光中破碎不堪  那些有可能被翻开的书卷  布满了模糊的指纹  别轻易谈爱情  书生与白狐之间顶多算得上欢欣  甚至欢欣也带着海市蜃楼的表情  在不断重复和翻版的日子里  有多少黄昏  就有多少黎明  白狐是书生虚幻的梦境  多少黎明已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