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今的语文课堂教学一改过去的单调机械,渐渐变得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从简入手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8-069-001
聚焦新课程视野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欣喜地看到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有机地融入新课程中所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出现了新景观: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现象多了,给予学生丰富多彩的人文关怀多了,关注师生的互动生成多了,珍视学生读书的独特感悟多了……但是也发现了许多教师在践行新课程理念时,由于认识上的偏颇,导致课堂失衡,出现了以下现象:
1.课堂教学充满“花架子”,教学的目标性不强
课堂上,表现形式多样化——绘画、角色表演、辩论会……多种形式让语文课堂洋溢着盎然生机。但是教师们花费大量精力来设计活动,课堂的教学目的却被搁置一边,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阐释、挖掘,让人感觉“热闹得空洞”。
2.课堂提问缺乏针对性,讨论问题有随意性
课堂的提问讲究有效性、艺术性,由于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所以讨论成了部分教师上课必备环节。每节课不安排个“小组合作学习”是不行的。提出问题然后讨论,但所提问题到底有多少讨论的价值却不得而知,而在很多课堂上,学生看似在热闹地讨论,可往往结果却是收获甚微。
3.过度运用“电教媒体”,使课堂教学内容“虚化”
现在,只要是有人听课,教师都要在课前花大量的时间精心制作一个多媒体课件,这好像已经成了惯例。这些课件有的确实起到了直观性的效果,但有些却是为用多媒体而用,其实作用并不大。
如此种种,不但没有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反而有时适得其反。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关键是教师的教学策略,也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采用的各种方式和手段,教师如果能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语文教学的需要,就是采用了较好的教学策略。好的教学策略在教学活动中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又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还能还学生一个轻松的童年,从而让学生学好语文,热爱语文,真正实现减负增效。笔者就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认识:
一、课堂教学目标要简明
部分语文教师在设置课堂教学目标时存在“虚化”的现象。目标高而多,却得不到落实。在课堂上,教师用了大量的时间进行扩展性训练,却忽视了识字、词句积累及运用等基础性内容的教学。更有甚者,个别教师把追求生成性目标作为“挡箭牌”,设计的教学目标随意性放大,课堂教学杂乱无章。其实,教学目标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对教学目标的数量和难度仔细斟酌。《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将三者简单地叠加。在三维目标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核心,是其他两个目标得以实现的依托。如果把语文素养比作一座大厦,那么知识和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上层建筑。只有基座稳固了,上层建筑才能建得高。语文教学要以知识和能力训练为主线,同时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将其充分地落实在过程与方法之中。
二、课堂教学内容要简约
课堂教学时间是一个常数,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有一定的限量。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必须追求教学内容的简约。“简约”不是简单地减少教学内容,减少教学的知识容量,而是要求教师认真地钻研、解读教材,对文本进行科学、合理地整体把握,在深入解读教材上下功夫,在浅出教学内容上做文章。教师要大胆地处理教材,依据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等选择能让学生终生受用的“核心内容”进行教学,做到“该教的就教,不该教的就不教”。
三、教学过程要简化
大量的事实证明:复杂、繁琐的教学过程会破坏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学生不仅不能进行持续、深入的思考,而且容易出现走神、开小差等不遵守课堂纪律的现象,长此以往还会形成厌学的情绪和浮躁的性格。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大力提倡简约,在搭好课文教学最基本的框架(教学重难点的解决)后再安排其他的教学内容。这样做,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的层次性目标,使课堂教学更有条理;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防止对教学流程的构想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有利于学生拥有一定的时间去朗读,去感悟,去思考,去体验。
四、教学用语要简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借助简练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把他们带入瑰丽的知识殿堂。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发挥以下功能:
1.渗透学习方法。语文课堂应当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学习过程,改善学法。因此,教师要依据学情,巧妙地运用评价性语言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2.促进认识提高。教师要充分利用评价的导向功能,引导学生在步步深入的思维活动中理解知识,取得成功。为此,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感悟文本的精神,置身文本的情境,积极寻求评价内容与知识点的融合,少些理性和机械,多些感性和灵动。
3.激发表现欲望。小学生的认识能力、情感态度的发展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在思考问题时难免出现“偏差”,因而教师要客观、准确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和不足,既肯定学生的长处,又要有针对性地提醒并纠正学生的不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沟通师生心灵。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评价准确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教师在评价时要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不拘一格,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教师的评价语言应是真诚而恰如其分的,平等而充满关爱的,赞赏而充满期待的,要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亲近感。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妨从简人手。简约,并不简单。简约,是实现丰满的一种策略,语文教学只有先做减法,才会让课堂魅力有加;简约,是抵达丰满的必由路径,语文教学只有删繁就简,才会让课堂无比丰盈。“简约语文”,让小语姓“小”。
关键词:语文课堂;从简入手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8-069-001
聚焦新课程视野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欣喜地看到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有机地融入新课程中所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出现了新景观: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现象多了,给予学生丰富多彩的人文关怀多了,关注师生的互动生成多了,珍视学生读书的独特感悟多了……但是也发现了许多教师在践行新课程理念时,由于认识上的偏颇,导致课堂失衡,出现了以下现象:
1.课堂教学充满“花架子”,教学的目标性不强
课堂上,表现形式多样化——绘画、角色表演、辩论会……多种形式让语文课堂洋溢着盎然生机。但是教师们花费大量精力来设计活动,课堂的教学目的却被搁置一边,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阐释、挖掘,让人感觉“热闹得空洞”。
2.课堂提问缺乏针对性,讨论问题有随意性
课堂的提问讲究有效性、艺术性,由于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所以讨论成了部分教师上课必备环节。每节课不安排个“小组合作学习”是不行的。提出问题然后讨论,但所提问题到底有多少讨论的价值却不得而知,而在很多课堂上,学生看似在热闹地讨论,可往往结果却是收获甚微。
3.过度运用“电教媒体”,使课堂教学内容“虚化”
现在,只要是有人听课,教师都要在课前花大量的时间精心制作一个多媒体课件,这好像已经成了惯例。这些课件有的确实起到了直观性的效果,但有些却是为用多媒体而用,其实作用并不大。
如此种种,不但没有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反而有时适得其反。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关键是教师的教学策略,也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采用的各种方式和手段,教师如果能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语文教学的需要,就是采用了较好的教学策略。好的教学策略在教学活动中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又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还能还学生一个轻松的童年,从而让学生学好语文,热爱语文,真正实现减负增效。笔者就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认识:
一、课堂教学目标要简明
部分语文教师在设置课堂教学目标时存在“虚化”的现象。目标高而多,却得不到落实。在课堂上,教师用了大量的时间进行扩展性训练,却忽视了识字、词句积累及运用等基础性内容的教学。更有甚者,个别教师把追求生成性目标作为“挡箭牌”,设计的教学目标随意性放大,课堂教学杂乱无章。其实,教学目标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对教学目标的数量和难度仔细斟酌。《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将三者简单地叠加。在三维目标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核心,是其他两个目标得以实现的依托。如果把语文素养比作一座大厦,那么知识和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上层建筑。只有基座稳固了,上层建筑才能建得高。语文教学要以知识和能力训练为主线,同时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将其充分地落实在过程与方法之中。
二、课堂教学内容要简约
课堂教学时间是一个常数,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有一定的限量。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必须追求教学内容的简约。“简约”不是简单地减少教学内容,减少教学的知识容量,而是要求教师认真地钻研、解读教材,对文本进行科学、合理地整体把握,在深入解读教材上下功夫,在浅出教学内容上做文章。教师要大胆地处理教材,依据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等选择能让学生终生受用的“核心内容”进行教学,做到“该教的就教,不该教的就不教”。
三、教学过程要简化
大量的事实证明:复杂、繁琐的教学过程会破坏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学生不仅不能进行持续、深入的思考,而且容易出现走神、开小差等不遵守课堂纪律的现象,长此以往还会形成厌学的情绪和浮躁的性格。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大力提倡简约,在搭好课文教学最基本的框架(教学重难点的解决)后再安排其他的教学内容。这样做,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的层次性目标,使课堂教学更有条理;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防止对教学流程的构想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有利于学生拥有一定的时间去朗读,去感悟,去思考,去体验。
四、教学用语要简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借助简练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把他们带入瑰丽的知识殿堂。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发挥以下功能:
1.渗透学习方法。语文课堂应当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学习过程,改善学法。因此,教师要依据学情,巧妙地运用评价性语言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2.促进认识提高。教师要充分利用评价的导向功能,引导学生在步步深入的思维活动中理解知识,取得成功。为此,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感悟文本的精神,置身文本的情境,积极寻求评价内容与知识点的融合,少些理性和机械,多些感性和灵动。
3.激发表现欲望。小学生的认识能力、情感态度的发展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在思考问题时难免出现“偏差”,因而教师要客观、准确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和不足,既肯定学生的长处,又要有针对性地提醒并纠正学生的不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沟通师生心灵。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评价准确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教师在评价时要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不拘一格,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教师的评价语言应是真诚而恰如其分的,平等而充满关爱的,赞赏而充满期待的,要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亲近感。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妨从简人手。简约,并不简单。简约,是实现丰满的一种策略,语文教学只有先做减法,才会让课堂魅力有加;简约,是抵达丰满的必由路径,语文教学只有删繁就简,才会让课堂无比丰盈。“简约语文”,让小语姓“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