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是提升高职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切入点,但学界对如何培养见仁见智。本文在明确职业关键能力内容构成的基础上,着重对高职毕业生职业关键能力培养的实施策略作了初步思考。
关键词: 高职毕业生 职业关键能力 培养策略
近些年来,我国人才市场持续面临着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城镇国有与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及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而造成就业市场“三峰叠加”[1]的严峻形势。其中,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成为人们忧虑和关注的焦点。而关键能力的培养是提升高职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切入点。对此,我已对职业关键能力培养的社会动因及阻力优先予以了探讨[2]。这里进一步对高职毕业生职业关键能力培养的策略作一思考,以期更有效地推进实践。
一、职业关键能力内容构成的确定
综观学界诸多看法,职业关键能力(也称职业核心能力)的基本内涵,是指基于专业能力又超越专业能力之外,能适应不同专业岗位时空变换,伴随人的终身,进而完成可持续性任务并开创未来的能力。但在职业关键能力的内容构成上,不同学者依照各自不同的视角分别提出了八项说、五能力说、四要素论、三类说等,不一而足。
多数研究者将职业关键能力分为专业关键职业能力、方法关键职业能力和社会关键能力。专业关键职业能力是从事各专业都必须具有的基础能力,如外语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方法关键职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社会关键能力是包括社会责任感、参与能力、小组工作中与人合作的能力、交流与协商的能力、自信心、成功感等。[3]
1998年9月,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对我国职业技能培训作出三个层面的划分:第一个层面为专业特定技能;第二个层面为行业通用技能;第三个层面为所有行业都需要的关键技能:核心能力。并宣布我国将开展八项核心能力,即与人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的培训与认证。
由此,职业关键能力内容由以上八个模块构成,并逐步得以开发。
二、职业关键能力培养的实施策略
在职业关键能力培养策略上,论者们提出了多种建议,主要内容大致如下:改革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开发专门的关键能力训练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大力推动项目教学法、行动导向法等现代教学法;加强校园生活、创业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能力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模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双师”素质。可见,以往研究似乎只一味强调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学校只能迎合这种需求,进而绞尽脑汁转专业调课程抓师资。而缺乏社会、企业的深度参与,实施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难免纸上谈兵,收效甚微。事实上,高职毕业生关键能力的培养不只是高职院校自身的事情,而是涉及国家、社会、企业、高职毕业生和教师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
(一)在宏观层面,需要国家、企业、社会的合力支撑体系。
1.国家在政策上予以引导和支持
《国家技能振兴战略》将推广核心能力培训认证的运作程序及目标确定为:“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推行素质教育的要求,按照改革职业教育培训的规划,按照稳定发展职前、职后职业培训事业,为就业服务,为企业发展服务,为劳动者终身教育培训服务的总体要求,逐步在中、高级职业学校(学院),普通学校(学院),就业训练中心,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以及在企事业单位的在职培训中推动和组织实施核心技能培训。……并以此为契机,制定国家统一的核心技能标准,题库和测试方案,最终建立起一个可以向全体公民中一切需要者提供的核心技能证书。”同时,出台和完善各项就业及自主创业政策,拓展就业渠道。可见,政策上的导向无疑为职业关键能力培养提供了方向和实施保障。
2.企业承担更多培养责任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越来越成为校企的共识,但在实践层面,仍需理清职责,落在实处。首先,切实推动顶岗实习,尤其“订单式”培养,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体验和培养职业关键能力。其次,企业在培养学生岗位专业技能外,还要通过自身企业文化,注重和强化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再次,在多元评价中,企业要参与对高职毕业生职业关键能力培养的考核与评价。最后,企业在新员工的聘用中,不但要求职业从业资格,而且要看重职业关键能力等级水平,要求他们提供相应等级认证证书。
3.社会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社会各界通过举办各类活动,提供各种社会实践机会,营造锻炼职业关键能力的文化氛围。在社会实践中,有意识地培养高职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引导学生找到与自身能力素质相适应的职业岗位。
(二)在中观层面,高职院校要构建职业关键能力培养体系。
1.在高职理念上树立毕业生关键能力培养意识
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本在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应用性技能和创建未来社会的建设性态度,并能完成可持续任务。其实质是以人为本,其核心是增强高职毕业生应对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只有掌握好职业核心能力,才能帮助学生增强就业竞争力,帮助他们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帮助他们适应未来更高层次职业和岗位的要求。职业关键能力是我们每个人成功的有效能力和基础能力,在现代社会,其重要性日益显现。
2.在教学计划和课程开发建设中纳入职业关键能力内容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开发建设,主要依据岗位群来设定专业课程和专业技能,这是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但却容易忽略将关键能力融入其中,导致关键能力的缺位。这就要求,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开发建设中,还要根据该岗位群所需要的关键能力点进行预先设计与开发。还有院校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展开关键能力模块教学,使关键能力教学在培养计划和教学学时上得到保障。
3.在社团活动中渗透职业关键能力训练
关键能力的培养,除了有计划的课堂教学,还离不开有组织的社团活动。要发挥高职院校社团活动的优势,在活动中渗透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参与,培养高职生获取信息、制定计划、组织实施、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解决问题和评估结果的能力。
4.在创业教育中注重职业关键能力培养
目前,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日益得到重视,创业教育课程逐步得以开发,甚至部分院校以创业孵化中心的形式推进创业模拟公司的建立和运作。这无疑是“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有效实践形式。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学生在创业激情消退之后,难掩创业活动难以为继的尴尬,其中的瓶颈之一,在于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缺乏。由此,在创业教育和创业活动的项目中,需要有意识地渗入关键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创业的可持续性能力和适应能力。
5.在考核与评价中建立和推动职业关键能力反馈机制和等级认证
高职院校对毕业生关键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在具体的培养策略和途径上下功夫,而且要注重对毕业生关键能力的评估与考核。这里,值得注意的至少有三:其一,改变以分数论英雄的传统做法,避免引导学生回到以死记硬背获取学分的老路,倡导在实践或项目导向中考察学生解决问题等关键能力;其二,引入外部考核方式,形成多元考核机制。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由此,引入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考评至关重要;其三,大力推动高职毕业生参与职业关键能力国家等级认证。从2000年起,劳动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着手组织开发我国的“职业核心(关键)能力培训认证体系”。经过多年的努力,2004年底全面完成《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试行)》(其中,“外语应用”模块使用美国托业英语标准培训认证)。组织高职毕业生参与职业关键能力国家等级认证,必将大大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三)在微观层面,教师和高职毕业生亟待转变各自观念和角色。
1.教师要转换角色促进学生职业关键能力
职业关键能力的培训与测评,坚持“职业活动导向,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理念,坚持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坚持业绩、过程的评估标准,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的先进性和鲜明的特色。这必然要求教师角色的转换和教学方式的变革。
(1)教师角色由知识传递者向学习促进者转换。教师的知识传递者角色强调教师角色行为的规限性。教师受制于严格的技术规限,自主创新的意识被扼制,角色的转换受到阻滞,知识传递演变成填鸭式的满堂灌,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学习促进者的教师角色则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课堂成为生命与生命对话的场域,师生在课堂里共同成长。
(2)在行动导向教学法体系中展开职业关键能力教学。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以职业活动的要求为教学内容,依靠任务驱动和行为表现来引导基本能力训练的一种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的实现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最适合用于关键能力培养的方法有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及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项目活动中进行“手-脑-心”全方位的自主学习,强调参与体验,突出学生主体性,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主持人。
2.高职毕业生要转变观念提升职业关键能力
与西方社会的发展进程相比,中国剧烈变化的社会变迁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这种社会转型带来直接后果之一就是人之转型,即强调人与环境互动的性质,传统意义上人的社会化被动的性质得以撼动。在这里,人的自主性、开创性、建设性态度被前所未有的激发出来。在时代潮流的激荡中,高职毕业生更要发挥主体精神,发挥实践能力强的优势,在夯实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和强化自身职业关键能力,增强可持续性发展后劲,迎战和适应职业多变而又陌生的未来世界。
以上策略具体到各高职院校,需因势利导,因情而定。以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虽地处珠三角欠发达地区,但要依托肇庆地区构建广东省职业教育基地的契机,抓住机遇,尤其在职业关键能力培养上,不再迟疑,紧紧跟上,发挥后发优势。当前急需之策至少在于:领导意识到位,重视培训推广;将职业核心能力训练课程由全院选修课逐步纳入教学计划,进入高职毕业生必修课范畴;推动职业核心能力教师培训计划;考虑筹建职业核心能力教研室;启动和鼓励毕业生参加国家职业核心能力水平等级认证考试。
参考文献:
[1]刘征.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研究[J].就业与创业,2008,(4).
[2]见拙文高职毕业生职业关键能力培养的社会动因及阻力探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1).
[3]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 高职毕业生 职业关键能力 培养策略
近些年来,我国人才市场持续面临着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城镇国有与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及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而造成就业市场“三峰叠加”[1]的严峻形势。其中,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成为人们忧虑和关注的焦点。而关键能力的培养是提升高职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切入点。对此,我已对职业关键能力培养的社会动因及阻力优先予以了探讨[2]。这里进一步对高职毕业生职业关键能力培养的策略作一思考,以期更有效地推进实践。
一、职业关键能力内容构成的确定
综观学界诸多看法,职业关键能力(也称职业核心能力)的基本内涵,是指基于专业能力又超越专业能力之外,能适应不同专业岗位时空变换,伴随人的终身,进而完成可持续性任务并开创未来的能力。但在职业关键能力的内容构成上,不同学者依照各自不同的视角分别提出了八项说、五能力说、四要素论、三类说等,不一而足。
多数研究者将职业关键能力分为专业关键职业能力、方法关键职业能力和社会关键能力。专业关键职业能力是从事各专业都必须具有的基础能力,如外语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方法关键职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社会关键能力是包括社会责任感、参与能力、小组工作中与人合作的能力、交流与协商的能力、自信心、成功感等。[3]
1998年9月,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对我国职业技能培训作出三个层面的划分:第一个层面为专业特定技能;第二个层面为行业通用技能;第三个层面为所有行业都需要的关键技能:核心能力。并宣布我国将开展八项核心能力,即与人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的培训与认证。
由此,职业关键能力内容由以上八个模块构成,并逐步得以开发。
二、职业关键能力培养的实施策略
在职业关键能力培养策略上,论者们提出了多种建议,主要内容大致如下:改革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开发专门的关键能力训练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大力推动项目教学法、行动导向法等现代教学法;加强校园生活、创业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能力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模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双师”素质。可见,以往研究似乎只一味强调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学校只能迎合这种需求,进而绞尽脑汁转专业调课程抓师资。而缺乏社会、企业的深度参与,实施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难免纸上谈兵,收效甚微。事实上,高职毕业生关键能力的培养不只是高职院校自身的事情,而是涉及国家、社会、企业、高职毕业生和教师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
(一)在宏观层面,需要国家、企业、社会的合力支撑体系。
1.国家在政策上予以引导和支持
《国家技能振兴战略》将推广核心能力培训认证的运作程序及目标确定为:“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推行素质教育的要求,按照改革职业教育培训的规划,按照稳定发展职前、职后职业培训事业,为就业服务,为企业发展服务,为劳动者终身教育培训服务的总体要求,逐步在中、高级职业学校(学院),普通学校(学院),就业训练中心,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以及在企事业单位的在职培训中推动和组织实施核心技能培训。……并以此为契机,制定国家统一的核心技能标准,题库和测试方案,最终建立起一个可以向全体公民中一切需要者提供的核心技能证书。”同时,出台和完善各项就业及自主创业政策,拓展就业渠道。可见,政策上的导向无疑为职业关键能力培养提供了方向和实施保障。
2.企业承担更多培养责任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越来越成为校企的共识,但在实践层面,仍需理清职责,落在实处。首先,切实推动顶岗实习,尤其“订单式”培养,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体验和培养职业关键能力。其次,企业在培养学生岗位专业技能外,还要通过自身企业文化,注重和强化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再次,在多元评价中,企业要参与对高职毕业生职业关键能力培养的考核与评价。最后,企业在新员工的聘用中,不但要求职业从业资格,而且要看重职业关键能力等级水平,要求他们提供相应等级认证证书。
3.社会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社会各界通过举办各类活动,提供各种社会实践机会,营造锻炼职业关键能力的文化氛围。在社会实践中,有意识地培养高职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引导学生找到与自身能力素质相适应的职业岗位。
(二)在中观层面,高职院校要构建职业关键能力培养体系。
1.在高职理念上树立毕业生关键能力培养意识
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本在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应用性技能和创建未来社会的建设性态度,并能完成可持续任务。其实质是以人为本,其核心是增强高职毕业生应对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只有掌握好职业核心能力,才能帮助学生增强就业竞争力,帮助他们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帮助他们适应未来更高层次职业和岗位的要求。职业关键能力是我们每个人成功的有效能力和基础能力,在现代社会,其重要性日益显现。
2.在教学计划和课程开发建设中纳入职业关键能力内容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开发建设,主要依据岗位群来设定专业课程和专业技能,这是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但却容易忽略将关键能力融入其中,导致关键能力的缺位。这就要求,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开发建设中,还要根据该岗位群所需要的关键能力点进行预先设计与开发。还有院校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展开关键能力模块教学,使关键能力教学在培养计划和教学学时上得到保障。
3.在社团活动中渗透职业关键能力训练
关键能力的培养,除了有计划的课堂教学,还离不开有组织的社团活动。要发挥高职院校社团活动的优势,在活动中渗透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参与,培养高职生获取信息、制定计划、组织实施、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解决问题和评估结果的能力。
4.在创业教育中注重职业关键能力培养
目前,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日益得到重视,创业教育课程逐步得以开发,甚至部分院校以创业孵化中心的形式推进创业模拟公司的建立和运作。这无疑是“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有效实践形式。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学生在创业激情消退之后,难掩创业活动难以为继的尴尬,其中的瓶颈之一,在于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缺乏。由此,在创业教育和创业活动的项目中,需要有意识地渗入关键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创业的可持续性能力和适应能力。
5.在考核与评价中建立和推动职业关键能力反馈机制和等级认证
高职院校对毕业生关键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在具体的培养策略和途径上下功夫,而且要注重对毕业生关键能力的评估与考核。这里,值得注意的至少有三:其一,改变以分数论英雄的传统做法,避免引导学生回到以死记硬背获取学分的老路,倡导在实践或项目导向中考察学生解决问题等关键能力;其二,引入外部考核方式,形成多元考核机制。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由此,引入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考评至关重要;其三,大力推动高职毕业生参与职业关键能力国家等级认证。从2000年起,劳动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着手组织开发我国的“职业核心(关键)能力培训认证体系”。经过多年的努力,2004年底全面完成《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试行)》(其中,“外语应用”模块使用美国托业英语标准培训认证)。组织高职毕业生参与职业关键能力国家等级认证,必将大大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三)在微观层面,教师和高职毕业生亟待转变各自观念和角色。
1.教师要转换角色促进学生职业关键能力
职业关键能力的培训与测评,坚持“职业活动导向,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理念,坚持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坚持业绩、过程的评估标准,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的先进性和鲜明的特色。这必然要求教师角色的转换和教学方式的变革。
(1)教师角色由知识传递者向学习促进者转换。教师的知识传递者角色强调教师角色行为的规限性。教师受制于严格的技术规限,自主创新的意识被扼制,角色的转换受到阻滞,知识传递演变成填鸭式的满堂灌,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学习促进者的教师角色则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课堂成为生命与生命对话的场域,师生在课堂里共同成长。
(2)在行动导向教学法体系中展开职业关键能力教学。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以职业活动的要求为教学内容,依靠任务驱动和行为表现来引导基本能力训练的一种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的实现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最适合用于关键能力培养的方法有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及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项目活动中进行“手-脑-心”全方位的自主学习,强调参与体验,突出学生主体性,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主持人。
2.高职毕业生要转变观念提升职业关键能力
与西方社会的发展进程相比,中国剧烈变化的社会变迁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这种社会转型带来直接后果之一就是人之转型,即强调人与环境互动的性质,传统意义上人的社会化被动的性质得以撼动。在这里,人的自主性、开创性、建设性态度被前所未有的激发出来。在时代潮流的激荡中,高职毕业生更要发挥主体精神,发挥实践能力强的优势,在夯实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和强化自身职业关键能力,增强可持续性发展后劲,迎战和适应职业多变而又陌生的未来世界。
以上策略具体到各高职院校,需因势利导,因情而定。以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虽地处珠三角欠发达地区,但要依托肇庆地区构建广东省职业教育基地的契机,抓住机遇,尤其在职业关键能力培养上,不再迟疑,紧紧跟上,发挥后发优势。当前急需之策至少在于:领导意识到位,重视培训推广;将职业核心能力训练课程由全院选修课逐步纳入教学计划,进入高职毕业生必修课范畴;推动职业核心能力教师培训计划;考虑筹建职业核心能力教研室;启动和鼓励毕业生参加国家职业核心能力水平等级认证考试。
参考文献:
[1]刘征.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研究[J].就业与创业,2008,(4).
[2]见拙文高职毕业生职业关键能力培养的社会动因及阻力探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1).
[3]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