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全球范围看,动辄六七十集乃至上百集的剧集长度,并不多见。中国的两位邻居,日本主流电视剧常年保持在10集长度,韩国电视剧绝大部分在12—16集区间。而欧美电视市场,传统季播剧一般为每季22—24集,近几年随着HBO等有线电视台逐渐占据强势地位,以及Netflix等流媒体平台的迅猛发展,10集内的短剧,即限定剧,逐渐进入主流市场。国外短剧在内容、形式乃至收看模式上的创新,或可为我国短剧创作提供借鉴。
英美限定剧:萎靡多年 应运崛起
限定剧是英美剧集中的常见形式,指篇幅长度被创作者预先设定为不超过20集的短剧。根据美国国家电视艺术与科学学院的定义,通常限定剧总长度需要至少在150分钟,并且讲述的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故事,例如Showtime的《梅尔罗斯》、BBC的《神探夏洛克》、FX的《美国犯罪故事》等,均属于这一类型。对于不少观众而言,相较常规季播剧开放而不断扩展的故事,一个长度较短却完整的故事更有意思。因为长度有限,限定剧最忌剧情拖沓,要求叙事精练干脆,节奏紧凑简短,尽可能给观众中短期的心理满足感。在收视方式愈发多元的当下,限定剧越来越被内容提供者和播出平台所重视。
欧美限定剧可谓命运多舛,在2010年之前,这一长度的剧集制作一直处于低谷,随着瑞恩·墨菲执导的《美国恐怖故事》在2011年一夜蹿红,限定剧开始逐渐复兴。加之网络和流媒体的迅猛发展,短小的限定剧重新被大众喜爱。2014-2015年,多部优质短剧集涌现,如HBO的《奥丽芙·基特里奇》、PBS的《狼厅》等,受到观众热捧及各大电视奖项的青睐。
近年来,随着欧美市场视频点播观看时长超越电视线性播出观看时长,收費订阅模式占据上风,剧集长度变得次要,质量更被看重。收视行为的改变,直接导致了商业模式的改变。此前8—12集的限定剧,通常出现在秋冬剧档期(9月-次年4月)中间,以“次重要”的位置,填补各大电视网在暑期(5月-8月)的内容空白,如今,付费订阅的有线电视和流媒体服务,取代了主要依赖广告的公共电视频道,每季24集左右的传统季播剧的地位逐年削弱,限定剧的复兴可说是时势所趋。
好莱坞资深制片人唐纳德·德·莱恩曾说,限定剧用十余个小时去讲述一个故事,对于那些内容独树一帜的剧本来说,无疑是最适合的方式。同时,限定剧在可控范围内,让故事在受众心理上建立起恰如其分的情感弧度。不像常规季播剧,观众为了新一季不得不等上一年,很多时候没等到故事结束,剧集就被砍了;又或者年复一年等到最后,却要吞下“烂尾”的苦果。比如《越狱》《超能英雄》《权力的游戏》等剧集,前几季的收视巅峰之后,都是一路下滑,最后草草收场,让追随数年的观众 “怨声载道”。
过去几年里,由于好莱坞电影业务缩水,电视产业逐渐走向多元,限定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电影与电视之间的“水位差”,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属水到渠成。
限定剧对于演员、编剧、导演和制片人而言,也是一种更优的选择。对于知名演员来说,不需要签下数年的长合约在固定角色上,毕竟从最开始就“交底”的限定剧,能让他们清楚地知道开始拍摄和结束的日期,可以更好地安排其他工作。同样,因为限定剧的已知性,制片人在营销和推广安排上也更加心里有数。由此可见,限定剧可谓多方共赢的选择。
韩国短剧:开发多元商业模式
多年来一直主打短剧的韩剧,集数基本都保持在20集以内,如何在较短的剧集长度内持平投资费用,韩剧的应对措施是多元化的商业模式。
在韩剧的盈利模式变迁中,因抢夺收视率而引起的剧集时长之争,也是可以参考的证据之一:2009年,KBS、MBC、SBS三大韩国电视台,共同协商避免以延长播出时间来竞争收视率,一致将单集时长限制为72分钟。2013年,这一标准又被缩减到了67分钟。2017年,美国流媒体服务商Netflix进入韩国,对韩剧又是一次冲击,三大台除了将标准再度缩减到60分钟,MBC和SBS更是将每集60分钟的电视剧拆分为上下两部,以中间插入广告的形式增加收入。
同时,有线电视台的崛起,让原本只有三大台竞争的剧集市场氛围更加紧张,CJ集团旗下电视台TVN、OCN,以及JTBC等有线电视台的剧集涌入主流市场。“请回答”三部曲、《天空之城》《鬼怪》等剧集吸引了海量观众,在激烈的市场反应下,韩剧依然能保持相对稳定的收入并开发新的衍生市场,盈利模式的多元化功不可没。
除了韩国境内播放版权和广告两项基本收入,海外版权、改编权销售占据了韩剧整体营收的很大比重。国外电视台、网络平台购买播放权和改编权的价格,甚至可以超过剧集在韩国国内的收入规模,其中东南亚范围内的销售常常占据大头。除了版权,人力和技术等相关资源也在输出范围内。
韩剧的周边产品开发也较为成熟。通常为剧集中出现的产品或衍生物品,利用剧集播出期间大众的共情心理,进行批量制作、销售。片方可以授权给品牌联合出品,也可以在自有官网上销售,近年来不乏成功案例。如《鬼怪》中的“鬼怪娃娃”玩偶,《请回答1988》中的“阿泽”同款牛奶等。
值得一提的,还有OST(影视剧中的音乐或歌曲)领域的商业运作。OST除了制作DVD/CD销售,还可以将版权卖给播放平台。这里涉及的音乐版权并非一次性买断的永久性版权,而是长期收费版权,也许初期上线播放平台的价格,不如一次性买断形式的价位高,但经典电视剧的OST,往往可以在之后的10年甚至更长时间内获得收益。
剧集之外,还有实体产业的收入。如几年前兴起的韩国“旅游热”,都可以作为韩剧引入的延伸产业链之一。早些年因为《冬季恋歌》大火的江原道南怡岛,以及近几年凭借《来自星星的你》《太阳的后裔》《鬼怪》等剧集而成名的景点、餐厅、咖啡馆等,都是韩国旅游局经常宣传推广的重点项目。此类文化输出,常常能带动大量剧迷专程前往“打卡”。
一旦形成稳定的商业链,高收视率的背后即是更大的消费市场,这也是韩国政府主张“文化输出”的一个原因。
韩剧之所以能够产生这么多盈利模式,除了相对完整的娱乐产业机制,内容过硬也是主因。此前引发收视热潮的韩剧,如《请回答1988》《鬼怪》等,皆故事精彩、制作精良。有优质内容,才有收视率和观众基础,版权才有销售资本。由此可见,剧集品质才是一切商业运作的源头。
英美限定剧:萎靡多年 应运崛起
限定剧是英美剧集中的常见形式,指篇幅长度被创作者预先设定为不超过20集的短剧。根据美国国家电视艺术与科学学院的定义,通常限定剧总长度需要至少在150分钟,并且讲述的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故事,例如Showtime的《梅尔罗斯》、BBC的《神探夏洛克》、FX的《美国犯罪故事》等,均属于这一类型。对于不少观众而言,相较常规季播剧开放而不断扩展的故事,一个长度较短却完整的故事更有意思。因为长度有限,限定剧最忌剧情拖沓,要求叙事精练干脆,节奏紧凑简短,尽可能给观众中短期的心理满足感。在收视方式愈发多元的当下,限定剧越来越被内容提供者和播出平台所重视。
欧美限定剧可谓命运多舛,在2010年之前,这一长度的剧集制作一直处于低谷,随着瑞恩·墨菲执导的《美国恐怖故事》在2011年一夜蹿红,限定剧开始逐渐复兴。加之网络和流媒体的迅猛发展,短小的限定剧重新被大众喜爱。2014-2015年,多部优质短剧集涌现,如HBO的《奥丽芙·基特里奇》、PBS的《狼厅》等,受到观众热捧及各大电视奖项的青睐。
近年来,随着欧美市场视频点播观看时长超越电视线性播出观看时长,收費订阅模式占据上风,剧集长度变得次要,质量更被看重。收视行为的改变,直接导致了商业模式的改变。此前8—12集的限定剧,通常出现在秋冬剧档期(9月-次年4月)中间,以“次重要”的位置,填补各大电视网在暑期(5月-8月)的内容空白,如今,付费订阅的有线电视和流媒体服务,取代了主要依赖广告的公共电视频道,每季24集左右的传统季播剧的地位逐年削弱,限定剧的复兴可说是时势所趋。
好莱坞资深制片人唐纳德·德·莱恩曾说,限定剧用十余个小时去讲述一个故事,对于那些内容独树一帜的剧本来说,无疑是最适合的方式。同时,限定剧在可控范围内,让故事在受众心理上建立起恰如其分的情感弧度。不像常规季播剧,观众为了新一季不得不等上一年,很多时候没等到故事结束,剧集就被砍了;又或者年复一年等到最后,却要吞下“烂尾”的苦果。比如《越狱》《超能英雄》《权力的游戏》等剧集,前几季的收视巅峰之后,都是一路下滑,最后草草收场,让追随数年的观众 “怨声载道”。
过去几年里,由于好莱坞电影业务缩水,电视产业逐渐走向多元,限定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电影与电视之间的“水位差”,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属水到渠成。
限定剧对于演员、编剧、导演和制片人而言,也是一种更优的选择。对于知名演员来说,不需要签下数年的长合约在固定角色上,毕竟从最开始就“交底”的限定剧,能让他们清楚地知道开始拍摄和结束的日期,可以更好地安排其他工作。同样,因为限定剧的已知性,制片人在营销和推广安排上也更加心里有数。由此可见,限定剧可谓多方共赢的选择。
韩国短剧:开发多元商业模式
多年来一直主打短剧的韩剧,集数基本都保持在20集以内,如何在较短的剧集长度内持平投资费用,韩剧的应对措施是多元化的商业模式。
在韩剧的盈利模式变迁中,因抢夺收视率而引起的剧集时长之争,也是可以参考的证据之一:2009年,KBS、MBC、SBS三大韩国电视台,共同协商避免以延长播出时间来竞争收视率,一致将单集时长限制为72分钟。2013年,这一标准又被缩减到了67分钟。2017年,美国流媒体服务商Netflix进入韩国,对韩剧又是一次冲击,三大台除了将标准再度缩减到60分钟,MBC和SBS更是将每集60分钟的电视剧拆分为上下两部,以中间插入广告的形式增加收入。
同时,有线电视台的崛起,让原本只有三大台竞争的剧集市场氛围更加紧张,CJ集团旗下电视台TVN、OCN,以及JTBC等有线电视台的剧集涌入主流市场。“请回答”三部曲、《天空之城》《鬼怪》等剧集吸引了海量观众,在激烈的市场反应下,韩剧依然能保持相对稳定的收入并开发新的衍生市场,盈利模式的多元化功不可没。
除了韩国境内播放版权和广告两项基本收入,海外版权、改编权销售占据了韩剧整体营收的很大比重。国外电视台、网络平台购买播放权和改编权的价格,甚至可以超过剧集在韩国国内的收入规模,其中东南亚范围内的销售常常占据大头。除了版权,人力和技术等相关资源也在输出范围内。
韩剧的周边产品开发也较为成熟。通常为剧集中出现的产品或衍生物品,利用剧集播出期间大众的共情心理,进行批量制作、销售。片方可以授权给品牌联合出品,也可以在自有官网上销售,近年来不乏成功案例。如《鬼怪》中的“鬼怪娃娃”玩偶,《请回答1988》中的“阿泽”同款牛奶等。
值得一提的,还有OST(影视剧中的音乐或歌曲)领域的商业运作。OST除了制作DVD/CD销售,还可以将版权卖给播放平台。这里涉及的音乐版权并非一次性买断的永久性版权,而是长期收费版权,也许初期上线播放平台的价格,不如一次性买断形式的价位高,但经典电视剧的OST,往往可以在之后的10年甚至更长时间内获得收益。
剧集之外,还有实体产业的收入。如几年前兴起的韩国“旅游热”,都可以作为韩剧引入的延伸产业链之一。早些年因为《冬季恋歌》大火的江原道南怡岛,以及近几年凭借《来自星星的你》《太阳的后裔》《鬼怪》等剧集而成名的景点、餐厅、咖啡馆等,都是韩国旅游局经常宣传推广的重点项目。此类文化输出,常常能带动大量剧迷专程前往“打卡”。
一旦形成稳定的商业链,高收视率的背后即是更大的消费市场,这也是韩国政府主张“文化输出”的一个原因。
韩剧之所以能够产生这么多盈利模式,除了相对完整的娱乐产业机制,内容过硬也是主因。此前引发收视热潮的韩剧,如《请回答1988》《鬼怪》等,皆故事精彩、制作精良。有优质内容,才有收视率和观众基础,版权才有销售资本。由此可见,剧集品质才是一切商业运作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