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矫治教育的基本权干预性质及规则完善

来源 :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nter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门矫治教育是“较长时间剥夺人身自由的机构化措施”,其具有公法上重大干预基本权利之处分的性质,且决定专门矫治教育不具有紧迫性,因此其决定宜采取法官保留.法官决定模式所具有的优势在其制度角色的中立性上,而非其认识能力上.所以,欲使判断更为科学、准确,还需发展专业鉴定人制度.决定收容教养的核心问题是判断人身危险现实化的可能性,因此,若遵循比例原则,所谓“必要的时候”应解释为非采取专门矫治教育不足以防止人身危险性现实化之时.
其他文献
信任水平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学界观点莫衷一是.一派研究者持信任水平性别差异观,其中风险偏好理论被用于佐证男性信任水平更高的观点,女性在亲社会领域的优势则为女性具备更高信任水平提供支持;另有一派研究者以性别相似性假设为依据,持信任水平无性别差异观.两派观点及其理论基础虽得到一定程度支持,但还有待从研究范式、东西方文化差异等角度阐明其合理性.未来研究可在合理运用信任测量方法的基础上,澄清信任动态变化过程中的性别特征,深化两性信任差异的神经生理机制研究,从而更好地揭示信任水平的性别差异问题.
社交缺陷是自闭症谱系障碍的核心症状.以往研究更多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指出该症状是心理理论损伤所致,但自闭症谱系障碍个体在获得心理理论之前已表现出社会动机不足的特质,且部分能通过心理理论测试的个体依旧表现出社会动机不足的特点.社会动机理论指出社会动机是促进人类进化、激发和维持个体社会性活动的重要内部动力,自闭症谱系障碍者的社交缺陷是由于社会动机不足所致.该理论从行为表现、神经科学和生物学三个方面对自闭症谱系障碍者的社交缺陷进行解释.未来应进一步完善自闭症谱系障碍个体社会动机的神经机制研究,明确社会动机理论在自闭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以假卖口罩事件为切入点分析社交网络诈骗案件频发原因.突发全民性卫生事件、特定时间下的社交网络、稀缺市场中的购销博弈和群众的恐慌情绪为诈骗提供了可能,犯罪分子通过建立供需关系、形成心理错觉、产生裂变生态等手段,并呈现出从流程结构、骗局演绎、组织架构、骗术迭代的发展趋势.为此,要强化研判、及时预警,精准宣传、主动防范,提升网络信用、健全验证体系,协同合作、主动出击,有力打击社交网络诈骗案件.
未成年人犯罪一直是立法、实践、学界以及舆论等各个层面关注和讨论的重点问题,不论是保护未成年人角度还是未成年人恶性犯罪追责.2019年,关于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议案被提上两会,关于未成年人恶性犯罪追责机制在立法层面终于拿到“台前”.2020年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十一)》,新增了对“低年龄”+“恶性罪”的规定,除了在未成年人保护与追责上更上一层楼,也标志着我国法治充分考虑个体差异的重大进步.然而仅仅这一条款并不能尽然预防以及整治未成年人恶性犯罪现象.在此背景下,“恶意补足年龄规则”极具参考价值,本文拟借
生成论的情绪学说从“意义建构”的视角看待情绪的动力作用,主张情绪与认知相互交织,与有机体适应环境的身体活动密切联系.情绪是身体的情绪,身体是情绪体验中的身体.身体在情绪体验中扮演着构成性角色.根据这一观点,情绪是一种积极的行动倾向,是在理解环境意义基础上的具身行动.情绪并非发生于有机体头颅内,而是产生于大脑、身体和环境的互动与耦合之中.由于认知与情绪在生成论的视域下统一在有机体意义建构的活动之中,因而认知的4E属性也必然反映到情绪上,使得情绪和情感也具有了具身、嵌入、延展和生成特征.情绪的生成理论为了解情
我国现有刑法立法体例导致性侵男童和奸淫幼女在法律定性和处罚后果上的不均衡,给人以“性侵男童的性质和后果并没有奸淫幼女那么严重”的错觉.“两小无猜”的出罪事由仅适用于奸淫幼女的情形,而不能适用于猥亵儿童罪,导致我国在处理青少年之间自愿发生性关系问题上“适度介入、慎重干预”的刑事政策贯彻得不彻底.改变这一现状的路径之一是在性侵儿童立法中采用性别中立主义立法模式,在立法文本中删掉对行为人和被害人特定性别的指向,对“性交”做扩大解释,将口交、肛交、异物插入肛门或阴道等侵入儿童身体的行为纳入其中.
通过对新精神活性物质的管制现状进行研究,发现有关新精神活性物质的犯罪在司法适用中遭遇诸多困境,例如:认定标准不一,挑战罪刑法定,管制模式单一,监测、检测和论证评估机制缺失,量刑评价标准不清晰等.为应对这些困境,建议确立新精神活性物质的“四性”认定标准,完善管制立法,创新多模式联合管制,实行新精神活性物质信息库追踪、化学品量大实名备案登记制度等联动监测机制、采取新精神活性物质依赖性或成瘾性等价换算制度,以实现对新精神活性物质犯罪的准确定罪量刑.
面对旅馆业经营场所内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新态势,结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与公安部的最新要求,基层公安机关如何有效预防、打击与治理旅馆场所发生的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成为当前警务工作中特种行业管理的新问题.以公安机关在大数据背景下警务理念的创新和警务科技的革新为契机,加强大情报战略下特种行业的新型阵地控制成为防控治理旅馆场所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路径.在进行特种行业阵地控制的过程中,要以提升公安机关的犯罪预防能力和犯罪打击能力为归旨,同时兼顾被害未成年人的身心保护,在对犯罪的治理过程中做到对未成
人类嗓音作为听觉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大量副语言信息以帮助识别个体身份,尤其对于盲人而言,视觉面孔经验的缺乏使得嗓音信息成为其感知对方个体特征的主要来源.通过结合正常视力者和盲人在嗓音选择性加工和嗓音身份加工方面的研究,尝试揭示普遍的人类嗓音加工模式以及盲人特异的嗓音加工机制.此外,与视觉面孔加工相关的梭状回脑区也参与并卷入了两类人群的嗓音加工任务,以此为基础梳理的视听整合模型和基于去掩蔽效应的跨模态重组假说,为这两类人群嗓音加工神经基础的差异性提供了相应的解释机制,未来研究希望可以进一步探究盲人的嗓
社会心理学有着社会学和心理学两种取向.虽然多数时候相对独立发展,但两者都对现代化带来的社会转型和变迁非常关注.社会学家从社会或社会结构的变化和人的变化两个方面对社会转型进行了大量研究,前者主要涉及城市(镇)化、社会阶层、社会流动性、家庭结构等,后者主要涉及中国体验、社会心态、群体心理、组织心理等.总体上,现有研究显示,现代社会个体主义上升,同时许多传统集体主义价值在日渐式微.和心理学取向的研究相比,社会学取向的研究具有这些特点:倾向于采用本位概念、质性研究方法,特别关注中观群体心理,关注政治和政策影响,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