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次布置作业,我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力求体现趣味性、开放性、综合性。经过多年的实践,发现这样的作业的确可行,现把个人的肤浅经验总结如下:
一、开放作业要求,让学生感到“我能行”
(一)开放作业量的要求。
为了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取自由发展的空间,一般学生也能得到充分练习,我尝试对学习态度认真、知识掌握较快的学生减少作业量;对作业不够认真或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的学生,适当增加作业量。比如,巩固生字词,对平时记忆生字词较快的学生只要求听写,对于平时听写错误较多的学生则对错字的订正适当增加遍数。这样,既使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适当的发展,又对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开放作业难度设计。
针对学生语文能力有差异的客观事实,我们应重视找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确定相应的目标,设计难易有别的作业。一般来说,确定为基础、发展、创造三级目标,要求一般学生能实现基础目标,努力完成发展目标;基础较好的学生实现发展目标,努力完成创造目标。如,在学了《田忌赛马》一课后,我设计了一个练笔,要求分别为:1.读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什么启发?(针对中下等生。)2.读了课文后想起的一件事。(针对中上等生。)3.人物评论:孙膑是一个怎样的人?(提供有关孙膑的文字资料,此题针对优等生)这样就照顾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
(三)提倡自主选择作业。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方面的学习优势,也有不尽相同的兴趣指向。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多样化的作业类型,让学生针对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作业,促使语文能力得到有效发展。如,在学习了古诗《梅花》后,同学们可以将这首诗配上熟悉的曲子唱出来;可以将诗中描绘的景物画下来;也可以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加入适当的想象把诗歌改成现代文等。
二、开放作业形式,让学生感到“有意思”
要让语文作业“活”起来,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必须以基本教材为依托,进行拓宽和加深,使学生有实践的材料,让学生乐于去动脑,动耳、动眼、动手、动嘴,以此改变以往书面作业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搜集。
在学完课文后,为了延伸课堂训练目标,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可让学生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网络等渠道广泛涉猎,将有关资料搜集在一起,或剪裁下来,给全班同学阅读或欣赏,扩大视野。如,学习了《蝙蝠和雷达》一课后,我就鼓励学生在课外搜集仿生学的有关例子,并完成填空:人们根据( )发明了( ),用来( )。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时刻处于“大语文”的学习状态,开拓了视野,信息处理能力得到了提高。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是介绍我国名胜古迹的,如,《北京》等,学了这些课文后,让学生搜集与课文有联系的图片或介绍资料,布置在教室里,如能根据图片写上一段导游词更好。让学生从中欣赏到各地的风光,扩大了知识面,并从中学到新的知识,培养了他们搜集资料的能力。
(二)表演。
像《晏子使楚》等这些故事情节较强或具有较强动作性的课文,学完后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排练课本剧。让学生在表演中结合自身对课文的理解,内化语言,让无声的文字所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地再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不但熟悉了课文,而且在创造艺术形象中培养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三)作画。
学完《梅花》后让学生根据诗意展开自己的想象,画一幅美丽的画;学习《北京》,画出天安门广场平面图,并标出建筑物名称等。这样的作业既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内容,又能使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得到锻炼,陶冶了学生美的情趣。
(四)续编。
在学完课文后,为了加强思想教育,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续写。如,学了《穷人》一课,让学生以《桑娜拉开帐子》为题,大胆想象,续编符合事情发展的故事,学生通过用心想象和体会,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录音。
对于复述课文、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讲故事等口头作业,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录音这一电教手段,一方面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其表现欲,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自己检查自己的作业,并进行修改,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完《桂林山水》等文质兼美的文章,让学生选取合适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诵。用录音带录下来,带到课堂上放给同学们听,互相交流,互相鉴赏。这样一方面养成了学生在家自觉朗读的习惯;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在相互评比中得到提高。
(六)迁移。
学后迁移,即“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学生掌握了课内内容之后,灵活而创新地运用,从而掌握新知识,有所新发现,尝到触类旁通的乐趣。如,学习了《南京长江大桥》后,安排学生了解家乡的建设成就,参观后写参观记。
三、开放作业评价,让学生感到“我很棒”
(一)分层评价,鼓励为主。
对于分层布置的作业,采用分层评价。只要学生完成了其相应层次的作业,便可以得到肯定。例如,全做对的,即可得一面小红旗;书写工整的,在小红旗后面再加一颗五角星;有进步的,再画上一个笑脸娃娃或写一两句评语。这一面面红旗、一颗颗五角星、一张张笑脸、一句句富有期待和鼓励的话语,使学生产生成就感,更加喜欢做作业。
(二)亮点评价,激励在先。
尊重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尊重他们的学习成果。评价时我们改变过去那种“区分性评价”为“激励性评价”,尽量捕捉学生作业中的亮点。如,有的学生字写得好,即可得五角星一颗;有的学生理解与众不同,富有创新,即可得笑脸一个;有的学生作业质量高,令人赏心悦目,即可得大奖一个并获“作业能手”称号。
(三)多向评价,共同参与。
传统的作业评价是教师单向的评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思维处于“休克”状态,不利于学生纠正错误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我们改变过去这种单一的评价形式为多向评价,让学生也参与到作业的评价中去。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等多元多向评价,让学生通过这样的评价,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指出别人的错误,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把评价权交给学生,真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主体意识。同时,也可让家长参与到评价系统中,请家长对孩子在家中、社会上的表现做正确客观的评价。
(四)多次评价,体验成功。
对多数学生来说,很难一次就将作业做得很满意,而且也不易养成主动改错的习惯。但是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赞扬与鼓励,都希望获得成功,如果学生每次体验到的都是失败,他们就会变得心灰意冷。为此,我们采取一次作业多次评价的方式。即:学生做完作业,自评、互评、师评后再进行修改,教师再次评价,若修改正确,同样可以得到红旗、五角星、笑脸娃娃。这样多次评价一次作业,不仅有利于学生养成改错的好习惯,还会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
“教者有心,学者得益”。实践证明,开放式的作业布置,能较好地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效地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真正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为学生撑起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
一、开放作业要求,让学生感到“我能行”
(一)开放作业量的要求。
为了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取自由发展的空间,一般学生也能得到充分练习,我尝试对学习态度认真、知识掌握较快的学生减少作业量;对作业不够认真或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的学生,适当增加作业量。比如,巩固生字词,对平时记忆生字词较快的学生只要求听写,对于平时听写错误较多的学生则对错字的订正适当增加遍数。这样,既使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适当的发展,又对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开放作业难度设计。
针对学生语文能力有差异的客观事实,我们应重视找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确定相应的目标,设计难易有别的作业。一般来说,确定为基础、发展、创造三级目标,要求一般学生能实现基础目标,努力完成发展目标;基础较好的学生实现发展目标,努力完成创造目标。如,在学了《田忌赛马》一课后,我设计了一个练笔,要求分别为:1.读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什么启发?(针对中下等生。)2.读了课文后想起的一件事。(针对中上等生。)3.人物评论:孙膑是一个怎样的人?(提供有关孙膑的文字资料,此题针对优等生)这样就照顾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
(三)提倡自主选择作业。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方面的学习优势,也有不尽相同的兴趣指向。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多样化的作业类型,让学生针对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作业,促使语文能力得到有效发展。如,在学习了古诗《梅花》后,同学们可以将这首诗配上熟悉的曲子唱出来;可以将诗中描绘的景物画下来;也可以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加入适当的想象把诗歌改成现代文等。
二、开放作业形式,让学生感到“有意思”
要让语文作业“活”起来,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必须以基本教材为依托,进行拓宽和加深,使学生有实践的材料,让学生乐于去动脑,动耳、动眼、动手、动嘴,以此改变以往书面作业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搜集。
在学完课文后,为了延伸课堂训练目标,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可让学生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网络等渠道广泛涉猎,将有关资料搜集在一起,或剪裁下来,给全班同学阅读或欣赏,扩大视野。如,学习了《蝙蝠和雷达》一课后,我就鼓励学生在课外搜集仿生学的有关例子,并完成填空:人们根据( )发明了( ),用来( )。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时刻处于“大语文”的学习状态,开拓了视野,信息处理能力得到了提高。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是介绍我国名胜古迹的,如,《北京》等,学了这些课文后,让学生搜集与课文有联系的图片或介绍资料,布置在教室里,如能根据图片写上一段导游词更好。让学生从中欣赏到各地的风光,扩大了知识面,并从中学到新的知识,培养了他们搜集资料的能力。
(二)表演。
像《晏子使楚》等这些故事情节较强或具有较强动作性的课文,学完后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排练课本剧。让学生在表演中结合自身对课文的理解,内化语言,让无声的文字所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地再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不但熟悉了课文,而且在创造艺术形象中培养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三)作画。
学完《梅花》后让学生根据诗意展开自己的想象,画一幅美丽的画;学习《北京》,画出天安门广场平面图,并标出建筑物名称等。这样的作业既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内容,又能使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得到锻炼,陶冶了学生美的情趣。
(四)续编。
在学完课文后,为了加强思想教育,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续写。如,学了《穷人》一课,让学生以《桑娜拉开帐子》为题,大胆想象,续编符合事情发展的故事,学生通过用心想象和体会,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录音。
对于复述课文、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讲故事等口头作业,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录音这一电教手段,一方面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其表现欲,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自己检查自己的作业,并进行修改,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完《桂林山水》等文质兼美的文章,让学生选取合适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诵。用录音带录下来,带到课堂上放给同学们听,互相交流,互相鉴赏。这样一方面养成了学生在家自觉朗读的习惯;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在相互评比中得到提高。
(六)迁移。
学后迁移,即“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学生掌握了课内内容之后,灵活而创新地运用,从而掌握新知识,有所新发现,尝到触类旁通的乐趣。如,学习了《南京长江大桥》后,安排学生了解家乡的建设成就,参观后写参观记。
三、开放作业评价,让学生感到“我很棒”
(一)分层评价,鼓励为主。
对于分层布置的作业,采用分层评价。只要学生完成了其相应层次的作业,便可以得到肯定。例如,全做对的,即可得一面小红旗;书写工整的,在小红旗后面再加一颗五角星;有进步的,再画上一个笑脸娃娃或写一两句评语。这一面面红旗、一颗颗五角星、一张张笑脸、一句句富有期待和鼓励的话语,使学生产生成就感,更加喜欢做作业。
(二)亮点评价,激励在先。
尊重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尊重他们的学习成果。评价时我们改变过去那种“区分性评价”为“激励性评价”,尽量捕捉学生作业中的亮点。如,有的学生字写得好,即可得五角星一颗;有的学生理解与众不同,富有创新,即可得笑脸一个;有的学生作业质量高,令人赏心悦目,即可得大奖一个并获“作业能手”称号。
(三)多向评价,共同参与。
传统的作业评价是教师单向的评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思维处于“休克”状态,不利于学生纠正错误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我们改变过去这种单一的评价形式为多向评价,让学生也参与到作业的评价中去。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等多元多向评价,让学生通过这样的评价,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指出别人的错误,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把评价权交给学生,真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主体意识。同时,也可让家长参与到评价系统中,请家长对孩子在家中、社会上的表现做正确客观的评价。
(四)多次评价,体验成功。
对多数学生来说,很难一次就将作业做得很满意,而且也不易养成主动改错的习惯。但是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赞扬与鼓励,都希望获得成功,如果学生每次体验到的都是失败,他们就会变得心灰意冷。为此,我们采取一次作业多次评价的方式。即:学生做完作业,自评、互评、师评后再进行修改,教师再次评价,若修改正确,同样可以得到红旗、五角星、笑脸娃娃。这样多次评价一次作业,不仅有利于学生养成改错的好习惯,还会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
“教者有心,学者得益”。实践证明,开放式的作业布置,能较好地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效地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真正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为学生撑起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