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日本在漫长的发展之路上,作为中国“一衣带水”的东邻,经济在20世纪60年代崛起,90年代遭遇泡沫经济又一度衰退。文化方面,由于日本文化自身没有原创性,一直以中国为师,学习中国文化,明治维新后全盘西化,如今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本文从日本人工作,生活为切入点,从中国传统思想的角度分析和阐述日本人的行为,探讨日本现代人文理念以哪些古代思想作为依托。有利于进一步了解日本社会,日本人的心理。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日本社会;行为影响
引言
众所周知,中国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是尤为深远的。据史料记载,远在公元前一世纪汉朝时期,中日就有文化往来,到了隋唐时期日本开始大规模的学习汉文化,并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可以说早期日本文化是在借鉴并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后却又独具风格。
日本文化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获益,而日本现代社会的人文理念也渗透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日本,并规范着日本人的思想行为。
这些年来,伴随着旅游热潮,日本独特的文化景观吸引大批外国人前往并引起中外人民的兴趣。
一、诗文化引起的两岸共鸣
2020年年初,新冠状病毒迅速席卷整个中国,一时间国人陷入医疗资源紧缺的危机当中。危难当头,全世界有30多个国家向中国提供了援助,包括俄罗斯、巴基斯坦、韩国、泰国、土耳其等。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日本。
日本应该说是第一个向中国伸出援手的国家,而这次捐赠不但令国人动容也引起了广泛的热议。
1月28日,日本汉语水平考试HSK事务局捐赠了一批医疗物资,箱子上书写着八个大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个细节很快冲上媒体热搜,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轰动。原来诗是源于千年前一段中日友好交往的佳话。公元7世纪,日本长屋王擅长诗词,对佛法也颇有研究。他仰慕唐朝发达的文化和佛教,相送1000领袈裟赠予唐朝的高僧。这些袈裟上绣着四句话:“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此事促成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弘扬了佛法,传播了文化。这句话也成为中日友好的象征,不得不说寓意是非常好的。
日本医药NPO法人仁心会联合日本湖北总商会等四家机构在捐赠的医疗物资上又写下了《诗经·秦风》中大家熟悉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说“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即贴合捐赠的实际情形,又表达同仇敌忾、协同中国作战的意气。
日本驰援大连,上书两行: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句诗出自王昌龄的七言绝句《送柴侍御》,意为人虽分隔两地、情却同为一心的深情厚谊。
富山县给辽宁送去的救援物资上,附了一首诗: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这首诗为原创,但“同气连枝”出自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孔怀兄弟,同气连枝。”比喻亲生的同胞兄弟。
据舆论调查结果显示,日本人虽然不喜欢中国的社会制度却十分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中国的诗尤为喜爱。唐朝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被写入日本教科书,家喻户晓,老少皆知。这次捐赠诗虽短,却深情又含蓄,寓意深刻,凝聚了两国之间深厚的情谊,直抵心灵。
二、日本老龄化职场与服从集体意识
去过日本旅游的朋友都对日本人的服务,环境,国民的素质赞不绝口,但是深入到日本社会,你会对日本人的一些行为感到迷惑,也能从中看到些许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子。
笔者同大多数的留学生一样,学习之余会打工贴补生活之用。领导是一位年长的女性。见面感觉至少有60多岁。其实她已经75岁。仍然每天化着精致的妆容上班。这个年纪还在从事体力工作这在中国城市里是很少见的。但是在日本,受少子高龄化的影响,经常能看到70多岁还活跃在职场的老人。如超市收银的老人们,还有白发的出租车司机,长途巴士驾驶员,就连自己所在打工的旅馆中到处能看到银发一族的工作人员,他们大多身穿制服,精神奕奕,丝毫没有弯腰驼背,步履蹒跚。这是昭和时代老人的工作常态。他们极少会跳槽,从就业到退休,几十年的时间留给一家企业,把企业当成归属,当成荣誉,自愿加班,任劳任怨。工作中严格执行上层命令。
工作时间久了你会发现日本人自上而下都不喜欢“创新”不喜欢“动脑”,并不是指他们懒惰,傻,而是他们习惯完全听从上级的命令,不去思考是否有问题。从消极的一面说,就是不思进取。究其原因一旦领导的决策出问题,那也是照着规矩办事,由制定规则的领导负责即可,但是如果因为自己提出的建议导致出了问题,那就是自己的责任了。因此日本人懒得思考即便有想法也是弯弯绕绕反复试探领导的意思,多半的人会作罢。由这次钻石公主号事件,岩田教授的案例也体现出日本人的这种想法。因为日本人认为以岩田教授上船时的身份(DMAT普通成员)来说,他的建议已经不属于他的工作范畴,(没有听从指挥,擅自提出有悖于领导的建议)并影响到其他人的荣誉,因此很多日本网友的评论并不友好,这一点在国外人看来很难理解的。
这里体现了日本人的一种思想:人並み.意思是发言行动要谨慎,避免自己行为跟其他人不一样,哪怕是自己很在理。日本人认为,如果行为太过张扬,会招致别人反感。颇有种中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的意味。就像日本女性,为什么大家都化妆,都在冬天的时候穿短裙,如果问她们自己,她们也说不出理由,只是因为其他人都穿。日本人更希望表现出“我跟大家是一样的”,不喜欢张扬个性,这种“集体主义”才是日本社会的常态。
三、日本的道歉文化
在日本还有一种文化比较常见,就是日本人的道歉文化。你会发现日本人无时无刻不在说すみません,ごめん。这些词本意是道歉。但是日语中的道歉比中文里的道歉范圍要更加广泛。例如,一个人走路不小心碰到对方。在国内一定是撞人的人先道歉,合情合理。但是在日本,很多情况都是被碰到的人率先道歉。这种情况在国人看来,特别迷惑。但是日本人就没有那么多想法,他们认为,自己和其他人之间如果出现问题,第一件事必然是道歉。这样做的出发点可能是尊重对方,不让对方感到不愉快。即便不是你的错,但是率先道歉的,这个行为本身是没有错的。因此我们也经常看到日本人为了一件很小的事或是无所谓的事而道歉。例如笔者曾经与前辈在电梯拐弯处碰头,因为地方窄,两个人谁都过不去路,这种情况相视一笑,侧一下身就可以,但是前辈却郑重的说了声,杨桑,抱歉。当时还以为只是个人的习惯,但发现基本所有的日本人都经常说“对不起”甚至多过于“谢谢”。 之前读过金田一春彦写的文章中提到,实际上自己也切身经历过,每当车给别人让座,日本人都是客气的说一声“对不起”,而不是回一句”谢谢”。据作者所说,这是日本人跟中国人的思维差异,他们认为因为我的原因给你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在这里包含的歉意更多一些。
这样看来日本人很多的行为都体现出一个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这种思想日语中有个词汇叫遠慮。这个词汇在汉语里原意为“计虑深远”。孔子语录集《论语》中也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句子”。
这个词被收入到日语中,现代中文意思接近于:照顾,仔细思考周围人或对方的想法,而后决定不做出不适合该场合的行为。因此日本人是基于对方的感受而采取行动,为了减少人际交往中的摩擦。
还有一件事令笔者印象深刻。某次工作被派去管理宴会厅,这次接待的是日本熊本县的一所偏僻小乡村的学生群体。在这场合宿中,学生们井然有序的到达会场,进场后首先鞠躬对服务人员表达感谢,然后四人一组依次做到自己的位置上,宴会开始后,每次上新的料理,每位学生都大声的表示感谢,宴会结束后,所有的料理被吃的干干净净,就连擦手的毛巾也整整齐齐的四只一组的排列在桌子上的角落里,为的就是方便服务人员整理,不给其他人添麻烦。
其他方面,例如吃饭的时候很少会有人大声交谈,坐扶梯时全部站在电梯一侧,避免影响有急事的人通过。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基本上是没有大声说话或者接打电话的人,大家都尽量不去妨碍他人。
由此可见,日本人对于这种思想根深蒂固,并且是日本人从出生就被教导的礼节。
四、受耻文化的影响
在日本耻文化也占据一定影响力。日本人通常被认为是“耻辱”意识很强的民族。有一种很在意周围的人怎样看自己的行动和态度的意识。日语称为“世間の目”如果做出什么出格的事,不仅是自己,甚至父母都会受到舆论谴责,他们往往也会采取些极端行为。
行走在日本街头,经常会看到一些流浪者蜷缩在城市公园或者河川桥下。这些流浪者,靠社会福利救济足以维持日常的生活,根本无需去“流浪”。然而他们却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乞讨人,这些人与日本媒体爆出的以死谢罪,或者卧轨自杀的员工,成为日本社会的独有的文化现象。
无论是自杀者还是流浪者,这些违反社会规则的人,难以承受来自各方面的社会压力,又不希望连累家人,在无法面对现实的时候,选择离开人世或者自我放逐。受到前面提到“不给别人添麻烦”思想的影响,据说有德行的人会把上年度的事务做完交接好,揣好遗书卧轨。这种决绝带有日本神道色彩。这里不得不提日本的武士道。儒家思想传入日本后,对日本政治,道德,伦理都产生巨大的影响,佛教从中国传入到日本后,给日本人的生死观带来极大的影响。武士道精神是借住神道内容,受到中国儒家孔孟“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思想作为自己行动的理论依据,进入佛教思想中“看破生死”的精神领域。符合那个年代日本统治者所要宣扬的精神,作为重要思想流传下来。。
结语
虽然日本在历史上历经多次社会变革与统治者年代的更替,但因为日本没有独有文化,因此在学习西方文化,以及社会转型的时候比中国影响更为充分与广泛。但是即便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而全盘西化,在世俗生活上还是保留了日本思想。
参考文献
[1](日)金田一春彥 本物の日本語を話しっていますか?
[2](日)森田六郎 日本人の心がわかる日本語 2013年 商务印书馆出版
[3]刘江民 日本的细节 2017年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 如露之逝 日本武士道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日本社会;行为影响
引言
众所周知,中国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是尤为深远的。据史料记载,远在公元前一世纪汉朝时期,中日就有文化往来,到了隋唐时期日本开始大规模的学习汉文化,并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可以说早期日本文化是在借鉴并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后却又独具风格。
日本文化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获益,而日本现代社会的人文理念也渗透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日本,并规范着日本人的思想行为。
这些年来,伴随着旅游热潮,日本独特的文化景观吸引大批外国人前往并引起中外人民的兴趣。
一、诗文化引起的两岸共鸣
2020年年初,新冠状病毒迅速席卷整个中国,一时间国人陷入医疗资源紧缺的危机当中。危难当头,全世界有30多个国家向中国提供了援助,包括俄罗斯、巴基斯坦、韩国、泰国、土耳其等。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日本。
日本应该说是第一个向中国伸出援手的国家,而这次捐赠不但令国人动容也引起了广泛的热议。
1月28日,日本汉语水平考试HSK事务局捐赠了一批医疗物资,箱子上书写着八个大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个细节很快冲上媒体热搜,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轰动。原来诗是源于千年前一段中日友好交往的佳话。公元7世纪,日本长屋王擅长诗词,对佛法也颇有研究。他仰慕唐朝发达的文化和佛教,相送1000领袈裟赠予唐朝的高僧。这些袈裟上绣着四句话:“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此事促成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弘扬了佛法,传播了文化。这句话也成为中日友好的象征,不得不说寓意是非常好的。
日本医药NPO法人仁心会联合日本湖北总商会等四家机构在捐赠的医疗物资上又写下了《诗经·秦风》中大家熟悉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说“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即贴合捐赠的实际情形,又表达同仇敌忾、协同中国作战的意气。
日本驰援大连,上书两行: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句诗出自王昌龄的七言绝句《送柴侍御》,意为人虽分隔两地、情却同为一心的深情厚谊。
富山县给辽宁送去的救援物资上,附了一首诗: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这首诗为原创,但“同气连枝”出自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孔怀兄弟,同气连枝。”比喻亲生的同胞兄弟。
据舆论调查结果显示,日本人虽然不喜欢中国的社会制度却十分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中国的诗尤为喜爱。唐朝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被写入日本教科书,家喻户晓,老少皆知。这次捐赠诗虽短,却深情又含蓄,寓意深刻,凝聚了两国之间深厚的情谊,直抵心灵。
二、日本老龄化职场与服从集体意识
去过日本旅游的朋友都对日本人的服务,环境,国民的素质赞不绝口,但是深入到日本社会,你会对日本人的一些行为感到迷惑,也能从中看到些许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子。
笔者同大多数的留学生一样,学习之余会打工贴补生活之用。领导是一位年长的女性。见面感觉至少有60多岁。其实她已经75岁。仍然每天化着精致的妆容上班。这个年纪还在从事体力工作这在中国城市里是很少见的。但是在日本,受少子高龄化的影响,经常能看到70多岁还活跃在职场的老人。如超市收银的老人们,还有白发的出租车司机,长途巴士驾驶员,就连自己所在打工的旅馆中到处能看到银发一族的工作人员,他们大多身穿制服,精神奕奕,丝毫没有弯腰驼背,步履蹒跚。这是昭和时代老人的工作常态。他们极少会跳槽,从就业到退休,几十年的时间留给一家企业,把企业当成归属,当成荣誉,自愿加班,任劳任怨。工作中严格执行上层命令。
工作时间久了你会发现日本人自上而下都不喜欢“创新”不喜欢“动脑”,并不是指他们懒惰,傻,而是他们习惯完全听从上级的命令,不去思考是否有问题。从消极的一面说,就是不思进取。究其原因一旦领导的决策出问题,那也是照着规矩办事,由制定规则的领导负责即可,但是如果因为自己提出的建议导致出了问题,那就是自己的责任了。因此日本人懒得思考即便有想法也是弯弯绕绕反复试探领导的意思,多半的人会作罢。由这次钻石公主号事件,岩田教授的案例也体现出日本人的这种想法。因为日本人认为以岩田教授上船时的身份(DMAT普通成员)来说,他的建议已经不属于他的工作范畴,(没有听从指挥,擅自提出有悖于领导的建议)并影响到其他人的荣誉,因此很多日本网友的评论并不友好,这一点在国外人看来很难理解的。
这里体现了日本人的一种思想:人並み.意思是发言行动要谨慎,避免自己行为跟其他人不一样,哪怕是自己很在理。日本人认为,如果行为太过张扬,会招致别人反感。颇有种中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的意味。就像日本女性,为什么大家都化妆,都在冬天的时候穿短裙,如果问她们自己,她们也说不出理由,只是因为其他人都穿。日本人更希望表现出“我跟大家是一样的”,不喜欢张扬个性,这种“集体主义”才是日本社会的常态。
三、日本的道歉文化
在日本还有一种文化比较常见,就是日本人的道歉文化。你会发现日本人无时无刻不在说すみません,ごめん。这些词本意是道歉。但是日语中的道歉比中文里的道歉范圍要更加广泛。例如,一个人走路不小心碰到对方。在国内一定是撞人的人先道歉,合情合理。但是在日本,很多情况都是被碰到的人率先道歉。这种情况在国人看来,特别迷惑。但是日本人就没有那么多想法,他们认为,自己和其他人之间如果出现问题,第一件事必然是道歉。这样做的出发点可能是尊重对方,不让对方感到不愉快。即便不是你的错,但是率先道歉的,这个行为本身是没有错的。因此我们也经常看到日本人为了一件很小的事或是无所谓的事而道歉。例如笔者曾经与前辈在电梯拐弯处碰头,因为地方窄,两个人谁都过不去路,这种情况相视一笑,侧一下身就可以,但是前辈却郑重的说了声,杨桑,抱歉。当时还以为只是个人的习惯,但发现基本所有的日本人都经常说“对不起”甚至多过于“谢谢”。 之前读过金田一春彦写的文章中提到,实际上自己也切身经历过,每当车给别人让座,日本人都是客气的说一声“对不起”,而不是回一句”谢谢”。据作者所说,这是日本人跟中国人的思维差异,他们认为因为我的原因给你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在这里包含的歉意更多一些。
这样看来日本人很多的行为都体现出一个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这种思想日语中有个词汇叫遠慮。这个词汇在汉语里原意为“计虑深远”。孔子语录集《论语》中也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句子”。
这个词被收入到日语中,现代中文意思接近于:照顾,仔细思考周围人或对方的想法,而后决定不做出不适合该场合的行为。因此日本人是基于对方的感受而采取行动,为了减少人际交往中的摩擦。
还有一件事令笔者印象深刻。某次工作被派去管理宴会厅,这次接待的是日本熊本县的一所偏僻小乡村的学生群体。在这场合宿中,学生们井然有序的到达会场,进场后首先鞠躬对服务人员表达感谢,然后四人一组依次做到自己的位置上,宴会开始后,每次上新的料理,每位学生都大声的表示感谢,宴会结束后,所有的料理被吃的干干净净,就连擦手的毛巾也整整齐齐的四只一组的排列在桌子上的角落里,为的就是方便服务人员整理,不给其他人添麻烦。
其他方面,例如吃饭的时候很少会有人大声交谈,坐扶梯时全部站在电梯一侧,避免影响有急事的人通过。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基本上是没有大声说话或者接打电话的人,大家都尽量不去妨碍他人。
由此可见,日本人对于这种思想根深蒂固,并且是日本人从出生就被教导的礼节。
四、受耻文化的影响
在日本耻文化也占据一定影响力。日本人通常被认为是“耻辱”意识很强的民族。有一种很在意周围的人怎样看自己的行动和态度的意识。日语称为“世間の目”如果做出什么出格的事,不仅是自己,甚至父母都会受到舆论谴责,他们往往也会采取些极端行为。
行走在日本街头,经常会看到一些流浪者蜷缩在城市公园或者河川桥下。这些流浪者,靠社会福利救济足以维持日常的生活,根本无需去“流浪”。然而他们却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乞讨人,这些人与日本媒体爆出的以死谢罪,或者卧轨自杀的员工,成为日本社会的独有的文化现象。
无论是自杀者还是流浪者,这些违反社会规则的人,难以承受来自各方面的社会压力,又不希望连累家人,在无法面对现实的时候,选择离开人世或者自我放逐。受到前面提到“不给别人添麻烦”思想的影响,据说有德行的人会把上年度的事务做完交接好,揣好遗书卧轨。这种决绝带有日本神道色彩。这里不得不提日本的武士道。儒家思想传入日本后,对日本政治,道德,伦理都产生巨大的影响,佛教从中国传入到日本后,给日本人的生死观带来极大的影响。武士道精神是借住神道内容,受到中国儒家孔孟“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思想作为自己行动的理论依据,进入佛教思想中“看破生死”的精神领域。符合那个年代日本统治者所要宣扬的精神,作为重要思想流传下来。。
结语
虽然日本在历史上历经多次社会变革与统治者年代的更替,但因为日本没有独有文化,因此在学习西方文化,以及社会转型的时候比中国影响更为充分与广泛。但是即便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而全盘西化,在世俗生活上还是保留了日本思想。
参考文献
[1](日)金田一春彥 本物の日本語を話しっていますか?
[2](日)森田六郎 日本人の心がわかる日本語 2013年 商务印书馆出版
[3]刘江民 日本的细节 2017年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 如露之逝 日本武士道与中国文化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