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前有一个谁也不认识的魔法师,吹着一支长笛,经过一个宁静而又愉快的小镇。他带走了镇里所有的孩子。孩子们对笛声着了迷,跟着魔法师一去不返了。这是俄罗斯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在《面向秋野》中讲述的一个古老传说。其实,作家本人就是那个魔法师,《面向秋野》正是他吹奏的美妙笛音,被笛音迷住的孩子中,有你、有他、还有我。
“面向秋野”,据译者张铁夫先生讲,其本意是“和秋天面对面”。这个书名来自书中的一篇同名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帕乌斯托夫斯基通过一次“和秋天面对面”的经历,寻思出这样的道理:作家要想写出好作品,不仅要和“秋天”面对面,更要和所有的“自然”面对面,因为杰作不仅存在于艺术中,还存在于自然界。
聪颖的读者此时或许已经明白,《面向秋野》并不是一部写景散文集,而是一部“揭秘”作家创作奥秘的书。虽然表面类似的著作并不少见,不过,多是“外行”的文艺理论家们撰写的,总有隔靴搔痒、顾左右而言他之嫌,其干巴巴的文字更是挑战着读者的神经和耐心。偶尔也见到作家们发表的创作谈,又觉得欠缺那么一点点味道、睿智和真诚。直指文学创作和文学作品的内核和本质,又处处洋溢着诗情画意;让读者茅塞顿开的同时,又让他们感到秋风拂面、温馨惬意,这种诗性和哲性相统一的素质让《面向秋野》的魅力指数直达五颗星。
不过,对很多青年读者来说,《面向秋野》就像他的作者一样,显得有些面生。其实,这本书的中译本早在1983年就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重版,2008年又推出增补版),并在读书界拥有很高的“美誉度”,有一位作家发自内心地赞美它,说乌氏的这本小册子,既有散文笔触中的细腻,又有随笔那种听之任之的散淡,而且总能用哲人的深邃眼光,在很多人熟视无睹的地方发掘出金光烂烂的宝物。
这位作家真的读透了《面向秋野》,因为帕乌斯托夫斯基非常欣赏狄德罗的一句话,“艺术的任务是为了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的东西,在不平凡中发现平凡的东西”,他进而引申出“在平凡中发现平凡的东西和在不平凡中发现不平凡的东西既不是艺术,也不是文学。”可以说,作为一部作家谈作家创作的书,《面向秋野》的确做到了“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的东西”,同时,译者张铁夫先生传神的译笔更是增加了它的光彩和神韵,我们没有理由不去读一读。
“面向秋野”,据译者张铁夫先生讲,其本意是“和秋天面对面”。这个书名来自书中的一篇同名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帕乌斯托夫斯基通过一次“和秋天面对面”的经历,寻思出这样的道理:作家要想写出好作品,不仅要和“秋天”面对面,更要和所有的“自然”面对面,因为杰作不仅存在于艺术中,还存在于自然界。
聪颖的读者此时或许已经明白,《面向秋野》并不是一部写景散文集,而是一部“揭秘”作家创作奥秘的书。虽然表面类似的著作并不少见,不过,多是“外行”的文艺理论家们撰写的,总有隔靴搔痒、顾左右而言他之嫌,其干巴巴的文字更是挑战着读者的神经和耐心。偶尔也见到作家们发表的创作谈,又觉得欠缺那么一点点味道、睿智和真诚。直指文学创作和文学作品的内核和本质,又处处洋溢着诗情画意;让读者茅塞顿开的同时,又让他们感到秋风拂面、温馨惬意,这种诗性和哲性相统一的素质让《面向秋野》的魅力指数直达五颗星。
不过,对很多青年读者来说,《面向秋野》就像他的作者一样,显得有些面生。其实,这本书的中译本早在1983年就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重版,2008年又推出增补版),并在读书界拥有很高的“美誉度”,有一位作家发自内心地赞美它,说乌氏的这本小册子,既有散文笔触中的细腻,又有随笔那种听之任之的散淡,而且总能用哲人的深邃眼光,在很多人熟视无睹的地方发掘出金光烂烂的宝物。
这位作家真的读透了《面向秋野》,因为帕乌斯托夫斯基非常欣赏狄德罗的一句话,“艺术的任务是为了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的东西,在不平凡中发现平凡的东西”,他进而引申出“在平凡中发现平凡的东西和在不平凡中发现不平凡的东西既不是艺术,也不是文学。”可以说,作为一部作家谈作家创作的书,《面向秋野》的确做到了“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的东西”,同时,译者张铁夫先生传神的译笔更是增加了它的光彩和神韵,我们没有理由不去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