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的留学中介要不要免费

来源 :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sdfsafdsf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客户需求精细化,人力、市场和租金大幅增加,巨头跑马圈地扩张,国外教育集团陆续进军,步入转型期的中国留学市场加快了升级换代的步伐,在成本和利润两头挤压,互联网持续冲击的当下,留学中介如何突围?
  怎样摆脱生存危机
  3月18-19日,首届2014亚洲出国留学中介行业交流峰会暨院校中介对接会在上海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留学中介聚沪探讨行业发展的方向与携手合作的可能。《留学》杂志作为唯一受邀媒体,见证了留学行业的焦虑和思索。因对发展模式的理解不同,现场在碰撞出花火的同时,也充满了激烈的争辩,甚至透出浓浓的火药味,佐证了近年竞争异常激烈的留学市场氛围。
  新媒体兴盛以来,留学中介市场宣传手段从集中于线下,例如校园活动、讲座、路演、发传单等,转移到越来越多地依靠互联网。留学中介对互联网的利用,曾一度依赖百度竞价排名,但飙升的费用让各家公司感到难堪重负。某留学机构总裁开玩笑说,现在留学公司几乎变成为百度和房东打工的了。
  而利用新媒体,建立自媒体成为市场营销新思路。除了建设官方网站,加强对微博的深度利用外,拍摄微电影、微信营销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新通国际总裁麻亚炜、360教育集团董事长罗成等分享了各自的心得,他们共同的经验是将微信作为与学生和家长情感沟通和互动的纽带,而非赤裸裸的营销平台;微博更适合品牌塑造,官方网站应提供深度信息。品牌认可度和感染力在客户选择丰富的情况下,更容易胜出。
  各大留学巨头依靠资本进行全国扩张,蚕食市场份额时,中型留学机构遭遇生存困境成为行业的整体焦虑。一些机构现场发出友好信号,希望寻求业务互补的同行实现优势资源整合;一部分机构表态坚守本地市场,做精做专,依靠本土化与入侵的巨头分公司抗衡。有实力的机构则部署全产业链,向上游语言培训和境外服务伸出更多的触角。
  免费留学服务是否可行
  马年伊始,在线教育免费概念被炒得沸沸扬扬,这股免费的潮流也蔓延至留学咨询行业。向来注重一对一服务的留学咨询,能否免费化?现场观点不一。靠免费留学服务起家的360教育集团刚刚实现澳大利亚和英国业务的全面免费,董事长罗成雄心勃勃,希望能给予行业大佬一些压力和行业变革的动力。鑫泉留学总裁于学义则认为,留学行业对现金流和人工服务的依赖,决定了免费模式无法成为行业风气,只能是个别机构的尝试。关于留学免费的争议一度引爆全场,各老总唇枪舌战各抒己见。但分歧之下仍有共识,无论免费收费,服务的精细化和专业度都必须持续提升,才能跟得上对留学了解日渐深刻的学生和家长。
  中介行业交流之外,不少海外院校也在峰会上介绍了各自特色,表达对中国学生的欢迎,但苦于中国学生对排名的过分重视,花香无人识,期冀留学中介能够更深入地向学生们介绍海外教育,为需求各异的学生精准推荐不同层次的院校。美国名校卡内基梅隆大学全球市场总监Mark Chamley直言,中国学生其实有更多途径实现自己的名校梦,例如卡内基梅隆大学在澳大利亚设有校区,师资和学历与母校完全一样,因地理位置入学要求相较母校稍微低一点,同时提供丰厚的奖学金,这对渴望超值留学经历的中国学生来说是很好的机会。
  中国留学市场形成20年来,直到去年尚未有垂直行业媒体,《留学》杂志创刊使得行业有了自己的发声和交流平台。《留学》杂志社长兼总编孙献涛向峰会嘉宾发出倡议,希望中国留学环境进一步自我清洁和改进,而《留学》会成为行业的底线和行业代言人,促进行业自律和美誉度的建立,为行业转型提供有益的参考。
其他文献
来自传统线下留学中介行业的老查,认为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提供留学服务,去中介化,是未来留学行业的大趋所势。在残酷的留学行业竞争中,老查能否运用互联网思维,  让牛校网成为直插传统留  学中介心脏的一把利器?我们拭目以待。  “牛校网的系统就是一个计算机化的专业咨询顾问。”牛校网创始人老查,用一句话为网站下了一个定义。作为一个注重细分结构化和功能化的出国留学平台,牛校网从上线的第一天起,就以互联网
七月的澄迈,鸟语蝉鸣,生机勃勃。一批批返乡大学生们用智慧和满腔报乡热忱在这片产业热土上播下的希望之种,不负“新农人”园丁的期望,在政策呵护与汗水浇灌之下长势喜人。  大学生返乡,在众人眼中曾是寻求安逸之举。而今天的澄迈,这种观念早已悄悄发生转变。“父亲生前交待过我,必须要为这片土地做点什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专业的蔡於旭用掷地有声地回应,答复了众人对他放弃城市高收入工作,毅然投身乡村当起“牛
现在的年轻人在留学规划的时候总有这么几种争论,比如说到底是从自己人生的兴趣出发,还是要从毕业后就业出发,等等。对规划和评估有着深刻感悟的王辉耀是如何教育自己的一双儿女的呢?  SA:现在留学几乎成了中国家庭的教育刚需,但是对于学生来说,留学似乎只是换了个地方读书,实际收获并不大,您如何评价留学的收获?  W :首先,我们现在富裕家庭挺多的,好多家庭送孩子出去为了见世面、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对于冲着
TOEFL、SAT、GRE等语言考试拿了高分,却不会写申请文书的学生不在少数。理不清写作逻辑,不知道怎样开头,更不懂如何在巧妙地构思中展现自己的优势,是文书写作中的常见问题。如果你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不妨从本文的案例中学几招。  2015年2月28日清晨,我被微信铃声唤醒。打开一看原来是我的学生小丁发了一条消息:  “Congratulations! It is a pleasure for me
诚实是这个行业内唯一值得尊重和探寻的真相。要让企业主、机构负责人、行业领导者,不再以一个被审视、被怀疑、被调查的角色,可怜兮兮地交待、坦白,寻求理解和支持;而是以一个讲述者、展示者、对话者、答疑人的角色,针对具体的发问,给出真实的解答。  企业探营的大背景  探营的结果马上就要正式揭晓了,与中央巡视组分赴地方所取得的成果稍有不同,除了没有企业主被我们“协助调查”之外,也没有发现大面积的、普遍的、塌
导语:申请海外大学,尤其是名校,文书一直是申请材料中的重点和难点。一篇好的文书能够弥补语言成绩、GPA等硬件条件的不足,甚至能逆转一次可能失败的申请。  从《留学》家长会成员近期对杂志的提问和反馈来看,家长和学生对留学文书的作用还有诸多疑问。《留学》杂志为此组织了一场线下文书指导活动,为家长们答疑解惑。  活动邀请了三组家庭参与,《留学》家长会为他们匹配了三位在文书方面有不同经历、经验的老师:高级
导语:在荷兰这样一个既务实又张扬的国家学习时尚,就如同将自己置身于一个矛盾体,可以明确感受到一半是火焰,一半是冰山;一边是感性的极尽想象力之能事,一边是理性地思考市场的需求。  提及荷兰,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风车、郁金香、耀眼的橙色;对这个国度再了解一些的人会想到国王节、木鞋以及代尔夫特蓝瓷等等。  提到欧洲的时尚产业和时尚教育,首先浮现的一定是法国的高级定制,意大利的高级成衣,伦敦的大胆怪诞,荷兰则
特约撰稿_王龙发自山东德州编辑_王楠  一路优秀惯了,却在留学申请时拿了15连拒垫了底儿。重新证明自己累到几乎昏厥时,有时会想:除了精神上的鼓励,为什么我的父母就不能多帮我一些呢?  《留学》杂志在上期报道了被普林斯顿全奖录取的北大男生王龙的申请故事《学神雪耻:从15连拒到普林斯顿全奖》,引起较大反响。应读者要求,本期邀请王龙撰文讲述父母对其的影响。  我是一个来自山东德州的男生王龙,高中毕业于衡
孙献涛传记作家《留学》杂志社社长  潘石屹张欣夫妇捐给哈佛一千五百万美元,并拟定向世界一流名校陆续捐款总计一亿美元,瞬间被骂得狗血喷头。面对汹汹的物议,总是在微博上跟任大炮公开调情的小潘潘只公开回复了一句:  “这次助学金只帮助在这些学校的中国贫困家庭的同学们。”  一亿美元是个大数字,但仍然没有大过不久前李嘉诚捐给以色列理工学院的一点三亿美元。后者捐出来之后,收获的是官方和民间高度一致的赞赏和肯
好几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谈到了杨樱的“透明”。当年她还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女孩,初入社会,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也充满了疑惑。那份率真,那份任性,全都表现在她的画中。所以她的画既率真,也任性,既好奇,也疑惑,是对未来生命的注视,也是对自我认定的探索。我无以名之,就把她的艺术称作“透明”。我觉得杨樱式的透明表达,是女孩的,但不完全是女性的,而是有几分顽气,几分胡为,几分较真。    “透明”是一种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