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诚实是这个行业内唯一值得尊重和探寻的真相。要让企业主、机构负责人、行业领导者,不再以一个被审视、被怀疑、被调查的角色,可怜兮兮地交待、坦白,寻求理解和支持;而是以一个讲述者、展示者、对话者、答疑人的角色,针对具体的发问,给出真实的解答。
企业探营的大背景
探营的结果马上就要正式揭晓了,与中央巡视组分赴地方所取得的成果稍有不同,除了没有企业主被我们“协助调查”之外,也没有发现大面积的、普遍的、塌方式的坑蒙拐骗。作为“疑似唯一官方行业媒体”,《留学》杂志对所处的行业更有信心,对上榜企业敬意有加,与有荣焉。
相对于房地产业、新闻出版产业、甚至八杆子打不着的光伏产业,留学和移民产业的市场化程度更高,国际化进程更快,同业竞争更加充分。这一点,只有舍身处地的《留学》杂志才能感同身受;身处局外的大众媒体,包括贩卖情怀、名声在外的《南方周末》,未必能够作出正确判断。
就在不久前,《南方周末》专题报道了加拿大多伦多市发生的一起华人野鸡学院骗取八个中国家庭钱财的事件,大标题起得耸人听闻:《留学暗礁,四千留学中介鱼目混珠》,仅凭一个独立事件,就敢直接否定一个行业,一杆子打翻一个行业,这样的媒体价值观肤浅而片面。其实也怪不得南周,这是大众媒体的传播规律所致:留学这样的细小行当,如果不发生重特大事件、事故、意外、传奇,那么忙于国计民生、惯于读懂中国的南周们,还真的不一定能够读懂这个行当的常态。
《留学》的企业探营团就在这样的媒体大环境之下出发了,刻意营造一种平等对话的条件,力求反映这个行业的常态。探营的初衷,就是要让企业主、机构负责人、行业领导者,不再以一个被审视、被怀疑、被调查的角色,可怜兮兮地交待、坦白,寻求理解和支持;而是以一个讲述者、展示者、对话者、答疑人的角色,针对具体的发问,给出真实的解答。
如何操作
能否实现探营初衷,机制设置很关键。启动探营之初,《留学》杂志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首先,要抽调内部采编精英,组建核心探营团队。这些记者大部分拥有海外留学经历,他们不是矿难发生时赶到现场的突发新闻记者,而是对留学、移民、语培既有深度了解又有深厚感情的行业记者,他们不会因为一起偶发事件,就否定整个行业二十多年来的同业竞争、自我净化;他们更能够看到极端事件之外的潜在问题、深层次矛盾。
其次,遴选专家团队。留学、移民、语培等是专业事务,外行看到的热闹,掩盖了太多内行里的门道。在这个专业分工已经相当细致的行业里,每一个工种都需要多年积累、浸淫其间,才能由表及里、登堂入室、成为大拿、混口饭吃。为了企业探营而招募的专家团队,不是理论学究,而是操作高手,是选校高手、语培高手、面试高手、文案高手……探营的专家都是行家,行家一出手,就知道有没有。
再次,邀请家长顾问团。其实家长才是高手中的高手,或者说每一个家长都必须成为高手。中国式留学的一大特色,就是家长比学生更上心,家长比学生付出的代价更大。中国家长生长在中国,太了解中外教育的差异所在,虽然不敢说国外一切都好,但家长看到的国内教育,不好的居多。
家长的热情本身,就是探营的源动力之一,邀请“《留学》家长会”的成员参与光明留学榜的企业探营,难度几乎没有,家长太过于踊跃。我们根据家长的不同需求,选取了若干有代表性的家长,他们的参与,让这次探营的底气更大,理由更足。
最后,组建媒体同盟。本人曾在大众媒体《新京报》混饭八年,即便是像《南方周末》这样的媒体,在版块报道上,也已经趋于细分,教育记者、编辑之中,一定会有人倾向于国际教育。《留学》杂志还有一个梦想,就是坐上中国留学传媒界的头把交椅,虽然似乎至今还没有获得承认,但也无人屑于为此争抢。假“探营”之公,济“交椅”之私,以当仁不让之心,做抢占地盘之事,我们网罗了北上广深各大都市媒体的“留学记者”、“移民编辑”,请他们加入企业探营的媒体同盟,一起搞搞新意思。
做得怎么样
转眼半年过去了,《留学》杂志一行四路人马,孜孜矻矻,锲而不舍,半年间“探”了超过一百五十家企业。虽然离所谓“鱼龙混杂的四千家机构”尚有距离,但关于留学、移民机构这一细小领域的说服力和话语权,已大大超过了“读懂中国”的大众媒体们。半月刊的杂志,从九月开始,成规模、整建制地展现探营成果,用红黑榜的形式,告诉家长、学生、同业机构、从业人员,哪些是行业内的红,哪些是不体面的黑。所谓真相,所谓常态,不过如此。
即便是“黑”,也并非一竿子打死,让其永世不得翻身。所谓黑榜,只是行业内的比较劣势。光明留学榜“红榜”“黑榜”的标准、定义、边界设定,是《留学》杂志独孤求败的独立作为,并没有先例可巡—既不能简单粗暴,延续之前大众媒体“不出事一好百好,一出事全盘否定”的标准;也不能利益至上,谁给的广告款多谁上红榜,杀鸡取卵的最后时候还没有来到。刚刚创刊一年的《留学》杂志不是悲壮的传统纸媒,一出生就“媒体融合”的优势,让此次探营的主体《留学》杂志,有底气保持一点优雅、淡定和从容。
举个例子,对于外界熟知的“不具留学、移民资质即为黑机构”的判断标准,《留学》杂志不以为然,不会将那些虽无资质但服务上乘的机构直接拉入黑榜;而对于隐瞒真相的所谓行业领头羊,哪怕只是夸大了其送签通过率、缩小了其咨询师的平均服务人数,也会因为其不诚实、无诚意,而直接将其拉黑。留学、移民的本质是国际教育和国际化生存,诚信是始也是终,有意识地夸大或缩小,都是溃决堤坝的蚁穴,国际教育、跨境生存的安全和可持续,维系于此。
“光明《留学》榜”企业探营接近尾声,回望这匆匆半年,对所有参与者的内心,也是一次自我探寻和深度接近真相的过程,虽不如战区记者那样艰难和悲壮,但面对谎言和掩盖,也同样纠结痛苦,悲天悯人;探出真相之后的释然,又往往空空如也。
很快2015年就要到了,回归内心,再度出发,或许诚实才是这个行业唯一值得尊重和探寻的真相。
企业探营的大背景
探营的结果马上就要正式揭晓了,与中央巡视组分赴地方所取得的成果稍有不同,除了没有企业主被我们“协助调查”之外,也没有发现大面积的、普遍的、塌方式的坑蒙拐骗。作为“疑似唯一官方行业媒体”,《留学》杂志对所处的行业更有信心,对上榜企业敬意有加,与有荣焉。
相对于房地产业、新闻出版产业、甚至八杆子打不着的光伏产业,留学和移民产业的市场化程度更高,国际化进程更快,同业竞争更加充分。这一点,只有舍身处地的《留学》杂志才能感同身受;身处局外的大众媒体,包括贩卖情怀、名声在外的《南方周末》,未必能够作出正确判断。
就在不久前,《南方周末》专题报道了加拿大多伦多市发生的一起华人野鸡学院骗取八个中国家庭钱财的事件,大标题起得耸人听闻:《留学暗礁,四千留学中介鱼目混珠》,仅凭一个独立事件,就敢直接否定一个行业,一杆子打翻一个行业,这样的媒体价值观肤浅而片面。其实也怪不得南周,这是大众媒体的传播规律所致:留学这样的细小行当,如果不发生重特大事件、事故、意外、传奇,那么忙于国计民生、惯于读懂中国的南周们,还真的不一定能够读懂这个行当的常态。
《留学》的企业探营团就在这样的媒体大环境之下出发了,刻意营造一种平等对话的条件,力求反映这个行业的常态。探营的初衷,就是要让企业主、机构负责人、行业领导者,不再以一个被审视、被怀疑、被调查的角色,可怜兮兮地交待、坦白,寻求理解和支持;而是以一个讲述者、展示者、对话者、答疑人的角色,针对具体的发问,给出真实的解答。
如何操作
能否实现探营初衷,机制设置很关键。启动探营之初,《留学》杂志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首先,要抽调内部采编精英,组建核心探营团队。这些记者大部分拥有海外留学经历,他们不是矿难发生时赶到现场的突发新闻记者,而是对留学、移民、语培既有深度了解又有深厚感情的行业记者,他们不会因为一起偶发事件,就否定整个行业二十多年来的同业竞争、自我净化;他们更能够看到极端事件之外的潜在问题、深层次矛盾。
其次,遴选专家团队。留学、移民、语培等是专业事务,外行看到的热闹,掩盖了太多内行里的门道。在这个专业分工已经相当细致的行业里,每一个工种都需要多年积累、浸淫其间,才能由表及里、登堂入室、成为大拿、混口饭吃。为了企业探营而招募的专家团队,不是理论学究,而是操作高手,是选校高手、语培高手、面试高手、文案高手……探营的专家都是行家,行家一出手,就知道有没有。
再次,邀请家长顾问团。其实家长才是高手中的高手,或者说每一个家长都必须成为高手。中国式留学的一大特色,就是家长比学生更上心,家长比学生付出的代价更大。中国家长生长在中国,太了解中外教育的差异所在,虽然不敢说国外一切都好,但家长看到的国内教育,不好的居多。
家长的热情本身,就是探营的源动力之一,邀请“《留学》家长会”的成员参与光明留学榜的企业探营,难度几乎没有,家长太过于踊跃。我们根据家长的不同需求,选取了若干有代表性的家长,他们的参与,让这次探营的底气更大,理由更足。
最后,组建媒体同盟。本人曾在大众媒体《新京报》混饭八年,即便是像《南方周末》这样的媒体,在版块报道上,也已经趋于细分,教育记者、编辑之中,一定会有人倾向于国际教育。《留学》杂志还有一个梦想,就是坐上中国留学传媒界的头把交椅,虽然似乎至今还没有获得承认,但也无人屑于为此争抢。假“探营”之公,济“交椅”之私,以当仁不让之心,做抢占地盘之事,我们网罗了北上广深各大都市媒体的“留学记者”、“移民编辑”,请他们加入企业探营的媒体同盟,一起搞搞新意思。
做得怎么样
转眼半年过去了,《留学》杂志一行四路人马,孜孜矻矻,锲而不舍,半年间“探”了超过一百五十家企业。虽然离所谓“鱼龙混杂的四千家机构”尚有距离,但关于留学、移民机构这一细小领域的说服力和话语权,已大大超过了“读懂中国”的大众媒体们。半月刊的杂志,从九月开始,成规模、整建制地展现探营成果,用红黑榜的形式,告诉家长、学生、同业机构、从业人员,哪些是行业内的红,哪些是不体面的黑。所谓真相,所谓常态,不过如此。
即便是“黑”,也并非一竿子打死,让其永世不得翻身。所谓黑榜,只是行业内的比较劣势。光明留学榜“红榜”“黑榜”的标准、定义、边界设定,是《留学》杂志独孤求败的独立作为,并没有先例可巡—既不能简单粗暴,延续之前大众媒体“不出事一好百好,一出事全盘否定”的标准;也不能利益至上,谁给的广告款多谁上红榜,杀鸡取卵的最后时候还没有来到。刚刚创刊一年的《留学》杂志不是悲壮的传统纸媒,一出生就“媒体融合”的优势,让此次探营的主体《留学》杂志,有底气保持一点优雅、淡定和从容。
举个例子,对于外界熟知的“不具留学、移民资质即为黑机构”的判断标准,《留学》杂志不以为然,不会将那些虽无资质但服务上乘的机构直接拉入黑榜;而对于隐瞒真相的所谓行业领头羊,哪怕只是夸大了其送签通过率、缩小了其咨询师的平均服务人数,也会因为其不诚实、无诚意,而直接将其拉黑。留学、移民的本质是国际教育和国际化生存,诚信是始也是终,有意识地夸大或缩小,都是溃决堤坝的蚁穴,国际教育、跨境生存的安全和可持续,维系于此。
“光明《留学》榜”企业探营接近尾声,回望这匆匆半年,对所有参与者的内心,也是一次自我探寻和深度接近真相的过程,虽不如战区记者那样艰难和悲壮,但面对谎言和掩盖,也同样纠结痛苦,悲天悯人;探出真相之后的释然,又往往空空如也。
很快2015年就要到了,回归内心,再度出发,或许诚实才是这个行业唯一值得尊重和探寻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