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褐刺蛾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来源 :浙江林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pp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野外观察及室内饲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桑褐刺蛾的生物学习性及防治研究。研究发现桑褐刺蛾在浙江莫干山1 a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树下土壤内做茧越冬,翌年5月初化蛹,成虫于5月末始见羽化,6月中旬始见初孵幼虫。幼虫有8个龄期。以树干主枝打孔注射农药方法,对桑褐刺蛾进行防治研究。在幼虫出现前2周在悬铃木主枝上按1 cm胸径打孔注射2 mL 50%甲胺磷乳油、40%氧化乐果乳油和50%久效磷水剂,平均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5.8%,84.8%和82.6%。图1表4参8
其他文献
应用两个水稻茎数动态模型(TIL和RGR模型),分析了成穗率与群体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关系。结果表明:(1)成穗率与最高茎数呈极显著负相关,支持了“降低苗峰是提高成穗率的关键”的结论;(
应用王刚提出的生态位重叠值公式,计测了长白山主要生态系统中41个样点42种主要地面藓类的生态位重叠值。以此为指标,分别应用主坐标排序、图论聚类及系统聚类分析方法,作出了反
目的 用竞争性PCR法检测骨巨细胞瘤(GCT)中TGFβ- 1mRNA,分析其对肿瘤预后的意义。方法 通过RT- PCR法制备内标和外标,将等量的内标和等比稀释的外标进行竞争性共扩增,得到标准曲
对番茄RAPD分析的有效引物与Operon引物系列(OP系列)的3′端序列作了统计比较。研究结果指出,番茄有效引物系列不是OP系列的随机样本,而是3′端序列的种类和分布上有偏倚性的
基于著名的Logistic模型,以时间因子作媒介,推导出一个能较准确描述林木D-V关系的一元材积模型--Logistic衍生模型.这是一个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实用价值的新模型.实践证明,Log
90头断奶仔猪(26~29日龄)根据体重随机分为6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初始体重水平.试验前3周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如下6种成分:0%AP950(血浆蛋白粉)+0%DPS(Dried Porcine Salubk,肠
目的探讨p53与CD44V6基因的表达与肾癌转移相关性.方法采用LSAB法对35例肾癌(16例转移)p53与CD44V6基因的表达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结合CK-H,CK-L,Vimentin的表达情况进
目的 :克隆凋亡素 (apoptin)的全长基因 ,在肿瘤细胞HeLa中表达并诱导其凋亡。方法 :从CAV病毒基因组TK580 3中通过PCR技术扩增凋亡素基因 ,直接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
目的:研究非等渗压浓度对血管内皮细胞NO合成酶活性的影响,并探索其发生机制.方法:使血管内皮细胞暴露于低渗(205 mOsm)或高渗透压(410 mOsm)培养液,用Griess法测定NO合成酶(
为查明集雨补灌对不同种植模式小麦的增产机理,于1998年在甘肃中部旱农区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少量灌水使沟播春小麦出苗率提高,小穗数及穗粒数增加;在植株生长的需水关键期